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享读后感信息篇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使生命科学进入了信息时代。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芯片 技术的发展,使得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数据量呈线性高速增长。
对这些数据全面、正确的解读 ,为阐明生命的本质提供了可能。
连接生物数据与医学科学研究的是生物信息学(bioinform atics)。
应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分析生物数据,提出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或基因 群,再进行实验验证,是一条高效的研究途经。
医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医学研究在基础上 就注定离不开对生物信息的了解。
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医学本科教育延续过来的理论型, 这种类型 的教育是在本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 最后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 完成毕业论文。
这种培养模式突出理论学习, 忽视了实验机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是科研 能力培养的前轻后重型, 前期只是进行理论授课, 后期由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
这种模式虽 然开设了一定的实验项目, 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 并且前期的培养不足直 接影响到研究生后期的学位课题和论文的进度、质量。
因此,笔者对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硕士研究生中的教育初探,不但有利于该门课程尚未完全形 成成熟的课程体系之际,为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经验,更有利于医学硕 士研究生对生物信息学的学习。
1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范围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数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并注定以互 联网为媒介,数据库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各种计算模型,并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各种 生物信息分析,以理解海量分子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
生物信息包括多种类型的数据,如核酸和蛋白质序列、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数据等 。
由实验获得的核酸蛋白序列和三维结构数据等构成初级数据,由此构建的数据库称初级数 据库。
由初级数据分析得来的诸如二级结构、疏水位点、结构域(domain),由核酸序列翻译 来的蛋白质以及预测的二级三级结构,称为二级数据。
创新算法和软件是生物信息学持续发 展的基础,高通量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平台技术是验证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的关键技术。
因此 ,现代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和化学 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方法研究蛋白质及核酸序列 等各种生物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检索、分析和解读,以帮助了解生物学和遗传学信息 的科学。
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上看,生物信息学是集生物学、数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 一体化的一门新的科学;从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上看,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的结构模拟以及 药物设计是生物信息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
分享读后感信息篇二
《信息简史》由詹姆斯.格雷克七年磨一剑的著作,讲述了信息具象的存在,以及我们对信息的认知与研究。从非洲土著部落只有高低两个音的鼓声开始,一步步深入,解释信息不无悖论的本质。
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应用到了许多的专业术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力求对信息的解释近乎准确,这是本书的严谨之处,其中詹姆斯对信息代表的选取也有所考究,以传统的鼓声开始,衔接密码学、麦克斯韦妖、信息论、模因和量子学等书展一部巨著,让一步“简”史厚了起来。
在悠久的以前,我们就与信息遭遇着波澜壮阔的碰撞,如今,更是在爆炸般的信息时代中生存,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复杂、庞大的信息。虽然我们和信息紧密接触,但是最为世界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我们对它的解读可能并不那么完美,而香农的信息论,或许才是我们仔细了解、研究信息的开始,尽管它只有短短的几段。如果说科学革命让“物质”和“能量”占据了我们的世界观,那么自香农创建信息论之后的时代,“信息”已然成为我们世界的核心。
