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潜能,追求更高的目标。勇于挑战自己,追求卓越。我们都需要一些励志的正能量,以下是一些励志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鼓舞。
我是陕西人散文诗朗诵篇一
说的是陕西话,
唱的是秦腔,
祖祖辈辈,
生活在三秦大地上。
不会曲里拐弯,
喜欢直来直往。
不会柔声柔气,
骨子里凸显一个刚。
不会逆来顺受,
一个字的.“犟”。
不管前路多艰难,
就知道往前闯。
闯他一个新天地,
闯他一个新气象。
我是陕西人散文诗朗诵篇二
在天地之间
我就是那一片树叶
任风一路狂卷飞扬
我看见从心灵塑造处回来的猫
猫走到镜子面前
看着镜子里的猫怒发冲冠
伸出前抓打碎了镜子
破碎的镜子里出现千百个猫
猫喷怒的喊:“我是狮子不是猫!”
一片破碎的镜子里出现一只愤怒的猫
飞起的镜片杀进了他的.喉咙
猫的灵魂回归地府
佛哭了魔鬼笑了
在天地之间
我就是那一片树叶
任一路狂风狂卷飞扬
我看见魔鬼化作了猛虎野兽
天地之间旷野之上弑杀生命
佛化作小沙弥游走四方
发愿要度化天下所有的苦难生命
在一森林里遇见魔鬼幻化的猛虎
假借饥饿欲死看佛生死引渡
沙弥削骨剔肉喂
肉已削尽饿虎以饱皮囊终归破碎
沙弥魂归佛位
佛笑了,魔鬼哭了
在天地之间
我是那一片树叶
任一路狂风狂卷飞扬
我是陕西人散文诗朗诵篇三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是适应现﹑当代社会人们敏感多思﹑复杂缜密等心理特征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中国1000多年前就有类似散文诗的作品﹐欧洲在16﹑17世纪不少作家就写过很有诗意的散文﹐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流行起来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第一个正式用“小散文诗”这个名词﹐和有意采用这种体裁的是法国诗人波特莱尔。他认为散文诗“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汤﹐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在中国新文学中﹐散文诗是一个引进的文学品种。192卷7期的《中华小说界》刊登的用文言翻译的屠格涅夫的四章散文诗(当时列入“小说”栏﹐译者刘半农)﹐是外国散文诗在中国的最早译介。194卷5期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刘半农翻译的印度作品《我行雪中》的译文﹐文末所附的说明指出它是一篇结构精密的散文诗。“散文诗”这一名称从此开始在中国报刊上出现。对於这一文体的性质和特点﹐《文学旬刊》在1922年曾有过理论探讨﹐西谛(郑振铎)﹑滕固﹑王平陵等人都发表了意见。
1、散文诗,必须有两个特点:
其一,散文诗是诗和文的渗透、交叉产生的新文体。
散文诗是散文与诗“嫁接”出来的品种,这是没有疑问的。散文诗具有诗与散文的“两栖”特征,散文诗既吸收诗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并使两者浑然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可以说不熟悉诗与散文这两种文体,就很难创作散文诗。但是散文诗究竟是一种新的文体,还是如有人说的:散文诗是“散文的诗”和“诗的散文”?关键要看散文诗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或者说散文诗区别与诗和抒情散文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其二,散文诗有其独特的审视人生方式,即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从总体上看来,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波德莱尔是散文诗的最初创造者之一。他说过:“当我们人类野心滋长的时候,谁没有梦想到那散文诗的神秘,--声律和谐,而没有节奏,那立意的精辟辞章的跌宕,足以应付那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他还说:散文诗这种形式,“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动荡、波动、惊跳,这说出了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要说明上述两点,必须进一步区别散文诗与诗、与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不同之处。
2、散文诗与诗、与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区别。比如结构、语体、节奏等方面的不同。
(1)散文诗与抒情诗的区别。抒情诗由于要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大体整齐和音乐韵律,因此,即便是自由体的抒情诗,在表现心灵或情绪时也不能不受到较多限制。正是为了突破限制,更舒卷自如地写出心灵的真实状态,于是才有散文诗这一文体的诞生。
散文诗与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散文诗经常运用描述和议论的表现手段。
与诗相比,散文诗没有诗的韵脚、节奏、音节、行数、排列,即没有诗歌的外形式的羁绊。散文诗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散文的形式,散文与诗交错排列的形式,即整段“散”的文字与单句(诗句)的交错。这是抒情诗不可能有的自由自在的形式。
(2)散文诗和抒情散文同是抒情文体,但散文诗独特的艺术特征是它的“动荡、波动、惊跳”。
