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传读后感篇一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书,叫做《菌儿自传》,它是一本专门写给青少年的书,作者是高士其爷爷。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去过美国留学,精通四门外语,曾从师于陶行知。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以菌儿自述的方式写成,在高士其爷爷的笔下,菌儿们时而在呼吸道里探险,时而在肠腔里开会,时而在空气中漂泊,时而在水里游荡。高士其爷爷以生动活泼的描写形式,妙趣横生的比喻向我们传播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的知识。虽说这是一本科普书,但高士其爷爷的文笔充满了诗意。比如说这句:“静静的,平平的,明净如镜,树影蹲在那儿,白天为太阳哥拂尘,晚上给月儿姐洗面,没有船儿去搅它,没有风而去动它,绝不起波纹。”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一首或长或短的诗歌,例如这首:“人类的肚肠,是我的天堂那儿没有干焦冻饿的恐慌,那儿有吃不尽的食粮。”高士其爷爷把原来让人觉得恶心、惧怕的菌儿们描述得可爱又生动,让我们有兴致去阅读。
通过对《菌儿自传》这本书的深入阅读,我还懂得了许多知识。比如,平时我们最爱喝的酸奶,我原以为是在牛奶中加入一些酸性液体,可是看了这本书后我得知,它是通过在牛奶中加入菌儿发酵而成,这些菌儿被称为“益生菌”,特别有利于肠道的消化和身体的健康。这本书虽然写于四、五十年前,但现在读来还是一点儿也不过时。好书是经典的、是永恒的!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作者让我用如此可爱和有趣的心情来感受原来意识中认为厌恶和可怕的细菌,将我带入神秘的微生物与细胞的世界。
曾经我以为我能接触到的菌就是蘑菇和乳酸菌吧,还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细菌,总之都是大坏蛋,会让我们生病,会让食物腐败,“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内有禾,十足地表现出植物中的植物。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原来,细菌是植物啊,曾经我以为微生物就应该是动物呢。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这浅浅的一句带过,即彰显了作为生物的细菌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地球一共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最近一次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在那场旷世浩劫中,约75%--80%的物种灭绝,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也在此终结,连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而菌儿却如此悠悠闲闲的混了几千万年还没被发现。
“无情的火”这一篇章,用生动幽默的语句,让我们了解了人类对细菌研究,探索,发现,认识的过程,“水国纪游”“清水和浊水”告诉了我们水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嘲讽了人类自己恶化水源和环境的现状,水可以活人,也可以杀人。清水包含细菌,便是包藏祸心的假清水,于人便是假君子,多么有哲理的话。
作者在他23岁时因为研究病菌而导致脑部被病毒入侵,最终导致全身瘫痪,却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几百万字的科普作品,还用如此生动的语言描写给他致病的细菌。这本书让我对微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间的时候,我还要多去做些学习和了解。
自传读后感篇二
1、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2、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你的「命运」。
3、一个人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
4、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5、人需要困扰,困扰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6、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7、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8、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我们拒绝承认,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大的代价而换来。
9、人的任务,就是意识到从潜意识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内容。
10、统一的规则和教育把人逼向孤独,他们才可以逃离群体无意的压迫。孤独却使人变得敌意、恶毒。要给人气度,让他独处,他才会自己找到群体并喜爱它。暴力对抗暴力,轻视应对轻视,爱回应爱。给人类气度,要相信,生命会找到更美好的路。
11、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我的灵魂不可能是我的判断和知识的存有、更大程度上我的判断和知识才是我的灵魂的存有。因此深层精神逼我,要我将自己的灵魂视为独立存在的生命,呼唤它、与它对话。我必须明白,我已失去灵魂。
12、恐惧与可怖都隐藏在表层底下,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你们碰到深层精神,就会感到那冷酷,并为那痛苦叫嚷。深层精神与钢铁、火焰结合去。你们害怕深层也是对的,因为他确实充满恐惧。
13、你的理由没集中在事物的善良之上,而是集中到了虚荣上。你不受人性所雇佣,而是受到你自身的利益所支配,你不为事情的完成而奋斗,而是去争取普遍认可和如何保存自己的优势。
14、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15、只有撇开对外物的追求,才能达到灵魂的所在。若他找不到灵魂,他将陷入空虚的恐惧,而这恐惧将挥舞长鞭,驱使他绝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他将受无尽的渴求愚弄,在心灵之路上迷失自己,再也找不着灵魂。
16、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人进入一种不可能得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17、你在愤怒中消耗着自己,你用舌头讲话,却伸出一把冷剑,讨论你的.复仇之梦。
18、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19、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20、一个人也许会朝着完美奋斗,但必须在相反的那一面受足够了苦,才能使自己变得完整。
21、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22、世界上的风云大事,归根结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生活,这才是伟大变革的所在。整个未来、世界的整个历史,最终都是对个人潜在能量的宏大总结。
23、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24、人类的所有成就都源于创造性幻想。那么我们没有权利轻视想象力。
25、如果没有悲伤与之平衡,“快乐”这个词将失去意义。
