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读后感篇一
当我再一次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时,我完全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但是每一次读这本书时都有新的感触,她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她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让我憧憬。
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讲座是在7年前,刚毕业的时期,那时是在杭州的一个展示课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的《面积和面积单位》,她用了她一生的教学生涯演绎了一堂让我们在每位在场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把“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学会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她利用、并创造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雪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对冰雪世界的向往,她平息批评指责的冲动。课后,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冰雪世界尽情地玩耍,学生对她说:“老师,我们真的很喜欢您。”;她坚信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制造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在体验成功后露出了自信的笑脸。她新接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打造开学的第一课,以“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车轮为什么制成圆的?1+2+3+……+99+100=?”等等许多有趣的问题,粘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喜欢数学。生动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比赛,人人参与的游戏,象一个个美丽的陷井,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陷入数学的思考中。为了她所爱的事业,她可谓使浑尽浑身解数,这些高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为之奋斗而无怨无悔;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门科学,不断探索而乐此不疲;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艺术,追求美好的境界和神奇的效果。
小学读后感篇二
谈起科技,那就必须和科学实践挂上钩。当今的中国也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不断出现新的科技。但是,人们却常常只看到了它们问世时“光辉”的一面,而忽略了科研人员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科技种类很多,其中航天科技工程是算规模较大的,而通讯科技的规模相对要小些。但不管是何种科技,都是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
每一项新科技都要进行不同的科学实验,而实验不会一次就成功。它需要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具备坚定的信心和长久的毅力。正如徐特立老先生说的:科学常是在千百次失败后的最后一次成功的。是的,我们也许无法估测实验的次数,但是一定要坚信自己可以成功!
记得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第八次》一篇,当书中布鲁斯王子打了败仗失去信心时,却看到一只在大风中努力织网的蜘蛛,网刚刚织好就被吹破了,可这只蜘蛛却不灰心继续织,就这样断了织,织了又断,来来回回七次,直到第八次才结成完整的一张网。这只小小的蜘蛛给了他启示,重新点燃了他的信心。对,我也要干第八次!就这样,布鲁斯带领士兵们再次勇敢地与外国侵略者展开了输死拼搏,终于赶走了侵略者!
其实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是的,无论遇到任何挫折,都不要灰心,要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做那只“努力织网”的“小蜘蛛”,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织好你人生道路中每一张“被风吹破的网”。
小学读后感篇三
“把那些小说里的人物都请到现实生活中来”
豪爽的萧峰,痴心的段誉,傻傻的虚竹,冰清玉洁的小龙女,机灵的赵敏……这些人物都是我们“财迷”的偶像。女孩子希望成为金庸笔下的凤凰,有喜欢她的“靖哥哥”;男孩子呢,希望成为人们心中金庸笔下的大侠,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哪里像现在,上趟洗手间都得提前打招呼。如果把那些大侠都请到现实生活中,天天巡回演出,与观众互动,还不用飞机票,直接使用轻功,那他们的效率有多高呀!我们也会保证伙食住宿全免费的。这也好让我们好好学习学习嘛!千万不要小气呦!
“把武功传给我们”
“把坐骑献给我们”
金庸老先生,请您伸出您的援助之手,帮帮我们吧!仅送朵花,请您见谅!
