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红花送给谁教案篇一
《燕子妈妈笑了》一课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良好品质。课文的内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还安排了关于识字,写字,句式练习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一)以激发兴趣为先导。
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的生字掌握较好,课文朗读也基本做到了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
1、课始我就用两则谜语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揭示了冬瓜和茄子的特征。认识“燕”字也以顺口溜帮助孩子们记忆:廿字头,口字腰,北字两边做保镖,四只小燕在下瞧。
2、课中设置情境,把小动物作为学生的好朋友、学习伙伴,一同参与,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了。
3、同时,设置燕子妈妈这个角色来检查读书情况,学生进入角色,读起来有声有色,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效果自然很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自始至终将孩子们的兴趣作为他们学习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孩子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都“兴趣盎然”。
(二)以指导朗读为重点。
朗读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孩子语感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这节课我始终抓住朗读不放,并以读代讲,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和蕴含其中的道理。
1、初读课文时,学生通过一遍遍有目的的听读、练读,基本做到人人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致使学生的读落到了实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2、师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放声朗读。
3、学生间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拔、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读好了小燕子说的话,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师生共同分角色表演读,学生完全陶醉其中,入情入境,边演边读,几乎能背着表演读了,效果非常好!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础理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且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以教给方法为目的。
“受人以渔”、“学以致用”当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语言,还应学会观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1、本课教学中,帮助小燕子总结收获就是在帮助孩子们梳理一节课的收获。
2、教给学生学习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请学生观察尖椒、菜椒和苹果、梨、苦瓜等,运用课文中的句式来表达,使其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去,从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节课本来设计的以“读”为主,因让孩子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但在教学中,还是有些受“功利心”的影响,为了给家长展示一个更为完整的教学环节而忽略了部分孩子的朗读。同时,孩子们展示的面也不够大(没能做到人人发言。)。
我想,任何时候的教学都应真正以学生为本,踏踏实实教学,认认真真育人。
小红花送给谁教案篇二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深切的母子之情,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情为线,感悟真情,理解为客。
在导入时,利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会很快吸引学生,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跟着音乐一起唱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围绕“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课文的哪个方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从而感受深深的母爱。
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妈妈为什么睡得那么沉?”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妈妈的“累”,这时我抓住这八段引导学生都来分析。“仔细读读课文,你从哪句话就能读到妈妈的累”,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生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好多活儿”进行生活拓展,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存在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请用“——”画出每段中概括性的句子。“概括性的句子”对于二年级学生有点难。
2、学生评价不够多元化,我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这样孩子的学习兴趣会更浓,课堂效果会更好!
小红花送给谁教案篇三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深切的母子之情,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情为线,感悟真情,理解为客。
引导学生用心读书,体会文中的母子深情,并适时设置环节“我想说说我的妈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几张妈妈的照片,或者画几幅关于妈妈的画,说说自己的妈妈,学生边看照片或画通过亲自回忆自己的经历,感受母爱。再把文中的妈妈当成自己的妈妈读读课文,把自己对妈妈的感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学生有感而读,感情自然流露,读出来也自然充满深情。
在作业布置上也以情为主,延续课文内容。一方面把自己最想说给妈妈的话,写在一条纸条上,回家后悄悄放在妈妈能看到的地方;另外,启发学生以后该怎样回报妈妈对我们的爱。这样,通过学文,能够明理做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下面我就对我自己设计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感想:
1、在导入时,幸福做字眼,说起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妈妈,引入课题《妈妈睡了》,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课题,根据此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在学生听课文的过程我也让学生的带着问题进行倾听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不过,在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该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读促思。遗憾的是当时因为时间的关系删去了这一环节,导致理解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有些欠充盈。
2、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妈妈为什么睡得那么沉?”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妈妈的“累”,这时我抓住这八段引导学生都来分析。“仔细读读课文,你从哪句话就能读到妈妈的累”,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生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好多活儿”进行生活拓展,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小红花送给谁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乌、鸦、年、纪、事、可、爱、忘、记”生字。
2、 朗读课文二、三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练习不顿读。
3、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小乌鸦爱想法和做法,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有爱心,从小学会关心别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朋友,出示:小乌鸦图 问:他是谁?
