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真理读后感篇一
难读的好书,在2020年我的读书清单上一定有这本真理之戒的一席之地,带给我的震撼也是无法形容的。
瓦格纳是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坚持音乐创作应服从剧情需求;将浪漫主义歌剧推向顶峰;他对歌剧的革新深刻地影响了同时代及后世的音乐家。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详细的剖析了瓦格纳的艺术造诣。同时以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和革命性的音乐手法双线并进,呈现这部史无前例的大型音乐作品中蕴藏的真理与智慧,解读关于律法、爱情、英雄、权力、身份、社会、家庭的哲学。虽然不好读,读完却是对心灵的涤荡。
有人曾如此点评过这本真理之戒,“有热情而生动的阐述让我们比以往更为充分地理解了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本身——关于“我们是谁”,以及《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何自始至终都是一部令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的伟大作品。”我对此深信不疑。
《指环》一开始就清楚的告诉大家,自然与征服的壮志凌云是互相冲突,只有人类放弃统治,全世界才会恢复原始的平衡。深刻的自然使命与生态话题。作者斯克鲁顿富有热情而生动的阐述让人们充分理解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的方法——“我们是谁”。
他创造了一种新概念的歌剧,令威尔第的才华也望尘莫及,若有人称威尔第有“瓦格纳味”,他会觉得受侮辱。此后20年时间,瓦格纳花在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上,这部作品已接近于实现他的宏大愿望。这部瓦格纳称之为“节日舞台剧,需连演三天,外加一个晚上作为开端”的歌剧,需要12小时才能演完,它包括《莱茵的黄金》(序幕)、《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瓦格纳以前的歌剧改编自民谣、历史或传奇,眼下所采用的神话,对他用处更大。可以说这就是伟大的歌剧,辉煌的艺术,值得我们深思与赞美。从哲学的眼光审视,更显孤傲。
谈真理读后感篇二
在看《真理之戒》之前我只看过电影《指环王》,影片运用各种传统方法和电脑特效,将原书中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其中的各色各样的生物。看完《真理之戒》后我再一次刷新了对北欧神话的理解,也可以说它是对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完美诠释······一项迷人且颇具价值的研究······引人入胜且令人信服。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1833年,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于同年创作了歌剧《仙女》。
1948年,草拟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散文草稿。
187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
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引起欧洲文化界的轰动。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部倒着写的故事,一写就写了26年,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内的故事及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icelanders'sagas,冰岛历史英雄故事散文)。是由4部超过标准长度的成套歌剧组成,按顺序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总时长16小时左右。
因为他在写完一部歌剧后发现他必须再写一个前传才能解释清楚这一部里的复杂剧情,就这样滚雪球似地写完了4部,总共花费了瓦格纳26年的时间。由于耗时26年,瓦格纳自己的想法也在创作中不断发生着改变。最初他计划把这部剧写成一部充满反抗精神的斗争史诗,但是最后却呈现出了一部带有悲观主义和轮回思想的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从作品构成、思想寓意、戏剧理念、主导动机、歌剧改革诸多方面,向我们阐述瓦格纳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解读、对哲学的看法以及对音乐的完美的诠释。而《真理之戒》既是批判作品,也是哲学作品,在向我们阐述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亦对创作背景、艺术见解、人物形象、人文社会等给予哲学方面的分析。
斯克鲁顿富有热情而又生动的阐述让人们充分理解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本身——关于“我们是谁”,以及《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何自始至终都是一部令人沉迷其中的伟大作品。
谈真理读后感篇三
《真理之戒》这是一本歌剧入门书,也是一本哲学入门书,作者罗杰·斯克鲁顿阐述了瓦格纳的著名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艺术成就,以及将这部戏剧作为哲学反思的载体,阐述了其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指环》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
这部四联剧展现了历史的历程,采猎时期的黑暗中闪烁着文明的曙光,在新出现的文明中,土地是财富的象征,忠诚依靠封建统治维系。《指环》一开始就清楚的告诉观众,自然与雄心抱负互相冲突,只有人类放弃统治,全世界才会恢复原始的平衡。女武神布伦希尔德从冷酷的神界坠入凡尘,在随她心爱的齐格弗里德殉情时明白了,只有爱的奉献能够打败权力意志。
