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李白读后感篇一
七年级课本作文:小人物白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对新同学作一下自我介绍。
457000河南濮阳市第七中学张岚
小人物是我,我就是小人物。
小人物姓张名岚,是个眼睛不大不小,脸儿圆圆,一笑有两个深深酒窝的女孩儿。小人物生于龙的故乡――濮阳市,父母是工薪阶层,小人物是他们唯一的女儿。
小人物是我,我就是小人物,
小人物是我,我就是小人物。
小人物有两项最爱的活动:读书、睡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小人物孤独时,书是益友;苦闷时,书是敞开的窗户;心中有阴霾时,书是灿烂的阳光;心灰意冷时,书是熊熊的.火焰……小人物体会到读一本好书如同打开一扇智慧的大门,受到心灵的洗礼,得到人生的启迪,领悟做人的真谛。因家里的大人物之一是具有专业水准的医生,因而说出的话也极具专业味道:“睡眠不足影响大脑,久而久之会引起智力下降,导致成绩倒退,还会……”小人物听得毛骨悚然,倒吸几口冷气,连连倒退好几步,忙说:“晓得了!晓得了!”从此养成了爱睡觉的“好习惯”。虽然小人物养成了爱睡觉的“好习惯”,但小人物还是把读书放在首位。不会像原来那样,一有时间就钻到被窝里打呼噜了,因为小人物在学习中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
小人物是我,我就是小人物。
小人物此生最怕的,不是大人物的“铁砂掌”,也不是老班的“通缉令”,小人物最怕的只有三个字:写作文!莫笑,莫笑!其实,小人物自认为写作水平还不错,在班里虽不是一流水平,但也决不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怕写作文,可动起笔来就刹不住,洋洋洒洒几大页。每每考试之后,小人物日不能食,夜不能寝,天天想着盼着捧个满分回来。最令小人物伤心的是,这个时候两个大人物总是将小人物从头到脚打量一番,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做梦!”最悲哀的是,大人物的话每每言中,小人物每次都因为小失误而与满分无缘,小人物气得七窍生烟,望“单”兴叹,却又无可奈何。
小人物是我,我就是小人物。
小人物现在面临中考,决定要重整旗鼓,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小人物的理想是考入重点高中,升上大学,向知识的深层领域进军。从梦想到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小人物有信心,也一定会尽最大努力的,请等着听小人物的好消息吧!
小人物是我,我就是小人物。想认识我吗?且罢!且罢!我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见笑!见笑!
(指导老师谭芳敏)
李白读后感篇二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喝酒能喝成这样,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他是谁,不错,他是李白。我十分喜爱李白,自认为与他有“三同”,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同”:喜远游四方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年少便远游四方,志向远大,历经各地,所到之处,所写即所想,天地渺茫,皆在笔墨之下。
远游四方不仅是我的目标,更是我心之所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愿与鹏同翔,飞至名山大川,飞到九霄之上。
“二同”:喜笑傲江湖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进不离身武功高强,不慕富贵,才华横。因为他清高自傲,所以招惹了不少人,我却认为他是“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最后虽然有高力士等人的挑拨离间,他被赐金还乡,却仍然潇洒无比。
我或许不能像他一样说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话,我却能像他一样,做个“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蓬蒿人,广结好友,交谈甚欢,笑谈磨难。
“三同”:喜吟诗作赋
“李白斗酒诗百篇”,每每想到李白酒杯一拿,一饮而尽,大手一挥,笔墨横飞,脍炙人口的诗就写了出来,流传至今,便觉得那是何等的潇洒飘逸。
我这点远不及他,毕竟“诗仙”可不是白叫的,而正是这点更加重了我对他的敬爱,我要向他学习。
他人尽皆知,而我顶多算个无名小辈。
白即我,我即白。
李白读后感篇三
《刷子李》一文选自冯骥才的作品《俗世奇人》,其主要内容是讲曹小三第一次跟着师傅刷子李去刷一间屋子。这篇文章中有许多语句的描写都展现了刷子李的技艺奇特与高超。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从这句描写可以看出刷子李蘸浆的水平,能把握蘸浆的程度,不多也不少。“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从这句可以看出刷子李刷墙的力度非常均匀,而且衔接得非常完美。
在现实世界中有不少像刷子李这样的人,比如詹记桃酥店的一位女售货员。只见她的手臂飞快地摆动着,用夹子一拨拉,顾客要买的食品瞬间就搞定了。这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绝对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其他售货员面前等待的人们都排成了一条长龙,而她这边呢,来一个顾客就送走一个,基本无需等待。
不管是刷子李还是詹记核桃酥店的售货员,只要熟能生巧,坚持不懈,就可以成为每个行业中具有绝技的人。
李白读后感篇四
如仙般缥缈?如诗般潇洒
