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一
说完了第一章的[见],下面说一下修和行。
2、修
在知识上了解了[见]之后,如果不去实修,那么知识就永远是知识,无法转变为真实的智慧。
那么在自己直接[看见]之前,应该如何进行实践呢?这里列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1)放下大脑思考,不辩论,少说话,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既然道的真相不在思虑言说,不在语言概念,不在逻辑思维,那么就需要在实践中尽量地减少内心这些方面的活动。
2)安静下来后,将注意力收到自己的内在,以心观心。
3)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是[有欲]还是[无欲],如果念头较多,即为有欲,这时观心的重点就在于[观其所徼],即观察念头如何生起,如何息灭等等,如果念头非常少,甚至基本没有念头,即为无欲,这时观心的重点就在于[观其妙],即深入观察[无]的微妙之处——这[无]的状态,从哪里生?向哪里灭?有实质还是无实质?是常是断?是垢是净?是善是恶?这[无]的本体到底在哪里?它和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5)将观照的对象锁定观照自身,即观照[观照]本身,这观照来自哪里?从哪里生?向哪里灭?有实质还是无实质?是常是断?是垢是净?是善是恶?这[观照]的本体到底在哪里?它和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6)深入观察[有欲]的本体、[无欲]的本体、[观照]的本体,这三者的本体为一为异?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最究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3、行
修,侧重于专修实践,行,侧重生活实践。
2)自己为自己制定身、口、意的戒律,加强觉知和自律;
3)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戏论、时时提起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4)将专修中获得的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如寂静、安宁、少念、清明、安详等;
5)逐渐学会在生活中观心,知道自己心里念头、情绪、思想的生起,并练习观而不随。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二
经过阅读《道德经》这本古老而神奇的经典著作,我深受启发,犹如闪电般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想总结一下我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凡事顺其自然。在现代社会,人们经常追逐功利和物欲,往往忽略了自然的规律。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自然界万物皆有其自然的规律,人类也不例外。我们应当顺应这个规律,不要强求,不要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只有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内心的平和和谐。
其次,道德经让我重新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是匆匆过客,缺乏真正的沟通和关心。道德经提醒我们,要以礼待人,要和谐共处。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同事,我们都要尊重对方,互相关心,互相包容。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第三,道德经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要守住中庸之道。过去,我常常陷入极端思维,要么过度追求某种东西,要么对其彻底抵制。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我们不能太过激进,也不能消极怠工。我们需要保持适度,处事平和,不走极端。只有在中庸之道上,我们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道德经启示我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忽视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在我们自身修身齐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履行好公民责任,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道德经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了自己,忽视了内心的声音。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内心才能够平静下来。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不被外界动荡所干扰,不被浮躁的心态所牵连。只有在内心宁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
总之,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取得了很多心灵上的收获。我深刻认识到自然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白了追求中庸之道的重要性,重拾了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感,追求内心的宁静。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经》中的智慧和原则,我们一定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会宽容和谦卑,重新建立起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三
就像代号为[老子]的[鲜活的空]所看到的: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老子]还看到了什么呢?渊,深远无边之意。
老子感叹到,啊,太深远了,无边无际的深远啊.....好像这里就是天地万物所有一切最初始的根源了。
老子此刻所说的,正是老子在深沉的定境中的直接体验——深远无边的鲜活的虚空......
