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小学教案篇一
学习完百分数的意义之后,紧接着就是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教学,为以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铺平道路。教材中没有先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直接提出“怎样互化”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转化成分数的方法:一位小数化成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化成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化成千分之几……然后提示学生再把这些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因为学生对于小数转化成分数的方法早已经掌握,而转化成百分数只是再多了一步,因此学生掌握较快。而在接下来的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过程中,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化成小数。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提出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既然学生已经找出规律,因此,我就直接改变了我的教学过程,就让发现规律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到规律的?再小组讨论一下小数转化成百分数有没有规律,这样一来,学生更加主动,而且规律的发现也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因此在接下来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完成得很投入。
分数小学教案篇二
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生活化。对此的片面理解就是数学知识要和生活联系。于是,摒弃了课本中的例题,以为创设了生活情境就是新理念。再加上设计时,只考虑到了:例题中的3。6×2。8和2。8×1。15要体现小数乘法的两种情况,我在设计例题时以超市购物为例,刚开始在设计时有些数据太大了,没考虑到实际作用,幸好后来得到了及时的改正。
这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求让学生通过“探索”,自主地发现规律。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回答“是不是?”“对不对?”之类对思维很低要求的问题,一旦遇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一类需要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的问题,就显得手足无措了。
教材中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实际在口算中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的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我增加了小数乘整数的口算练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计算小数乘整数可以看成整数的计算。
我想我现在的立足点就是在日后的家常课中,一点一滴的拾起,新理念,新课堂,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一路走好。
分数小学教案篇三
研读教材后,我觉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把小数乘法当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根据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所以在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买东西的情景,引出一道小数乘整数和一道小数乘小数的乘法,让学生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有的学生肯定能想出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后,再让学生思考整数乘法的积算出来了,小数乘法的积是多少,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时候我再引导学生观察小数变成整数扩大多少倍,要想使积不变,积就要缩小相同的倍数,在这种思路下,再让学生独立解答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做的两道题,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发现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发现这一规律后,让学生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乘法。
二、教学实践
在教学时,学生确实想到了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而且在我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很顺利的解答了小数乘整数的乘法,但是学生自己解答小数乘小数4.5x0.5这道题时出现很大的问题,有的学生说积是两位数,有的学生说积是一位数,我觉得这是讲清算理的好机会,于是我让学生辩论,说出各自的理由,有的学生就说因为积不可能越来越小,所以积是一位数。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下一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也没有给学生解释,只对他们说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以后解决。还有的学生说因为小数点应该对齐,所以是一位小数。学生出现的这个问题,很明显是由于学生对前一道题的算理不清,我课前根本没有预想到,所以一时不知如何应答,只说了一句是这样吗。在学生头脑里出现这么多错误印象的时候,我赶紧引导学生观察因数一共扩大倍,要想试积不变,积应缩小多少倍。在我的牵引下,学生终于把这道题解答正确了。
三、课后反思
我觉得我真是“小看”小数乘法这个内容了,这个内容里包含的知识非常多,也非常难。首先当小数乘整数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小数可以当作整数乘?它的道理是什么?其次,当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要想使积不变,怎么办?再次,当小数乘小数时,两个因数都扩大了,怎么办?还有积是不是可以越乘越小,这些完全抽象的知识和严谨的推理,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觉得我对教材的理解还很不够,所以今后在研读教材方面应多下功夫。
分数小学教案篇四
小数乘小数是在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那天正好是家长开放日。课前,我让学生进行预习,当时我自己也不确定孩子们能不能发现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间的关系。经过第一个例题(苏教版64页例7)的`数理讲解后,我直接就让孩子们练习67页的“试一试”。在得出答案后,让他们观察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因为有家长在听课,孩子们的表现欲特强,加上他们已预习过,所以很容易发现了规律。在发现规律后,我再引导他们用四个字归纳计算方法:看、数、点、化。看,是指把两个乘数看成整数;数,是指数出乘数中一个有几位小数;点,是指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化,是指小数末尾有0的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通过练习,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们一个学习上的伙伴,而不是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夫子”!