经过大量的科学的转变,信息论的发展已经不再只是当初的含义,它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贡献,但同样作为信息的一种,不能很好得分析,仅仅随着洪流前行,不免会碰到死胡同。这些发生过的事件都作为了一种信息,供后来人解读,但“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同样的信息,接受者的思想水平决定了信息的价值。
村上春树说:“我的反应是以深刻内省和实证精神为坚实基础的,是作为暗喻的回声,是作为信息的游戏——同小孩子单纯的鹦鹉学舌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那不一样的信息理解之一。
大家常说,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时代”,现在又有所谓的“大数据时代”。但转念想想,我们对信息的了解有多么深刻,对大数据的含义有懂得多少。“信息”的概念很宏大,也很模糊,更是“碎片化”的存在,究竟以什么样的定义才能解释信息呢?而有这样的一本读物,从中可以学会作者如何找到一根金线,把一盘珍珠串联成精美的项链,同时我们获得了一次机会,一次提升,可以尝试深入浅出地把人类沟通的立体路线图清晰的构建出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事物,准确的说应该是信息。
作为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在许多人的`想法中我是更与“信息”靠近的人,但我对信息的理解也是小学生的水平而已,因为它实在是抽象、混乱的,从格雷克的书中(第一次阅读),我也只是觉得:信息贯穿了人类的发展史,今天的成果是过去一点点积累而来的;我们正走向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会有的事物与信息的发展密不可分。
书的后记这样概括信息:我们是谁,我们哪里,我们去向何方。
而现在,写过的文字也成为了一种信息,存在于纸面上,对它的解读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分享读后感信息篇三
首先先说明一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没有超出文明之光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文明之光这本书能打10份,其中8分可能都是打给张守盛教授所写的卷首语。核心思想就是文明的发展就是以更少的能量密度去支撑更大的信息密度。
打开之后信息传这本,书写的是信息的历史,然后将信息的历史分为两个部分作者给他取了个名字,但是在我看来就是啊,有数学理论基础之前和有数学理论基础之后。也就是说是否有数学理论基础决定了一个学科,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这个数学理论是怎么得到的,并且怎么去应用的。这个数学理论是怎么得到的?是逆向思维。
举个例子就好像牛顿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上来就先做了一个假设,假设没有摩擦力。而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处处是摩擦力。这个假设非常的重要,因为这是因为有了这个假设,相当于将现实中非常复杂的环境先刨除掉一些无法解决的,而专注于去做那些能解决的。
做了假设,那么我们面对着数以千万的复杂的情况,可以简化为几百种复杂的情况,然后优先把这几百种复杂的情况给研究清楚,然后得到一个数学理论,否则的话如果一直盯着那几千万的复杂情况,是根本得不到数学理论的。这就是假设的意义,或者是化繁就简。
当然文中也提到,比如说做前提条件,我们知道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公式都有前提条件,就比如说经济学中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的,比如化学中假设水的啊密度是多少多少ph值是多少多少。
不论是前提条件,还是假设本质上就是一件事情,将巨大的复杂的大量的情况简化为一种简单的情况让我们好处理。当然假设以及前提条件以及边界等等都有细微的差别,这块就大家自己去看书。
从读完书然后要去应用的角度来讲,那就是比如说当我们在投资领域,资本市场领域想要总结出一些数学理论的话,那我们就先应该假设某些情况,是一个特定的值,然后给我们的数学理论设定一个边界,然后再约束上一些前提条件。
而当这种前提条件被摧毁的时候,对应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自然就会失效,而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在研究的时候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我们一直说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区分,所谓的了解知识,就是知道知识中的各项定义,各项知识的定义。而掌握知识就是知道知识的边界,就是知道不能干什么,了解就是知道能干什么,掌握就是知道,不能干什么。好总结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第一用逆向思维去做研究。第二,一定要得到数学理论支持。
分享读后感信息篇四
作者运用十分诙谐的语言,通过各种所见所闻的故事,将每个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或工具或技术或理论——向我们娓娓道来,使千百年间的信息发展史如画卷一般徐徐展现眼前,令人读后不禁感慨于信息与时间的奇妙。
在这幅画卷中,非洲“会说话的鼓”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样一种原始而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承载着非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蕴涵。尽管这种代表了非洲文化的传信方式的速度要优于“依靠脚力、束缚于地面”的驿站等传讯系统,然而在用我们现代的眼光去探究时,它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
