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培训心得,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理和升华,形成更加完善的思维框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学习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学习上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二泉映月心得体会篇一
平静中的忧伤,凄凉的曲调在琴弦上回转,在弓中蔓延,只能说听得心酸,听得流泪。旧社会。街上喧闹,小贩的叫卖声,戏院里的唱戏声,茶楼里的评书声。转角胡同口,幽静,无人来往。没有人会去注意这条脏兮兮,坑坑洼洼的路,顶多也就赏几个铜子,算作过路。碗,破得只剩下个底,别再破了,破了那什么乞讨啊!屋子很黑,到处散发着霉味,没有家具。木板咯吱咯吱地呻吟,泪早已流干,早已蒸发。
声音渐渐弱了下来――又一声长弓的拉响,心也为之一颤!起伏,高亢,低吟,长鸣,短促,由沉思而悲伤,由悲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最后剩下了什么?凄凉。种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我还能怎样形容呢?用语言吗?用声音吗?用表情吗?用肢体吗?不!只有听了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哀伤,怎样的催人泪下啊!
世界着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聆听《二泉映月》,末了,痛哭流涕。他跪下了,他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
演奏者的弓在琴弦间来回,忧伤全寄其中,没有雕饰,那是能感觉阿炳心的律动的演奏啊!眼泪(怎样的眼泪?找不到词语形容它……)流落,无声,因为它已破碎。
二泉映月心得体会篇二
乐声时而高潮,时而低缓,时而不安,时而平静,时而躁动,时而阴柔,还是一抹转瞬即逝的欢愉,就好像是在听隔壁大婶讲述着诉不尽的人间悲喜事。乐声的每一次抑扬,眼里仿若顾盼到的每处角落,都埋藏了鸟语花香般的希望。
音乐是能够缔造灵魂,是心灵的写真和绿洲。卖艺求生,是坦荡的,这时的音乐是他谋生的工具,也是唯一依赖的心和魂。是音乐强撑着活下去的信念。是音乐保持着那在漆黑世界里仍能洞察一切的听觉判断力。在阿炳的心中,有此足够,不再需要呼喊,不再需要狂奔和叫嚣,只需有一种静若山泉的流淌,和着一种神来般的力量,持续扩散着,源源不息。
在这忧伤的流畅婉转,意境深邃乐曲中,不但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在这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旋律中,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豁达,对生命的淡知。
相比之下,审时度势的现代人却很难去体味阿炳心中的那份静,不是理解力不够,也不是缺乏勇气和信心,而是迫于另一种无奈,生活压力与情绪浮躁。怎么能不浮躁呢?课堂知识的陈旧过时,面对众多的新技术又无从下手。面对就业的严峻,公务员的吃香,从政人员与技术人员待遇的天壤之别,感觉在这个高速淘汰的社会,读书无用论又重新抬头了。
二泉映月心得体会篇三
我此刻静静地坐在电脑前面,沏上了一杯清茶,打开小台灯,听着这支《二泉映月》曲子,闭目遐想,体会着阿炳与生活与社会的抗争,这首曲子满载着老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包涵着他坚强不屈的意志,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骨气!听着让人感动得落泪。凄凉中透露人间冷暖,悲切中反映世事兴衰。人生在世,苦亦何多,怨亦何在?几多哀愁,江水东流。悲切渗透灵魂深处,三叠九折,一曲终了,岁月无痕,人生如歌,只有月华如水,淹没了奏者和听者的双眼。好的音乐,是让人告别颓废、恢复信心、意气风发、才思泉涌最纯净的圣水,洗涤灵魂,沁人灵魂!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应对苦难吧!”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靠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靠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靠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靠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完美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心弦的琴声,使他不再感到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当我感到疲倦时,当我感到孤独时,听着这首《二泉映月》,我感到了无比的快慰,感谢阿炳带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感谢一切喜爱音乐的人们,音乐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亨受。