这种个体的自我牺牲重塑了世界,赎清了人类的原罪,并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成为现在的模样。《指环》里的神、半神和各种妖精是努力及无意识需求的象征——他们在道德能量的大爆发时被吸被释放,人类社会由此从自然秩序中诞生,并意识到自己已从这秩序中分离出来。
因此他们透露着更深层次的本质,前意识、前道德、非自由的本质。过于仔细地审视它们,它们的深格就会消失。众神之王沃坦这一角色和那些不断质疑沃坦叙述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一点。
莱茵的黄金,是由莱茵河的少女守护。尼伯龙根熟的阿尔贝里希为得到黄金而发誓放弃爱情,最终偷走了黄金。将黄金锻造成了指环之时,阿尔贝里希创造了权力。瓦格尔讲述了三个世界的故事,这三个世界的代表着人类心灵三个区域,依靠权力和剥削统治的地下王国尼泊尔海姆;依靠法律和契约统治的众神世界瓦尔哈拉;以及《女武神》中的人类世界。
为了探究人类世界,人类的祖先通过他们对于日常活动敏锐的观察,创造了神话故事。故事围绕众神和英雄展开,讲述他们英勇崇高的行为,以及阻碍他们前行的重重困难。他们的经历让我们区分善良与邪恶、自由与束缚、责任与权力、神圣与亵渎、可做之事与不可做之事。他们的各种情感丰富了世界的色彩,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公之于众。
以人的概念为例,认识自由而又有理性的个体,既能观察他人,又能审视自己。作者斯克鲁顿富有热情而生动的阐述让人们充分理解瓦格纳表达观点的方式和观点的方法——"我们是谁"。
最近,《以家人之名》热播,三娃两爸的故事,让人又爱又恨,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尤其剧中的几个妈妈,导致网友们经常是一边看着剧,一边骂着编剧,还吐槽着:想约妈妈们一起爬山。剧中的明月妈妈因不与明月爸爸商量,执意要买房等一系列操作,激怒了明月爸爸,买房成了明月爸爸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不得不离婚,让人又怜又恨。齐明月从出生开始,自己就在妈妈的掌控和规划之下,用齐明月的话说,自己和爸爸,就像是妈妈一辈子的事业。每一天斗志昂扬的为了老公和女儿谋划、打拼,甚至不觉得这样的方式会让亲人窒息。
把老公和儿女当一辈子的事业经营,这样的女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在少数。正因为他们迷失了自我,不知道"我是谁",导致自我视角太过于狭小,对于家庭,对于老公和女儿,齐明月的妈妈是爱的,只是方式有些极端。
明月问爸爸为什么要跟妈妈离婚,明月爸爸说:你妈那个人,你也不是不知道,什么都要管,什么都得听她的,当初你住家里还好,你妈妈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自从你搬出去之后,你妈妈就只盯着我了,不能有一点不如意,稍不如意就生气摆脸色,唠叨个没完,也不做饭。
都是畸形的,原生态家庭就像是一个死循环,总是会将很多人不断的摧毁、重组,凌霄、贺子秋有幸遇见了李尖尖,伤痕得以治愈,还有很多人,默默的舔舐伤口,最终成为摧毁他人的原罪。以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和革命性的音乐手法双线并进,呈现这部史无前例的大型音乐作品中蕴藏的真理与智慧,解读关于律法、爱情、英雄、权力、身份、社会、家庭的哲学。《真理之戒》立足《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作品,又超越这部作品,更接地气的带读者走近尼采、叔本华、费尔巴哈、弗洛伊德。
谈真理读后感篇四
作者斯克鲁顿是一位哲学家,同时他对西方音乐传统的了解和理解可与其哲学造诣相媲美。在近些年着眼于瓦格纳这部巨著的细节和智慧力量的研究中,他探索着《尼伯龙根的指环》,并在《真理之戒》中,写下对《指环》的理解,情节、音乐、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
在书的第一章介绍作者和第二章历史与文化,作者阐述了作品的相关背景。1849年之后,瓦格纳的创作构想,受到多种思想文化的影响。
就如作者所说:民族主义政治、新德意志的曙光、后康德时代的自我理论以及个性与自由的追求、青年黑格尔派的革命哲学、古希腊悲剧以及古典理想的新视野、神话是隐晦的知识形式的观点、日耳曼民族的古老故事、贝多芬热潮以及音乐是“绝对”的艺术形式的观点,这都都在瓦格纳头脑活跃的狂热状态中融入他的创造的构想。
而并非所有的创作人都具有这样的能力,但是瓦格纳具有那种无论多么自相矛盾或者十分神秘的原始资料中,都能凭借惊人的观察力和机缘的巧合,发现可解读的文字、隐喻、象征以及神话。
同时,他还具备着其他人通常无法用艺术作品预测科学的结果,或是无法诗意地表达科学的内涵的能力。但是,瓦格纳的创作中还包含着科学与诗意的展望,比如《指环》自始至终都展现了人类如何在史前时代与时间两条界限之间保持平衡。
令人惊喜的发现瓦格纳的很多创作构想是他深入研究歌剧的鼻祖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发现。瓦格纳时代的德意志人在莎士比亚身上发现了一种戏剧艺术,这种艺术将现实主义与魔幻,智慧以及情感结合到一起,直接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想象。莎士比亚代表戏剧艺术的巅峰,也是瓦格纳终其一生效仿的典范。
在瓦格纳的内心里,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他的偶像,更是他试图从现实中捕捉理想的作家。他希望自己可以像莎士比亚一样真实表达文艺复兴末期那样,来表达现代人类世界。
他反观巴黎戏剧舞台空洞无物,德意志的歌唱剧换成一团,从中摸索到新的歌剧对话理论。这成为瓦格纳的使命,这个使命推动了他后面作品的产生,以及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建立。
在创造的过程中,瓦格纳认为宗教的核心不是上帝是什么,而是那种神圣的感觉。他在《艺术与宗教》中解释,宗教教义中隐藏着真理,艺术以象征手法揭示真理,就像悲剧中的神圣事件在人间显示。所以,他认为神圣是被神带着妒忌和敬畏之情看待的人类行为。围绕这一思想,他创造了大部分作品,比如《指环》呈现出不通过神也能够完成的。