谪仙,傲骨,嗜酒,白衣,倚剑,游于山水,诗由心生。相信你已知道在形容谁啦吧!没错的李白就像一个绝世剑客,斗酒诗百篇,三分酿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仰天大笑出门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李白,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多么豪迈,不屈的诗人。若你觉得这不足以证明那么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又是何等豪放!!!这些也正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我想要看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如神仙般一样伟大的诗人。
有人说李白是游侠,他几乎都是在江湖游行,是怎么创作的呢?那就要说说李白的少年了,他的少年是在四川度过的,那里对他来说可是风水宝地,在那里他创作了许多非常佳的作品,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在那里逢见磨针老婆婆的故事,并明白用功的道理;在那里他学习武术,为以后成为游侠做好了铺垫。所以他的成功离不开四川。当然光是这样也是不足够的,他壮年的漫游也是很重要的,他在游行过程中结交了很多朋友,经历了很多事情,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更重要的是国家大事,可他的政治失败,常常喝酒消愁,这也为什么想到他就想到酒啦。李白在一生长期的流浪中,从政和学道是他基本的矛盾,他厌弃了从政,而学到也终归幻灭,最后逃避与酒。他的苦闷不幸是一般封建社会底下文人的苦闷和不幸。他的人格虽然复杂,也有一些小毛病,例如苦大,自居优越,又有时把享乐放在第一为,可他有极其优良高贵的品质,这就是坦率潇洒和真致使他那些小毛病在百姓心中微不足道。
因为他刻骨学习,所以传说他逢见“钢梁磨绣针的老婆婆,所以传说他曾三拟《文选》;因为他有不屈的人格,所以传说他有“傲慢”弯不下腰而在他的事迹中,也特别称道他曾叫高力士脱过靴,这是证明他敢于嘲弄权贵的,因为他有爱国的思想,所以传说他写了《吓蛮书》,那是要证明他在轻视,蔑视,仇视侵略我们的敌人!这就是人民对于李白的了解,了解中自然也包含这对于像李白那样是人的期待。
可见,当今世界想李白这样浪漫而伟大的诗人以寥寥可数更不要说超越。世界是学要这样的人才的,是期待这样人才的。你还在想什么,让这样的人才在我们这一代出现吧,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辉煌。还告诉我们人生要多经历风雨,也就是说走天下,多经历事情才能见彩虹,能走遍天下无难事吗就到达了一定的境界,我们可以开拓视野,滋润心灵,结交知己,增长见识正如李白那样。
他的诗如长江黄河般直泻千里,波澜壮阔,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奇迹!李白有着太多能令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对学习的态度、方法;他对政治的抱负、看法;他崇尚自由的生活态度;不畏权威的无畏精神……他就是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通。李白对待爱情,友情也更加别致了,跟常人不大同,当然也相当重视。什么都各具特色,别有一般味道。
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并深刻懂得水滴石穿非一日成功。真是越来越崇拜他啦。努力吧!加油吧!正确看待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读《李白传》有感800字】
李白读后感篇五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乃汉将军李广之后,其先世因罪徒居西城。其父李客,神功初年,逃回蜀中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长安元年(701),李白出生于蜀中,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六、七岁时,见武母磨杵作针,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悟,乃发愤读书。十岁时诵读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匡山读书十年,受到赞扬:“此子天才英丽,”“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此肩也。”约十五岁左右,随手就能写出出色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苗根。二十五岁时,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乖船经三峡出蜀,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十六年大漫游,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开元十五年,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成婚。开元二十四年,携家同寓于山东任城,夫人逝世。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莲蒿人。”李白奉旨供奉翰林,在宫中作《清平调》三章。救郭子仪形责,令高力士脱靴,使杨贵妃捧砚,本以为自己的政治报负将实现,无奈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李白“奋其知能,愿为辅弼”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遭奸臣谗毁,被“赐金放还。”李白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这一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鞭挞了权贵,表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天宝三年春,李白带着理想破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洒自适。”但仍然关心国事,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获朝廷重用。同年秋季,于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年结伴同行,畅游梁园,济南等地。天宝九年,与宗氏夫人成婚,南北飘流,北去幽燕,预感祸乱。
