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思想感悟篇一
在学习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深深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对个体人生的智慧启迪。中国哲学自古以来就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吸引着世人的关注,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对人生的意义、道德和社会关系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哲学史对世界哲学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中国哲学所延续的思辨精神和智慧所带来的启发和启示。
中国哲学史的学习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的处世哲学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其中,孔子和墨子等先贤的思想对我影响最深。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体处世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即通过爱和同情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墨子则提出了兼爱和反对战争的思想,强调人类之间的平等与和平。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深深认识到一个人应该如何处世,如何塑造自己的个性和品性,以及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这些思想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对我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也使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其与世界哲学的互动。中国哲学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智慧为世界各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交流。例如,佛教作为中国哲学的一部分,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世界各地,对各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中国哲学史中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想也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发。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其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在学习中国哲学史过程中,我不仅认识到了中国哲学带给世界的丰富思考和智慧,还意识到中国哲学本身所蕴含的思辨精神和我们在当代生活中应该倡导的智慧。中国哲学注重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强调辩证思考和综合思考的能力。这种思辨精神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能够提高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中国哲学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和平衡思维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和平衡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认识到了其所带来的思辨精神和智慧对当代社会和个体人生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哲学史是一次有益且充满启发的经历。通过了解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思想的深入思考,我对人生意义和处世哲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了解中国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哲学的影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其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此外,中国哲学所蕴含的思辨精神和智慧也对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坚信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并为个体人生带来更多的智慧和启迪。
中国哲学思想感悟篇二
翻开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我仿佛打开了一本“天书”。什么佛家的独尊,什么道家的复兴,都是类似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我很难看懂,也不想读懂。因为我对哲学的兴趣的确说不上高涨,也许更多的应该是漠然或不以为然,因为哲学在我看来就是太玄太妙太空,太不可捉摸,太大而无当。但是这一次为了完成任务,我必须硬性要求自己把这本书读完。然而,就是这次的“无奈之举”改变了我对哲学的傲慢与偏见,嘲讽与调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哲学的理解和态度。于是我不再漠视它,而是如数珍宝似的品读着书中的每一句话,并颇有体会。
另外一点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实很多哲学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种阐释和再造。或者叫做“修正”。就拿孔子来说,“原教旨”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你怎么解释它才是重要的。孟子是一种阐释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种阐释方式,但却一个是性善论一个是性恶论相互矛盾。不论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继续阐释继续再造——程颢程颐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生理上他们是两兄弟,哲学上他们是拜孔孟,却能发展出理学和心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哲学就是一棵大树,从最基本的那个根部不断分出枝桠最后形成郁郁葱葱的绿荫。
而且原来截然不同的学说系统都被人为了功利的目的不断糅合嫁接,产生种种怪胎。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来为教义作支撑,于是就有了圣·奥古斯丁和圣·多玛斯的神学……这就导致了两种学派的冲突和矛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其实就是“原教旨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争论,可见“修正”这种东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与时俱进”,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会前人的东西,以配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往往这种“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烙颖,越是时髦的东西就越容易过时,(伟大的辩证法!)还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一本《论语》放在那里,让你们自个儿猜去吧!另外,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这种矛盾在西方同样存在,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种古文学派的突围。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家的三论宗,也叫二谛义,相当好玩。佛家认为,真理有两种,一种叫俗谛,一种比较牛逼,叫真谛,但是俗谛和真谛是会转化的(再一次歌颂辩证法的伟大!),主要是看你是处于那个境界。在第一个level里面,第一种真理是“万物皆有”,是个人都能理解,也就是唯物主义的论调,一切都是真的,物质第一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人的意识只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而牛逼真理是“万物皆无”,人生如梦,都是人心的活动,类似柏克莱的观点,意识才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些真理统统都是第一个level而已,根据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时候会出现一个boss把以上两种观点统一起来然后秒杀之,这就是“万物非有非无”,类似于笛卡尔的二元论,意识是真的,物质也是真的,俩人都没错。
但是这也只是一种俗谛,而第二个level的真谛是什么呢?非“非有非无”!很绕吧,简单来说,就是说我们没必要执着于万物是“有”还是“无”,还是“非有非无”这一点,因为万物是不可以用“有”和“无”来描述的,因为“有”和“无”只是我们人类意识的概念,是我们意识的枷锁,而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并不能简单用“有”“无”来描述,它已经超越了我们能想象到的概念,就好像处于三维空间的人脑不能理解四维空间一样,用康德的话来说,它跟“上帝”一样,属于一种“超验”的东西,要想理解“万物”的存在方式,你自己首先不能处于“万物”之中,你必须跳脱出来,你做不到这一点,你不是上帝,所以你永远不能理解万物是怎么存在的。这才是第二个level的真谛。天碍…那么第三个level又是什么?对不起,没有了,第三个境界理应是终极的真理,但是这已经超越了人们概念的极限,也当然超越了语言,只能靠自己的顿悟了,而且即使悟到了,也没办法用语言告诉别人,只能“不可说”了,只能“拈花微笑”了,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中国哲学思想感悟篇三
中国哲学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着我们的思维,指导着我们的行动。在学习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感悟。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总结我的学习心得,分别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追求精神的升华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