承认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的文体,这与抒情散文的界限也就不难区分了。抒情散文总是离不开纪实,更不用说那些以记叙真人真事为主的叙事散文了。而散文诗几乎没有原原本本地记录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的。即使我们称为纪实的散文诗,究其实也是抒写的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印象,不过这印象很少“变形”——很少对现实生活作想象式的反映罢了。
在结构上,有人说,诗是以“线”抒写生活,散文是以“面”反映生活,散文诗是以“点”折射生活。散文大都有时空长度,都有线索;散文诗无需线索,篇幅较短,常常是作者情感燃烧的那一点辐射开来,而内在情绪则形成环环相扣的情感冲击波,冲动读者的心弦,进入诗的境界。
在语体上,散文诗的语言是抒情性的想象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是叙事性的现实的语言。散文诗的语言具有散文语言无法比拟的弹性美、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情感含量和美感含量都比较大。散文为文,语言要求简洁洒脱,更多一些娓娓而谈,写清作者情之所系的来龙去脉,抒情也更细腻,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衔接较紧密。散文诗为诗,语言要求浓缩、跳跃,一般是跳跃式地联结意象,句与句之间,尤其是段与段之间,往往是似断实连的关系,这就留下较多的可供读者想象的空白美。
因此,散文诗既不是散文的诗,也不是诗的散文,它是具有完整性、特殊性、独立性的文体形式。
关于散文诗的结构
散文诗结构的基本方式大体有纪实性(直抒式)、想象式、哲理式和象征式四大类。
1、纪实性(直抒式),即“意在象表”,比较外露。比如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或者说是心灵感受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原原本本的,是什么就在心灵投影什么,很少变化。直抒胸臆的散文诗通常用此种方式。
2、想象式,指的是散文诗作者感受外部世界时,往往浮想联翩,由此及彼,由具像到抽象。比如我写晚霞,联想到玫瑰园、再联想到人的暮年等。
3、这种散文诗和其他散文诗的区别是它有理性直接和间接地介入,以新的哲理发现和表述为特点。写作是为了表述某一个哲理为目的。
4、象征式,是通过物象与心意在某象征物中若即若离的吻合来暗示诗意。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等。
五四时期的刘半农﹑徐玉诺﹑许地山﹑焦菊隐,新月诗社的徐志摩等人都有散文诗发表。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郭风﹑柯蓝等作家创作的散文诗在中国新文学中有相当的影响﹐其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也是很著名的散文诗。
我是陕西人散文诗朗诵篇四
小学生散文诗:我愿我是……邝文豪
我愿我是一朵漂亮的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多么逍遥自在啊!
我愿我是一颗美丽的星星,在夜空中快活地眨眼睛,跟月亮婆婆说悄悄话。
我愿我是一只可爱的青蛙,在稻田里跳来跳去,帮助庄稼捉害虫,让人们年年大丰收。
我愿我是一只啄木鸟,飞到森林里帮树木治病,让树木健康生长。
我愿我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在花园里嗡嗡嗡地采蜜,为人们酿出甜甜的蜜糖。
我愿我是……我的`愿望太多了,我现在就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将来一一实现我的愿望。
【点评】
诗歌文笔稚嫩,想象丰富。小作者放飞心中的梦想,希望能变成白云、星星、青蛙、啄木鸟、蜜蜂……抒发内心美好的情感,充满童真、童言、童趣。
(指导老师:刘雪颜)
我是陕西人散文诗朗诵篇五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重午节”、“端阳节”、“五毒日”、“娃娃节”、“五月节”、“女儿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广为流传的要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遭谗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陕西也不例外。
陕西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陕西人过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送五毒肚兜、五彩缕、香荷包、雄黄chi等,悬挂艾草,点雄黄酒,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但是没有一些大型的活动,比如赛龙舟之类。
五毒兜肚、五彩缕、香荷包也是端午节的应节物品,全国流行。
西安的蜂蜜凉粽子
蜂蜜凉粽子始于唐代,是由唐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上的“赐绯含香粽”演化而来的,注释是“蜜淋”,意思是给粽子淋上蜂蜜。在凉粽子上淋上蜂蜜,是一种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凉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点。主要原料是糯米、蜂蜜。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述当时唐长安城里“庾家粽子,白莹如玉”。唐元稹诗云:“彩缕碧筠,香粳白玉团。”这些都充分说明,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古长安,上自宫廷,下至市肆民间,以糯米加蜂蜜制成的粽子,已成为脍炙人口的风味佳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蜂蜜凉粽子。所以西安的蜂蜜凉粽子,历史最悠久当之无愧。
陕西人过端午
在陕西,兴安州的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悬挂艾草
