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宣传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传媒发布、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来实施。环保宣传语的创意如何进行融合和运用?环保宣传是一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行为,它鼓励人们积极保护和改善环境。如何进行有效的环保宣传?环保宣传如何与其他社会活动结合,形成互动联动?以下是一些环保宣传的新颖创意,希望对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
重阳节的散文名篇篇一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两九相重,所以叫重九。两阳相重,当然叫重阳。
如今的重阳,已被定为老人节,重阳敬老之节,每年至此时,我便会想起远在异地的父母。大学毕业,一直在异地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年重阳节都无法回家,在老人节的日子里一直没有机会和父母相聚一起,每逢九月九,重阳夜却难聚首。每逢佳节倍思亲,才真的体会到这种思亲的味道,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重阳是相思的日子,古人更把重阳相思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李清照《醉花荫·九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写给在外地丈夫赵明诚的,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重阳相思生憔悴之愁,那浓浓相思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词人晏几道有词写道:“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词中写秋天的景色,天气已渐渐寒冷,大雁已开始南飞。重阳饮酒宴乐之时,不禁怀想故乡。那种思乡之情,在作者的笔端自然的流露,溢满着真情和相思。
重阳节对我来说是相思的节日,儿行千里母担忧,登高处,我都会看到母亲在家一针一线的模样,她那慈祥的目光一直牵引着远行的脚步,没有亲人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滋味也是很令人心伤的,已近佳节我又身在异地,能做的只好寄一份相思给亲人,一份发自内心的,血脉相连的相思,我相信父母心与我的心是相连的,他们可以感受得到。
相思的重阳节登高,赏菊,醉饮,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苍白的文字,在这个相思凝聚的日子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心编织好我的相思,寄给我最思念的亲人,无论如何,重阳夜我要给父亲打个电话,听一听父母亲的声音,并让他们知道儿子就在他们的身边。
重阳夜,登高处突然传来了一首歌:“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听到这首歌,我突然感觉眼里有泪水涌出,重阳节是相思的,相思的人,在这皓洁的月光中,何时才能圆了心中的梦。
重阳节的散文名篇篇二
回家看看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
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
或许我们已经人为父母。
我们也会变成老母亲,老父亲!
我们也会希望自己的子女来孝敬我们。
享受到的是亲情的那一份温暖和开心。
所以,重阳节这天就多陪陪家人吧!
散文诗:想起重阳
1、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想起“九”,想起九月九。
2、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想起战国,想起魏晋,想起唐朝,想起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3、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从想起一个人开始,依次想起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4、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我在一方楼阁里,恰好想起年老的双亲,想起远方的女儿。
5、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在赏秋的静谧中,想起把一些念想珍藏好,等待时机打包快递给双亲、女儿。
6、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在登高的雅兴中,想起远眺那一束朦胧的朝阳或者一抹挂在枝头的夕阳,我会郑重的拍照,记录下镜头中的牵挂。
7、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趁着兴致想起去饱赏怒放的菊花,品味菊花惊艳于季节的枝头,诉思念、写离愁;无论你在远方、无论你在天上或者人间,若可,我愿将满满的爱,全都给你。
8、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若可,在遍插茱萸时,我将多采摘一束茱萸插在你远去的方向,我怎能忘你?
9、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若可,今夜,我做一顿重阳糕,先把最满的一碗递给你,搁在你远去的方向,我怎能忘你?
10、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11、想起重阳,今天正好!