在这种状态里,能观之人,即是所观之境,没有[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的区别,它们是一体无分的。并不是原本分开的它们现在合一了,而是它们本来就是合一的,但我们通常错误地认为它们是分开的。
你所认为的你,连同此刻你所感知到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就在此时此刻即是[一体无分]的。这个整体上[一体无分]的才是[鲜活的空]的功能作用的全然展现,而这所有的一切现象,都只是映在[鲜活的空]之中的影像而已,唯有[鲜活的空]是这所有一切现象背后的本源。而这个[鲜活的空]不是别的,正是真正的你。
这里的“其”,在通常的解读中,大多解读为[道]本身。而以观心之境视之,则别有意味。
锉其锐: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锐利的呢?对立分别。所有的矛盾都来自于对立分别。所以要见到[鲜活的空],必须锉掉内心的锐气,远离思虑分别。在之前的文中也一再地强调,要放下我们的大脑,放下思考,放下概念,放下理论,放下思辨,否则是无法见到道的真面目的。
解其纷: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纷乱的呢?念头。杂念纷飞,心无法静下来,同样无法见到[鲜活的空]。对于纷飞的念头,应该如何应对呢?解。解,意味着要耐心,要有条理,要找到其“结”,还要找到起“结”的原因,然后一丝一缕地慢慢解开。
对于分别思考这样的“锐”,要毫不留情地“锉”掉,而对于念头这样的“纷”,则要慢慢地疏“解”。如何疏解呢?任其自来,任其自去,观而不扰,观而不随,杂念自解。如果去打扰,去干预,去纠结,去攀缘,只会越来越乱。
和其光: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光明的呢?觉知。和,既意味着要融和,又意味着要温和。而这,正是观心之[观]的要点。观,是觉知作用的一种,是最能体现觉知特性的一种功能。和其光,即将我们整个身心都融入这个[观]之中,成为[温和的观],即觉知清明,观照一切,又不干扰一切,是温和的,只是静静地观照着即可。昏沉,不是[温和的观],去攀缘念头,评判念头,甚至被念头带跑了,更不是[温和的观]。
同其尘:在我们的内心,什么是最平凡的呢?平常心。当我们[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之后,我们的心就安静了,就安宁了,就安祥了。一如未雕之木,未染之纱,朴素平常。同其尘,即安守在这样的安宁之中,朴素之中,平常之中。
这四句话,是观心修行的要诀。包括具体实践的先后顺序、方法、要点,都已体现在其中了。
以这样的方法进行观心修行,当功夫到了,在某一天就会见到[鲜活的空]。
而如果您能做到当下截断妄念之流,一念回机,亦可以在此时此刻直接见到[鲜活的空],直接验证老子所说真实不虚。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看到了[鲜活的空],那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湛呵!似或存。清明而深远,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
当自己见到了[鲜活的空]时,自己也就成为了[鲜活的空]。
[鲜活的空]体验着[鲜活的空],清清楚楚地体验着,无边无际,无限深远,似乎有个什么存在,又似乎什么也不存在.......(一旦落实就错了,只承认存在,即落于常见,只承认不存在,即落于断见,其他方式的承认或不承认都不对。只要有承认,就会有不承认,相反也是如此,而真相,与承认不承认无关)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看见了[鲜活的空]的老子说,我不知道这[鲜活的空]是[谁的孩子],倒像是人们说的天地万物之主宰的那个[天帝]的祖先。也就是说,这[鲜活的空]已经是最后的本源了。
《道德经》第四章[见]的总结:
1)道,无形无相,无边无际,无限深远,同时蕴藏着无穷的活力;
2)道,作用潜藏时,看似虚无空寂,作用展现时,则无穷无尽;
3)无形无相深远无边的道,是天地万物所有一切的终极根源;
4)道,远离思虑言说,不在一切概念分别之中;
5)大道至简,平常朴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内观的方法实现体道悟道;
2、[修]
2)放下大脑思考,放下概念分别,让充满杂念的心安静下来,以心观心,直观自心,保持清明的观照,将整个身心都融入[观照]之中,保持平常心,安住于内心深处本有的宁静之中,不断地去深入地体会心灵的空寂、宁静、深远、鲜活、清明、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似存不存.........
3)即是见到了[道],也不要生起分别心,而是去不断地体验、融入、安住、任运、随顺、妙用......
