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的机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一分钟的时间内,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让时间成为我们的助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分钟内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又到了端午节的短句篇一
儿时,奶奶总会在床头,拿着针线,把晒干的艾草缝在彩囊中,把秀好的香囊送给我。那香囊中的艾草散发着清新而又悠久的气味,既令人痴迷,又令人陶醉。
又是艾草飘香时,世间处处充满了喜悦而欢乐的气氛。
“节分端午谁自信,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历史与文明。端午时节,孩子们会在手上系着五彩绳,项下戴上香囊,共度美好端午节。但今年端午节我们要亲自动手做一个香包。拿出材料,扑面而来的艾草香,让我流连忘返。首先我拿出布,反过来对折,拿起线从针眼穿过,把布的四周缝好,留出一个口,四周的线密集而富有规律,它们仿佛像一串音符,在布上奏起了音乐。我把辟邪的桃木球系在线上,再把一个蓝色流苏缝在香包下方,这样一个香包完成了。
香包也蕴含着一缕春风,两滴夏雨,三片秋叶,四朵冬雪,做成五颜六色的礼盒是父母对老人对子孙的无限爱。
又到了端午节的短句篇二
园中的花香沁人心脾,窗外的绿色流光溢彩,走进你,我的心顿时轻舞飞扬。
蓝天,白云,碧草,如此美丽的画卷!我们携手来到花园中,促膝长谈,会心的微笑与眼神的灵犀,让我不由得久久地陶醉其中。
你说你不爱单调。于是,蓝天中白云被风拂动得千变万化,碧草中花苞竞相艳放,素带似的流水在阳光下美如彩绸,杏花雨中杨柳雾围烟绕。莺鸟吐脆字字玑珠,群蝶漫飞万千瑰丽,然而,主色调——绿仍没有变,与其它色彩交相辉映更显生意盎然。
你说你喜欢诗意。于是,有了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灵性,有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有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绮丽,有了“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的妩媚,同时,你惹得诗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诗雨细如愁”的眼泪与“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的乡愁,更是“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惊叹!
又到了端午节的短句篇三
点燃了山的笑脸
烧红了石榴的破蕾
喇叭花,奏起一曲
艾香粽味的调子,旋律
附和着龙舟竟渡的歌谣
摇橹飞出水花
倚在舟翼溅放
飞沫,装满了遥远的故事
向远的.涟波,奔咏了千古的传说
千家的飘香,相约在
家与家之间,招唤着
流世经年的传承
远古的老人,在水乡
再次把龙的图腾,绘制
在独木舟上,轻轻地
将粽子投入那一湾江河
用虔诚的口气,对着后人说
世世代代,你们都是
龙的传人
屈原《怀沙》的绝作
伍子胥宁曲尽忠的壮举
曹娥救父投江的孝事
介子推清明不禄的清明
都留在了祭祀龙神的日子
那香的灵气,庄重
写下了“端午”的诗篇
又到了端午节的短句篇四
端午节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是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立的节日。
家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每逢到了端午节,各家各户便忙碌起来,插艾香包,包粽子,划龙舟。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
端午节时,家家都要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瞧,奶奶端来一盆加好调料的糯米,因为加了调料,所以原本洁白的糯米变得有些发黑。奶奶说她要包我最爱吃的蜜枣粽子。说着,奶奶把浸泡好的粽叶卷成一个像漏斗一样的小筒,然后,塞上糯米和四五块剁碎的蜜枣,再撒上一层糯为,用叶子把米裹住,最后用线把粽子给捆住,一个蜜枣粽子就完成了!将蜜枣粽子放入水中,煮半个小时,就可以吃了。蜜枣粽子又香又甜又软,很好吃的!
端午节真是一个让人一饱口福的节日啊!
