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内容必须要完全忠于自身的客观实践,其材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东拼西凑,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天幕红尘总结篇一
我最近想写一个小说,也算给之前的日子收个尾打个包,好继续往前走。
就开始读大量的小说,抓哪儿读哪儿。越读得多就越觉得难,攒一包日记容易,回首生活让她精彩好看难。且写且试吧。
说回正题,这本书。
读任何一本书都有个缘起,朋友的推荐,排行榜的偶遇,甚至出版社的赠送,都是。这本书的读到,得倒回到《遥远的救世主》的阅读去,那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不读小说的,生活压力大的,没时间还要挣钱,桌子上的搁的都是《期货市场技术分析》、《怎样选择成长股》和《证券分析》。就是在这样与小说隔绝的环境中,我还是接触到了《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因为浓汤野人在博客里提到“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吴伯凡的一篇文章也提到这本书,于是我找来看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一本商业类的小说。
说《天幕红尘》为什么要说《遥远的救世主》?不仅仅是因为是同一个作者作品的问题,还有一个小说写作怎么突破的问题。
《遥远的救世主》的主人公叫做“丁元英”,这本小说后来改成电视剧《天道》,王志文演了这个角色。《天幕红尘》的主人公叫做“叶子农”。
两个角色都被设计为有智慧的世外高人,旅居德国(作者自称自己作品的灵感就来自一位旅居德国的朋友),似乎是为了刻意体现两人的区别,两者被设计成商业精英与哲学研究者、名校毕业与两次退学、普通出身与将门之后,甚至发生作用的场景也分别是国际大舞台和山东农村。
角色细节的设置不可谓对比不强烈,可我读书的时候,却老从叶子农角色的身上,读出王志文老师的味道,王老师演的是谁啊,是“丁元英”啊。
说到底,“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跟“见路不走”是一回事,丁元英就是叶子农啊。
我没有说这部小说作品成就不高的意思,作者在《遥远的救世主》中塑造了丁元英这个智者形象。人物虽然已经饱满,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那本书并没有说透,至少没有直白地说透。
这是个不满的点,所以这部作品里有改变,要让他“满”。这本书里安排了好几场叶子农和不同人士的理论交锋,叶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直接解读,这在丁元英是没有的。可以说这一部书里,就理论的阐述这方面,叶子农相比丁元英,是要充分的多,也饱满的多的。
作者在小说里加入了一个有自己哲学体系的重要角色,就等于加入了哲学体系到书里。这个尝试在丁元英身上没有完美地完成,就有了叶子农,和这本书。丁元英和叶子农两个角色,合在一起(或者还有作者成名作《背叛》里的某个角色),去完成作者想要阐述的某种方法论的实践和宣讲。
因为有这层关系在,所以这两本书实际上是一本书,所以他的语言、篇章和布局都非常的一致。
类似的情况还有庹政的官场小说《男人的战争》和《青铜市长》。也是第一部横空出世时,完全是一种震撼的新写法,当第二部推出时,读者会希望得到一次同样的新的颠覆和震撼。但是,对不起没有,因为作者还没有把问题讲完讲透,所以他需要换一个名字换一个场景来继续讲。两本书合在一起才是整个作品,许多角色重在一起才是整个人物。
这两本书里头,作者都通过角色在讲方法论,也因此难懂。作者懂不懂我不清楚,反正不少段子感觉都可以琢磨。
其实这样的书,文案特别好写,“浓汤野人整个棉花历程中唯一提到的一本书(实际他提到的是《天道》)”,这得有多少人读?反正我就是因为这个接触到这一系列作品的。
总的来说,两部小说可读性都不错,值得读。如果不爱读书,《遥远的救世主》有改编的电视剧《天道》,王志文演的丁元英,演得很好。
天幕红尘总结篇二
最近每天上下班通勤路上,拿着这本书在看。深夜靠着一壶茶消遣,读完迟迟在琢磨文中的一些词义。看完后有以下几个零散的片段感悟以及将要做的想的,权当作无笔下手的记录:
1.豆豆的小说与其说是讲一个故事,其实更多的核心是关于几个词语的阐述与实践中所得证明,它更像一把启迪你思考的钥匙。不管是《遥远的救世主》中关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定义概念,人要靠自己而不是靠他人,通过音响事件所展现的不同人的命运来解说了这个概念。包括本书中,真正实践“见路不走”,关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遵循社会发展自然规律等,也通过老九面馆的转变、叶子农本人的所作所为与对他人的影响而形成。
2.书中描述的叶子农是一个活在自我世界,想要弄明白“存在的客观事实”,不追求名利,平常过日子,需要用钱的时候才会去赚钱的一个境界。大概是生活比较苦涩,我希望有那么一段时间可以不为钱活着,不为舒服活着,可以任凭精神意志导向的生活而活。
3.从某些方面而言,我有的时候竟然也会觉得感情会是一种束缚,尤其是炙热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其他方面层次的。人如果有太多感情纽带,人就会习惯性的与他人作比较,自我良好也是体现在爱别人强或者某些行为上比爱人优越。而单独讨论自由,它又过于空洞。人在精神层面的成长与塑造,有些方面与一个人的自由程度有一定的关联。
天幕红尘总结篇三