3、[行]
将[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逐步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切都是道的化现,一切都是自心的化现,要将一切都视为修行的对境,唯一要修好的只有自己的心,不过分显扬自己的个性,不执着于对错分别,面对外面的纷纷扰扰时,仍然安住于内心的宁静,保持清明的观照,消除狭隘的小我之心,在精进修行做事利众的同时保持一颗朴素的平常心。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精髓,一直以来都对我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研读道德经,我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探索道德的力量,同时也更加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下面,我将分享我在研读道德经时所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道德经强调了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告诉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强求势力与权谋。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过去,我常常把自己与环境对立起来,努力争取个人利益。可是,道德经告诉了我,只有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我学会了关注他人的需求,关心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
第三段:道德经对个人修养有着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健康和幸福,也能够影响他人。我在修行道德经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内心与外界的和谐。通过反思、冥想和自我调整,我学会了宽恕他人的过失,保持平和的心态,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这样的修养让我更加自信和镇定,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四段:道德经对于社会治理也有着很大的价值。它强调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应该注重人民的福祉,重视道德的教育,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的繁荣和国家的实力。对于现代社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只有通过道德的引领,才能够实现和谐的社会与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道德经所倡导的思想,用道德的准则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第五段:综上所述,在研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思考。道德经教会了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修养自己,以及如何提供对社会治理的建议。它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使我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未来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道德经的实践者,为实现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篇五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既然是以[观心]为[对境]来感悟《道德经》,那么《道德经》每一章的内容,每一个重要的名词都需要在[观心之境]下找到相应的对境,而不能在[观心之境]以外去解读,否则就离开了本文的主旨。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本文并不打算去探讨老子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写作《道德经》时的心里真实所想,以及老子赋予《道德经》的真实含义。
写作此文的缘起,是因为笔者在静坐观心中,发现《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是可以用来指导观心修行的,并且十分贴切,也许这种应用方式距离老子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但只要我们在观心实修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发,有利于促进修行的进步,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应用。《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是天地大道的智慧,而天地间所有的一切也都在道的规律下运作,观心修行的目标,同样也是为了见到藏在自己生命深处的道,所以以《道德经》来指导观心修行还是可行的。当然,如果您认为[观心]并非见道之法,那么建议您略过此文,甚至可以略过笔者的所有文章,因为不管笔者所写的文章题材是诗歌还是散文,或是议论文,剥去所有的皮肉,骨架上刻着的仍不过是观心二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天下],静坐观心之时,头部以上的虚空即为天,臀部之下的坚实即为地。[天下],正好是静坐观心之人,再具体点,就是人的大脑所在的位置。[天下],即指我们的大脑。
有无之相生也。有、无是不断运动相互转化,美丑、善恶也是如此。在不同的评判体系下,美丑善恶皆是相对而成立的,没有不变的标准。就观心而言,[有欲]、[无欲]也是相互转化的,[有欲],则美丑善恶之念妄想纷飞,[无欲],则朗然空寂,自在清明。那么[道]呢?则不仅超越了美丑善恶之[有欲],也超越了朗然空寂之[无欲],有无随缘,显隐自在。