端午节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每当此时,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艾草借以避邪。艾草,又名“艾蒿”,是菊科多年生植物。《本草纲目》说:“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是一种中药材,它可以用来防病和治病。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采之入药,可以防病治病。艾草性温、味苦,煎服有止痢、止血作用。晒干的艾草,是中国针灸术必不可少的药物。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荆楚岁时记》载:“端午日,荆人皆踏百草,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可见这一风俗形成不仅地域辽阔,时代也很久远。按陕西关中人的说法,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蚊虫、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讲述五月端午节时,蛇精白娘子因为饮了雄黄酒不就现出蛇的原形。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
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五彩缕”顾名思义是由五种颜色的彩线合成的,据说在汉代时就有了这种习俗,当时是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彩缕。这大概是与中国的五行观念相联系的。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中央黄土),《续汉书》载:“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饰门户。故汉(汉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荷包又称“香囊”。
端午节期间,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制作香荷包的习俗。在陕西,节前,各家各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绸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香包,这种香包就叫“祛灾包”,有时是小孩的母亲自己做的,有时是小孩的祖母做的,有时是小孩的外祖母节前送来的。香包的大小,形状没有规定,小则直径只有半厘米,陕西关中人称之为杏核,一般串在彩缕上。大则直径有十多厘米,为红色,有彩色花边,一般挂在小孩的胸前,陕西人叫它钵盂。还有小鸟、西瓜、柿子、辣椒等真是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荷包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又装有药材和香料,带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最为有趣的是端午节这天,有些地区流行“抢荷包”的习俗,父母要叮嘱孩子将荷包藏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抢去。抢荷包一方面是羡慕荷包制作的精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图个吉利。被抢者不能生气。
毒兜肚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是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有些做成短裤形状,孩子整个夏天轮换着穿,一直穿到秋凉。因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欢,小孩穿上也开心。有些小孩可以穿两三个夏天。小孩长大了不能穿了,母亲还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收藏书起来。有的还会转赠会别人,接受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不是人人都会做的,一般年轻人可能都不会做。
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
端午节的早晨,陕西人一般要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哨子面。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粽子,又称“角黍”。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周处《风土记》和《本草纲目?谷部四》:“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今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风行全国。但以地域而言,南方盛产稻米,糯米粽子是端午节的普遍食品,花样繁多。多用于祭祖、敬神和馈赠亲友;北方人也根据当地的物产,制作黏秫米粽子或油糕。现在粽子已经成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不过每当端午节来临时,粽子仍然是最畅销的食品。许多家庭还在自己制作粽子,欢度节日。
陕西人在这一点上与别处稍有不同。粽子一般是三角形状,用竹叶做外皮,里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样喜欢用糯米、绿豆、猪肉、五香粉,而是在糯米里加红枣、花生米,吃起来特别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时候再加上蜂蜜特别香甜爽口,后一种不管什么时候在陕西的小吃摊上都能找到。
我是陕西人散文诗朗诵篇六
说的是陕西话,
唱的是秦腔,
祖祖辈辈,