啥叫命运?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和少出点错的区别吗?人能把握的事情,很多都是条件的可能而已。啥叫路?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有借鉴/模仿/参照的作用,但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是因为成功者的经历是他那个特定的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
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指示性;不是让你跟别人一样,也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只让你立足自身的条件,以自身的条件可能为判断。
佛法讲如实观照,翻译过来就是实事求是。基督的神,道教的道,佛教的如来,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本质上都是一样东西:规律。所以参透人性和社会的规律才是大觉大悟。资本的本性是逐利,而把货币/技术/信息,甚至青春美色和强壮体魄等一切可用之用都转化成资本的,是人。
人是我要比你强的,我要比你尊贵富有的,只有比你强了才踏实,这就是人的原动力;这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说的是一样东西;也正因为有这点,所以尊重/关爱才成了道德,而能众生平等,出离了人性的,就不是人了,是佛是基督。教条主义以为消灭了资本就没事了,其实关资本什么事,他们这样做的本质是遏制人的原动力而已,把资本为形式的人性原动力遏制了,那么就有体现原动力的其他形式冒出来,历史证明“权力权威”这一种就首当其冲。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会滋生大量的权力寻租的官商勾结。
资本也是有规律的,运用它的规律协调社会关系,不断释放生产力,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社会化经济,也是马克思没有我们在100多年后看得清楚的社会主义,我们不能被一堆“名词”困住了,不必为一堆名号吵得脸红脖子粗,其实那只是一堆符号,注重本质的觉悟之人就不介意它叫什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世上可以说没有创新的,所谓的创新,其实只是一个方便的表达,其本质是“更适应条件和更符合需求”的意思而已。佛法讲不住一法,于所知所行而自在,马克思主义讲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一样的道理。
因为没有场让你立;所以觉者往往是很孤独的,就像尼采说的:“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众生的视角去判断一种文化的利弊,通常以东西方位论,以黄土海洋的颜色论,以传统与现代的时间论……这些都是唯了,要么唯心唯物,要么儒家道家等等,这个思维半径已经不足以有效判断事物了。讲唯本身就是错,已经有一大堆唯了,如果再弄个唯心唯物的统一就更错了。人如果陷在这个境里出离不来,很多事物就无解,不是所有的判断都适用非彼即此的。如果能出离这些唯和表象,以认识事物真相和接近事物规律的有效为判断,就不在意它古今中外了。
天幕红尘总结篇四
周五下班开始读《天幕红尘》,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就在刚刚我读完了。小说非常精彩,主题也非常鲜明。我理解的是围绕见路不走,讲了五个案例,其中叶子农亲自参与两个成功案例,还一个罗家明操作失败案例,还一个九哥操作成功案例。最后一个是奥布莱恩用同样的方法论来逼死叶的案例。一切都是围绕实事求是,见路不走,以条件可能为主的实操案例。中间掺杂着经济的,政治的,黑暗的,不黑暗的,男女关系,朋友关系全都掰开了说。叶死了,成全了所有人,也解开了他真正理解的政治立场。说说我掉眼泪的几个地方,一个是叶死后戴梦岩第一次提到要去纽约见奥布莱恩,说要去质问一声,喊一下疼;二个是当九哥带着她见到奥布莱恩时的反差与谈话,说年龄大了,给他留个尊严,还有九哥劝他的话;第三就是最后一章,方迪自说自话对叶和她自己命运的安排的呐喊与哭泣。最后我想总结为实事求是是正确的方法论,就看谁用,怎么用,利用什么因,想达到什么果。
于投资而言,特别是中国资本市场现阶段的投资方法,也应该实事求是,见路不走。不能单纯的唯价值投资经验论,也不能单纯的唯成长投资经验论,要深刻的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条件的可能性,指导属于自己的投资方法论才是正确的。而且是实事求是,动态调整的。
于投资之外,比如生活。更应该实事求是,不以高不可及的脱离实际的财富追求、阶级追求、圈层追求为目标;应以符合家庭的,当下的,普通的生活为根本,享受和热爱生活,规划生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天幕红尘总结篇五
叶子农的见路不走,老子的道的精华,基督的神,佛的如来,速途同归,遵循客观事实规律,化腐朽为神奇的这种方法论真的说到了事情的本质。
难得的小说,很有意思!
全书的哲学精华在于见路不走,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本书的核心思想。路,即经验、教条、模式。见路非路,即是不唯经验、唯教条,而是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因果关系。如老九的面馆改造,经验告诉我们手撕面比机器面好吃,但是本质是面的软硬度,调料,火候等条件使面好吃。阐述的本质很像李小龙水的哲学:一个人应该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不受限于成功经验,能够实事求是,即所谓见路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