又到了端午节的短句篇五
周六,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要吃粽子,做香囊,这所以呀,我打算送给爸爸一个漂亮的香囊,因为:星期天是父亲节,这个我亲手做的香囊,就是给爸爸父亲节的一个小礼物。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我是怎么样做这个香囊的。
我找来一块带着红色花朵的布,再找来雪白的棉花、香水和插在门口上的艾叶,还有一根红绳子,我就开始精心制作起来了:我把带花朵的那块布剪成两块心形,再用针把心形布边缘缝上一半,然后塞进带香水的棉花,再把艾草塞到棉花中间,然后用针把剩余的边缘缝上就制作完成了。
我想这个礼物先藏起来,到了父亲节那天再把这个礼物送给爸爸。
又到了端午节的短句篇六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说的就是过端午节的情景。
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为爱国理想不能实现而投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投江日——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
每年端午节,奶奶都会买来粽叶和糯米,还有一些豆子、红枣、瘦肉之类的。一切准备好之后,奶奶就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她拿着粽叶,把它卷成像漏斗一样的形状,它的样子像极了我最喜欢的冰淇淋,又像一个喇叭,更像一个望远镜。接着,奶奶在卷好的粽叶里放些糯米,又抓几颗火红火红的枣子扔进去,然后用手压一压,再把另一片粽叶按在上面,最后用线把粽叶捆起来,一个粽子“宝宝”就诞生了!奶奶把粽子包好后,往锅里一扔,就开始煮了起来,煮的过程中,厨房到处都是香味,我的口水早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煮好后,我轻轻地吃了一口,哇,又软又糯,甜甜的,真好吃!
我爱吃粽子,更爱粽叶飘香的端午节。
又到了端午节的短句篇七
集市摊前,偶然间发现了苇叶,于是便想起了粽子,也便想起又要端午节了。
家乡原本闭塞,文化贫瘠,大多人一辈子是不去县城的,各种知识都相对缺乏,除了知道七夕节躲在豆棚瓜架下偷着听牛郞织女鹊桥相会时的情话外,其他的节日是不怎么知道其端底的。端午节也是一样,人们甚至不知道屈原是谁,伍子胥何许人也,但丝毫不妨碍家乡人过端节的热火。
家乡的端午不同于他乡,那是一个需要十分认真的节日。
家乡的端午是从一条小河开始的。小河沿着村南,自西向东,一头撞在小东坡的怀里,又折而向北,绕了一个大弧,沿着小东坡的山脚,缓缓向坡后流去。却在北边的山脚留下一座水潭,巨大的镜子一样。山影、树影、石影、花影、云影还有天光,一股脑儿全收了进去,成了一方山水的缩写。那水何止一个洁净,那是完全可以放心大胆,掬起一捧来喝下肚里去的。潭边窄窄的一条小路,沿着田埂,蜿蜒通往村里。每到端午节这天,姑娘媳妇们起得一个比一个早。几天前就准备好了的陈年的皂角,新鲜的艾叶,毛巾、脸盆、梳子、新头绳等,也各自拿上,说着,笑着,一路唱着小曲儿,相携而来。这里是她们的天堂。脱去鞋袜,将裤脚一直往上卷去,露出象牙般洁白的腿,索性扑通一下进潭里,潭水及膝,洁白的趾在水中清亮亮的晃动着。她们把皂角和着艾叶在潭边石上捣碎,便成了天然的,自制的洗发香波。解开头发,把香波抹在上面,尽情的揉搓着,任由雪白泡沫将春云一般的青丝掩去。直到除了垢,解了痒,也除了一年的灾祇晦气,才将头发浸在潭水里,细细地漂,细细地荡。雪白的泡沫随着水流缓慢地流向远方;几束长长地青丝瀑布一样直垂到潭水里,把潭里的水染得更加碧绿而靛青了。在这里洗过头发的村姑村妇,个个都像贵妃出浴,妩媚、娇妍,走起来连胸脯子都挺得高高的。据说端午在东潭里洗过的头发,一年都可以是光滑黑亮,且不脱落。这里面有几分是夸张却不敢说,倒是记忆里村里女人四五十岁的几乎找不到一个有白头发的。要不,这个潭怎么会被村里人叫做玉女潭呢?只是从什么时候叫起的,谁也不说不清楚。如果追溯起来,怕是要从有这山,有这河,有这潭,有这村说起的吧。
还有端午的香囊。家乡的香囊种类多,花样也好看。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袋子。常见的就有:香草布袋、搬脚娃娃、孙猴子。香草布袋也是多种,比如金锁形的,螃蟹形的,菱角形的,莲花形的,总之,平素中凡是好看的东西,都可以拿了来仿成香囊。端午前后,香囊也是各家各户的姑娘媳妇借以炫耀女工的.重要物件儿。五彩的丝线,穿上大蒜的茎节,下面缀上彩色的饰物,联在绣满各种图样的香囊上;囊中物多是乳香、肉桂、良姜、香附子等中药材。戴在孩子们的颈上,不仅是一件美妙的节日礼物,其悠长的香气既能让孩子们心旷神怡,还能驱虫灭害。过端午是孩子们很早期盼的事情,四月中,便天天催着母亲要香囊;姑姑姐姐也都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早早的预备下来,只等端午,突然间从背后拿出来,在弟姪面前一晃,会逗得孩子们欢天喜地。端午节,孩子们像过年穿新衣一样,都会戴上香囊在街上招摇,比谁的香囊多,漂亮,且香味浓,然后会说这是谁送的。戴的快乐,送的自豪。其实,农家大多是不买或买不起那些中药的,但不能不做香囊,而用的也只是平时在野地里采来的香附子,那是专门预备做香囊的,香味尽管单纯,孩子们也时常放在鼻子上闻来闻去,那样子,可以看得出是多么的津津有味。