二泉映月心得体会篇四
一片不知从哪里飘来的落叶,惊醒了迟来的秋风。孤月独明,我独自一人走在这深沉寂静的古巷,并没有奢望能如戴望舒一般“逢着一个丁香一般结着幽怨的姑娘”,脑海里却总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
是的,他就是阿炳,一位一生命途坎坷,却意志坚强的盲人。他的《二泉映月》我已不知听了多少次,但每次倾听都会让我的思绪顿时澄澈,也总会在我的心底产生一缕悠悠的哀怨。往往一曲未了,余音未歇,泪却早已满襟。
虽然我对音律一窍不通,但却丝毫不会影响我从《二泉映月》中读懂他的一生,也许这正是音乐的神奇之处。乐曲的开始,如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艺人将积聚多年的愁苦在这瞬间爆发,而后他向世人娓娓道来他悲苦的一生,让人即使身处美景之中亦不自知,只能随着阿炳的讲述而唏嘘不已,总是感叹命途多舛,世事无常。仿佛那如泣如诉的哀怨,贮满了惠山的梅树;那凄凉悲愤的泪滴,吻过了二泉池里片片荷花的清纯;阿炳那酸楚的情愫,蓄满了凄清寂寥的深夜冷月下阿炳憔悴的容颜让人心碎,让人有一种“心似泉水冷,萧萧风吹月独明”的凄清悲凉之感。而当我还沉浸在阿炳悲苦的一生而黯然神伤之时,忽然音色一转,悲怆、跌宕而又委婉的旋律,以复杂深邃的内涵向人们倾诉了对人生无尽的愤怒、无奈与不甘,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絮绕不去的指天慨叹,像深夜里涌动的潮水,阵阵揪心。是的,阿炳应对人生的考验并没有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与命运抗争,激昂的乐音汩汩诉说着他对坎坷命运的愤愤不平,以及他内心的呐喊。这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呐喊将凄清的心湖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所有的风景霎那间被琴音译成凄美的诗句,一行又一行。仿佛天地之间只有一月、一泉、一人。乐曲结尾艺人阿炳仿佛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自己坎坷的一生。即使乐音已绝,却依然让人有余音绕梁三日而经久不息之感,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唏嘘不已。难怪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中国第一次听到宋飞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会泪流满面,他以东方人特有的虔诚态度说:“这种音乐只就应跪下去听,”说着便从椅子上顺势跪下去,“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还依稀记得东山魁夷曾说过“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醒来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扬的声音,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不禁想到当年的阿炳形单影只,飘零在外,唯有这一泉、一月陪伴那根凄凉哀怨的琴弦。这泉,这月,这琴音,原是他内心那一湾潺潺泉水的再现啊!
是的,现实之中,人们往往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而尔虞我诈,仿佛这些就是人生好处的全部,却从未真正的回归心灵。试想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何种恬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是何等气魄……在生命的洪流之中,人们总是无视于自己心灵的呼唤,总是为红尘所累,总是为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为世事的荣辱成败而锱铢必较;为生命的瞬乎飘逝而惆怅莫名。在恐惧与压力之中,他们的心灵之泉不再澄澈。直到等到他们老去之时才幡然醒悟,这样的醒悟就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却为时晚矣!
人生百年,恍若一瞬,在有限的岁月里,不好再为红尘琐事而无心倾听心灵之泉。倾听自己内心那股潺潺流动的泉水,发奋做到与春秋同心,如纤草幽菊淡然,生则自呈个性,死则从容奔赴,这才是生命真正的好处所在呀!