恰好,把我的情思埋入一抔乡土里,送给你,你们
——在异乡的亲人、异乡的游子
【重阳·散文】乡下的母亲
和母亲通电话时,她正在老家乡下的集市上卖辣椒。我说大热天的,你不用那么辛苦。母亲在电话里“哈哈”笑起来,她说,今年辣椒结的多,吃不完,我赶场卖一点,顺便来凑热闹,场上人多,和熟人摆龙门阵,没啥苦的。她这么一说,我倒没了话接应。
挂了电话,思绪还在老家没有回来。小镇上人头攒动的景象在脑海里浮现,母亲在某家店门口站着或者坐着,地上铺一层干净塑料薄膜,上面放着长相朴实的新鲜辣椒。她正在看秤的斤两,秤杆一定要高高翘起,方才尽心。不多光景,躺在地上的辣椒慢慢减少,跟随别的主人去了新家。太阳这时越过水泥房顶,走到小镇街中央。母亲买几袋盐,一两斤酱油或醋,沿着水泥公路慢慢步行回家。
放下背上的竹编小背篼,母亲坐在老家青砖瓦房下的街沿上,手持一把月牙白的棕叶蒲扇,咕咚咕咚喝一阵水,畅快,满足。
母亲今年七十岁,和退休的父亲住在乡下,县城的楼房隔三差五去扫扫灰尘。儿女们各自奔波,不能常陪伴左右,几次邀请母亲进城,她都没有应允。
母亲喜欢在她的大瓦房里出出进进,不愿走进城市的藩篱。
每天晨曦,母亲听门前核桃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说话,这时候,她起床打开鸡笼,再撒上几把玉米、麦粒,大鸡小鸡公鸡母鸡都聚拢在母亲面前,争先恐后地啄食,母亲像看小孩子吃饭一样津津有味看着吃食的鸡群,脸上挂着舒心的微笑。母亲给它们的口粮,鸡群只能吃个半饱,有的速度技巧不够,没抢到几颗,在地上来回寻找一番后,还会抬头环顾左右,打探一下母亲还有没有余粮散发。这时候,母亲扬起双臂做一个驱赶的动作,口里一声“哈赤---”,鸡群瞬间散去。上山坡或者下菜地,直到看这些“宝贝”消失在视野里,母亲才收回目光。这是母亲早上的一项重要仪式。
自从家乡建起了电站,乡道宽敞,村道便捷,集市活跃。母亲去赶集的次数渐渐多起来。六七十年代,生活艰苦,物资匮乏,买与卖都不是容易的事,她不喜欢去集市。现在母亲更多的是去卖东西,蔬菜、水果、家禽,不一而足。虽然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但母亲做得有滋有味。她晒的干豇豆,鲜嫩,炖腊肉,味道极美,就连不爱吃豇豆的孩子也视若珍宝。我在城里偶尔买一些,皮老筋多,一顿饭能抽一团筋,让人生厌。
春节回老家,母亲说:“等枇杷成熟的时候,把院前那棵大树上结的给你送一些。”我说,不用,城里能买到。母亲悄悄告诉我说,去年这棵树结的枇杷,一半送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剩下一半卖了好几百元。我不禁为母亲感到骄傲,夸她有经济头脑,母亲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指着院前菜地边上的几棵半人高的小树说,过几年这些树长大了,我就有一片枇杷园了,那时候枇杷结的更多,保管你们吃个够。我由衷地为母亲高兴,为她的梦想为她忙而有序的生活高兴。
今年五月,布谷鸟在田野里欢叫,母亲从老家捎来了满满一箱枇杷。观其相貌,大小如李子,色泽金黄,果皮上偶有斑点,有的还有一层细细的绒毛。尝之,甜润爽滑,一颗接一颗,怎么也停不下来,不一会儿,满满一钵竟被我消耗了大半。先生笑闻“那么好吃?”我说:“不信你尝尝!”枇杷的味道与我日常买来的相比,的确与众不同,水果店那些华丽光鲜的枇杷,个个饱满,寡味而不亲近,基因不知被转化了多少代。眼前的枇杷其貌不扬,却有自然本味,咀嚼慢品中仿佛看见母亲正站在枇杷树下会心的微笑。
