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下乡精准识别工作总结篇一
1、精准识别“查漏补缺”情况。按照省“五类”、市“六类”人群识别的相关标准,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方法,找出真正的贫困户并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建档立卡“回头看”贫困人口识别再精准。确保经各乡(镇、办)核查,我县拟新增贫困户61户152人,贫困人口新增补录33人,返贫、回退0户0人。贫困人口退出再核实。对已脱贫户进行全面核实,全县1461户4798人贫困户达到稳定脱贫标准。
2、全国扶系信息统数据清洗工作情况。按照省、市统一安排,我县继续扎实开展国扶系统数据清洗工作。此次数据清洗工作重点是规范已脱贫和截至目前未脱贫人口信息,整理、核查校验大数据管理平台扶贫对象基础信息逻辑关系。确保每个脱贫户家庭不存在“辍学人口”、“住危房”、“收入不达标”和“饮水不安全”等关键性指标;针对省、市扶贫办提供的问题数据清单,将核查出的真实数据迅速反馈给乡扶贫办,依次进行纠错清理。由县扶贫办指导乡(镇、办)扶贫站对扶贫系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逐户逐人核查核对。
通过此次数据清洗,全县各乡(镇、办)贫困户的基础数据更加真实,为以后的精准脱贫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今后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提供了重要依据。
3、规范档案管理情况。对在省市考核、督查发现的各地存在的脱贫户表格不齐问题,我县要求各地对贫困户信息采取表进行排查,并要求更新归档,形成完整的的信息档案,确保全面完整反映贫困户各方面基本情况。
下乡精准识别工作总结篇二
20xx年,樊马家河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包村领导、同事、村委和群众的帮助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xx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_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重要会议精神,全面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省市、县对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包村和包户单位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村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使樊马家河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樊马家河村共有3个自然村,分别为樊家河、马家河、呼家老沟。全村共有461户,1448人,党员50人,(男47人,女3人),全村常驻人口77户145人;总土地面积18500亩,川坝地1500亩,退耕还林4200亩,荒山1148亩,其中,苹果3200亩;现有贫困户104户317人,其中产业户93户287人,兜底户11户30人;已脱贫户(享受政策)48户151人,其中产业户47户149人,兜底户1户2人;在册贫困户48户154人,其中产业户38户126人,兜底户10户28人;已脱贫户(不享受政策)共8户12人,其中产业户2户2人,兜底户6户10人。移民搬迁44户,危房改造5户。本村村民主要靠发展种植产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二、工作思路
(一)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
按照国家和省、市、县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并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精心编制了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贫困户主导产业,填写发放了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有卡、有簿、有册、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
(二)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合理利用起来,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群众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社两级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户的经济和产业健康发展起来。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整合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扶贫重点倾斜,激发群众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三、加强领导
为了抓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村上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第一书记白宝山牵头,四支队伍积极配合,重点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及贫困户的产业建设,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1、根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按照贫困农户建档立卡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做好贫困农户的统计工作。
2、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初选出本村贫困农户名单。并且通过村级公示初选贫困农户名单。
3、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明晰“一条路径”,即力量法。按照市委、县的要求,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的要求,以改革统揽、开发扶贫、拔掉穷根为总攻方向,以“五个机制撬动为总攻路线,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总攻目标,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一起上”的格局、“认真抓”的劲头为总攻要求来贯彻落实省委、市、县的要求。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大量流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增加了贫困识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
二是产业扶贫投入不足。目前,村上没有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而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且缺少明确的奖补政策,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工作队为农户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种养殖业的落实程度都相对较差。
三是上级资金投入不足。上级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尽管县上整合了许多项目和资金,仍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
四是残障、慢性病占比大。村共有五保户1户,残疾、智障丧失劳动能力25人,对这类人,只能通过低保、五保、残疾救助、社会救助等政府“兜底”政策帮助其维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全村有82户贫困户中有长期慢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五、20xx年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以“党建促脱贫”为主线,巩固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做好问题整改,全面清理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全面肃清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打造一支团结一心,风清气正的党员队伍。