二泉映月心得体会篇五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本文的教学,孙老师把这个“纲”定在了“听”上面。全文的教学,螺旋式上升,分别安排了四个听:
上课伊始,孙老师让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所搜集的有关阿炳的资料。然后很自然地说道:“阿炳是一位盲人艺人、苦难艺人、他的《二泉映月》是他的不朽之作,想听吗?”又问学生,用什么来听?学生回答:“用心来听。”孙老师相机板书:听。播放音乐,让学生谈谈听到了什么?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
当孙老师深情朗读起第5节时,《二泉映月》第二次又响起。此时,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
第三次,当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响起的时候,老师、学生、听课者与这首二胡名曲已经融为一体,此时的孙老师已经不是授课者,而是一位顶级的指挥家,指挥棒轻轻一挥,带着人们走进了音乐;此时的学生已不是学课文,而是在品味音乐,在乐曲声中深情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我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最后孙老师通过扩充的故事,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顺势发问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此时此刻,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在本课教学中孙老师从多角度去呈现《二泉映月》,在师与文本、师与音乐、生与文本、生与音乐、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学者之间,架起了对话、互动的桥梁。套用昨天薄校长在“发展性课堂教学”演讲中所说的确立了一种“对话型”的师生关系,老师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在这节课中我看到了这样的理念。
在这环节中,孙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想,举一反三,现身说法,让学生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教学中处处透露出孙老师的“智”,体现了他的“平等中的首席”,每一处的重难点出,通过孙老师的巧妙点拨,让学生一次次地领悟,灵魂一次次得到洗涤。如: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
再如: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乐曲声中)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听了孙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在教学中,孙老师一次次适时的激励性的评价语,时时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如:“真会学习,你还能够上网查找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有不理解的很正常,我还要感谢提出问题的同学。答对了表扬,答错了也要表扬,表扬你的勇气。我要感谢你,你的感情是多么得饱满,多么得充分啊!你哪里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啊!你分明就是阿炳,是阿炳的知音!”等等,一句“答对了表扬,答错了还是表扬”,一下子卸掉了学生心理的负担,让学生从阴影中走进了阳光地带。“你说得真好。你是阿炳的知音。你就是小阿炳。”可想而知,在那么多的老师面前,那位发言的学生得到这样高的评价,他内心的激动是语言无以表达的。一位教育家说过:“你的鞭下有牛顿,有爱因斯坦,……”或许,老师的一番积极评价,将成为一名明日之星成长的动力。我想我们也应像孙老师那样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弱势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品质,让每一位学生的脸上永远阳光灿烂。
我特别欣赏这样一句广告词——把简单的变成复杂,太累;把复杂的变为简单,贡献。今天的课堂,让我穿过复杂,看到了简单。自己感觉如果自己拿到这样一篇较长的文章,就不知从何着手,文中的优美词句很多,该如何来指导学生朗读呢?而在今天的课中,孙老师在初读课文中出示三组词是非常有意识的,从中也看出孙老师对教材的研读之深,一组是讲月亮、月光的;一组是讲阿炳身世的;一组是讲《二泉映月》的旋律的,孙老师引导学生美美地读第一组,悲惨地读第二组,第三组又要求学生把旋律的变化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学习了词,同时让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与疏理,看来学词也是围绕着文章的重难点来学的。在省去了在教学中的扣词扣句的支离破碎的朗读教学,才有了今天课堂上的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激情荡漾的朗读。
简洁并不是简单,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对重难点的学习绝不简单,而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简洁的第一范文,其实是以少胜多的课堂,少的是对文本的烦琐分析,少的是过多的形式主义做法,多的是音乐般美好的旋律,真诚而深刻的对话。
总之,对照昨天顾导的发展性目标的阐述,孙老师的课在内容上、内涵上有拓展,(阿炳的身世,小泽征尔认为《二泉映月》应该跪着听等)学生的能力上有提升,套用孙老师所说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情感上有共鸣,思想上有提升,树立了要勇于面对苦难的价值观。看来,对于我们的课题的研究,孙老师的这节课值得我们解剖与学习。
既然今天我们是来解剖的,那应该可以说说自己的不同的声音的。对于孙老师在解释“奇妙”一词中,我不认为是这样的,孙老师在课中说:“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
生:(纷纷)奇妙。
师:你们认为哭泣声是奇妙的?
生:(摇头,疑惑地)不奇妙!”