菊兰,是三婶的媳妇,她管母亲叫二妈。论辈分,母亲和菊兰是隔代,可她们又是忘年交。干活累了,菊兰就到母亲的锅里舀饭吃,不客气推就,母亲也不三请四请。菜园里的瓜菜熟了,菊兰径自去摘,母亲也不阻拦,做了可口的饭菜端来与母亲一同分享。到了秋天,田地里的庄稼成熟了,母亲和她组成互助收割队,谁家先熟就帮谁家收,今天你到我家割麦,明天我到你家插秧。活干得利索,心情也畅快。菊兰会做手工棉鞋。有一年下大雪,她为母亲做了一双朱砂色的棉鞋,母亲穿着舒适又保暖,那年她的脚踝破天荒地没有裂口。冬天围炉夜话,夏天月下纳凉,两个人形影不离。难怪她婆婆要“吃醋”,说菊兰是“别家的媳妇”。
母亲生在五月,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乡下抢种抢收的黄金季节,大家忙着田地里的活计,一直没好好给她过一次生日。她七十岁时,亲戚都张罗着要聚聚,母亲推辞不下,她说就在乡下的大瓦房里热闹热闹。临近生日,邻里老人突然病逝,母亲赶紧告诉亲戚们别来了,第二天,她就拴上围裙,去了邻居家忙前忙后。
在异地,家人离得远。那一回得知我犯了胃病,母亲几天寝食难安,:“要不要紧啊,赶紧去看看!”焦急的她向人四处打听治病的办法。一天半夜,她突然打来电话,“我得了个偏方,用橙皮加姜一起熬水喝,很管用的,你明天就试试!”睡梦中被她惊醒,只是在电话的这端“嗯嗯”地答应,心里觉得她小题大做。末了,她又重复着叮嘱,“别忘了啊,一定试试!”隔山隔水的母亲,在我熟悉的那个地方,守着家园,挂怀着我这个已经做了母亲的女儿。
又到重阳,放下琐事,抽身回家。看见母亲正在院中翻晒刚收的稻谷,黄橙橙的玉米,架满屋檐,红色的辣椒悬挂在梁柱下。阳光落在她蓝色布衫上,满溢熟悉的暖香。“妈----!”母亲抬头,孩子似的一脸惊喜。她停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抖了抖身上的灰尘,嗔怪地问:“咋不打个电话!”笑容却是掩不住地挂在嘴角。我忙挪来两把旧木椅,与母亲坐在院前的枇杷树下,一起收拾她晾晒的粮食。“今年年成好,谷子饱满,你看……!”她掬起一捧,送到我面前,由衷的喜悦浸在脸颊上沧桑的皱纹里。
晚上,和母亲同榻而卧。她把家里的人问了个遍,得知一切皆好才安心地翻了一下身。陈年的旧事,邻里的乡亲,絮絮叨叨,我却不再觉得那些无关紧要,那就是母亲的天地。而我,只需要聆听。挨着她,小心翼翼,她向我身边靠了靠,久违地一种温暖,又回到体内,回到心里。“你小时候总是踢被子,常常感冒!”她下意识地拽一拽被角,好像我还是那个两三岁的孩子。
记得参加工作那年,母亲在正月里突然到来。像我回家那样,没有告知。她蹲在我的宿舍外,等了两个多小时,等我下班。我很奇怪,离开家才一月,她怎么会这么快就来了。她提着白色的大口袋,很沉。我问,家里出什么事了吗?她摇头,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半晌才问,你没什么吧,出差一定得注意安全啊。这些话每次离家前她都会不厌其烦地说好几遍,生怕我将其中的某一句当了耳旁风,叮嘱了又叮嘱。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她又从头到尾看了看说,我来住几天,陪陪你。我笑着说,没病没痛的,这么大的人还要你陪?她吞吞吐吐,犹豫着说,你这几天要处处留心。我笑她迷信。她说,甭管迷信不迷信,反正我得在这儿住几天。她拿出从家里带来的东西,在四只床脚拴上五色丝线,在屋子里鼓捣一番。又在枕下放一包东西,不让我翻看。你这样谁还能睡着,我提高了嗓音,她见我生气,忙说,你晚上睡另一头,我睡这头,压着。拦不住她,只好任她去,心里却是笑她不可理喻。去街上买菜,她非要同去。回来的路上,在一个十字路口,她在后面磨磨蹭蹭,我走出老远,不见她跟来。折回去,她还在那里东张西望。你看什么呢,半天不来。她说,我看见有个人一直在对面看我们,我想看看他究竟看什么,到哪里去。我一把拉起她,你真是莫名其妙,疑神疑鬼的,大街上那么多人,谁看谁,你管得着吗。她知道自己过于敏感,一路上不再说话。晚上,和她抵足而眠,我以为心里惦记她放的东西会睡不着,可是却睡得很沉,夜里还梦见自己在一处山崖下,中间一条深沟,有一辆大卡车从上面滚落下来,周围好多人,不知所措,不知谁将我一把拽起,跳了过去。天没亮就醒了,好像没有那么害怕,平静如水。晨起,说给母亲听。她正在做饭,手在围裙上擦擦说,这下我就放心了。如释重负的样子。梦终归是梦,但我又很庆幸有了那个梦,让母亲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母亲出门极少长住,这一次却住了七天。见我一切安好,她又操心着家里的鸡鸭琐事,急急地往家赶去。母亲,以她的方式,呵护着孩子,或许不那么高贵,甚至简单又笨拙,但她却是把孩子当成她的生命。
