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从师之道读后感篇一
暑假,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育文集中的一册《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他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在没读这书之前,我感觉像这种教育著作的书,理论性都很强,内容晦涩、费解,是很难读的,但是读了之后感觉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这本书就像读故事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很多地方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不免啧啧称赞,佩服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赞叹于老师教育艺术的高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我的心底就有一个愿望: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是教育的第一步。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于老师在书里道出了让学生喜欢你的五个秘诀:
秘诀一: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其实,每个学生,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物……总之,一定是“行为”。
秘诀二: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张光鉴曾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拥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班里曾经有两个男生在我的教鞭上涂满了粉笔,想看我拿起教鞭时两手“雪白”的样子,结果我真的中招了!我马上伸出手掌在他俩脸上一按,结果这两个人都成了发面馒头一样,那场面别提有多欢乐了!从那以后,孩子们明显和我亲近了许多。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秘诀三:身为教师,要身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善于效仿是小学生的基本特点。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旦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目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并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的行为。无论是仪表、书写,还是朗读,老师都要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让学生看到我对待每一节课、对待每一次作业批改都一丝不苟,使他们明白工作就应当爱岗敬业;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旁征博引,当堂背诵经典诗文语录、讲历史故事等,使孩子看到我的知识积累,给予他们用心打基础、适当做拓展的启发;复习过程中,示范画思维导图,教会并指导他们培养梳理知识的好习惯。
秘诀四:要学会正确激励学生。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激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学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现,教师都可以视为可庆贺的大事,不但郑重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激励要当众。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激励要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孩子的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
秘诀五:要把课上得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认为,老师要把课上得轻松一些,让学生有愉悦感,这样学习效率才能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并不意味着上课时总是保持着一副老学究式高深莫测的严肃表情,可以多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用一种具有亲和力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把说、练寓于活动之中。语文课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新的方式,比如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游戏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大脑疲劳,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网友对“《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评价
:提供了一种很新鲜的方式来写演讲稿。从师之道读后感篇二
星海教师――房焕丽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记得于老师回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把握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也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实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于老师用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图片、一字字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五十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了我们诚恳的建议!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他身上有许多许多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
从师之道读后感篇三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读后感记得于老师回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把握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也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实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于老师用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图片、一字字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五十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了我们诚恳的建议!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他身上有许多许多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
从师之道读后感篇四
陈苗
书中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老师。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做“甘草”.甘草只是个比喻,于我而言,虽不十分贴切,倒也挺有意思。甘草的特性一是:性温、味甘。所谓的温即温厚,而且是温中有善。性温让你在脾气上来的时候,懂得控制,学会要冷处理;做到温而不猛,更要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和心理的调和。甘草的特性二是:要包容他人,尤其是孩子。于老师说到,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
第二,激励!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把课上得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我虽是个平凡的小学英语老师,却也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我们虽然任教学科不一样,但在教学方法上是融会贯通的。于老师的这本封笔之作我收获颇多!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所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从师之道读后感篇五
“律师”,一个神圣且正义的称谓,一个让人尊敬的群体。多少人为了它而辛勤耕耘,多少人为他挑灯夜读,正是因为律师能为他人主持正义,收入不菲,所以其令人们无不投来敬慕的目光。有人说,律师是行走在法律和正义间的使者,这句话无疑是对律师职业的诠释,也是对律师的价值的极高评价。
当你踏进律师这个门,做一名律师容易,但是要做一名优秀的律师肯定不容易。二八定律体现在各行各业中,在律师行业中也是如此,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那部分是这个行业的优秀者,领军人。
如何当好一名律师,进入这个行业的前百分之二十,从我踏进湖南方廉律师事务所的第一天起就在努力思考这一个问题。对于一名青年律师,高谈阔论这个话题显然让人觉得有班门弄斧之嫌。在这里,我只想把自己所思所考和读了《律师之道》后的一点点心得分享给刚入这个行业或者即将要踏入律师职业的你们。
君和律所的合伙人之一肖微在《律师之道》书中提到:“律师是一个永远能学到新知识的职业。知识不仅要静,还要广;不仅包括法律方面的,还包括经济、政治、历史等”。做律师首当其冲的就是律师的专业知识,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做律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只有爱上了某一份职业,你才会更容易把这一份职业做好。律师职业的第二个优点就是有挑战性。律师所接触的事物往往是非常新鲜的事物,许多新业务可能只是客户的一个点子,一个想法,一个计划或者是一个尝试,很多同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或者一般人不曾想过的问题。这些新鲜事物是机遇,也是律师的挑战。同时,律师的业务时效性强,经常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些极其重要的任务。如下午接到客户需求就被要求晚上出来一套方案,对于律师来说可谓家常便饭。为了一个项目通宵挑灯夜战也并不罕见。这不仅是体力上的挑战,也是对机智和心理素质的挑战。既是挑战,就会让人紧张、心焦、头疼,但是勇敢地迎接挑战时的快感和用自己的力量征服挑战后的成就感却正是律师职业的吸引力和乐趣所在。
柏拉图说过,“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属于法律的结晶。一个事件的发生,社会上会有多种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律师主动做好法律研究,即便是对初级律师来说,对社会上的一般问题经过仔细深入地分析思考后,也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处理办法。所以,首先要去了解,再自己研究一下法规、司法解释、典型判例,然后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是,光靠理论分析对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真枪真刀的实干。律师的主要工作是要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实践而熟能生巧,也需要积累经验,因而青年律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律师真正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具体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学习,而别无其他任何捷径。
最后,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是让律师变得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专业律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识,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占据法律革新的前沿阵地。此外,平时还应勤于收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种规范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勤动手,细分类,做好编辑分类整理工作,为工作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如此长期积累下去,必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最后希望看过此文章的同行,能在评论区留下你宝贵的行业经验给大家分享,也可以推荐1-2本值得刚入行的青年律师精读的书籍,以便相互交流,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