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写理想时,应该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具体、可行。以下是一些关于理想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目送读后感悟篇一
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当妈妈在机场与儿子拥抱告别时,“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华安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母亲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意搭母亲的车。母亲只能在高楼的窗口望到儿子的背影。“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个孩子的长大,更读到一个母亲的深情。我不仅想到了我自己。幼儿园里,爸爸放下我后坚决地离开,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小学时,当我独自一人走过热闹的十字路口,不必回头,我知道,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说:“儿子,你要快快长大!”妈妈却说:“儿子,你怎么这么快就长大了呢?”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当孩子长大,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父母任是不舍,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妈妈的深爱,且珍惜。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书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离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诉我,人生的漫漫长路,注定要一个人走。在我8岁那个暑假,父母让我一个人搭飞机来回北京。虽然这边有爸爸妈妈送我到机场,那边有奶奶来接,但心里还是忐忑,当然还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挂着无人陪伴的标志,随着空乘员上飞机,找座位,下飞机,等到奶奶来接,一切都顺利。自豪感一下子上来了,离开爸爸妈妈,我也可以。小升初报名,排一天长长的队,独自进到陌生的环境,接受陌生老师的考试,当老师说“不错”的时候,一天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我知道,这样的路,我还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当我们目送身边亲爱的人背影渐行渐远,只要珍惜曾经相聚的时光,珍爱彼此,就不必遗憾;目送,当我们目送时光的背影渐行渐远,只要我们曾经踏实走过,再回首,也坦然。
读龙应台的《目送》,我沉思良久,也感悟良多。
目送读后感悟篇二
不像龙应台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大多的大陆人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不相信》,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留给了《目送》。
很久以前,初中的语文老师特地找来《目送》这篇文章念给大家听。不知是当初读者有意,亦或是记忆被时间拉长导致,只是现在想来,如今明明从书上看来是短短的一篇文章,当初竟读了那么久,那么久。
从那以后,我便再不愿读龙应台的文章。不是不想,是不敢。
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爱恋,冗长的怀念,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掩埋在淡淡的文字叙述中。她,不太起波澜的叙述,可听者却无法再平静。迫不及待拨开文字见了,只见这淡淡文字下的悲欣原来是如此浓烈。
我看书不求甚解,只求能够从文章中拾取一些悲喜咀嚼便足以。可是看龙应台的文章却总不知餍足。我总是禁不住地去幻想,幻想着那个母亲宛若少女在树下微笑;幻想着高大的儿子大步走到前面,回头说:“妈,你真像个孩子”;幻想着推着坐在轮椅的父亲出来散步,然后凝视父亲不知何时睡去的眉眼……幻想的龙应台的所作所见,看着她用简单的语言描写简单的琐事,却抒发出不简单的感情。每每想到这里,便不觉自己便是她,便不觉泪流满面。
有次回家路上,橘黄的灯光暖暖的照射下来,宽阔的马路上车辆渐渐稀少。我跟妈妈讲了龙应台在书中写到,和好友讨论对于母亲痴呆时,便写一些状子,让母亲安心的事情。妈妈沉默了一会说:“我将来若是这样,你也要写个状子,让我安心……想起你姥姥,你姥姥腿不好,骑一辈子三轮车、自行车,却偏偏坐不了自行车的后座,每次坐了下来,腿脚都要疼好久……”
我的妈妈在我离开是总会目送我,因为我总在不停地往前走;她离开时,我总会目送她,因为我知道,到最后她一定会回头。我们望着彼此的成长、老去,而她最终却会用背影告诉我:
“不必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目送读后感悟篇三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读后感悟篇四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我一种很平静的感觉。在喧嚣吵闹的课间读她的书,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详了。
目送读后感悟篇五
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后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到一个家的亲,最后阔达到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
有时候,甚至,你都会读的心不在焉。或许,这是两岸下笔不同的思维所决定,但是,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里的风情,也能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里的各种劣根,甚至你还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讳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的传递批判的力量。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目送读后感悟篇六
龙应台是我非常喜欢的以为作家,也是一位对教育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她的散文集《目送》正是阐述了关于亲情、教育、人生方面的哲思,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人父母都需要经历生死,经历亲情的距离感,而这些只有在有了阅历之后才会明白。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一定要珍惜亲情,因为它非常宝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它慢慢的消失,而你无法挽留。