其实,学生在这里已产生了疑惑,难道“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样的声音不奇妙吗?后来孙老师又问“难道阿炳还没有长大?”我想,阿炳小时候没能听到这些声音正是因为没有长大,后来能听到这些奇妙的声音,恰恰是说明了他真的长大了,经历艰难困苦,他才能听到。如果他生活幸福,我想他也能听到奇妙的声音,那应该是另外的声音了,也许是“欢快的跳跃”,也许是“浅唱低吟”,所以这奇妙的声音不应该界定为一定是美好的声音,个人认为只要能听出不同的声音来,那就是奇妙的,能听出来,也正说明真正的长大了。如果说“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不是奇妙的声音,那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个人认为“神”是“神奇”,妙是应妙在能听出各种声音来。
二泉映月心得体会篇六
刚上完《二泉映月》一课,我回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干什么?当然是听一听这著名的二胡曲啦。
《二泉映月》开始了!首先,乐曲委婉连绵,就像小溪里平稳的溪水在缓缓流淌,优美动听。听着,听着,我仿佛看到了阿炳用那双苍老而又灵活的手在拉奏乐曲,我仿佛看到了阿炳的嘴唇也在轻轻颤抖……渐渐地,乐曲进入了高潮,声音时高时低、时缓时快,旋律升腾跌荡。这时,我仿佛听到了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又仿佛看到了阿炳的眼角闪着泪花,有一股坚强的意志力。
不知不觉,乐曲进入了尾声,声音恬静而又平稳,好像是阿炳在用歌声抒发自己对音乐、家乡、清泉和月光的喜爱,抒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乐曲结束了。
听完了整首《二泉映月》,我静静地思索着,它好像给了我启迪,给了我感受,给了我思考。
阿炳晚年因患眼疾,双目失明。可是生活的艰难和疾病的折磨,没有令阿炳自暴自弃,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执着的追求光明和幸福。因此,中国才留下了经典名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心得体会篇七
前几天,我看到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想到了阿炳那坎坷的经历和那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敬佩,我联系到了自己,毫无没有像阿炳一样坚强!
二年级暑假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尹老师那里学习毛笔字,一开始我还觉得感觉不错,可是练了几个月我一个同学也来了,他就练了几次,就不想练了,说是桌子太矮要腰弯下来写,最重要的是要站着写两个小时,太难了!我想想,他说的也是,难怪我每天回家,腰又酸腿又酸的,算了吧,我也不练了,有什么好练的呀!妈妈也拿我没办法,只好顺着我。在我不练的这段时间内,她经常搜集一些人坚持不懈做什么事情的例子给我看,让我受这些人的影响,继续练毛笔字。我也知道妈妈的用意,不想辜负妈妈的一片苦心,可又不想去练,内心挣扎得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和妈妈说:妈妈,我还是去练毛笔字吧!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起同我去尹老师那边重新报了名,尹老师说:你走的那段时间正好考级,假如你不走马上就考七级了,后悔吧?我微笑着点了点头。
我以后做每一件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然会得不偿失的!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伴着《二泉映月》那凄婉的曲调,读着《二泉映月》一文中记录阿炳多舛命运的这段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艺人背着乐器,拄着竹棍,蹒跚前行,沿街流浪……我的心弦也不禁颤抖起来。
可怜的阿炳才一岁时,母亲就被迫自杀,八岁前他一直被寄养在族人家中。这是多么不幸啊!而命运有时就是这样冷酷无情,三十出头,他又成了瞎子。阿炳孤零零怎么能承受得了这一切?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绝望,充满了怨恨。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阿炳化磨难为动力,用音乐向命运作出抗争,创作出享誉世界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想想阿炳,看看自己,我的心潮澎湃不已。我想大声地对自己说:“挑战困难,我也能行!”
