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辉煌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如何通过努力和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现理想的成功经验,供大家参考。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学设计篇一
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毕业话题的延伸中升华情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1 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古诗。
2 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4 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 师生谈话,欣赏音乐。(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2 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1)《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谱曲而成的。(出示古诗)
(古琴曲《阳关三叠》是唐人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2)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再来读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1 自读。出示自读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
2 交流。
(1)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如“客舍”的“舍”读第四声。
(2)解读诗意。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一下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
1 想象画面,体悟“诗中有画”。
(1)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2)想象画面。指名读诗的前两句,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2 回文质疑,感知“柳”之意象。
(1)诗读到这里,再请你联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是送别,为何写景如此清新美丽?)
(2)从这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
(3)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出示三首诗,自由朗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李白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
湘水已在朦胧中,家在德山东更东。
此去谁与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风。
――《赠友人》
(5)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诗《赠友人》的作者――帅晓梅,并简介诗的来历: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调往外地工作时,我特意写下赠送给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风”表达了我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大诗人还是常人对朋友的情谊都是相通的。诗人王维也正是在借柳惜别、借景抒情。(板书:景情)
(7)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来读一读一、二句,试着把离情融进这美景中。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如“月”之于思乡、“柳”之于赠别,都是古诗特有的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中“柳”的意象呢?通过拓展一组“折柳赠别”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从而感悟古诗意象的妙处,体会诗情画意中蕴含的离愁别绪。而出示教师本人的一首赠别诗意在强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诗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诗的神秘色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
1 知路遥,叹艰辛。
(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儿吗?从渭城到 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数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马车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诗人说――(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更尽酒无故人)
2 一“无”一“有”,对比品读。
(1)西出阳关无故人,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
(2)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那么,西出阳关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无故人“的“无”字做文章,通过这一“无”一“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强化诗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诵读,入境悟情。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吗?
(3)是呀,说不完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关切与牵挂汇成一句(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的酒喝过多少杯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把你的这种感受融到你的朗读中。指名读。
(6)是呀,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经不早,朋友即将启程。来,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一唱三叹,情感共振
1 几年以后,王维去世,这首诗也就成了王维送别元二的千古绝唱。(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片断)
2 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片断,生伴随音乐轻轻哼唱。
3 因为这首歌传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所以千古传唱,流传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齐读)
(怎样读出后两句诗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离情别意?音乐、画面的烘托,歌词的渲染以及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为课堂营造了一种令人不能不为之心动的“场”,这一唱三叹的涵泳吟唱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泪下。)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 拓展送别组诗。
(2)生背诵课内外积累的送别诗。
2 小结送别主题。其实古往今来,无论是感伤还是劝慰,也无论是鼓励还是祝福,所有的送别诗里浸透的其实是同一个字,那就是对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别诗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课到此处,通过一组送别诗的拓展及时把学生从伤感的情绪中拉出来,既达到了拓宽学习内容、积累诗句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不同的情感类型。)
3 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人生聚散无常,我们真的应该常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命运让你们结缘,让你们相遇相知,让你们相互见证彼此的生命历程。如果你常常这样心存感激,那么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你都会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出示王勃诗句)最后让我们再互道一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是煞费苦心的。一方面联系学生实际将话题转到毕业送别上,让学生的内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澜;另一方面将送别的小主题升华到人生的大主题,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最后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作结,师生的情感再次达到高潮。)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学设计篇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学设计篇三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自制幻灯片一套。
一课时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指名回答。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学设计篇四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字正腔圆,知读音。
手舞足蹈,读韵律。
熟读成诵,知其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指名回答。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觉
深藏在心灵的一隅
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
待蓦然回首时
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
认识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乐过