天宝十四年,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朗,(据说是郭子仪以宫爵赎罪,才获减刑)。乾元二年(759),李白行至白帝城遇赦,写下了《早发白帝城》,后又写出《秋浦歌》、《赠汪伦》等名诗。公元761年,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心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
同年,李白依靠族叔李阳冰,762年沉病逝当涂,临终前赋《临终歌》。(另一种说法是李白泛舟游玩,因醉入水中而亡。)后代宗即位,拜白为捡遗,但李白已逝世。
李白初葬于安微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正月,范传正为实现太白“悦身谢家青山”遗愿,迁葬于青山。
李白读后感篇六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读后感篇七
年少气盛的他,提着一把剑,带着治理天下的狂气,告别了“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来到了长安。
他的才情很快震动京城,皇帝把他留在身边作翰林。他以为自己的报国忠心很快就能实现,可皇帝只把他当成消遣是写诗的工具,他又一次沉醉在酒中。
一个春日的午后,他又在长安街的酒铺里喝醉了,几个宫里的人匆忙来找他,七手八脚的把她抬进轿子。他揉了揉双眼,见天子正微笑着磨墨,贵妃正亲自调着醒酒的羹,带着几分醉意,他请旁边的一个宦官帮他脱下靴子,便提手写道:“……莫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池月下逢。”天子贵妃大臣们相互传看无不点头称赞。
这三首《华清宫》却被小人当做把柄,他只得辞别了长安,虽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可他真的对政治生涯失望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就去“散发弄扁舟”吧!
还是一把长剑,一身白衫,可心里有的却只是看透凡尘的念想。轻舟一日便飘过万重山的快乐,月下花间一壶浊酒的惆怅,汪伦踏歌送行的悲伤,见胡姬压酒劝客人品尝时的思乡,遇杜甫这位知音后的欣喜……站在盛唐风尖浪口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他!
一个月冷风清的晚上,他又醉了,一个人走到湖边,沿着湖前青青的蔓草,他恍惚看见月亮就掉在他眼前……民间都传说他是抱月而去,只有自称是“酒中仙”的他才配得上如此华美而又哀伤的离去。
他,就是李白。繁华的长安城不留他,他就归隐到山岳河川中;残酷的现实不留他,他就沉醉在酒之中。他本身就是盛唐最绮丽的'乐章,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歌!
醉人的乐音在人们心里缭绕着,缭绕着,已有千年了……
李白读后感篇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本着对诗仙李白的敬仰,我研读了《李白评传》一书,感慨颇丰。
李白生于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唐代,其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唐初形成了了宽松的空气,有助于种族之间的交流,很多反映异族风光与异族兴味的文艺作品,与华夏文化交相融会,呈现出璀璨多姿的风貌。这时唐代文坛上多姿多态的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沃土。悟得人不能改变环境,但环境可以改变人。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如果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受到周围的人的感染,他也会努力勤奋起来,并且做得到自己的最好,成功的人或许成了这个群体的领导者,或者开创了他自己的新事业,或者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是权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但如果呆在一个散漫懒惰的群体里,同样也会让一个优秀的人变成懒汉。如果他不能改变这个群体,那么就要被这个群体给同化。人总是有惰性的,当周围的人都不思进取沉迷于安乐,对工作得过且过,没有计划性,没有长远性,没有良好的执行力,组织框架松散无序,在这种环境感染下,再有天赋的人也会庸碌无为。
唐代环境造就了唐诗,也造就了李白。而李白自身的经历也十分重要。李白“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又至尚道术,为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不屑于走一般的仕宦道路,一步一步地求得升迁。他要像诸葛亮,陶弘景那样,以隐士起家而立抵卿相;像管仲,乐毅一样,干一番旋乾转坤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