26、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即快乐的”,而非“外部原因使我快乐”,富裕者应当快乐,但他们经常是不快乐的,他们厌烦得要死。
27、人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从和他人的相处中得到能量,而内向的人可以从独自的思考得到能量。内外向的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点,不必太刻意去改变什么。
28、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29、在这路上没有人追在我身后,而我也没有走在别人的路上。我孤独,但我用生命填满了孤独。我自己就已经足够,我是人,是声音、对话、安慰、帮助。我就这样漫步到远东去,我并不知道我这遥远的目标会是什么。
30、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31、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全然地接受自己。
32、渴求自己吧,这就是道路。
33、我的自我,你是个蛮人。我要与你同住,所以我会把你带进整个中世纪的地狱,直到你准备好。让生活可以忍受你。那试金石就是与自己独处。这就是道路。
34、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着一切,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
35、我倦了,我的灵魂流浪得太久,在自己以外找寻自己。不管你是谁,你掉下,我愿陪你掉下。一种是勇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一种是笃定,就算掉落又有何妨。
36、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37、青春美酒并不总是随岁月流逝而日渐清彻,有时它会日渐混浊。
38、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39、确实,天才的天赋和他的人类品质有时会差异如此巨大,人们不得不怀疑天赋平庸点也许是件好事。
40、没有人能免于等待,而大多数人都不能承受这等待,他们带着贪婪,转而投向事、人和思维,成了它们的奴隶。因为这样就会证明,这人无力抵抗事、人和思维,它们成了他的主人,而他是受愚弄的傻瓜,因为他不能欠缺这些,不能等到灵魂成为果实累累之地的那一刻,那灵魂是座花园的人,也需要事、人和思维,但他是它们的朋友,不是它们的奴隶。
41、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42、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43、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44、我们的自由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内。人会受外在的约束,因为他能打破内在的枷锁,他还是能感到自由。人也许能以猛烈的行为得到在外的自由,可是内在的自由只能得自符号。符号是从口中而出、不是由人说出的言语,而是从自我深层的力量和需要上升、不期然置于舌尖的言辞。
45、在这些日子里,你们看到了深层精神隐藏了什么。你们以前不相信,但如果求教过你们的恐惧,你们就会知道去。
47、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唤醒。
48、一个从未说出的字,一道从未照耀的光,一片无可比拟的乱,还有一条没有尽头的街道。
49、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50、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得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51、梦无所遮蔽,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是启迪,是人潜意识在努力使整个心灵更趋于和谐、合理。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只是意识觉察不到而已。梦能够泄露这一秘密。
52、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应对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3、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的最重大和最重要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无法解决它们,只能在成长中超越它们。
54、你越是聪明,你的单纯就越愚笨。最聪明的也是在单纯处最愚笨的。想要拯救自身免于时代精神的聪明,我们不能靠增加自己的聪明,反而要接受那竭力反对这聪明智慧的,也就是单纯。但我们也不能沉溺于单纯,故意让自己变成傻子,而是要成为聪明的傻子。……聪明征服世界,单纯却征服灵魂。事情都是相对的,亦是有度的。
55、谁要是学会了跟他的无力并存,那人就获益良多。
56、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7、若你理解黑暗,它就会抓住你。它临到你头上,就像夜晚有蓝色的影子和闪烁的无数星星。当你开始理解黑暗,沉默与和平就会来到你头上。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会恐惧夜晚。通过理解你内在的黑暗、夜晚、玄秘,你会变得简单。你准备像其他人一样入睡千年。你睡进千年的怀抱里,你的墙壁回荡着古寺里的圣歌。因为这是简单的,这从来都是。当你在坟墓里做着那几千年的梦时,寂静和蓝色的夜晚正在你面前展开。
58、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59、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60、创造不是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
61、道路,或不管它是什么,人走的就是道路,正确的道路。将来没有已经铺好了的路径。我们说这是条路,它就会是。我们筑起了我们所走的街道。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寻找的真相。
自传读后感篇三
《菌儿自传》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高士其爷爷写的一篇经典科普作品。高士其爷爷生于1905年,自幼喜爱文学。192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去美国留学。23岁时,因实验发生意外,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留下了后遗症,以后病情日益加重,最终导致全身瘫痪。25岁,他学成回国。从此他在轮椅上开始了科普创作。整整60年他孜孜不倦地为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科普作品,《菌儿自传》就是其中之一。
高爷爷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妙趣横生的笔触,幽默、风趣地介绍了一个菌儿世界。这是一个由世界上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生物组成的大家庭,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小人国”。它们小得让我们的眼睛看得见灰尘的纷飞,却看不见它们也夹在里面飘游,它们将好几十万挂在苍蝇的脚下,而苍蝇也不觉得重。最小的细菌,长约0.5微米,宽约0.3微米。1微米等于壹千分之一毫米,所以科学家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
《菌儿自传》让我探索到了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太神奇了!