第一,信息量传递少。用鼓声传递信息,显然其所传递的信息量是极其渺小的。我不得不想象假如不考虑其他词汇发展等因素,而仅仅将现代我们一天所接收到的信息量用鼓声来传递,那么情况会是如何呢?或许一群非洲人不眠不休地击上几个月的鼓也未尝不可能。
第二,传播范围受限。声音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传播到相对较远的地方,然而当绝对遥远的、超过一定传播范围的两方,如非洲的南端和北端,需要传递信息时,击鼓自然就不能适用。
第三,无法留存。声音转瞬即逝,如果没有设备进行记录,那么我们是无法得到第一手资料的证实的。
第四,同一系统内部无法保密。依靠鼓声传递信息在速度上固然要优于地面传讯系统,然而从另一方面考虑,信息的保密性又该如何保障呢?地面传讯系统有竹简封、木牍封、火漆封等多种保密形式,然而声音传播的介质——空气是不能加密的。因而当一群人载歌载舞、声音传达远方时,信息的内容也遭到了极大的泄露。第五,不同系统之间无法交流。鼓声所运用的特定语言、音素等都是该系统特有的,具有特定的意义,其他系统若不深入系统地学习是很难理解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
尽管用现代的'眼光去看非洲击鼓传信时,会发现其中的许多局限性。然而当我们反思现代的信息系统时,却可以发现新的弊端依然存在。一对常见的矛盾便是尽管被海量的信息包围,我们却难以得到真正有用的信息。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更加适应碎片化阅读,现代媒体为了适应人们阅读的新特点便倾向于将信息进行“短”处理,而这些零碎的信息却很难使人们窥得事物的全貌。读后感·当这些信息无法给予我们有效的利用时,尽管数量庞大,却依旧失去了它作为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需要以目的为导向,将海量的信息进行检索和整合处理,逐渐还原出事物的整体信息。
当然,我相信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某些缺陷也会被新出现的技术所弥补,正如现代技术弥补了非洲鼓的缺陷一样。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新的局限性也会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直存在。
分享读后感信息篇五
写在前面:
樊老师的书买了好久了,一直没有时间看,最近花了几天时间把它看完了。看完后决定写点什么。书评没资格写,读书笔记也不够系统,就打算写个读后感。
樊老师这本书是本学术著作,有很多干货,也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但是由于这篇文章并非读书笔记,而仅仅是一篇读后感,所以更多的集中于定义、意义、前景等东西,定位为科普性质的文章。
我怎么遇到樊老师和他的书
夏秋之际我参加了一个生信培训班,樊老师作为主讲老师之一,作为生信小白有幸接触到樊老师和其他几位大牛真是三生有幸。那时候樊老师的新书刚刚出版,他向我们推荐了他的书,使我们不仅以优惠价买到了,还得到了老师的亲笔签名和合照,也算是捡了个大便宜。
人类基因测序:
人类基因组计划由六个国家花时间30亿美金完成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经费都是我们不可想象的巨量。但是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用1000美元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有公司甚至放话:20xx实现100美金的基因组测序。你可以想象吗用1000或几千人民币测我们的所有基因。如此低廉的成本,允许我们对自己的知道自己的基因图谱,当我们获得自己的基因编码(这一个决定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所有特征的信息)之后,我们能干什么:编辑自己的基因,预防癌症,延长寿命等等,可能无限多。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各国愿意花巨资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基因组计划。
生物信息学:生物学与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虽然目前大多集中于核酸领域或者分子领域,但是这个术语的一般意义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个方面的科学(《生物信息学-樊龙江》)。而生物信息学的目的则是,把生物体当做一个系统,通过信息学的方法,加深对生物学过程的认知。
因此总得来说,生物信息学是用使用信息技术处理生物学问题。为什么它很重要?由于高通量测序方法的普及、测序成本的降低,使得普通人或者其他物种的基因组测序成为可能;再加上医院等医疗机构数字系统的普及和完善,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医疗或者生命健康的数据,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价值,需要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挖掘、分析处理。
21世纪是生物信息学的世纪:
一直在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可是我在知乎等领域看到了一大片的生物劝退言论,为什么?因为生物的世纪还没到,可能是21世纪的中后期才到。但是它的曙光已经出现,现在的光已经更加强烈,生物的太阳随时可能闪现到我们头顶。
那么什么会催化生物学的繁荣和到来呢?私以为是生物信息学。如果方向正确、方法得当,生物信息学可以帮助我们破解生命编码的秘密,我们会获得大量的医疗健康知识,使得完全解开生命的奥秘、精准医药的实现等成为可能。
可以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也是生物信息学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