分数小学教案篇五
“小数乘小数”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这部分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小数即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算定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运算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二、亮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计算教学枯燥无味,所以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内容在学习时缺乏热情和兴趣,对计算的练习备感烦躁。因此,提高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显很重要。课一开始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计算比赛”的情境:超市里橘子搞特价,5.4元每千克,照这样计算,班主任王老师买了4千克应该付多少钱?学校午托部买了40千克应该付多少钱?对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同时解决的是自己眼前的问题,学习兴趣倍增。很快计算完,此处巧妙的复习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紧接着,又说道,班内学习委员张明的妈妈要过生日了,她用零花钱给妈妈买了0.8千克橘子,应花去多少钱?学生列算式已经不是难点。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因为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是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在讲算理的同时,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做到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既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关注后进生,对于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错误,我觉得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确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说算理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算理、板演改错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不足之处:
1、列竖式时出现了点错小数点的现象,有的只关注第一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的只关注第二个因数的'小数位数,顾此失彼的错误频出。
2、该进位不进位,该对齐数位不对齐的错误还是屡见不鲜。
四、改进措施:
1、加强计算的练习,特别是加强口算题卡的练习,强化口算能力。
2、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在课堂上多关注,多留给他们答题的机会。
小学数学《小数乘小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分数小学教案篇六
小数乘小数这节教学内容,是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显得极为轻松,他们知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先把小数看成整数与整数相乘,然后看乘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结果就有几位小数。在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我是先引导学生复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旧引新,让学生逐步过渡到小数乘小数的学习。
进入新课,我给学生准备了我的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然后提出问题:房间的面积是多少?阳台的面积是多少?从而进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在引导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我是先让学生估算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通过估算后,让学生知道房间的面积的大概数,再引导学生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乘小数的学习中来,分别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把4.2看成42时扩大了10倍,把3.8看成38时扩大了10倍,算出的积就扩大了100倍,要使4.2×3.8的积不变,就要把42×38的积缩小100倍。教学3.8×1.35时,列竖式计算通常把数值多的'因数写在前面,这样计算起来较为简便。
在计算时先把这两个因数看成整数与整数相乘,把1.35看成135时扩大了100倍,把3.8看成38时扩大了10倍,结果就扩大了1000倍,引导学生分别把两题计算好以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让他们发现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和结果中的小数位数相等,最后,点几名同学,让他们尝试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乘小数看成整数与整数相乘,然后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结果上从右向左数几位点小数点。
分数小学教案篇七
这部分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它主要考察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细心程度。在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给我的`启发:
要处理好怎样点小数点。
我认为书上的例3、例4、例5这3道例题可以统一到一个知识点来教学。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小数乘小数,把小数也看成是整数,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但在学生实际练习中,我也发现了有一小部分学生小数点仍点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不会数小数点,他们把小数的乘法与加法混淆在一起,因此,今后要对这些学生再复习一下小数加法的方法。
分数小学教案篇八
在教学伊始,我直接出示“1棵树图占整张纸的1/5,3个这样的图形就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学生会通过具体图形语言来数一数;有的学生会直接用算式来计算。在黑板上,呈现所有学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出之间的联系。紧接着,让学生回忆在整数乘法意义,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分数乘法意义,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计算结果。接着,学生在结合问题、图形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是一节计算课,看似很简单。可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学生的计算过程虽能正确地写出来,但是在结果上会出现没约分化简。这可能跟自己,在帮助学生理解那两种约分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在对比两种约分方法,我是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两种约分方法的不同之处,学生也能说出来。我也做了一个小结:一种是在结果上约分;另一种是在过程上约分。但是,我却忘了让学生体会在过程上约分的优越性与简便性。所以,从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结果上约分,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没约到最简、或没约分。
分数小学教案篇九
孩子们按着整数的方法交叉相乘,结果0.56中的0也与2乘了一遍,孩子们已经有了思维定势,就是每个都与2相乘一遍,并不是想办法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算,说明学生对把小数扩大或缩小不是很熟练,所以再引入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时比较牵强,因此对理解上还需大量练习,让孩子知道来龙去脉,对今后的题型变化也做好基础。通过联系之后孩子们熟练了算法脱离了中间的转化环节,直接能算出结果,但是点小数点也成了问题,通过学了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之后,孩子们学会了简便方法比之前通过转化关系缩小原来的多少分之一这种方法方便不多了,所以感觉数学需要的简单,找到好的计算方法会更容易记住,但同时要明白其中的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