项上带着香囊,额头以及两颊还要涂上雄黄酒。雄黄也是中药,未到端午,大队的卫生室里早早地就备下了。每家总要买上一点点,碗底里斟上些白酒,以雄黄调成桔黄色,端午早上,涂在孩子的额上、颊上、腕上,既防蛇虿;也为了美观。配上胸前的香囊,胯下再夹上一条竹马,手中执一根秫桔杆儿,于是乎便不知了二哥贵姓,满街筒子狂喊着,活像脚下踩着风火轮儿刚刚下凡的三太子那讬。
疯得累了,便回到家里吃粽子。
家乡水土硬,人生性刚毅,说出话来带镢头,管“粽子”叫做“jiongzi”,还去声,听起来搄而浑厚。直到现今,如果你在哪儿下了车,走在街上,冷不丁听到一嗓子:“jiongzi——”,你不用问,那一定是到了我的家乡了。
南方好像有专门的粽叶,又宽又长,我们这里便没有那天之独厚。讲究一点的,用苇叶,包上糯米,中间填一粒大枣,端正地包成三角,五色丝线缠上,大铁锅加上山泉水,汩嘟嘟大火煮上一夜,端午早上,先拾上两碗,左邻右舍分别送了;然后热腾腾地端上来,解得开来,一个个洁白如玉,且中间篏着一枚朱红的宝石,白里透红,红里渗白,红白相互浸淫着,交织着,看一眼就能让垂下涎来。一家人围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吃起来。粽子的香味,顺着晨风,满山沟里飘散。
我们的粽子大多不用苇叶,不是不喜欢那的清香,而是由于它小而窄,包起来费时;也由于我们山里沼浦稀少,很少有人种芦苇,采苇叶更是不那么容易。我们则喜欢用一种更方便,更实在的东西做“粽叶”,那就是槲叶。
槲叶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哪儿都有的,而我们这里,半山区,气候温和,很适应槲树的生长。这东西小的如掌,大的如扇,是天然的食品包装材料。包上香糯红枣,再加点儿白糖,透透的煮了,那香甜岂止不逊于苇叶粽子,且在苇叶的青香上,还外增了一层醇厚;个头儿也比前者大了许多,一般的饭量,三四个也就开始泛起饱膈来。只是这样的粽子便不能叫“粽子”了,我们习惯叫它“槲坠”。槲者,自然是说它是槲叶包来的;而“坠”,大约是形容其个儿大,分量足,有着山里人那种实诚的厚重吧。
值得欣慰的是,上次回乡,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富标语。
又到一年端午时,我专门买了一捆苇叶。我想,我要包好多粽子,学我的先人一样,左邻右舍的都送些;和儿孙们坐下来,好好说说那遥远的,已成过往的端午,说说玉女潭,小东河,说说端午里曾经有过的那些事情。
又到了端午节的短句篇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间过得飞快,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临了。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不仅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还有许多习俗呢!如: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然而,在我家乡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
扫墓那天,我起了个大早,跟着爷爷奶奶坐车到山脚下,远远望去,山上热闹极了。在上山的路上,我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忧愁。那花呀,草呀,我无心欣赏;鸟叫声、虫鸣声,我无心聆听,只顾早些来到墓前。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孤零零的坟墓前。大伙儿开始忙活起来,有的'锄草,有的铲土,还有的帮不上忙,只好在一边傻站着。接着我们将带来的一、二种祖先喜欢吃的食物祭在祖先的墓前,再将纸焚化,鸣炮祈祷。虽然我们在鸣炮,但周围依旧死气沉沉。之后又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这时,我看见了远处火红的杜鹃花。听妈妈说,杜鹃花又称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节开放,是因为它是纪念和安抚亡灵的最佳物品。于是,我跑了过去,亲手摘了几朵恭恭敬敬地插在外祖母的坟前,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抚……然后泥?就是叩着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能回家。
每当站在墓前时,我就会回想起外祖母和蔼的笑容,眼泪就会不自主的落下。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最醒目的问号,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身边对你好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