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谈中国诗的读后感篇一
《中国人》这本书明显地透出作者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已经被侵犯了的,如元朝与清朝的出现。然而不论怎样的改变,她依旧还是那个存在,那种个性,那些传统,那种文化,只是变得越来越大,大到超过了人们心灵所能认知的程度。这种同化一切的超然生存力使林语堂惊叹,正是这种惊叹使他无法成为鲁迅。他既要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要表达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他认为他们能做到这点,因为这种感知力与那种同化力相比是如此地微小。
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这种智慧使这个民族看不清自己,更看不见自己以外的东西。
在《中国人》中,林语堂还用了许多笔墨剖析中国人是怎样面对政治生活的,怎么样生活在经术与权术之间的'。中国人把西方称为“方法”的东西叫做“术”,于是哲学成了经术,政治成了权术。这两者本应是相向的“道”,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然而人们却常常是用权术来解构经术,其结果是:娱己被当作是束己,放纵被理解为禁欲,贪婪被认为廉洁,从而导致一个缺乏制度的庞大政府和没有纪律的亿万国民的出现。中国的经术不论是儒家的“入”还是道家的“出”都是不容易的,前者更是近于残酷。但中国人所做的不是消灭或修改经术来消解这种残酷性,而是力图使自己既不遭罪吃苦又被认作是遭罪吃苦的道德典范。这种国民心态使得“变通”一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显得异常重要,而它的行为首当其冲是为官者,于是,权力成了以“变通”为能的权术。“克己利他”的经术经过权术一消解,为官者改公开抢夺为暗中盗窃,贪官出现了;经术中的“礼治”被权术理解成“人治”,官民关系变成了私人关系。而官德毁则民德降,当这些体现了最高伦理的经术再回到百姓中时,就变成“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此,林语堂解释中国人喜欢儒家的原因是“中国人不接受法制,总是喜欢‘仁’政。因为它更符合个人利益,更灵活,更人道”。他非常推崇韩非子,希望有一天他的人民能对一个贪官说,“好的,我们将控告你,把你送进监狱”,而不是仿贪官之道为自己生存之道。总之,林语堂和鲁迅一样地在思考着自己的祖国,但他反映的是人生的爱与悲,而不是揭示人性的善与恶;他会心地去理解国人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无情地去批判黑暗;他既能否定又能欣赏。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确实已陷入麻烦的中国,但也看了这个民族有解决这些麻烦的能力。问题是,她的国人意识到这些麻烦没有,这才是林语堂所担忧的。
谈中国诗的读后感篇二
读了毛泽东写的《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本记叙毛泽东这个伟人的故事后,我深有感触,我认为毛泽东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人,他拥有独特的视角,常常想别人不敢去想的,说别人不敢去说的`,做别人不敢去做的,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话,那用“浑身是胆”这个词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在读《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上学期间,遵循老师的循循教诲,注重把读书、思考、记录、批注全部结合起来,写下了许许多多读书笔记。书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毛泽东在读过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上批注有一万多个字的批语及提示,全书一共有几十万个字,都被他画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他在同意书中观点的地方写上了“切论”“此话甚精”“此言与吾大合”等批注,在对书中一些有怀疑或否定的地方写上了“诚不然”“此节不甚当”等批语。
我认为毛泽东这种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很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每个人在读书时,肯定会多多少少有一些疑问或者不太懂的地方,如果我们遇上这样的拦路虎而不去追根究底,那我们就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疑问的答案。但像毛泽东这样读书时在书上做一些笔记,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那么读完书之后你去寻找答案时会有许多方便。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很多的道理。我决定以后向毛主席学习:乐于帮助同学,事事为班级着想,并且努力学习!这样长大以后,我才能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啊!