《目送》中收录了龙应台的七十三篇散文,涉及的话题很多,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历程,但主要是关于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父亲离世,给她带来了很深重的打击,第一次感受到了至亲的死亡,之后母亲又失智了,她有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觉。从年轻的时候起,龙应台和自己的儿子情意满满的一起生活,但长大了之后,和儿子的距离原来越远,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孤独的感觉,但她明白“不用追”,因为这种状况是无法改变的。而相比自己的人生经历,死去的父亲和失智的母亲不也是一样吗?自己在成年之后也是与父母渐行渐远,只是年轻的时候无法体会罢了。
目送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人生终归是孤独的,而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自我反思!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一世的情缘早已注定在目送下消失殆尽。
记忆里最难忘的便是年少与母亲归家时,外婆扶着墙泪光盈盈,不停地张望着我们离去的背影。穿过矮屋、过完大桥,拐角时回头依旧可以看见变成小点的外婆,不知道她是否悄悄向前走了几步……而母亲却不愿回头,只是怕回头便会泪流。
叫她在婆家多做事,少说话,没事就常常回家,只怕妈妈受委屈。我一直觉得这种感情很是奇怪,直到远嫁才明白什么叫儿行千里母担忧。每一个离家的女儿,就像是父母丢失的孩子,从此只能问候,再也不能膝下环绕……
生命的长河像极了一辆奔驰的火车,很多人还没好好告别,就消失不见。她的身影在你流动的生命中渐渐变长变长,最终却像雾一样消失不见。
第一次见到你是一种期待,从此全是目送着你的离开。
目送读后感悟篇七
但是,当我读过龙应台的《目送》后,彻底改变了我曾经的这些幼稚的想法……(中国作文网)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这一切,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学习呢?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目送读后感悟篇八
引导语:初中的同学们,你们的福利到啦,因为小编为你们准备了目送读后感8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希望采纳。
因为父母,她与哥哥弟弟经常聚首,但“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因此不禁疑惑:“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不会的。兄弟就像一株南美洲雨树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夜开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人到中年的龙应台,对父母和兄弟,乃有这样的深情。
置于卷首的《目送》,据说是在港台和海外流传最广的一篇。此文叙写作为母亲的龙应台送儿子去上学,“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几条街”,直到“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那时的儿子一边往前走,一边不断地回头;待到华安十六岁赴美去做交换生,已是“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了,“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次第如何教人不落寞?记得自己当年由父亲送去任教的大学报到,直到他的小货车不见了,她还站在那里,怅然若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离乱来台的父亲最终魂归故土,远在异国的儿子必会独面人生,作为女儿和母亲,似乎只能把这“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
与之相比,“在大陆的集体心灵旅程里,一路走来,人们现在面对的最大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因此在内地点击率和流传率最高的是《(不)相信》这篇。“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这当中包括“文明的力量”、“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以及“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不过,“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此外,也有“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比如“性格决定命运”、“色即是空”、“船到桥头自然直”。大陆的人们确乎在犬儒与理想之间徘徊,现实让人失望,但希望亦非绝无。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来自于行动,为了行动必须相信。
在《(不)相信》的文末,龙应台引述了弘一法师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说她明白了“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这其实是对生命体验的直观与体悟,难以实证于人,只能自了于心。龙应台在行文中经常提到诗词,却不是为了装饰,而是因为彼时彼地让她跨越时空与古人心有灵犀了。“文章憎命达”,“词穷而后工”,没有相当的阅历固然写不出动人心魄的诗词,甚至也难以明了诗词中蕴涵的意味。
龙应台寄住在香港一个岛上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比一声紧迫,一声比一声凄厉”的鸟啼:苦啊,苦啊……“它使我紧张、心悸,使我怔忡不安,使我万念俱灰,使我想出家坐禅”。朋友告知这是杜鹃的声音,于是她从白居易、杜牧、木公、秦观、朱熹等人的诗词中找到了知音:“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却知夜夜愁相似,尔正啼时我正吟”;“肠断声声血,即行何日回”……如果不是身临其境,这纸上的声音怎会穿透千百年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龙应台的父亲经常念古文和诗词,特别是《陈情表》,每每念着念着便泣不成声。这是因为自他十六岁离家从军便再也没有见到老母亲,想到李密为奉养祖母而拒绝征召,如何不伤感不愧疚?“臣密言”也正是他想说的话。“事非经过不知难”,人生的诸般次第也只有经过了才有质感。
叙写亲情之外,还有一些悲悯天下忧思历史的文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当年一个八岁孩子经历过的历史:“日本人走了,苏联人来了,苏联兵家家户户找女人。我妈和邻居的女人一听到风吹草动就从后门逃窜,抱着我们躲到高粱田里去,一整夜都躲在里面,很冷。”这样的图景当然进入不了历史,历史中记载的只有胜负的盘点。不过慑人心魄的杀戮在我们的历史上从来不缺。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