太久没有这样靠近过母亲的身体,太久没有专心地和她叙一次夜话。许是困了,又或是太兴奋。她的声音渐渐低下去,山村的夜晚,把母亲轻轻地放下。
想起近日流行的那句话,“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眼里不禁泛起泪花。七十多岁的母亲腿脚不再灵便,白发又添了一层,声音也不如先前洪亮,牙齿开始脱落,目光日渐浑浊,反应变得迟钝。但她依然是幼时为我遮风挡雨的那个母亲,她住在乡下,以田园为家。孤独而宽慰。而我的陪伴,却那么微不足道。“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静静地靠着母亲的后背,听她微微的鼾声渐起,我知道,那一夜,她没有挂念,睡得安稳。
重阳节的散文名篇篇三
style="color:#125b86">关于重阳节的初三作文散文1今天是农历九月九,传统的重阳节,老人节,也是登高节。妈妈单位里就组织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登小斗山、大斗山活动,参加人数有700多人。我和妈妈作为登山老队员,担当了开路先锋,带着几位叔叔率先攀登。
伴着泉水叮叮咚咚的歌声,我们上山了。沿着宽阔的水泥路笔直向前走,就能看到一个岔路口,一条是狭窄的山路,一条依旧是宽阔的水泥路。小路通向小斗山,大路通向大斗山。虽然名字这么叫,但小斗山比大斗山更陡。
趁着大人们贴指示牌的时间,我环顾四周,发现这里简直是绿的海洋:竹子是绿的,野草是绿的,石头上的青苔也是绿的……这些美丽的绿色,映得我脚印也泛着绿色的光芒,轻松极了。
牌子上写着,接下来的路有些挑战,我心想:对我这个爬山健将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嘛。
山路弯曲陡峭,并且因为前几天菲特的影响,有很多碎石块被冲到路面上,几个叔叔正在修路。我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艰辛,我们轻装上阵都有些气喘,他们更加累了,我们走在石头路上,也是走在他们的汗水之上啊。
正想着,我也累得出汗了。回头看看,已经登得很高,但抬着向上看,哇,还有这么多台阶啊,一眼都望不到头,真像是通到天上一样。确实好累啊,但我不能停下来,我要保证第一个到达峰顶。“前面这点走完,就会到了。”我给自己鼓鼓劲。
妈妈安排一位叔叔站在路边,专门为大队人马鼓劲,还让他告诉所有的人,不能坐下来休息,因为心脏会受不了。这时,我看妈妈自己也很累了。她埋着头,不再跟我聊天。我知道她又在用“三步胜利法”了。就是低着只看自己眼前的三个台阶,鼓励自己不断地征服这三个台阶,不知不觉就能到达山顶。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到了小斗山顶,完成了1/3的路程,再往大斗山去的路就平坦多了,我们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比起之前的持续登高,算是轻松多啦,我一鼓作气,到达了鉴远亭,之后就全部都是下山路啦。
爬山可以登高望远,欣赏美景,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呼吸新鲜的空气。我喜欢登山!