2、出示:小乌鸦 抽读、齐读,谁来教大家“乌”的笔画,齐书空,问:第三笔是什么?
3、看图说:乌鸦长得怎么样?你喜欢他吗?
二、看画面、听课文录音
1、 听清乌鸦干什么了?
2、 交流,小结:小朋友回答得真好,那你们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从文中找到愿意和他交朋友的理由。
2、同桌互相说说。
3、交流,随机出示第二节,抽生读,分两组读,齐读
4、说话练习:小乌鸦干什么了,所以我要和他交朋友。
5、出示句子: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
6、乌鸦为什么喂妈妈吃虫子?
出示:年纪 读
老师跟你比谁的年纪大?你还可以跟谁比?说一说。
7、看见妈妈躺在家里飞不动了,他会想什么?
8、练习:小乌鸦还会想到什么,又会怎么做?
四、演演做做、感受体会
1、过渡:这样的小乌鸦,怎么能不让人喜欢呢?
2、同桌演演小乌鸦和乌鸦妈妈。
3、夸夸这只小乌鸦。
五、学习第三节
a) 课文中是怎样夸小乌鸦的?读读有关内容。
b) 指导朗读,师示范。赛读、随机奖励。
“忘记”的反义词是什么? 给“爱”找朋友,一字开花。
4、联系自己或同学做过的事 ,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
———真懂事,——————————。
5、 结:今天,我们和小乌鸦交上朋友,知道做人要有爱心,会关心别人,希望大家多读多背,把这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自行准备背二、三节。
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让学生多读读,多念念,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就是通过对课文的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对文章内容或人物的初步感受,积累直接经验,培养读的初步感受,最终积累好句好篇。
本课教学设计中,安排的每一次读都带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开始的两次读是让学生达到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的要求。之后的读句子训练中,教师一步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乌鸦喂不容易,从而引出对懂事的小乌鸦的喜爱之情。前后两次读第3节,目的不一,效果不一,学生投注的感情更是渐读渐浓。之后再以小结的形式点到本课的情意目标,水到渠成。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配以学生熟悉的乐曲让学生进行表演,既是对课文语句的积累,又是让学生在“自我发挥”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红花送给谁教案篇五
本课教学朗读的要求明确,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有明确的任务,有的放矢,声声传情。朗读的形式也多样,使课文的情趣在轻柔、纯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文本与教师的声音及传递出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一种安静、亲切的氛围。对于这些学习语言文字不久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极富韵味的诵读是最好的示范。这种浸润,体现了文本本身的文化价值,学科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小红花送给谁教案篇六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应该从情感体验开始,并贯彻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妈妈的心》是一首充满童稚、朴实无华的赞美祖国母亲的歌。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在一定氛围的感受下,表现欲望依然旺盛,乐于与他人合作沟通是三年级学生的一个鲜明特点。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并组织了这堂歌唱课。下面我根据一下几点对我的这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我用一段阅兵式的片段做引子,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这样的情绪培养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不断的提出来。同时,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把有效地聆听、感知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加入律动。只有对歌曲有了整体认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才能有效、积极地进行。
小学的欣赏教学要适合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我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结合《妈妈的心》这一主题,采用歌唱、身体动作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
在歌曲教学《妈妈的心》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演唱歌曲,我把歌曲分成了三个部分教学,并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先跟着钢琴唱谱再加入歌词演唱。在课后,教研员周老师在对我的课进行点评的过程中指出,歌曲教学中把歌曲分的太细了,而让学生忽略了整体感知。我也感觉到,三年级音乐课的学唱歌曲篇幅本身就不是很大,太过细致的划分反而破换了曲子的整体感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有唱到后面注意力就不够把歌曲分成两部分,第一、二、三、四乐句整体教学,后一部分再一起教学,这样的效果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