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结是一个可以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发现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是否合理。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学期总结范文,或许能找到一些灵感和写作思路。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一
2、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最大特点:两种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5、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6、二战前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特点: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现新政特点的措施:《国家复兴法》
9、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形成两极国际格局
13、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渐到政治统一
16、日本确立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
17、德奥合并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丘吉尔就任首相(1940.5.10 )
19、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的标志:意大利加入《反_产国际协定》
20、1942年1月,26国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22、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2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华约组织的建立
2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二
1.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
(1)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6.北伐战争:1926年7月开始,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7.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三
1. 19世纪末的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政权
2. 意大利被俾斯麦拉入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3.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6. 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间争夺激烈。
8. 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9.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 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1. 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2. 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3. 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4. 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5. 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7.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18.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22. 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4.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25. 导致德国在职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6. 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丘吉尔拒绝与德国和谈
27. 导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8. 苏联没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宣布对日宣战。
29.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30.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1. 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2. 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4. 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局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36. 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消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7. 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9.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苏形成实力均抛
40. 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2. 苏联失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4. 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5. 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6. 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7.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8. 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篇四
2、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目的:等待争夺世界霸权的机会
3、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宣扬“十四点原则”的目的: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5、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6、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7、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8、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克服经济危机,挽救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9、罗斯福新政中成立联邦保险公司的直接目的:恢复银行信用
10、罗斯福新政中加强对工业计划性指导的主要目的: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13、德日签订《反_产国际协定》的真实目的:结成法西斯同盟,对外扩大侵略
15、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确立和维护世界霸权地位
16、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17、美国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组织的主要目的:遏制苏联
18、“二战”后西欧联合自强的根本目的:稳定与发展西欧资本主义
20、七十七国集团、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直接目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五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篇六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4、罗斯福新政的实质: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维护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5、罗斯福新政在本质上:主要调整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7、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建立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8、二战前,英法外交政策的实质:怕引火烧身,牺牲他国以自保
10、二战后,美国扶蒋打内战的对华政策实质:消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的附庸
11、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经济的援助实质:资本输出
12、二战后东西方长达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16、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欧洲联合自强发展起来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实体
17、欧洲共同体、日本同美国斗争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18、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在实质上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七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总结篇八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