重阳节的散文名篇篇四
重阳节又快了,我却想走近那座孤寂的坟。最近总在梦里看到你的身影,是我太过思念,还是你在远方把我挂牵。爷爷,您在远方好吗?重阳节最想您,想您和我走过的日子。
在雾蒙蒙的天里悄然回忆,回忆那些如秋叶飘零的流年。朦胧的天缀着一丝丝淡雅的雾,枯杂的树丛还窝着昨夜洒下的雨珠。人们还在熟睡中,龙潭的天似乎还笼罩在二月里。
我曾经生活在幸福的小村,有着莫言一般的成长环境。儿时有长辈们精彩的故事陪伴,还有那一段段我无法写尽的童年。
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行走在大山的怀抱,却永远走不出山的那头。在那张充满故事的脸上,更多的只有忧虑。他是一个老实人,虽说苦了一辈子但是心里却是甜的,说他苦是因为他一辈子为了家人和儿女没有一丝懈怠和休憩;说他甜是因为他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最难忘的是他那双粗大的手。每每被无情的树木划破,满是老茧的手就会被鲜血染红。我有些心疼爷爷,但是安慰的话语又说不出口。爷爷喜欢唱歌,特别是山歌。有些时候他就邀上自己的老伙伴们,乐呵呵地穿梭在高高低低的山谷间,边砍着柴,边对唱着山歌。虽然我那时不知道唱词的涵义,但是我知道那是歌颂美好的生活。最好的诠释就是那一句句简练的唱词和一段段古朴的歌声,那歌声就像深藏在山野里的蘑菇一样干净。我想将它紧紧抓在手心里,但却被风儿带走,或许它属于大山。
我喜欢爷爷的笑容,因为他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一个土家人具有的憨实和勤劳;我喜欢爷爷的大手,因为他的双手传达着无限的温暖和静默的爱;我更喜欢爷爷唱的山歌,因为那代表着土家人民淳朴的民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旧记得那年过节,我替爷爷穿袜子而他像个孩子痛哭;依旧能够想起家里挂着的那把爷爷的镰刀,爷爷用它割过无数了麦草和嫩草,爷爷用它割掉心中的愁闷和烦恼。每每靠近那把镰刀,用心抚摸妄想感受镰刀上爷爷的温度,然而冰凉的铁块让我的泪不禁落下。那把遗忘在岁月里的镰刀,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想起,而我总会想起,因为那把镰刀上沾染过与我同样的的鲜血。
爷爷是个好心肠,总会为村里人在河里搭上一跳窄窄的石板路。他的举动并不是人们心里的雷锋,反而引来别人的非议。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时,常能看见他为人们搭石块。我站在河岸呆呆望着爷爷,他忍着冰凉的水,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着一块块笨重的石块。我会为爷爷竖一个大拇指,而爷爷却朝我会心一笑。我们儿孙的笑容印在淙淙的河面,久久地融进我的童年。
在我的心里,爷爷就是一个艺术家。他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才能创造着无形的音乐和精巧的石板路。他虽然很少接受知识的洗礼和熏陶,但是他却用纯朴的文字和独特的曲调创造出一首首激昂、慷慨的土家歌谣。每次回家祭拜爷爷的坟墓,跨过那条小河,爷爷的山歌就隐约在我的耳边响起。
爷爷,您虽然走了,但是您的山歌却永远如同我的血液流淌在我的心里。
路灯像一排排列队整齐的整齐的星星,在寂寥的夜空中散发着橘黄色温暖的光。
妈妈陪伴我和同学并肩走在路灯下放学的路上,我和同学热切的谈论着一些学校的趣事,妈妈在一边听着,哈欠一个接一个,打完禁不住低下头。
“妈妈!妈妈!”我摇着妈妈的手,想让妈妈清醒一下。
“啊?什么?”妈妈抬起头,借着路灯昏暗的灯光,我能看到妈妈的眼睛已经眯成了一条线。“你困了?”
“还好吧……”
“都说了不用来接我嘛!就这几步路,还能走不回去?”我有点责怪的看着妈妈。
“这不是不放心嘛,万一有坏人怎么办?”妈妈嘟哝着,头又渐渐低了下去。
我停止了说笑,默默的走着。
突然,妈妈好像想起了什么,抬起头,眼睛里闪过一丝焦急,掏出手机,自言自语道“还没给你热牛奶呢!让你爸爸先给热着”。
