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新年读后感篇一
在这个新年的时候,爸爸送给我一样礼物,我想你们肯定猜不到它是什么?爸爸给我的礼物是一白一黑两只可爱的兔子,因为今年是兔年嘛!
爸爸送我给我的.这两只兔子真是可爱极了啊!那个白的一身都是洁白的绒毛,那红色的眼睛就像红宝石一样,我就叫它小白。而另外一种黑的一身都是黑亮的绒毛,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就给他取名字叫小黑。这两只兔子都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三瓣嘴。小黑非常调皮喜欢装死,一天小黑四脚朝天眼睛闭着一动不动,吓的我赶紧拍拍它,结果一动它就醒了,我还以为它怎么了呢??小白喜欢奔跑,我和爸爸妈妈带它俩去草地上玩,小黑在那可安静了只知道吃干草,而小白到处窜追都追不上它。小兔子还洗脸呢!它们先用嘴舔舔手然后抹抹脸非常可爱,吃饭的时候小嘴一动一动的吃的非常快和喝水的时候一样。小白最顽皮喜欢把食物放在小黑的身上吃,而小黑就非常配合它一动不动,尽情让小白吃完,睡觉的时候啊它俩总是喜欢互相压在对方身上睡,是不是那样能暖和一点啊!
我非常喜欢爸爸送给我的新年礼物,这两只可爱的兔子还和我们家的狗狗点点成为了好朋友呢!现在我的家简直就成了动物乐园了,我真是高兴极了!
新年读后感篇二
这篇文章讲述:一个叫麦克的小男孩知道自己的父亲特别辛苦,就想给父亲一个礼物,他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爸爸早上醒来之前帮爸爸挤牛奶。”三点了,麦克帮爸爸挤牛奶,后来,爸爸知道了。这对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对父子让我想到一件事:有一次是父亲节,我想:“父亲为了我,努力的工作,早上早早的去干活,晚上却很晚才回家。我都这么大了,能为父亲做什么?突然,我想到我快要考试了,不如,努力复习去考个好成绩来回报父亲.嗯,就这么办。”我每天努力复习,老师讲课认真听、布置作业认真完成……,到了考试那天,我认真答卷。分数出来了,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我拿回家然爸爸看看,爸爸笑了。
爸爸太辛苦了,我很少看见爸爸灿烂的笑容,我要好好学习,要常常看见爸爸灿烂的微笑!
新年读后感篇三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多次复习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一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习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近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一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新年读后感篇四
六岁的美国小男孩小帕戈尼斯在父亲的'小餐馆里当一名勤杂工,后来他长大了,成了一名上尉,但父亲永远把他当作他店里的小伙计。
在我看来,一个六岁的儿童,竟可以在小餐馆里帮忙做事,而且还做得很出色,这在我们像是不可能,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却是随处可见,他们这样做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严格自律的精神。但在中国,大部分孩子们都是豆腐做的,碰不得,摸不得,他们好象都是一台台学习的机器,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有一条这样的新闻:某大学生,考起了国外的某名牌大学,但只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就回来了,其原因是因为他在那里的基本生活不能自理,就连最简单的打饭都不会,在那里,他只能看着别人吃,自己饿肚子。这个案例给我的震撼很大,我一直在想着,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自理就比别人差呢?我总结出三点:
1.在中国,很多时候我们的权利只有三种:1.吃饭2.睡觉3.学习根本谈不上自立。
2.家长们总是限制我们的活动,这里不行那里不准,让我们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3.我们自己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以至于淡化了自立的重要性。
新年读后感篇五
《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个感人的亲情小故事。
《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文中的小主人公麦克在新年时早早起床,挤了一次牛奶作为新年礼物送给爸爸。这件礼物既平凡,又特殊。说它平凡,因为不花一分钱,说它特殊,因为它不仅是一份礼物,这份礼物中饱含了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是用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麦克很了解父亲,他日积月累攒了一点钱,够买一条花色领带,可是他并没有选择这个礼物。因为他知道,父亲不喜欢多花钱,他知道亲情不必用金钱支撑。
啊!这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但可惜的是,在二十一世纪,在我们这群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中,又有多少麦克呢?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宠得很,只追求学业,不懂得感恩。今天向爸爸妈妈要这个,明天又问爷爷奶奶要那个,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辛苦。
《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课文虽短小,但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麦克与他爸爸之间的浓浓的父子之情。
读了这则《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让我们好好反思一下吧!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像麦克一样,体贴自己的父母吧!哪怕是帮他们盛一碗饭,擦一次桌子,端一杯茶,也会让他们感到无比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