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一
。不得不承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对读书丧失了兴趣。经常是拿起一本书——放下。看起来,我与书无缘了。但总会有一个转折点的。当我看到《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黄昏的天空。一层层斑斓云彩中有一片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因为一个书名,因为一个梦境,我买下了它。
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
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
因而,钱钟书的《围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说,因为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情感的真实,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鸿渐、唐晓芙爱上方鸿渐和方鸿渐爱上孙柔嘉,这几个情节中的情感描绘都缺乏真实感,让我觉得相当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就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二
《追风筝的人》简单来说,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强烈推荐!
引用译者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三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那在风中飘荡,让哈桑奋力追寻的,是对阿米尔的忠诚,是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的善良、纯真。这是哈桑的“风筝”。
十二岁的哈桑人生的第一句话是“阿米尔”,他为阿米尔准备早餐,做阿米尔故事的忠实听众。为了让阿米尔完完全全的赢得比赛,他奋力追赶那只象征胜利的风筝。阿塞夫残暴强夺,哈桑举起石头,被阿塞夫可耻地污辱,但他一路滴血,依旧一蹶一拐地拿回应该属于他也属于阿米尔的风筝。对哈桑来说,阿米尔的尊严胜于一切,阿米尔的友情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面对阿米尔的无情背叛,他默默接受,违心承认自己拿了手表,然后与阿里默然离开。即使今后居无定所,要经受更多的磨难,只要是阿米尔选择的,他都接受。多年以后,国家罹受苦难,亲人惨死,哈桑依然把阿米尔当作最挚爱的亲人,朋友。
哈桑是不幸的,一生活在欺骗、谎言中。作为老爷的私生子,他至死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的身体残缺,他的身份卑微,受尽世俗的白眼与冷漠。最后黑洞洞的枪口还要夺去他和妻子年轻的生命,留下无依无靠的索拉博。
哈桑又是幸运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阿米尔,哈桑甘愿奉献一切,在忘我的奉献里,一切的痛苦和屈辱都化作心底满足和幸福的源泉。拥有最高尚纯洁灵魂的人,是真主阿拉最骄傲的儿子。哈桑,是真、善、美的化身,哈桑,是天使。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那只在树顶高高之上飘摇的断线风筝,是”我“对自私、怯懦的摒弃,是我对自我的心灵救赎。这是阿米尔的”风筝“。
十二岁的阿米尔愿意和哈桑一起玩,佩服他不用追着风筝跑却能最先找到风筝的神奇本领,甚至羡慕或者说是嫉妒他勇敢无畏的个性。但,他从没有在心底把哈桑当作朋友,而只认他作自己的仆人,最多是一个玩伴。哈桑被无情地蹂躏时,阿米尔远远地走开了,他选择了背叛。传统意识中阶级地位的差距影响他,家庭中爱的残缺与失位咬噬他,性格中的自私与软弱侵吞他。他成了一个外表高贵而内心极度恐慌的畸形人。但他心底的良知没有泯灭,是拉辛汗唤醒了他。“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当他踏上前往喀布尔的征程,他开始了自我的救赎;当阿塞夫的拳头重重打在他身上,他的心灵得到解脱;当索拉博的嘴角挂起一抹斜斜的微笑,他像个孩子,像曾经的哈桑,向着风筝,飞奔而去。
阿米尔是可憎的。他享受着哈桑的付出,在心灵上把哈桑无情伤害,让他陷入颠沛流离的无底深渊。
阿米尔又是可敬的。在跌入深海后,他拼尽全力攀爬,岁月在他身上沉淀,痛苦煎熬在火山沉积里最终喷薄化作善与爱的岩浆。“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索拉博,为了哈桑,为了父亲,为了阿富汗,为他自己。任何迷途的孩子历尽千寻万苦找到回家的路,母亲都会原谅他的无知任性和鲁莽。阿米尔,终于又可以哈桑一起,幸福的坐在石榴树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和哥哥去了书城,来到了儿童读物专柜。突然,眼睛瞄到了一本书,名叫《追风筝的人》,我立刻来了兴趣,马上从书架抽出来看了。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故事主要讲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无法抉择。
小说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觉得阿米尔不应该为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而逼走了哈桑,毕竟友情是值得去追逐、去珍惜的。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追梦少年读后感
鲁迅《风筝》读后感
关于追梦的作文素材精选
风筝事件作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鹰追兔绕口令
女生追男生表白情书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五
已经是深夜两点,四周一片寂静,我依然无法入睡。我仿佛刚刚从一座人间地狱狼狈逃出,心还在慌乱中簌簌发抖。在具有浓厚异域风情的中东音乐渐渐远去声中,火红的石榴暗淡了,一只飞舞的蓝色风筝在旋转中急速坠落,一个小男孩飞奔过一个又一个街巷,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他要去为他的小伙伴追那只即将坠落的风筝。到了街道的拐角处他转身,双手放在嘴边,大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就是他特有的哈桑式微笑--憨厚,羞涩,然而这笑却锥人心痛。
平实的讲述,温暖细腻的笔法,故事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如此令人手不释卷。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哈桑对主人极其忠诚,多次为他挺身而出,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哈桑受到了坏人非人的折磨,阿米尔没有为哈桑出头,而是躲在街角偷窥,良心的无处安放让他最终因背叛而栽赃逼走了这个质朴的伙伴。在战乱中远走美国的少爷始终无法原谅自己,二十年后他再度踏上满目苍痍的阿富汗时,却发现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但他却和妻子惨死在塔利的枪下,唯一的儿子流落在塔利头目手中,备受蹂躏。故事的结尾是阿米尔如何去救这个孩子,同时实现自我救赎。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目,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的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三十年前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紧张。他深入描绘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固守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如何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赎罪并不等同幸福。因为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这部小说的创造难能可贵。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六
胡赛尼的笔触总是充斥的细碎的温暖柔情,但在战争的背景下反而格外残酷。看他的书,我会庆幸自己处在和平昌盛的国家,他的文字让直剖战争的血淋淋。
说说这个故事吧,关于忠诚与自我救赎。哈桑是完美的,他忠诚可靠,质朴善良,宽恕所有的恶,在阿米尔多次背叛他后,还能为他千千万万次,这是他一生的诺言。完美的善与温柔总是被迫接受残酷的结局,每位作者似乎都喜欢通过打破美好来逼迫我们反思,在伤口撒盐,让我们谨行慎言,珍惜易碎的温情。
反观阿米尔,他一直是一个幸运的人,一路上一直有人愿意为他千千万万次。童年父爱的缺失导致他善妒又懦弱,始终不敢迈出脚步,不断推卸责任。但他心底仍然封存着最初的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人至中年终于选择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越过枪林弹雨去拯救一个生命,在满目疮痍的故乡,在千疮百孔的道路,他最终愿意反思过往,重归正道。拉辛说,“这里有一条重做好人的路”,他走到了。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故事,阿米尔兜兜转转了几十年,终于勇敢地正视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失去的终究无法再回来,这就是现实,一步错,步步错。还好,还有值得你为他千千万万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