同学听了,羡慕的看着我说:“你太幸福了,回家还有人给你热牛奶,我呢,唉……”
看着同学暗下去的脸,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得意。是的,我比其别的同学,实在是太幸福了。
爸爸妈妈为了我,在学校附近买了房子,于是我可以在别的跑校生已经起床赶路时再小睡一下,清醒一下头脑;我可以在别的跑校生因来不及回家吃饭而在食堂嚼着不可口的饭菜时大吃特吃我喜欢的各种菜肴,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幸福。
爸爸妈妈总是在天才刚刚亮的时候就起床,为我准备上学要带的东西,然后喊我起床。每次当我放学回家时,餐桌上已经摆着我爱吃的饭菜。晚自习放学后,那一盏昏暗的路灯下,我总能看到爸爸、妈妈的身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应该感恩;父母悉心照顾我们,应该感恩。然而“感恩”不是对嘴喊出来的,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中,我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重阳节的散文名篇篇五
村庄老得真快!眨眼间,老宅子就孤零零成了一个守墓人。
时光依然光鲜年轻,好像刚刚来到这儿。毕竟是春天。
冢一样的土堆上,花花草草摇曳着春风,舒展着阳光,独自逍遥。
老宅子俨然一位世纪老人,气定神闲,生死度外,眯眼晒春阳。
香椿的味道钻心入肺,恍如母亲在灶间自家香椿炒自家鸡蛋。
几串槐花趴在院墙上探头探脑好像候我多时,似要告诉我点什么。
大铁门父亲一样冰冷又亲切,默不作声。院落寂静如在时光在之外。
成群的蚂蚁忙忙碌碌。只有一只慌慌张张亲了一下我的脚尖,
随即归队,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搬迁大军。蚂蚁好像知道了什么。
高悬大树的鸟窝,风中似摇篮。幼鸟睡着了,鸟妈妈守护着幸福安详
红石榴树缀着的几个花苞,怎么看,都是绿树吐出的鲜红血珠。
屋门意味深长地开启。阳光率先挤入。覆着薄薄一层灰尘的门厅地面,
瞬间印满了阳光的指痕。日历顿如雪花飘飘,淹没了春天,淹没了我。
这一天,与以往一样,甚至幸福到都可以忽略掉的一个日子。
阳光让人发痒。那些家什比父亲执拗。都在。
父亲一定是跟着云朵一样的羊群到坡上晒心情去了。
豁嘴的老茶壶,泡满时间的酽茶,等父亲牵晚霞归来,醉饮。
母亲是个热心肠。走过小巷,冬天的风都暖哄哄。
邻里见面热乎得如一锅煮过时的挂面,分不开条。
针线筐空了不少。母亲不知道又帮哪一个弟媳妇做虎头鞋去了。
母亲的巧手穿针引线,左邻右舍,欢乐童年一串串。
嘡------嘡------嘡……,低沉浑厚,老挂钟发出最后的咀咒。
我擦擦眼泪,揉揉眼眶。
“村长伯伯来了!”手脚不停拍照的`儿子,把我从时光深处拽回来。
村长身后耷拉一串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走了。都走了!
正厅里,老凳老椅上------端坐的------都是------神明!
远去的众乡亲,爹娘,早就被村长撵到背阴的山坡上去了。
不知道,山后的春天发芽了没有!?
右手灼热,香烟自燃到头。我的心,疼且抽搐。
“村长哥,再等几分钟!老宅老屋,一样是我的祖宗!我要三叩首!”
粘着左手心细汗的,那串老宅钥匙挂一串阳光,先我跪伏于地。
“给你钱,村长伯伯!小鸟会飞了,再杀那棵树吧!”
眼睛聚焦风中的鸟窝。阳光刺眼。
推土机挖掘机哑火。一片宁静。一群鸟儿,在老宅上空盘旋盘旋,……
有一种东西出现在村长的眼眶,迎着太阳,闪光,……
(离老家近。常回。刚又去了一次。历时半年多,老村终于拆完。
项目缓建也罢,停建也罢,反正一片废墟晾在那儿,远看似坟场。
倒是那棵唯一的树,阳光下,绿得晃眼。
风刮过,满树的叶子,哗啦啦,似在招魂。
站在老宅废墟前,再多感慨,也是无言。破碎的何止是家园?!
那串钥匙,亮闪闪。未来的岁月里,只有在梦里,开启故园的家门了。
不知道,这一厚重的历史之门,谁来开启?!)
