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一
正如这本散文集的名字一样,贾平凹也是一个自在独行的人。他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他追求的热闹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自在与安宁。
他以一种自嘲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读书的好处。如:读书读得了一点新知,几日不吃肉满口中仍有余香。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到了贾平凹先生这,书犹肉也,善读之可以解馋。读书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体会,读到自己心里去了,自然而然会进入书里的世界,废寝忘食,我想也能形容一个人专注读书时的状态。
“读书人性缓,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气气不着,要让读书人死其实很简单,给他些樟脑丸,因为他们是书虫。”读书人很简单,一本书、一支笔、一杯茶,就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读书人也有简单的心态,简单的生活方式,在闲暇时喝茶看书,在愉悦时静心看书,在难过时还是看书。读书提升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智商,更是提高了人的心境。
读书人往往会与“穷酸秀才”挂上钩,但并不是,读书人一心钻研他的书,一心考究书中的内容,虽然看得到外面飞过的鸟、下过的雨,作文但他从未忘记书。“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臂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贾平凹先生是好读书的.人,他在家中也体会到好读书的好处。“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读书入了迷两耳如塞。”再如“但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三两句幽默通俗易懂的话,揭露了许多喜欢读书的人的小习惯,蹲坑的时间用来看书,要比刷短视频好多了吧。
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也好,随笔也罢,你能体会到自然而然的亲切感,通俗易懂的语言,平易近人的风格,读一遍觉得不够,两遍三遍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二
从未想过,一部散文,能让人在读第一段时就深感震撼,读了两三页时就湿了眼眶。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多么美丽的句子,韵意悠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绪。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多么细腻的孝子!在本应大大咧咧、胡搅蛮缠任性而为、满身是泥的年纪,还是孩童的作者对身边绝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竟拥有如此细腻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贵,又是何其让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亲说的:"咳,孩子,你还不该这么懂事的呀!"
父亲被文革,母亲日夜纺织,天灾欠收,母亲只撇稀饭上的汤喝,父母同甘共苦的爱情,长子辍学挣钱填补家用照顾弟妹,母子情深,长子自学成才……所有催人泪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汇聚到这篇小小的散文中,仅对自己生活中熟见的场景的描述,已让我感动得心中只剩下柔软。
我想贫穷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三
《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得趣味。书中的内容丰富,需要慢慢去品味。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总能直击内心的深处,让人回味无穷。
自在,道家指无所达致,自然而然存在的状态。自在,在现代汉语里描述的是一种身心舒畅,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贾先生也喜静,但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害怕被打扰,并不是因为怕与人接触,而是因为内心的宁静,能带给人的远比喧哗和嘈杂要多。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能一个人思考很多事情,也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对于匆匆的路人,贾先生的这本书只是附庸风雅的玩物,但是对于生命的行者来说,却能让他们懂得孤独的真义。
文集中有一篇散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叫做静虚村记。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贾先生为了寻找一个“安宁”之处,来到乡下,借租农房,并在此居住,过着幸福自得的生活。如今这个社会,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于是贾先生便退隐了“田林”,有种陶渊明的味道。“退隐”并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寻一个清净的地方安心写作。城市的喧嚣和“打扰”总是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写作,这种感觉就好像你正准备熟睡,结果隔壁传来如雷般的噪音,这样的环境下谁又能安稳的入睡呢?所以现在城市的周边才出现了那么多的农家乐,大伙儿周末去农家乐,并不是去体验农家的生活,而是寻一个清净地,远离“打扰”。
可见“打扰”是多么的让人深恶痛绝。回想童年时,快乐是相当简单的,一颗糖就可以高兴一整天了,身边也有很多相当年龄的小伙伴一同玩耍,快乐是不可言语的。长大后大家都有了工作,聚在一起就相当困难了,因为我们都得努力的工作,所以每次相聚,我都会相当珍惜。特别是说起小时候大伙儿一起干过的“傻事”,我们都会捧腹大笑。这就是快乐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自在独行的勇者。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四
像是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这样的乡村,这样的学校,浓浓的黄土气息,浓浓的旧中国北方乡村味道。我似乎都能看到,我的面前,站着一个刚从古老的祠堂教室出来满身满脸都是黄土的孩子,嘴的上方正一长一短地挂着两条鼻涕,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要流到嘴巴里去了。也许他还会试探性地伸出一点点舌头尖儿舔上一舔,嗯,似乎味道一般,继而一脸平静地跟继续小伙伴们溜土坡、潜水塘去了,丝毫不认为舔鼻涕是什么让人难为情的事,留下我站在原地,愣愣地,有点惊讶,有点想笑,嘴角不知觉就上扬了,心里只觉得可爱和温暖。
虽然我和这孩子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我们的童年连周围的树木和小动物都完全不同呢,但我也试探性的舔过鼻涕,嗯,味道确实一般。
因此,又觉得像是这个世界我已熟知,我们的童年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至于周围景色,电影中书中已无数次见过这些场景,在北方读书的几年,也已熟悉北方的环境,但旧时的农村毕竟不同吧,而我当年在宁夏的黄土高原上看到的那些孩子,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个贫穷的地方,曾在我的梦境里无数次的出现。我想再去一次。
那个童年的启蒙老师,皮肤白皙声音好听的女老师,也许还有些胖,正是我的梦想呢,心中满是对孩子的爱,敢于承认错误,心思细腻,包容孩子的过错并不吝大力表扬,引导孩子不拘一格敢于打破成规,在孩子的关键期给他们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助力,就如那只为作者珍藏的。秃了的毛笔。
遇到这样的教师是幸运的,而我,想成为多几个人的幸运。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五
书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关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总能以自己狭义的方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才不会累。
比较喜欢文章里有几篇这样的描述,《说孩子》篇里,“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辈一辈往下疼的”。《说美容》篇里,“戏比生活逼真,谎言比真理流行。”《五味巷》篇里,“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生活里就是这样平常的细节,才是大乐。
看完《自在独行》的第一篇就满满地划了许多喜欢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读,生活两个字包含太多,一辈子也要看很多东西,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去对待,有些能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也能在书里面读到一种从容的感觉。每个人都会走向孤独,而惶恐走向孤独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强者,会使生命之花灿烂在孤独的旅途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