生活在三秦大地上。
走的路从来都是端南正北,
做的事从来都不虚妄。
说的话从来都是板上钉钉,
性情真叫豪爽!
爱憎像泾渭一样分明,
胸怀像秦岭一样绵长。
西部大开发,
我也放飞梦想。
建设新陕西,
美化我故乡。
我是陕西人散文诗朗诵篇七
那么就遗臭万年吧。
因为我知道,
默默无闻的人才是最可悲的,
就像留在沙滩上的'脚印,
海水淹过就没了。
我想在历史上留下我的名字,
哪怕寥寥的一笔也好啊,
因为我想被人关注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我是陕西人散文诗朗诵篇八
我的父母都是河南人,在我说话的时候,口语中往往也掺杂一些河南人的方言。虽说我是生在陕西,长在陕西,和当地的陕西人说话,还是有所不大相同,不需要多久,他们就能知道我的祖籍不是陕西人。破绽既然已经露出,也不需要隐瞒,于是只好告诉他们好了,原因是当地的人很实诉他们在。倘若没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是不会主动说明我的祖籍。我怕失了脸面,怕他们对我有贬义的看法,因为河南人的口碑在全国不是很好。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当时居住在山里的农民,家家户户日子过的也都很艰难,交了公粮后,家中剩下的口粮也不是很多,全凭秋粮维持生计。那时的小麦产量和现在的小麦产量是不能相比的。一次,我和父亲去买私粮,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一个老人冲着我们喊:“莫急的赶路,进屋喝些再走,成不?”父亲随口答道:“能成。”于是,我和父亲就在老农的家里做短暂的歇息。这是陕西的地方话,意思是:不要急着赶路,进屋里喝点茶水再走。父亲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说:可以、能行的意思。山里人吃水很艰难,要到很远的山下拉水。没有架子车和耕牛的农户,只好挑着水桶去取水,往返要走十几里的山路。经常可以听到矿区的老人这样说,吃水艰难的地方,农民可以让你在他家吃顿饭,也不希望你喝点水。可见水的宝贵和吃水的难处。即便是这样,夏日里看到过路的人满头大汗的时候,也会主动的邀请你喝点水再走。记住,不管你的手再脏,脸上的汗水再多,千万不要去洗,因为水对他们太宝贵了。陕西人喜欢喝茶,几乎男女老少都喝。山里居住的人,也许是经济条件不好的缘故,茶叶不是很好,但是,每次家里来人,进门先泡茶,然后再说吃饭的事,绝对不会是白开水,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
祖籍既然是河南的,所以我回老家的次数就会很多,不论是在亲戚家做客,还是在河南的其他地方,喝水是没有茶叶的。几乎家家都没有现成的热水,需要喝水只好现烧。当地人是不会主动地邀请一个过路的陌生人到家中喝水的。假如我现在去了中原大地,有人邀请我这个陌生人喝点水的话,对不起,我一定会加快脚步离开。为什么呢?上当受骗的事我不想做。我的很多陕西朋友也有这样的同感,因为他们也去过中原大地。有一句歇后语:鸭子死完了,光剩鹅(讹)了。河南人比陕西人精明的多。
山里的陕西人,诚实的让人不可思议。记得前年我去宜君县的山里,时令正是核桃成熟的季节。场院里晒了好多脱过青皮的核桃,我想买点回去送朋友,于是就问:“乡党,核桃咋卖哩?”
“不卖,才打下的,湿地很,还莫(没)有晒干呢!”他的声音很洪亮,头也没抬,继续干他的活。
我无语,心里却在笑。好实在的山里人啊!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核桃几乎都是用水浸泡过的,而他们却要把核桃晒干了再卖,诚实劲就像刚出窑的砖,硬的瓷实,干的没有一丝水汽。好多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去山里收购药材,早上进山,天空只有一层淡淡的云,中午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蒙蒙细雨就开始下了。在一个很隐蔽的山坳里,住着两户农家,每户有两孔土窑洞。窑洞前面堆放着很多柴草和一些早已枯死的树干,我知道这是做饭用的燃料。在窑洞的门前我们停了下来:“窑里有人吗?”我的朋友冲里面喊道。
“你俩是奏(做)啥的?”从黑暗的窑洞里走出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后来才知道,其实他只有五十出头的年龄,艰苦的山里生活使得他过早地苍老了,与实际年龄相差很大。
“我们是山外的,进山收药材。下雨了,想在你家避避雨。”我说。
“没抹搭(没有问题),能成(可以)。”
进了窑洞,许久方适应窑洞里的光线。窑洞不是很深,也不高,只因常年在里面做饭,窑洞的顶部被烟熏的很黑。一张土炕紧靠着窑洞前的窗户,炕上铺着席子,被褥很破旧,但摆放的很整齐。看样子可睡下五六个人。
“快把湿衣服脱了,小心着凉感冒。先泼些热茶喝些,暖暖身子。”主人说。
“看来这雨得几天下,你二人得是没有地方去,就住这吧。现在屋里吃的也不缺,就是生活条件不如你们城里的,凑活一下,明天我去给你们打听药材去。”
听他说完,我当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如果说一声谢谢的话,我会觉得很虚伪,也不可能表达出我对他的感激之情,语言的功效此刻显得是那样没有力量。我只能默默地点点头算是回答。因为家里有女人,只好和另外一家农户做个调换。可恶的雨下了三天,我和我的朋友在农家的窑洞里住了三天,雨水把我和主人浸泡成了朋友。临走的时候给他留下五百元钱,可他说什么也不要,走出窑洞的时候,我说忘了件东西。再次回到窑洞里,我把伍佰元钱悄悄压在了他家的茶壶下,好等他回来的时候可以看见。我和朋友二人便急匆匆的走了,生怕他再撵来把钱还给我。
山里居住的人很实在,没有那么多心眼,简单清贫的生活和单调的人际关系,造就了他们朴实相互无猜的胸怀。他们的胸怀就像大山一样,裸露在蓝天白云下,无需遮掩。在我的心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以证明。我爱山里的人,更爱山里人诚实的性格,他们就像是埋在大山里的美玉,没有一丝瑕疵。靠山居住的我十分了解山里的陕西农民。他们的友善和好客让人敬佩。我走了全国好多省份,很少遇到像我们这里山里的陕西人。
我爱山里的陕西人,因为他们有诚实的性格和一颗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