重阳节的散文名篇篇六
重阳节前夕,妈妈和我开始准备送给外婆和外公的礼物了。妈妈想做一个蛋糕,我不同意,因为她虽是有了点经验,但每次总是会出差错,要么忘加了配料,要么把蛋糊搅消泡了,做得很小,而且很费时。又没有买的好吃,干吗要累自己呢?我马上向妈妈提意见,想去蛋糕店里买个高级大蛋糕送给外婆外公,妈妈摇头,拉着我去超市买配料。
买完东西就开始做蛋糕了。妈妈在做,我趁机也在一旁看着,偶尔打打下手。经过妈妈3个小时的精心制作,蛋糕烤好了。妈妈切下一个小角给我尝,哇,好香!细腻、松软,再看那个大蛋糕,表层是巧克力色,里面是淡黄色,圆圆的,多漂亮啊。我又想起了做蛋糕时,妈妈拿出的材料是草鸡蛋(原生态的最有营养的鸡蛋)、最纯净的冰糖粉和高级蛋糕粉(能做出最美味的蛋糕)。当时我还不解:“为什么要用这么贵的原料做蛋糕?”妈妈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孩子,外婆得了结肠炎,病因是多吃了坏食品,妈妈哪能不弄点优质食品给你外婆调养调养?”妈妈的这一番话里,其实蕴藏着她对父母的孝心,妈妈做的蛋糕也不是普通的蛋糕,里面还有着感恩之心呢。
重阳节到了,我们一家人带着蛋糕来到外婆家。外婆外公吃着蛋糕,非常高兴,也切了一大块蛋糕递给我。面对这垂涎已久的蛋糕,我真恨不得一口把它吞下去,可看着它,眼前浮现出外婆慈祥的面孔和外公笑眯眯的脸,又想起妈妈说过的话。平日里,外婆帮我们洗、买了多少件衣服,每周都会打来电话:“日子过得好吗?”等我们一回来,她就会烧一大桌好菜;外公要有什么好吃好喝的,总是舍不得给自己,一到这时候就摆出来给我们;妈妈和爸爸白天工作,晚上做饭,忙忙碌碌的,也该舒服舒服了。于是,我持起刀叉就要去切那一块大蛋糕。爸爸妈妈以为我要把它吃光,就想去制止。谁知我把那蛋糕一分两半,一半还给外公外婆,一半给爸爸妈妈。妈妈见了,马上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一份大礼物,一份小心意。一份亲手做的礼物,往往包含着一片真心。其实我们给外公外婆的礼物很简单,却又很珍贵——是感恩的心哪!
重阳节的散文名篇篇七
style="color:#125b86">关于重阳节的初三作文散文4金黄的枯叶离开了树梢,在空中如蝴蝶样飞舞,最后以悠柔的弧度悄无声息地降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黄,为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点缀,渐渐的,秋的韵味浓了起来。秋天,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枫叶正红时,又是重阳佳节到。我登上了故乡的山。往日,崎岖的乱石小路,如今还十分亲切,路旁的景物依旧,只是觉得更添了一份愁绪,因为,睹物思人,而物事人非。是的,重阳节,难免让人回想起过往的人,过往的事,过往的一切,更难免让人触景伤情。不经意间,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亲爱的大伯。往日与大伯的欢声笑语,又在我难中浮现,让我对他的思念,在秋风中更加浓烈。
去年的重阳节,过去了不久但又似乎很漫长。那时,大伯还在我们身边。他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老人,因为他有一颗常青的新,又宽厚的胸怀。他的笑,是那么的爽朗,清澈又慈祥,不禁让我想起“绝类弥勒”。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边的日呢。
可是,生老病死——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终究让大伯从此成为过去,只给我们留下似枫叶般的片片回忆,簌簌的落下,沉甸甸的压在我们心头。那爽朗的笑容从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长大了,明白到人世的悲欢离合,明白到何谓亲情,明白到在世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
如今的重阳节,我站在山上,习习秋风,夹杂着思念,吹乱了我的思绪,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悲秋,又值重阳,我终于明白,这“悲”从何而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此刻,我反复咀嚼这句诗的韵味,尝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我于这迷离的秋色中,试图寻找昨日那一幕幕珍贵的画面,不知不觉,太阳已滑到了山间,像一个泛黄的大石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心里默念着,踏向了归途……
重阳节的散文名篇篇八
style="color:#125b86">关于重阳节的初三作文散文2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便会迎来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以前,我对重阳节确实不怎么了解,认为只不过每到这一天人们吃上几块重阳糕,大伙再聊聊天也就过去了。后来,等自己渐渐懂事了,并从父母那里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特殊的含义。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或老人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转眼间,今年的重阳节又来到了,我的心里有了个小算盘。这天上午,我走到奶奶旁边,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问:“奶奶,今天是什么日子?”奶奶疑惑的说:“今天,今天什么日子?”我神秘地说:“想想,好好想想。”“今天是咱妈的生日?”“不对,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生日?我的生日要到十二月啊!”“呵呵,不是那个生日。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老年人的节日啊。所以我带你出去走走。”说着,我便拉着奶奶的衣角向前走。奶奶脸上的笑容今天很灿烂,一旁清澈的湖水倒影着岸边树木的身影,几条小鱼无忧无虑的在水里游弋,有时互相嬉戏,有时吐吐水泡。耳边还不时传来奶奶小时候的故事,奶奶陶醉在这美丽的诗画里了。是啊,经常听大人们说,要让老人老有所乐,安享晚年。或许说的就是这幅美丽画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