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种植植物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周四,我和彭潇锐、高畅还有我的同桌写宇恒种植凤仙花。
龚老师先给我们说种植的.4步。
1、选种。要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那些种子。
2、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进适量的土。
3、用手指着土里按2-3个小坑,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坑放1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上。
4、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是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龚老师叫我们开始动手了,我们先进行第1步。我先来选种子,选好了就拿到高畅的手上放好。
第1步做完第了,我们就做第2步。
由于我们没有瓦片,所以我们就用纸巾来代替,我们先把纸巾垫在小孔上,然后放入泥土。
我们开始做第3步了。我先用手指按出几个小孔,谢宇恒来放种子。
然后,我们就用我的杯子浇入适量的水。
我喜欢种凤仙花。
种植植物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今天,老师叫我们去种树或栽花,并且写成观察日记。
放学了,我飞快地跑回家,刚放下书包,我便跑出家门。挖了很多泥土。挖完泥土,我又去花店买种子。花店里的种子琳琅满目,一时间我愣住了,不知道买哪种花的种子。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买凤仙花的种子。付完钱后,我匆匆跑回家。拆开来一看,里面有十几粒凤仙花的种子。凤仙花的种子呈土黄色,有点像婴儿的脸,那么可爱;可又有点像老人的脸,经历了风吹日晒,那么苍老。凤仙花的种子只有米粒般的大小。摸一摸凤仙花的'种子,有点硬邦邦的,我使劲咬了一下,也只能留下淡淡的牙印。
我先用铲子把泥土铲几下,这样可以使泥土松软一些;然后用手指在泥土里轻轻的撮了几个小洞,再把凤仙花的种子埋进去,接着把土轻轻的盖上,最后在土上面浇了一点水,看着自己亲手埋下的凤仙花种子,我很高兴。泥土下有几个小生命正在萌发,我希望它们快点发芽。
种植植物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播种和扦插繁殖皆可。播种四季都能进行,可以撒播或点播,点播用128穴的穴盘,播种适温为20℃左右,约1周出苗。扦插也可全年进行,选取生长健壮的枝条,剪下8厘米左右作插穗,保持温度20℃,约20天生根,夏季水插亦容易生根。播种苗高5厘米时进行第一次移植,移于8厘米的营养钵中,12厘米左右时定植于15厘米的盆中,用土为草炭土2、蛭石或河沙1、炉渣1混合,可加入适量的羊粪等做底肥。对于分枝性不佳的个别种及品种,如新几内亚凤仙,苗期应适当掐尖。高温干燥会使凤仙花叶质变厚并且不舒展,节间变短,影响株形严重时会停止生长,因此越夏时要保持环境凉爽,并适当遮荫,过强的阳光会灼伤叶片,而光线过弱则植株徒长,叶质变薄,叶色浅绿。为了“十一”用花,除选择较耐热的品种外,也可以于六月播种,七八月将小苗放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山上越夏。而冬春季节凤仙花需充足的光照,因此不需遮荫。生长期间保证水分的供应,尤其夏季浇水要及时并充足,保持盆土湿润但不能积水,盆土干燥植株极易萎蔫,待表现出萎蔫时再浇水很容易引起腐烂。积水容易烂根。整个生长季节要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夏季可以向叶面和地面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每10天浇施一次薄肥,为控制株高和株形,除前期多施氮肥外,开花前后应控制氮肥的施用。
种植植物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凤仙花播种以后,种子发芽,光照条件水分条件适宜的,小苗会比较粗壮,显得健康。
等到小苗长出4个叶子之后,就可以换盆定植了。2个叶子的时候,植株比较脆弱,容易损坏,植株茎杆容易被折断。
移植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暴晒,且移植也不宜过度密集,株距30公分左右即可。
定植盆土要求
换盆定植的凤仙花,需要一定的养分。盆土中可适当混合肥料,以磷钾肥为主。
盆土保持湿润,选用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土为宜。
花盆选择空间较大的,不然等到植株长大,根系会被小花盆空间束缚,植株长不大长不状。
定植后养护
定植后,要及时浇水,经常保持盆土湿润,但不能积水,并且注意不能使土壤长期过湿,否则根、茎容易腐烂。
种植植物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凤仙花种植日记大庆市万宝学校小学二(1)班 肖瑶
我们在学校科学实验室里种植了几株凤仙花,你们想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到下面看一看吧!
3月19日晴
今天,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科学实验室,老师带领我们把凤仙花种子种到土壤中,并且浇上了水,我们满手是土,有人甚至把土弄到了脸上,不过我们都很开心。
4 月3 日晴
盼望了好久,今天终于可以上科学二课堂了。到了实验室,我迫不及待地跑去看凤仙花。花盆里的土干干的,它还没发芽,我有些失望,但我知道它会发芽的!突然听到一阵尖叫声,原来是第一组的凤仙花发芽了,它绿油油的,充满生机,非常可爱。
4 月10 日下雪
我们发现,有两株小花发芽了,让我们惊讶的是,它竟然“后来居上”,长得比第一组都高,真是太奇怪了!它大约有1cm,有2 片大叶子、2 片小叶子,很是可爱呢!