难易之相成也。难易也是相对而言的,就观心而言,对一些人来说易如反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难比登天。差别在何处呢?所用功夫不同尔。果能十年如一日,精进修持,观心功夫纯熟之后,则难者转易。不愿下此功夫者,虽易亦难。观心修行之前,[有欲]容易,[无欲]很难,修行日久,身心清净,[无欲]容易,[有欲]很难。
长短之相刑(形)也。长短是在相互比较后的结果,就观心而言,[有欲]看似长,其实很短,念念皆在瞬息生灭之中,[无欲]看似很短,其实很长,达到最彻底的无欲之时,会发现无欲之心其实是不生不灭的。
高下之相盈也。高下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就观心而言,[有欲]看似很崇高、很积极,其实却被欲望所奴役,心灵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无欲]看似很卑微,很消极,其实却实现了对欲望的超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妄心成为心灵的主宰,妄心很强大,真心处于弱势地位时,这时的心灵其实还很弱小;当真心成为心灵的主宰,妄心化为真心的辅臣时,这时的心灵才真正地强大。观心修行,即是转识成智、化妄为真的具体方法。
音声之相和也。音与声相互和谐。音,在甲骨文中,言、音可互用。声生于心。当言为心声,表里一致的时候,即可称为音声相和。就观心修行而言,言无伪饰,为心之真声,即是真言,言有巧伪,则为妄念妄想。比如在观心修行中,一面默念“致虚极,守静笃”,一面去深入体会虚极静笃的心灵状态,这时,言与心、心与言相互促进,即为音声相和之最佳实践。刚开始时,是[有欲]的音声相和,但随着虚极静笃的程度越来越深,就逐渐转化为了[无欲]的音声相和,最后音声同归于空寂,观照却依然清明,这时即可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中看见[道]的真面目。
先后之相随,恒也。在观心之时,要深入观察[有欲]、[无欲]前后相随的特点。比如心里生起了念头,然后我们就去观察这个念头,这个念头生起的当下为[有欲],当这个念头消失了之后,即为[无欲]。比如,一面默念“致虚极,守静笃”,一面在心里观察“致虚极,守静笃”在心中是如何生起的?又是如何消失的?在前一次默念之后,下一次默念之前,中间的那个空白的状态,是怎样的?一次次地默念,一次次地观察体会,两次默念之间的间隔时间可以逐渐拉长,然后去体会有、无、有、无、有、无.....体会这两种状态先后相随、相互转化的精微状态。[恒也],即这是一种永恒的规律。有生于无,然后又很快回归于无。那么当我们停下默念,只是专注地去观察[无欲]的状态,又会有什么发现呢?我们会发现,[无欲]的状态是可以相续不断的。[有欲]看似相续不断,但本质却是即生即灭的,[无欲],看似难以捉摸,但真的达到了[无欲]之境,却发现这[无欲]是无生无灭的,可以相续不断地一直延续下去。有欲,更像是浪花,无欲,更像是海洋。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以无为之心应世,事来即应,事去即静,无有执着,无有挂碍,圣人只是这样去做事,为人们做出榜样,不刻意去教化他人,而教化的作用已在其中。
在观心修行中,[无为]是[观]的要点,无为,即不刻意、不执着、不攀缘、不挂碍,顺其自然地发挥出[观]的本性即可。所以,[观]常用[观照]二字表达,即只是如镜子一般照出事物本来的样子即可。
不管是观呼吸、观念头,还是观照其他,都要保持无为之心。但需要注意的是,保持无为之心,不是对[观照]本身完全不顾,如果昏昏欲睡,还不及时生起警觉,那就不是无为之意了。
[不言之教],对于观心而言,则意味着[默照]、[寂照],即尽可能使心灵达到深度的静寂,在静寂的同时进行观照。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对于观心而言,万物,指的是所有出现在观照视野中的一切身心内外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应该怎么办呢?作而弗始,任凭其自然地随因缘生灭,而不去干预其开始与终结;为而弗志,在观心修行的过程中,对于所观的对象,只是保持静静地观照,而不动用自己的意志干预观照对象;成功而弗居,即使通过观心彻底见到了[道]的真面目,也不认为自己有所得,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成功的地方。这即是《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一切都毫不执着。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是由于彻底的不执着,才能称为真正的自由,这究竟彻底的真自由再也不会离去。
《道德经》第二章[见]的总结:
2)在[有欲观徼]、[无欲观妙]的时候,要深入去体察[有欲]与[无欲]这两种状态的相互关系,包括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体悟[有欲]和[无欲],并从这些关系中去体悟[道]的本体的特性,因为[有欲]、[无欲]以及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运动转化关系,正是鲜活[道]在我们生命中的具体体现。
3)无为观心,观心无为,不言寂静,寂静不言,无我无执,成功弗居。
2、[修]
那么如何将这一章落实到观心实修中呢?
1)放下大脑和思想,远离思虑分别,以心观心,直观自心;
3)深入观察和体悟念头的生起与消失,深入观察和体悟念头消失之后的空白与宁静;
5)在彻见自心真面目的基础上,体悟一切对立分别的相对性,体悟众生自性本心的大平等性,体悟身心内外万事万物汇归于自性本心的一体性,体悟自性本心本自无我远离一切执着挂碍的究竟自由性,体悟自性本心亘古一如、随缘运化、世出世间一切本自圆满的大圆满性。
3、[行]
1)安守本心,寂心应事,远离分别执着而行于中道,了无挂碍;
2)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精进利众,结果随缘;
3)在与人交往时,高度尊重人们的意愿,不以己意强加于人;
4)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善于运用各种因缘条件去推动事情的自然达成;
5)修好自己,做出榜样,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化与自己有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