谈中国诗的读后感篇三
我国近代科技界的先驱、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曾被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称颂为“中国人的光荣”。他为中国科技事业和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奋斗的事迹将流传千古。
记得三年前,那时我才8岁,曾随爸爸从北京乘火车去张家口。在青龙桥车站看到站上巍然矗立着一座铜像,我问爸爸这是谁,爸爸说这是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的工程师詹天佑。当时我大惑不解,修路有何了不起,还给他塑像,那现在修了这么多的铁路,为什么不塑像呢?直到最近读了《中国人的光荣》才使我了解他的伟大之处,才更觉得他的铜像不仅矗立在青龙桥,而且已经矗立在我们的心间。
文章感人肺腑,特别读到文章中“为中国人争光”这部分,使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事迹给我的启迪颇多,对我的教育更深。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压,连修一条铁路的权力都没有,这对有强烈爱国心的詹天佑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呀!詹天佑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坚强的信心,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给了那些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争了光。
在学习上,他成了我前进的'动力,成了我力量的源泉,使我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我要努力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我们的祖国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奋斗终身。
在生活上詹天佑成了我的榜样。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就想到了詹天佑,想到了他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顶着嘲笑,修筑铁路的情景,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我成为一个“三好生”,成为一个生活能自理的好少年。
现在我真正懂得了,他的铜像正是他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是中国人的光荣。他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怀念,也将永远激励我走上真正的人生道路。如有机会,我一定再去瞻仰他的雕像。
谈中国诗的读后感篇四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使中国富有了浓郁的文化色彩。经历无数兴衰沉浮,多少文人墨客抒发了自己心中对祖国那说不完、道不尽、千丝万缕的情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些铭刻在历史画卷中的情感,至今熠熠生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仕途之路坎坷,无奈之下只有寄情于山水,豁达的情怀使他的才气得以发挥,但对祖国的挂念,仍是萦绕心头之痛。杜甫对祖国的情感则更是刻骨铭心,亡国之痛让他的诗句沉郁顿挫,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那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失意诗人,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华的史歌,将自己的身心献给了祖国。
在那个**不安的年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用自己的文字,唤醒了无数混沌愚昧的中国人,他对祖国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决心,一种不做亡国奴的志气!开国总理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则是在儿时就根深蒂固在他的思想里,他用行动贯彻了他对祖国的抱负,树立了中国的新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功不可没的要数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留学的钱学森不受美国重金聘请的利益诱惑,毅然回到了当时贫困落后的中国,这种对祖国不离不弃的精神品质,在如今也是难能可贵的。有人说他们愚蠢,奉献了一生只换得个虚名,而中国能有今天的强盛,都是因为有这些看似愚蠢的人,是他们带动了中国人民,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时光飞逝,对中国无疑是感触颇深的一年,汶川地震给中国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痛。废墟中那一张张泣不成声的脸让人心痛,一片狼藉的土地令人扼腕叹息,悲伤浸染了大地。在死亡的阴影下,那奔走于险地的迷彩服,带着生的希望,拯救了无数灾区人民,他们救起的不仅是灾区人民的生命,更是带给了他们坚强活下去的勇气。灾难没有击垮坚强的中国人,灾难让我们更加坚强。
不抛弃,不放弃,今天的汶川,将更加繁荣富强!苦尽甘来,的中国还有不得不提的奥运,人们期盼已久的奥运,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努力,对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奥运健儿赛场上奋斗的矫健身姿,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化为前进的动力,一枚枚金牌闪烁的是平日里辛勤的汗水,国歌声中升起的五星红旗再一次昭示了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向世界,走向更加昌盛的未来!
纵观中国历史,无数的中国人民为自己的祖国奉献了一生,他们的爱国之情是中国强盛的基石,而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求学之路上也应当树立起伟大的目标,我们能做的有很多很多。
谈中国诗的读后感篇五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中国人史纲》一书,不由得为我国近代英烈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怀所感动。浩然正气来自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有了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就会产生舍身取义的壮举。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爱国人士,如: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冲破阻力回到当时还相对落后的中国。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事。从而体现了他一心报效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怀。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中国许多的历史资料。让我们对历史的知识更加广了。对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谈中国诗的读后感篇六
"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却觉得当中国人很光荣!”这是吉鸿昌反驳邮局人员的话。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并让吉鸿昌将军到国外“考察实业”。在美国期间,吉鸿昌被一二连三地遭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刺激:那里的高级旅馆,不仅从不接待中国人,还要羞辱中国人、讽刺中国人。但对日本人却很恭敬,跟那街头的狗不分两样!
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本人一个沉重的打击。后来,不幸被日本人诱捕,就义前他正气凛然地写下一首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读了这则爱国故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吉鸿昌的爱国情怀,还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生于战争时期的吉鸿昌,爱国激情从未停止,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不用遭受到离别亲人、被外国人耻骂,此时,我们更应该去‘爱国’,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好好学习,长大后用我们的知识去建设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不要让惨不忍睹的历史重新上演!