这种种的思想让瓦格纳在歌剧的创作道路上背受争议,其中《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他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内容隐晦,涵盖大量的人物,却没有一个任务是《指环》的核心。故事围绕天神沃坦,阿尔贝里希,齐格弗里德,北仑希尔德等主要人物展开。
紧接着《女武神》和《齐格弗里德》都在描述新世界的故事,当代人所处的危险境地,需要英雄来拯救。人们一直追求着理想,却没有办法去维系它,就会希望有一个独立的人出现完成使命;《诸神的黄昏》中说到自由的人最终还是死了,因为他堕落了,失去了品德。这些都向观众解答了一个问题: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人类可以向众神中接管世界,并能更好地经营它,但众神不一样,人类不是靠一个人统治,而是靠众人一起经营。反映了独立意识衍生出自由、人格以及对权利的渴望。
书中说到,《指环》的构思富于哲学的深度和诗意的内涵,它无疑是歌剧世界无可媲美的存在。
《指环》中每个人物都有他独特的一面,令人印象深刻,希望世界保持现状越来越好的天神沃坦,就像那个时代不疼不痒的改革,换汤不换药的政策;被抛弃的阿尔贝里希的妻子、期待丈夫回家的弗丽卡、被当做商品的弗莱娅,也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女性不断受到排挤和压榨,还有婚姻生活的不忠;齐格弗里德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功的角色,他天真无邪,勇敢正义,却最终落入坏人的圈套,以至于堕落。《指环》中的每个人都是生活中人的放大与缩小,也是通过神话对生活的解释。就像,瓦格纳想表达的那样,这些都是支离破碎的传奇的重现。
就像,《指环》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观看的它的人那样,瓦格纳也深深影响德国的戏剧文化。就像作者所说:瓦格纳在向观众呈现这些神圣时刻时,我们应该先感谢它,因为当代没有一部作品能像《指环》这样揭示如此深刻的真理。
谈真理读后感篇五
前段时间读了《中世纪的英雄和奇观》,其中讲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提到尼伯龙根,读后对产生于中世纪时期的人和物产生了兴趣。因此,看到这本讲述《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真理之戒》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脑子一热,开始啃这本《真理之戒》。
《真理之戒》是一本深刻剖析德国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的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作品。作者是英国作家、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理查德•瓦格纳的经典剧作,是当代歌剧作品中的佼佼者,也是难以超越的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在近两个世纪里都深深地吸引了众多评论家和狂热歌剧爱好者。
近些年对其细节和智慧力量的研究作品中,斯克鲁顿的这本《真理之戒》当属其中典范。作者分别从创作者的生平介绍、歌剧的情节、音乐赏析等方面对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进行了解读与赏析,面面俱到,细致入微,让我这个原本从未接触过歌剧的人都对《尼伯龙根的指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创作于1848年,完成于1874年,历时26年。作品共有四幕,《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讲述了诸神的黄昏到来前,众神的卑鄙之相和人类的崇高光辉,折射出神与人的转换,神性与人性的对比。
通过歌剧瓦格纳向观众传达了很多观念,其中第一个观念就是“人神共鸣,即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第二个观念是“具化崇高的爱情”,如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齐格弗里德和布伦希尔德;第三个观念是女性的反抗精神,“虽然《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中的女性都是受害者,但她们都勇于反抗”,如弗丽卡,如布伦希尔德。这是瓦格纳歌剧的积极意义。
我不懂音乐,对歌剧也很陌生,对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乐理更是丝毫不懂,所以阅读过程,我原本想直接跳过第四章“音乐赏析”的部分。可随着阅读的愈加流畅,我选择了第四章的阅读,不想竟很快便读完了。很庆幸读了这一章,否则对这部歌剧的精神的理解就不完整了。
这一章,作者通过对瓦格纳歌剧的音乐的深刻解读,向我们展示了瓦格纳是如何通过音乐间的关联和杰出的戏剧笔法,道出关于人类境况的真理。在歌剧中,音乐的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文字的功效是非常有限的,在《齐格弗里德》中,为具化崇高爱情,“文字可能无法完成这一难题,因为文字有时可能会产生歧义,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每一个瞬间的心理感受。
”而在《诸神的黄昏》中,瓦格纳“大胆地将所有的故事浓缩在一部剧中。所有的主导动机混合穿插重叠在一起,呈现给观众一部精彩的视听盛宴,观众们能即刻感知到各种情绪变化,而文字却很难做到这一点,特别是神秘的结尾处,更难用文字来传达。”
在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只有音乐的背景下,描绘出这样一番神与人的转换,神性与人性的对比,可谓经典。
是为其正名之解读,歌剧经典,此解读之作也属难得。ps.个人建议,对《尼伯龙根的指环》和歌剧不太熟悉的朋友,阅读之前还是做一些准备工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