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恒
只想说
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8.放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9.展示读。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劝更
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小组评
2、同学互评
3、个人评
4、群评
评价量规
1、声音洪亮,读音正确。
2、熟能成诵,达到会背。
3、字正腔圆,有韵味。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今天咱们学的这首新诗的作者大家并不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谁?(王维)
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板书:唐 王维)
师:这个人啊,不仅诗写得好,画画也堪称一绝,就连大诗人苏轼也用八个字来这样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次,他特地来到渭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来送元二这个人出使到安西去。(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来,把诗题读读---(两遍)
师:哎!说到出使啊,我倒想问问,谁知道出使是奉谁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
师:看来,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
二、晓诗音,明诗意。
1.自由读诗。
2.指名读。 顺势解多音字。(朝,舍)
3.再指名读。(谁还愿意来读一读?这回可要读准确,清楚。)
4.齐读。 字词的障碍扫除了,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来读一遍。
5.配乐朗读(点击). 师:想不想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这并不难,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下面就请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个?号,然后和本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6.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汇报。
谁来说说前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诗呢?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
三、寻诗眼,悟诗情
(一)寄情酒更浓
师:好,对于这首诗,现在我们已经知其音,明其意(板书:明意).下面请大家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元二与王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元二;故人)
师:除了“元二”和“故人”外,你们注意到“酒”了吗?这酒他们是怎样喝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这么多深情的祝福,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此时此刻,唯一能够表达 朋友间这样深情厚意的祝福的只有—— (课件出示:后两句)
(二)触景情更深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课件出示:全诗,配乐)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哪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朝雨;柳;客舍)
师:是呀!这说明王维他不是本地人,也是孤身在外,身在异乡为异客,这本来就让人伤感,可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了,客中送客,让人倍加感伤! 细雨蒙蒙、客舍青青、柳色清新,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再读读前两句。(生读)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雨后柳色清新图。(师板书:雨后柳色清新图)
(三)路艰心更忧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地图。(出示课件:出使安西路线图。)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途经阳关,最后到达安西。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这么说吧,就是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骑马也要走上,猜猜看,会走多长时间。好,咱们也别猜了,注意听—答案是:半年。
师:哇!你觉得怎样?(时间长,路程远。)所以,这是王维舍不得让元二离开的原因。那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块,走进安西--(出示课件:狂风呼啸的茫茫戈壁、沙漠)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眼中看到的安西。
师: (我也送你们8个字:思维敏捷,语言精当。)可以想象元二不仅此行一路艰难,即便到了那儿,生活还会更艰难。而此时此刻的渭城呢?走,去渭城看看--(出示课件:雨后图)怎么样?(不愧是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师:除了有此美景以外,关键是这里还有--老友相伴,对酒当歌。(出示课件:朋友间饮酒作诗画面)
师:是啊!这一切的落差是如此之大。更何况: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此行路途艰险,生死难料。这一切,都是好友王维所担心的,这样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心境再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到哪个词,就把哪个词的画面想象出来。(课件:配乐齐诵全诗)
指名读。(板书:相送依依不舍情)
(四)唱诗情难舍
师:下面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走进诗中,用心去感悟。(出示课件:古诗情境视频)
四、拓展延伸。
(赠汪伦---这是兴致盎然的以歌相送;黄鹤楼――这是默默无语的以目相送;别董大――这是满怀鼓励的以言相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虽然对送别一事只字未提,但通过西湖的美仍让我们感受到送别时作者的那份恬淡惬意。)而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是饱含深情的以酒相送。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却都是在以情相送。正是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古诗才被人们称为民族的瑰宝。那下面,让我们站起来, 再饱含深情的把这首诗读一遍,能背的同学可以背。
五。课后作业。
知道吗?我们的古人素有这样的喜好,那就是读之不足则唱之,唱之不足则吟之,吟之不足则画之。所以课后也请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图,争取像王维一样做到:画中有诗。
六。总结
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欣赏到的只是沧海一栗,如果,课下你能去读、去品、去积累,我相信那时的你一定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而到那时,我们的――班就一定会“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好,下课―――(放吟唱)
(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雨后柳色清新图 相送依依不舍情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学设计篇六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3、简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
5、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柳)。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六、深情诵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
雨柳
依依不舍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习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
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
1、体会渭城之美
(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
2、体会路途之艰
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
3、对比激情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
4、激情朗读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
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
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
师巡视后交流
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
7、读全诗。
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
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
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学设计篇八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一课时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3、简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
5、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柳)。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六、深情诵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送元二使安西
雨柳
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