二是在注重物质扶贫的基础上,更加大对精神上的鼓励。扶贫先扶志,“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实现的脱贫,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更要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脱贫”,因此扶贫我们应该首先从扶志和智方面着手,确保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三是进一步深化产业富民,推动产业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不断扩大养殖、种植规模,继续加大养殖扶贫力度,根据养殖实际需求,给予力度扶持,争取每户都有养殖业,全年组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8次,力争年收入8000-10000元,达到种养结合的循环产业链。
四是要把项目带动作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撑。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精准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贫困村的项目争取力度,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五是继续巩固环境卫生整顿成果,提升村民爱护环境意识,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继续做好村务、财务公开,不断在村干部脑海中树立廉洁从政、光明从政的意识,继续做好信访安全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完成好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下乡精准识别工作总结篇三
重新镇“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重新镇精准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精准扶贫办的指导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要求,按照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个到村到户”作为深化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重要载体,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抓手,作为推动同步小康的紧要任务,改“漫灌式”扶贫为“滴灌式”扶贫,切实做好“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工作,通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我镇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镇总面积积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个农村社区委员会、20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148户、总人口41040人,少数民族11249人,主要有满、苗、彝、白等,占总人口的35%。全镇有完中一所,代帽初中二所,完小16所,中心幼儿园一所。初中入学率,小学入学率。“两基”工作已经省人民政府验收达标。
全镇共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旱地亩,水田6654亩,林地面积亩,森林覆盖率达,牧草地面积1854亩。
二、组织机构健全,领导高度重视
精准扶贫工作,我镇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领导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1+7”工作方案、精准扶贫计划的制定、精准扶贫措施的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上下协调,认真组织实施精准扶贫 项目。
三、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完成情况
1.规模分解。按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将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到各村(社区)进行识别。
2.初选对象。在县扶贫办指导和镇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分解到村(社区)的贫困人口规模,农户自愿申请,各行政村(社区)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委会(社区)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入户调查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地点应在村民活动相对集中、知晓率较高的地方,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核。
下乡精准识别工作总结篇四
1、极端重视,统筹行动。这次精准识别“查漏补缺”工作的工作涉及范围广,任务重,我县上下各级高度重视,3月9日,县委副书记刘颖豪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县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布置会,各乡(镇、办)党委副书记、扶贫专干参加,刘颖豪书记指出了全县精准识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作要求,即做到三个集中、三个明确(一是集中领导、二是集中时间、三是集中力量;明确工作举措、明确工作职责、明确扶贫政策)。会后,全县各乡(镇、办)也迅速行动,纷纷召开了村级书记会议布置落实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查漏补缺”工作。将压力层层传导,将责任步步落实。根据县主要领导指示,我县四套班子领导也深入基层,纷纷走访调研精准识别“查漏补缺”工作,指导督导各地将工作落到实处。
2、精准识别,应纳尽纳。各乡镇在开展基层选举的同时,积极推进精准识别“回头看”,做到常态识别,季度审批,年度录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目前各乡镇新识别贫困户61户,185人。各乡镇按照“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贫困人口“查漏补缺”工作,重点突出县“七类”人群识别:对居住危房的农户;因婚嫁、上学、户籍迁移的农户;返贫和新发生贫困的农户;对未纳入的低保、五保、残疾人农户;曾经提交申请但未纳入的农户;对新生儿、无户籍和共同生活的贫困农户;信访线索农户等。各乡镇办主要领导带队,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以村委为单位召开“查漏补缺”核查会议,乡镇包片领导干部、挂点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委干部、村小组长及党员群众代表一起本村村民一户一户排查,排查是否存在该纳未纳的现象,是否存在该整户识别而未整户识别的现象,是否存在贫困户不该错退而错退的现象等。认真上户核查。各乡镇组织了以乡镇领导带队的核查小组,对排查出的漏报缺报人员上户进一步核实家庭情况,并结合车管所、房产局的数据进行比对,确保对象精准。
3、规范程序、严格操作。为不折不扣地落实精准识别“查漏补缺”工作,我县各地认真研究工作方法,规范程序、严格操作。认真开展群众评议工作,严格执行精准识别程序(农户申请-村民小组讨论-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第二次公示-县扶贫办审批公告),确保政策执行公平公正。实行双领导报备制,为进一步确保上报质量,我县要求各地上报精准识别“查漏补缺”工作报表数据时,实行乡镇(办)党委书记、乡镇长两个主要领导签字报备。认真建立精准识别“查漏补缺”台账,对所有的程序,我们要求各地建立台账,所有相关表格要有相关人员和贫困户签字,所有会议要有记录、所有入户核查要有照片,所有表册规范整理,做到“查漏补缺工作”有迹可查,有事可寻。
下乡精准识别工作总结篇五
(贫困户识别)
精准识别
xxxx镇(乡)人民政府
2014年度
目录
一、文件依据
1.赤水市关于下达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识别规模的通知(赤扶办[2014]6号)
二、贫困户识别
5.乡镇提请审核贫困人口的报告及拟定名单6.赤水市对确认贫困人口的批复
三、图片资料
7.乡镇政府对贫困人口初审会议图片8.乡镇初审贫困人口公示图片
9.赤水市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审查确认公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