4 月24 日晴
今天一进实验室,我就去看我的“老朋友”了。它高约5cm,又长出2 片叶子,一共6 片,新长出的2 片叶子是椭圆形的,它比花盆高出很多了,比以前更加生机勃勃了,让我们惊叹,它真是比春天的小草长的还要快啊!
日记到这里先告一段落了,下次再会,拜拜啦!
指导教师 白玉雪
种植植物教学反思总结篇六
播种期,因为凤仙花种子特别细小,所以种子洒在盆土上后,不宜浇水,否则容易冲跑种子。
应在播种前将盆土浇透,保持湿润。
生长期浇水方法
生长期要保持多浇水,盆土湿润。但忌盆土积水。
浇水间隔4-6天为宜。如果天气干燥,水分蒸发快,则可适当缩小浇水间隔期。
花期浇水方法
花期的凤仙花,水分和养分需求都相对平常时期要高,可适当增大浇水施肥频率。
每次浇水的水量不宜过多,要避免盆土积水,否则容易烂根,导致花瓣掉落。
要注意,凤仙花的浇水,不要在阳光很盛的时候,不然容易引起植株不适。可在傍晚或者早晨浇水。
种植植物教学反思总结篇七
凤仙花种植日记大庆市万宝学校小学二(1)班肖瑶
我们在学校科学实验室里种植了几株凤仙花,你们想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到下面看一看吧!
3月19日晴
今天,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科学实验室,老师带领我们把凤仙花种子种到土壤中,并且浇上了水,我们满手是土,有人甚至把土弄到了脸上,不过我们都很开心。
4月3日晴
盼望了好久,今天终于可以上科学二课堂了。到了实验室,我迫不及待地跑去看凤仙花。花盆里的土干干的,它还没发芽,我有些失望,但我知道它会发芽的'!突然听到一阵尖叫声,原来是第一组的凤仙花发芽了,它绿油油的,充满生机,非常可爱。
4月10日下雪
我们发现,有两株小花发芽了,让我们惊讶的是,它竟然“后来居上”,长得比第一组都高,真是太奇怪了!它大约有1cm,有2片大叶子、2片小叶子,很是可爱呢!
4月24日晴
今天一进实验室,我就去看我的“老朋友”了。它高约5cm,又长出2片叶子,一共6片,新长出的2片叶子是椭圆形的,它比花盆高出很多了,比以前更加生机勃勃了,让我们惊叹,它真是比春天的小草长的还要快啊!
日记到这里先告一段落了,下次再会,拜拜啦!
指导教师白玉雪
种植植物教学反思总结篇八
年级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个单元,要求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纪录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枝叶生长――开花结果这四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和比较来描述植物的变化,并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的信息。但是在这个单元,总觉得是在纸上谈兵,也觉得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虽然我在理论上告诉了学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植物根、茎、叶各部分的作用。看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多少人呢?从课堂上下来真是有种莫名的失落。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怪学生,课后我也想了很久,我个人认为:
第一,凤仙花的种子学生难弄,虽然他们都生在农村,但凤仙花没有谁特意收集了它的种子。
第二:凤仙花的生长周期(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贯穿整个学期,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我仅让学生掌握了种植植物的方法和步骤,课上我仅能用一个一次性杯子给学生做示范,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家后自己种植。但根据课后的了解,真正种的人非常少,而且种的质量也不高,因为他们一部分学生住在学校,种植植物的条件不够充分。
总之,这个单元,我总是觉得这个单元不太适合学生,主要是条件有限,资源有限,很多试验不能到位。
种植植物教学反思总结篇九
性喜阳光,怕湿,耐热不耐寒,适生于疏松肥沃微酸性土壤中,但也耐瘠薄。适应性较强,移植易成活,生长迅速。株高20-40厘米,花色有白,水红,粉,玫瑰红,大红,洋红,匣紫,紫,雪白等色。凤仙花是我国民间深受欢迎的草花之一,适应性强,栽培容易,花色丰富,花型多样,而且株型多变,适于花坛,花境,自然丛填和盆栽等。
种植植物教学反思总结篇十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内容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他们就不爱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呢?我觉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几点:
看到他们的想实践精神,我窃喜,这是孩子对生物产生了兴趣。借着这个东风,我说:“种子就在你的身边。你家里的食物,带子的,带核的,就是种子。如:豆类,瓜果类......”
孩子们一听恍然大悟,马上表示回家亲自栽种。还有的说拿到学校来和教师一起种。
其次,引导学生会问。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最后,科学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的答案有时文不对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进而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学生逐渐树立起我能学好科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