(金庸中的金指财,所以叫“财迷”。)
小学读后感篇四
说到“匆匆”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念叨起那样一首老旧得不能再老旧的歌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何故来相逢”。
这里的匆匆指的是快,这个人来得快、去得快,忽闪忽闪、扑通扑通的。可是匆匆也更加指代时间的快,说到时间这个令人非常凝然的词语,我想任何人都禁不住会凝重、严肃起来。的确,一寸光阴一寸金啊,时间是最宝贵的,其价值可能胜过金钱。金钱可以赚钱,而时间去了永远不会再来了。
这篇散文《匆匆》,出自文豪朱自清,这位老人在回顾自己的过去时候感叹时间流逝得快,所以撰文写下《匆匆》。
读完以后,我也开始检讨自己过去对于时间流逝的不在意。对于自己从前浪费时间的行为感到内疚与后悔,想想过去的自己无所事事,整天还会觉得无聊,我真是感觉到内疚与自责。
总的来说,《匆匆》让我对时间的宝贵有所觉醒了,今后我一定要利用好时间。
小学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坐在沙发上读《纳尼亚传奇之魔法师的外甥》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波莉和迪格雷是邻居,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次,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条通往各个房子的走廊,于是,他们就到隔壁那栋没有人住的房子里探险,却误入了迪格雷舅舅的书房。迪格雷舅舅是一个魔法师,他一直在研究戒指,那些戒指有黄色和绿色的。
黄色的可以把你带到任何世界,绿色的可以把你带回来。于是,迪格雷舅舅就让迪格雷和波莉帮他做人体实验,他们先碰了一下黄戒指,被带到了一个树林中的小水潭,他们发现,每个小水潭是一个世界,他们又进入了另一个小水潭,到了另一个世界。不幸的是,迪格雷误打误撞,复活了一个女巫,并把她带到了一个虚无国。这时,传来一阵美妙的歌声,使得这虚无国变得生机勃勃,有白天,有黑夜,有花草树木,有水,有动物。他们发现唱歌的是一只狮子,名叫阿斯兰。就这样,纳尼亚和阿钦兰两个国家诞生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迪格雷很有责任心,女巫是他复活的,自己就要带着她一起走,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都没有丢下女巫。他还很勇敢,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能勇于去面对,不退缩。他也很善良,心胸宽广,不管他舅舅犯了多大的错误,对自己和朋友有多不好,他都能原谅舅舅。他又很关心自己的家人,很孝顺,妈妈生病卧床不起,他绞尽脑汁想办法给妈妈治病,当他从阿斯兰那里得到了能让人长生不老的果实时,他没有自己吃掉,而是给了妈妈。
《纳尼亚传奇》这套书一共有七本,我没有按照原著出版顺序来读,而是按照故事发展顺序来读的,接下来,我就要读《纳尼亚传奇之能言马与男孩》了,期待着能快一点看完这一套书!
小学读后感篇六
“小战马”是一只长耳朵野兔的名字。
“小战马”跑得快,头脑灵,具有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胆量。然而在一次野兔大围剿中,他被抓住并送行跑狗场,成了赛狗们追逐的目标。迈克为小战马争取到了跑赢13次就获得自由的权力,管事的却为了自己的私欲出尔反尔,非但让受伤的小战马出赛,而且让两队赛狗同时追逐它,小战马被逼得疲于奔命。后来,迈克趁乱救出了小战马历尽艰辛,终于赢得了自由。
信鸽阿诺科斯却在被爱情灼伤的同时,落入偷鸡贼手中,趁机逃出来之后,又被枪手射中,被鹰隼啄食;大黑狼警棍在危难之际向朋友伸出援助之手,自己却陷入困境;喇叭狗领导狗群和狼作战,结果丧生于狼的利爪之下;温妮伯湖的狼不愿离开充满磨难的城市,只为陪伴爱过他的小吉姆。
西顿对勇敢的钦佩与赞美是不分种族的,人类并不比动物高贵,在与动物的关系中,不讲信任的,往往是人类。
书中一个个凄美动人的动物故事告诉我们,动物像我们人类一样有着亲情、爱情、友情;竭尽全力地生活、奋斗,直到走完一生。
小学读后感篇七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书,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以及《寻觅中华》等,他的书特别适合夜读,在静静的夜里,一盏台灯,随着他的脚步可以轻轻的漫步历史,细细的咀嚼文化,这种喧嚣的世界获得暂时的宁静感觉特别轻松。他的新书《何谓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从当当上买来,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
对于何谓文化,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答,第一、学理的回答,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虽然名为“学理”但很直白,让我们对文化有个很直接的认识;第二,生命的回答,通过几个人物,导演谢晋、戏剧家黄佐临、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几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读文化的真谛;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一些碑文和书法作品。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离骚》翻译成现代散文,进步体会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读起来荡气回肠,字里行间把文化的魅力一展无遗,但第三第四部分实在不敢恭维,大有凑页数之嫌,有的碑文的确值得一读,但附带的书法作品有点画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译更是差强人意,就像把唐装改成西服,有点不伦不类。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
文化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余秋雨先生统计,从英国学者泰勒开始,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二百多个。在他看来,这些定义令人眼花缭乱又言不及义,即使硬着头皮全部看完,对文化还是茫无头绪。
有鉴于此,余秋雨在《秋雨时分》谈话节目中公布了自己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他认为这个定义是全世界最简短的,言外之意大约也是最明了的,似乎颇有得意之感。不过在我看来,它既不够简短,也很不明了。
典型的精英语言,什么生态共同体啊,集体人格啊,从概念到概念,使我等草根越看越糊涂。秋雨能定义,咱老百姓就不能自己定义了?这或许与阿q心理不太相同。精英有精英的语言,草根也应该有草根的语言。
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就是人化,美化,文明化。啊啊,比余秋雨还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