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范文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范文,需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读了蜡烛这篇短文你有感想请写下来篇一
教学目的: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以及文体简介: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其中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面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自由朗读:读懂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或者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4、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4、通过这么反复的描写,表达了老妇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
情。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九、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将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三、布置作业: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文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读了蜡烛这篇短文你有感想请写下来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体会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唯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唯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战士。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二、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西蒙诺夫是前苏联作家,《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事,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
2.速读课文,先找出本文六要素,然后概括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德军的战火前去掩埋了红军战士的尸体,并拿出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并彻夜为其守灵。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主旨: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并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找出的描写片段。
3.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年老体弱,行动吃力,但老妇人不顾生死前去保护一位不相识的青年战士的遗体,并献出珍藏的蜡烛——这是一份深切的母亲的关怀之情,一种无畏赴死的牺牲精神。
4.文章非常感人,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片段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何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遗体,情同母子;燃起蜡烛,寄托哀思。
5.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思考:
(1)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象征红军烈士的宝贵生命像烛光一样不畏炮火而燃烧;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揣摩老妇人的心理活动,补写一段老妇人坐在坟前默默守灵时的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形象。然后在班级内交流。(如果课堂上时间不足,就作为课外作业)老妇人形象: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她的国土上,使她无比沉痛。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她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使她能不怕艰难,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安葬烈士,并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五、讨论烛光的象征意义
1.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正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
六、课外延伸
课外查找与“蜡烛”有关的诗句和歌曲、影视作品,体味“蜡烛”各有怎样的寓意。
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坚贞的爱情或奉献精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情。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七、家庭作业
1.摘抄文中精彩的描写:(1)对老妇人的神态、外貌、动作的描写;(2)环境描写。
2.发挥想象,进行续写:两年后,牺牲的战士契柯拉耶夫的母亲来到这里祭奠儿子的亡灵,并探望老妇人玛丽·育乞西。两位妇人相见,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不少于300字)
【资料宝藏】
1.贝尔格莱德解放
1944年,在苏军配合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
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17日,南最高统帅部向德军投降,国王彼得及其政府流亡国外。德国对南实施军事占领。与此同时,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也占据了南斯拉夫大片国土。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坚决主张抗击外国侵略者。4月15日,南共中央散发《告南斯拉夫各族人民书》,号召为祖国的独立而战。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的爆发推动了南斯拉夫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斗争。7日,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波斯尼亚、斯洛文尼亚、黑塞哥维纳等地相继爆发武装起义。在南共领导下,南斯拉夫成立了人民解放统一战线,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抵抗运动。南共把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以共产党员组成突击队,从城市深入农村,把各地自发的起义转变为反对占领者的有组织的武装斗争。
1943年11月29日,建立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委员会,执行临时政府的职能。南人民解放军于1944年夏季战役中粉碎了德军的第7次进攻,不久,解放了全国大部分领土。9月28日,苏联军队发动进攻,与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相配合,开始了解放南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战役。10月初,苏军和南人民解放军在摩拉瓦河河谷会师。20日,解放了贝尔格莱德,打死德军15000人,俘虏9000人。德国被迫从巴尔干半岛南部撤军。1945年3月7日,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联邦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在贝尔格莱德成立。5月15日,南斯拉夫全国获得解放。
2.贝尔格莱德战役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保加利亚祖国阵线军协同下,于1944年9—10月实施的进攻战役。战役发起前,j.b.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40万人,并收复了广大乡村和一些中小城镇;德军魏克斯元帅指挥的“f”集团军群盘踞着南斯拉夫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该集团所属“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约1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13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25辆、作战飞机352架)扼守萨洛尼卡至贝尔格莱德的铁路和公路干线,以保障德军“e”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北撤。