二泉映月心得体会篇八
二泉映月是一首优美的民族乐曲,是一代民间艺人毕生心血的结晶,以前听过不少次,发自肺腑的喜爱。上学时,有老师讲到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小泽征尔指挥过多次二泉映月的大型演奏,但当他来到北京,听了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用二胡拉的这首曲子,立刻流泪了!说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明白是错误的,是认为在风景优美的泉水边抒发自己的情怀,没想到这首曲子真实的含义是那么悲伤,是一个艺人对自己一生的坎坷情愫,泉清月冷,心里的感受也会凄凉万分,怎会是闲情逸致的抒情呢?那时候只是说小泽先生是世界著名指挥家,能承认自己的错误难能可贵。
记得小时候好像听过广播剧,就是说阿炳悲惨的一生,过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的生活。很多苦难磨练了他,在他的心里必须对人间的世态炎凉和社会的不平有着很多触及灵魂的深刻感受。他也是一个爱国者,亲历了旧社会种种苦难。之后入了寺院,对自己的心境必须有新的认识。在著名的天下第二泉边,艺人虽然看不见汩汩的泉水,但身心必须感受得到泉水的激泠,虽然看不见月光,但他必须感受得到月辉的清凉,此刻此景,在他心里是怎样一种激荡啊。激情迸发,灵感涌动。一首包含自己血泪的幽怨在心里再也抑制不住了。手中的二胡是自己倾诉的伴侣,皓月当空,天人合一,人琴合一,所感所发如月光清辉,如泉水幽咽,在琴弦上激荡出一生的心血。艺术的顶峰到达了,传世之作如皎洁明月流传人间。
以前听过多次,也知道这首曲子的悲凉,但是听了阿炳自己拉的,味道大不一样,一种透骨之寒霎时袭遍全身,有起疙瘩之感,荡气回肠,有寸断感觉。那种激扬的鸣响是对心灵的震撼,沙哑的琴音,如空旷山谷卷起大风,又好像感受得到艺人的满腔激愤,如泣如诉。虽说这不是他的最高水平,好几年没拉了。但绝对是他的心血呀,里面的涵义只有他最清楚。因此只有他拉出来的才是最真切的。才会对人的心灵冲击那么强烈。其他艺术家怎会有他的经历和感受呢?一种三伏天突遇寒气的冰凉。这才是艺术。能够深深打动听众。悦耳动听稍有水平都能到达。但里面传出来的意境那就不是谁能做得到的了!
自古雄才多磨难,也唯有那么深切的世间冷暖感受,才会在适宜的时机激荡出震撼灵魂的音符。听着他的曲子,你会感受得到他内心的幽殇,能够透过一把二胡表达给别人,让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也感同身受,这就是生命力!
由此想到各种艺术巅峰的名家们,都是既付出了艰辛的发奋,有必须的天赋,更有深切的触及灵魂的生活深刻感受,才会使作品不一样凡响,惊世之作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像田种兰老师,也是经历了很多磨难,有很高的天赋,又痴痴地热爱,才会到达很高的艺术造诣。只是这种艺术未如字画或者音乐那么炫目、悦耳,才依然保存在极少数人手里。这才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后人们都想知道先人们的艺术哪些是真的,他们做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样貌?字画好说,后人们能够伫立跟前静心欣赏。一幅《兰亭序》,引得唐王李世民宁可什么也不好,也要把它带到冥府!可见她的喜爱程度。但乐曲就不一样了,以前没有录像录音设备,作曲家们弹出的曲调只能透过后人来表现了,但是后人们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明白的不一样,没有先人们的真切心境,味道自会难以一致。就像我此刻问师兄们,谁能到达田老师的那种境界?回答是没有,只在个别师兄身上某个方面贴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和遗憾之处。幸有解放后有艺术家为阿炳录了曲子,才使我们这天能够听得到他本人的绝响。即使不是他的最高水平,但此时的情绪和表现,只有他最清楚呀!虽然之后的艺术家们也给我们留下了这首曲子的悲凉,但我感到味道是不一样的。唉!以前的武术家们像师爷、师父,都不肯留下影像,致使我们难睹其真实艺术表现和失却标准。此诚憾事呀!
我们搞艺术,经过发奋,行家们说有那个样样了,但是真正的是怎样回事呢?有很多艺术只能凭自己的明白和天赋去打磨和雕琢了,也许后人会超过前人,但是味道总会不一致的。有的说后人表现出来的是皮。有的说是髓,有的说是神!能做到神就足令人惊叹了!好在这天的高科技能给我们留下弥足珍重的视听艺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缺憾,但是怎样也不如临场感受的!
后人学东西知道了怎样去磨练,更要知道那个味道,尤其是原版的,我们为能感受到流传后世的美妙乐曲而开心,当我们得到了原版的作者本人的作品,真的是多了另一层明白,实在无缺憾了!那是真的呀!因此我们学东西要追根求源,见识到最原始的东西,才有可能少走弯路,向着顶峰进发,经过发奋到达或者超过前人的成就。但我们毕竟不可能有前人的经历了,只能另辟蹊径,见识到真的。发奋接近原来的本意,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百人百样,正正因这样,才使得艺术的殿堂里,姹紫嫣红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