自传读后感篇四
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在南京的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19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
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开始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写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我们从《鲁迅自传》中看不到一丝先生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总之,先生光辉的一生,无愧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实感人、精彩纷呈的人生。
自传读后感篇五
在我们家,我是最有勇气的人。当家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我总是自告奋勇到肉铺去,利我的小聪明让肉铺的老板赊给我几块羊肉。家里人也总是让我去面包铺,想出各种理由说动老板继续让我们赊购面包。在这些差事中,我总能体会到冒险的乐趣,特别是当我成功的时候。
老师要我用脚尖站在地上,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就说“因为这样美”,我说这样既难看又别扭。就这样,上了三节课后我就走了,而且再没有回去。
其实在看书的时候,语言文字,图片,标点,符号都象水一样从眼前流过,真正思考的空间很少,之所以要写读后感,是因为有意识地要让自己思考,并逐渐养成习惯。邓肯虽然家境贫苦,而且父母离异,但就象她自己所说的——-要追求自由,她有一种勇气,冒险的勇气,挑战的勇气和批判的勇气。她说“我的舞蹈本来就是自由的表达。”所以她会在十二岁时非常自信的做巡回演出。她认为“我们留给孩子的最好遗产就是让他们自己闯天下,完全用自己的双脚走路。”我自认为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心理和懦弱的情绪。我想可能不止是我,或许这一代人都少了许多“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对生活缺乏思考,行动软弱无力。固然有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但这种精神是应该去追求和找寻的。
“那时候,任性而为不等于灵性。人们认为,人的精神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精神力量必须借助巨大的能量和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头脑只不过是身体多余的动力;而身体就象章鱼一样,它吸收遇到的一切东西,而只是把它认为不需要的送给大脑。”
这时候的邓肯已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她的舞蹈艺术也逐渐被更多的人认可。虽然她从各个艺术大师那里吸收各种灵感,但也是理性的,有她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以上这段是她对理查德。瓦格纳的理论做出否定后的感想。她后来认为这是“自负”“狂妄到了极点”,但这种挑战权威,怀疑的思辨精神无疑是可贵的,当然,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对象充分了解并思考的基础上。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横加指责,不然那就是无知了。我的看法可能是浅薄的,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思考了,也没有了批判的热诚,更多的是趋向潮流的跟风(我也不排除在外),有谚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你能看见上帝在远远的云端微笑吗?我想,邓肯看到了,所有思考的人都看到了。
“众神在赐予名誉,财富和爱情的同时,也索要了鲜血,眼泪和刻骨铭心的悔恨。我总是置身于这样的烈焰中。自童年时就有一个精灵告诉我——要坚强。”
前半句话,中国有句古语可以与之等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这些道理既可以让人从绝望的大山上劈下一块希望的大石,也可以提醒人们,当沉浸于幸福快乐中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所谓“乐极生悲”。因为生活是公平的。后半句话给我的启示是:面对厄运,要有强大的内心;不能改变命运,那就改变自己,用自己意志的柔韧力去面对事实。
希望是一棵难以砍死的大树,不论砍掉多少枝条,它任然要长出新的枝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