首先,学习中国哲学史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传统悠久,涵盖了众多的哲学概念和思想。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逐渐领悟到这些思想的深刻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庄子、墨子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只有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国家。
其次,学习中国哲学史开拓了我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这些学派各有千秋,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学派,我发现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启发和引导。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刻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对于我们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学习中国哲学史培养了我良好的道德观念。中国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君子之道。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贤人,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儒家思想教导我们要有仁爱之心,要尊重他人,要关心社会,要孝敬父母。这些道德观念对于发展个人和社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明白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多么重要,这也成为我追求的目标。
第四,学习中国哲学史让我深入探寻精神的升华。中国哲学强调心灵和精神的修养,思想的升华。真正的智者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才智,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学习中国哲学史让我认识到,内心的修炼比外在的成就更加重要。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思索宇宙的奥秘,这是中国哲学强调的重要课题。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意识到了追求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最后,学习中国哲学史使我更加智慧地处理人际关系。中国哲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习中国哲学史让我懂得了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哲学史对我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我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观念,追求了精神的升华,并获得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希望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中国哲学史,将其中的智慧理念应用到生活中,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哲学思想感悟篇四
中国哲学于数千年前诞生,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成为了中国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思想内涵,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为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个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自己在中国哲学智慧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并讨论它们的现实意义。
第一段:中国哲学对人生态度的启示
在中国哲学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哲学思想流派,而“道家”与“儒家”则是其中的两个重要代表。黄帝内经,易经等著名经典被广泛地传颂和利用,成为了每个人的智慧案头书。通过学习“道家”中的《道德经》,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无为而治”,即不急于决策,不强求成果,而是把握住自己的情绪和内心,在合适的时机采取相应的行动。与此相对,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即倡导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以人为本,考虑周全之后再行动。通过学习中国的哲学,我意识到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需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协调好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善良积极的生活方式。
第二段:中国哲学对领导者品质的启示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不仅仅体现在在决策创新,方法灵活等方面。在中国哲学思想中,也有着很好的启示。比如,儒家思想中提出了“仁德”,即在领导者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人”,要在任何时候都以人为本,并对员工的竞争、合作和互助三种关系有自己的一份见解。通过学习中国哲学的思想,我们应该反思自己作为企业家或领导者时的行为准则,更加注重合理性、规范性与稳定性,以此去营造一个稳定、健康、向善的组织。
第三段:中国哲学对自我提升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的一种焦虑状态是难以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领悟到了态度决定一切。《论语》中说:勤恳就会成就,人的精神世界对于自己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内心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弘扬正能量,从而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自我提升的贡献,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作“修身”,即在内心中直面自己,清楚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通过行动去完成,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四段:中国哲学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启示
人际关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与人相处快乐,是每个人的人际关系追求之一。中国哲学中的“和合”思想,是一种平和、关爱和助人为乐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相互敬重、合作共赢的现实需要。 “仁德”与“正义”的平衡,涵盖一个人应对与人交往的正例,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种仁爱、理智和友好的态度,建立起一个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实现“和谐相处”。
第五段:中国哲学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现在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学习中国哲学的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而儒家思想中的“天下为公”,基于对人类和人类的行为的关注,对于自然的行为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因此,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们能够看到它对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深刻理解,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保护环境的健康发展。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容着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和审美学的多学科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们借助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培养了坚韧、善良的品性和良好的人生态度。同时,它还良好地引导我们面对现实的挑战,疏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共同创造富有素质的生活。最终,前行在中国哲学领域的路程不断前行,在新时代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哲学思想感悟篇五
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道家说的道即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组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说:道即是无。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继续翻笔记道家的另一个主张是无为而治。因而不知从何时起,道家思想家在我眼中也就变成一群不思进取的人了,总觉得这种主张有些消极。而后课堂上的学习纠正了我这一看法。这里的无为而治其实是无先为,指的是不要干扰民众的生活,就像现在提倡政府应该做服务型政府一样。况且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让他们有所作为必定就免不了百姓受罪,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就很有现实意义了。接下来说一下这学期上中国哲学智慧课的感受。始终觉得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么纯粹,不是单纯的追求终极认知,其中的功利色彩多了些。在另一方面,这又正好印证了中国人的普遍特点—外圆内方。内心始终有自己的操守,但外在却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刚好回避了哲学是高贵的清醒的痛苦这一命题。所以,当个中国人其实挺幸福的。
好像还想说点儿什么,哎,还是不说了吧,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