参战兵力:苏军为1个合成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1个机械化军和多瑙河区舰队等,另有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第46集团军配合作战;南军为6个军另数个师;保军为3个集团军;共约6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447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421辆、作战飞机1292架。按计划,苏南军队向贝尔格莱德主要方向,保南军队向尼什、斯科普里方向实施联合突击。9月28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f.i.托尔布欣)所属第57集团军在空军第17集团军支援下,从拉杜耶瓦茨、维丁地域发起进攻,突破德军在南边境的防御,越过东塞尔维亚山,10月10日从行进间强渡摩拉瓦河;近卫第4机械化军于12日进入交战,协同南军第14军向贝尔格莱德发展进攻,在帕兰卡以西与南军第1集团军级集群会师。苏南两军并肩作战,14日进抵贝尔格莱德南郊,展开攻城战斗;17—19日在斯梅代雷沃围歼企图退守贝尔格莱德市区的德军二万余人。右邻第46集团军所属近卫第10步兵军在南军协同下,在40公里的地段上进抵贝尔格莱德东北多瑙河地区。20日,苏南军队解放贝尔格莱德。左邻保军第2、第1、第4集团军在皮罗特及其以南地域发起进攻后,与南军第13军、苏军近卫第1筑垒地域的部队联合作战,10月14日攻占重要交通枢纽尼什,21日解放克拉列沃,切断德军“e”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北撤的道路。
此战,苏、南、保三国军队协同作战,粉碎德军“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贝尔格莱德和塞尔维亚大部地区,为解放南斯拉夫全境创造了条件。
3.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
4月,在二战胜利60周年庆典之际,波兰议会4日通过决议,向百万苏联红军,特别是向在柏林胜利进军过程中牺牲在波兰领土上的红军战士表示敬意。
决议说,没有红军的战斗和牺牲,就没有希特勒第三帝国的灭亡。值此二战胜利60周年之际,波兰议会对1945年5月希特勒法西斯失败前所有献出生命、流血和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决议说,在二战欧洲战场上与德国法西斯军队作战的波兰正规军人数仅次于苏联、美国和英国,居第四位。在法西斯占领下,波兰人建立了庞大的地下武装,进行了数百次战斗,其中包括像华沙起义这样有数十万人牺牲的史无前例的战斗。
同一天,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战场获得胜利60周年,并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盟国军人和死难的平民。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安德烈·达尼索夫在会上发言说,对于欧洲国家和全世界的国家来说,二战都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无论这些国家属于交战的哪一方。
对于俄罗斯来说,“二战是伟大的卫国战争??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我们国家的人民为(二战)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将人类从纳粹奴役下拯救出来”。
德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冈特·普洛伊格为德国给其他国家带来的苦难请求原谅。他说:“无论我们在过去60年内,给予了受害者多大的援助,我们都明白,这些都不能补偿他们承受的巨大痛苦。”另外,普洛伊格对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同德国建立友好关系表示感谢。
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达恩·吉勒曼说,他的国家同二战有“特别悲惨的联系”。他说:“我们今天在此集会,我们要对数百万战争的死难者说,我们没有忘记他们遭受的屠杀;我们要对战争的幸存者说,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承受的痛苦;我们要对盟军战士说,我们没有忘记他们作出的牺牲。我们没齿难忘。”
4.国际家庭聚会:伤感又欢笑??
云集莫斯科的领导人让9日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显得格外隆重,但在许多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来,这个日子其实具有特别的家庭意味,因为正是那场战争让许多家庭分散各地,前苏联解体后甚至分散在不同的国家。
沃洛德克维奇家族现在散居在3个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每年的卫国战争胜利日,也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团聚日,那些具有同样血缘却相隔遥远的家族成员们都聚集在一处。
这种聚会在前苏联是一种普遍传统,2700万苏联人在战争中死亡,几乎没有哪个家庭没有受到战争影响。这是一种集体认同,是哀伤的源头,也是对勇敢和自律精神的共同骄傲。今年,沃洛德克维奇家族聚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共同观看盛大阅兵式,也一齐在焰火下畅饮。参加者一共15位,他们都是红军战士瓦西里·沃洛德克维奇的后代,包括他的4个子女、7个孙子辈的孩子和4个重孙辈的孩子。
红军战士瓦西里·沃洛德克维奇于1943年牺牲。
读了蜡烛这篇短文你有感想请写下来篇三
“即使在这当儿,老妇人也没又说话,他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得走了……”
老妇人在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她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因为她了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的幸福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所以他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烧焦乐的土地上,在诈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乐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dd她的结婚花烛dd还是明晃晃的点在一个苏联青年得坟头。
这一点花烛是不会熄灭的。它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dd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读了蜡烛这篇短文你有感想请写下来篇四
昨天,我们学完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我感受颇深.这篇课文讲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保护秘密情报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他们一家三口为了把德军赶出自己的国家,都加入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伯诺德夫人把一支藏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之内。一天,他们家闯进了三个德军,一个德军顺手把窗台上的蜡烛点燃,但是他们不知道,情报就藏在哪半截蜡烛之内,于是,伯诺德夫人和他的大儿子杰克三番五次的`想把蜡烛拿走,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正当天无绝人之路时,她的小女儿杰奎琳利用自己的娇气把蜡烛拿走了……。
读完这篇课文,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杰奎琳,在非常时期做出了非常的举动,是她救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是她保护了情报,是她救了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祖国的尊严。
读了蜡烛这篇短文你有感想请写下来篇五
《半截蜡烛》讲述的是在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伯诺德夫人便和她的两个孩子冒着生命的危险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读了文章后,我知道了法国人民非常爱护自己的祖国。眼看秘密即将暴露他们并没有等死,他们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地进行了周旋,不惜生命的危险,保护了秘密情报。歌颂了母亲、儿子、女儿机智、沉着冷静的精神。其中,母亲、儿子试图想把藏有秘密情报的蜡烛拿走,但是都无济于事。最令我佩服的是小女饵杰奎啉,眼看蜡烛就快烧到金属管,在这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杰奎琳勇敢地挺身而出,她镇定自若地里用自己的美妙和乖巧,化险为安,避免了情报站的摧毁。
文章让我知道了遇到了危险时不能慌张,应该在最短的时间里想出最好的办法,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
读了蜡烛这篇短文你有感想请写下来篇六
今天,我读了《半截蜡烛》这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这篇文章写了法国三口和德军的故事,主人公是:伯若的德夫人、杰克、杰奎林,他们一家三口不畏艰险,一起把绝密情报藏好。
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是:有一天晚上德国的三个军官闯金了伯若德的家中,后来他们一家三口用智慧,保住了情报,救了自己的生命,让情报站也保住了。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知道了伯若德一家是多么的勇敢和聪明,镇定自若,我特别崇拜杰奎林,因为她是很可爱的而且勇敢的小女孩,在危险的最后一刻是她救了全家的生命,我们要在危险面前不低头,要勇敢面队困难,不退缩,要镇定自若。
读《半截蜡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