谈中国诗的读后感篇七
鲁迅年代,中国人大半年外在长期的麻醉中,先是英国人后是日本人,中国人被“乙醚”麻痹,在青天白日下沉醉,而被称为革命家的鲁迅,意识到中国人不仅要呐喊,更要批评!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批评家像鲁迅先生那样骂醒国人,至多是“唤醒”,虽然尽拆阴暗面被政府反对,但这样才有效,鲁迅在此文中犀利阐述观点,前五段真真切切,贴近事实。
敢于表明刻薄的观点非常重要,但这篇文章对于现代学生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人生要有自己的追求,要有一定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能够追求真理。
人生并非是一帆风顺,永无波澜的,它是一条充满艰辛,坎坷,曲折,充满挑战,充满挫折的旅途。一个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也是庄严的这个唯一的生命,你是让它辉煌还是暗淡?既然是一次偶然来世走一遭,人间风险,那么年轻的心境只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生命是辉煌的。
其实,“中国人失掉了什么”或“中国人是什么”之类的命题都是不成立的。非得这么说的人,他们不是说给中国人听的,而是说给外国人听的。其后果,就是给西方人画了一幅“非人类”的中国人肖像画。
在文中,鲁迅写到人们不再相信事实,而相信渺茫的国联火坑而追入一个更黑暗更深的迷信火坑时,我为当时的中国人感到无限的惋惜又感到无限的愤怒,一些害群之马配不上中华的炎黄子孙。
如今,这个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最精英的社会学家也难以回答。在人生旅途中,一次失利,一次批评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使我们失去自信力。可以这么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人都曾失去自信力,但是失去了找回来不就行了吗?通过努力,拼搏,自信力自然会回来的!
谈中国诗的读后感篇八
梦想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梦想是一支画笔,把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五彩缤纷;梦想是一只蝴蝶,把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一粒神奇的种子,它就是梦想。梦想,会使你变得勤奋、努力、自信,不过,你要通过你的行动,它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了梦想,就等于有了追求,有了无限的动力。
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微小,但是亿万个微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却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只有我们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中华才可以拥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才可以不断的`创造历史,才可引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才可以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小康生活,小康生活,小康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我带着这个疑问走出了家门。
在宽敞、干净的马路上一辆辆名牌小汽车在飞驰;在街道两旁一座座高楼大厦像一个个士兵站在那,在小区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健身器材齐全……这些景象使得这座城市更加意气风发,更加漂亮了。
可是,妈妈跟我说,她们以前的生活条件可差了。住的房子不是这里有个洞,就是那里有一个洞。走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要么是泥土路,有么就是石头路。有自行车的都算是有钱人家了。还有,练习簿便宜得只要1元钱,可是,还是有人上不了学……哎,那时的生活条件可真苦啊!
现在的我们可以住着干净、整洁,舒服的房子。走的路,是干整的人行道和马路。有小汽车和房子的才算是有钱人家。现在的我们可以坐在洁白的教室里上课;可以用互联网来联络,可以穿著名牌的衣服鞋子走在大街上……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可真好啊!
在太阳的照耀下,一排排整洁的楼房,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掩映在绿水花丛的村庄,显得格外耀眼。是啊,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大大有了改善,连农村也过上了现代的生活,这与政府的新政策是分不开的。我心想:这应该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我希望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富强、昌盛。
谈中国诗的读后感篇九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
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文如下: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
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谈中国诗的读后感篇十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中国流》这本书,买下来之后细细阅读,的`确很吸引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从结构来看,该书逻辑合理,层次清晰,读来让人思维清楚、神清气爽;从内容来看,该书从著名的“微笑曲线”和产业链谈起,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在当今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也处于产业链的底端,读来发人深省,引人沉思。微笑曲线很著名,它形象地阐释了中国在产业链博弈中的劣势和身处的不利地位,中国的很大以部分产业处于产品装配阶段,而产业链的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以及品牌和销售服务则大部分被欧美大企业所控制,这一点已经有目共睹。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困境?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人的重视,并引发激烈探讨,主要出路有三:1.产业转型升级2.吸引外资,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3.对外投资。作者笔锋一转,引入本书的主题:走出去寻找机会。作者认为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局已非“引进来”战略可以解决,“走出去”是当前变局下的一种自然选择,一种解决“中国式困局”的有效路径。作者继而对“走出去”的方式、主体、行业、区域等的布局做了具体分析,同时借鉴了tcl和联想的海外并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