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篇一
以前就蛮喜欢这种史书类的书的,但一直没有这样认真地看过。这部书写得真的很好。从刚开始的以完成作业的局外人的心态看,到后来的越来越入迷以至于春节还捧在手里,到最后发现,我已经迷失在了这段历史中,与书中的众多人物一起,体会着他们的感受。
看完这部书,合上最后一页,觉得心里有点空落落的惆怅;这,就是历史。正如作者当年明月所说:“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一开始看到这段话,感觉好纠结,但后来再仔细想想,这的确是事实,没有那么多“如果”和“假如”,也就释然了。
好了扯得太远了,现在回归正题。
在历史的刀光剑影中,单在明朝276年里的满纸权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软弱、残暴邪恶中,我却看到了一些东西在发着微微的,坚定的光:热情、刚强、气节、度量、宽恕、希望、正义、真理、坚持、善良、忠诚。。。
这本书里,除了历史,还有坚持。
很敬佩崇祯皇帝,他这一生这个皇帝当得实在不容易。他的处境,借校歌改一下,就是“曲调过半,群星暗淡。”。。但他有一点最让我敬佩的,那就是坚持。
上任这么些年,憋足了劲儿把太监干掉了,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袁督师也没了,本想卧薪尝胆,结果出了天灾,又出来若干人造反,快打完一波又一波的人,清兵又打进来了,接着又是大灾荒,没法活,于是大家一起来造反。。。这真像是某些恶俗电视剧里的情节,先让主角备受折磨历经千难万苦然后再给一个大大的美好结局好啦大团圆完事,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因为他的故事,是真实的。”但他仍然坚持着。从书上看,崇祯非常节俭,崇祯工作非常努力,崇祯吃得少睡得少,崇祯。。。但他所有的努力,终究失败。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嗟尔明朝,气数已尽。”。。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直到最后结局到来,仍然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仍然没有放弃。”
一个了不起的人。
袁崇焕也是这样,卢象昇也是这样。
袁崇焕被误解、被冤枉,但直到临死,他的心中也没有绝望、失落和委屈,他的心中只有坚持。“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仍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卢象昇尽忠报国而死,以五千对三万,为了他最后的选择,继续战斗,他的三千人,除了极少数外,全部战死。这就是气节。卢象昇死时才四十岁。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
“《中庸》有云:‘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
我钦佩这样的人。
有的人,都在应付差事,出工不出力,在黑暗中坚持前行的人,只有他而已。”他很孤独,他受很多人责骂,他身患重病仍矢志不渝的追击张献忠,这一切的坚持,是因为这是他的责任,更是因为他不想辜负崇祯对他的信任。襄王被杀时,他非常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一个知己的信任。几天之后,病重而亡。“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一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我觉得当年明月总结得很好。我觉得,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能彻底的信任一个人是很幸福的,被无条件信任的那个人也是很幸福的。
“山崩地裂,不可动摇,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明朝这么多人中,我想我还是最喜欢崇祯这个人。阿斗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等待被抓,而崇祯最后自尽殉国。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崇祯(思宗)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他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尽管他也做过一些错事,但我敬佩他,钦佩他的坚持。
最后,在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之后,以当年明月的结束语结束吧,这是他要叙述的最后一样东西: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尽管会被一些人认为是不求上进,但我觉得,平平淡淡,与世无争,不需要大富大贵,不需要出人头地,做一个平凡的人,有一个幸福的家最好。)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用了一学期,平时闲的时候看看,最终半随着学期末终于看完啦,迫不及待的写书评,以求不忘本书之精髓。
当年明月书尾所说,读史并不是以史为鉴,因为生活总是朝着一条看不着,摸不着的线行使的。以史为鉴并不能改变历史,能让我们明白的只是史学中的小故事大智慧。
再说这本书的书写方式,幽默风趣,结合我们所处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大明对比分析,对我们记忆历史来说,则更加轻松。本书虽然书写方式独特,但却能很尊重事实,准确性也相当高,是现代人学明史的葵花宝典。
本书的'史学故事,我不想多加评论,因为作者的描述,已经无可挑剔。对明朝那些事儿,我只说我的个人感悟。从朱元璋的发家史,可以看出成功的人必须卧薪尝胆,天生气质,再加时势造英雄,一代帝王伟人就这样诞生啦,这是成功的途径。再说如何享受成功,明朝典型的皇帝就是嘉靖帝,常年修道求长生,他认为皇帝生来就是享受的,天下一切都是自己的玩偶,所谓嘉靖,就是家家干干净净,一切归皇帝所有。再说成功的末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当他接手天下的时候,天下已不是那个天下,整个国家内忧外患,而手下也是无才可用,且越来越少,可谓是手上拿了烫手的芋头,真的是没办法,这就是所谓的时势,所谓他的劣势,就是皇太极的优势,这时乱世就有出英雄啦,大明的气数已尽。
再说历史之重要性,我认为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开阔眼界,了解人,世,物的兴衰。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篇三
讲故事讲得清晰明了,非常好的一本书,每天看点儿居然也看了个把月。
作者写书,我看书,因为这一个个的历史故事,我们围在一起有了短暂的会晤。
文末作者谈到,读历史干什么呢?有人说是以史为鉴,作者以为不然。而读历史对于我来说很简单,首先,好看,当个故事看,能打发时间,也能和这些故事热热闹闹凑一起,毫不寂寞。再则,处于年轻人的迷茫阶段,从来没有如此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些外在事物,也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一无所知。这些故事里都曾是和自己一样得吃喝拉撒,能喜怒哀乐这般鲜活的人,说是以史为鉴,倒也过得去,看看这些和自己一样又不一样的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看看个人在命运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又看看个人意志选择可以是多么的强大,感慨唏嘘一番,又胡思乱想半天,但真要说,能为现实做出什么指引凭借,却是徒然。我只能说,我喜欢读这些历史故事,因为这些和现实,世界不相干的人或事里面,隐藏了现在的`这个自己所存在的终极密码。
感谢当年明月这位历史老司机所带领的明朝穿越游。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篇四
首先还是应该蹲下来抱抱自己,毕竟这本书的篇幅是比较长的。之前的我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我还是一边听一边看,到底还是读完。应该是个好兆头吧!
整本书都是围绕朱氏家族企业集团来写的,首席ceo朱元章和朱棣都是很明智而且果断的执行力很强的领导者之一!善于用人,差不多都可以做到物尽其用,兔死狗烹!也是因为首届的董事长不太相信正常而用了宦官。以至于这个朝代非常流行这一产品。对于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就在于言官的存在和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因为文官的不干事(空谈放炮)和言官的不让人干事(弹劾),二者共同的作用导致了明朝的灭。估计这一点他老人家也不知道,知道了肠子都悔青了!
这本书的全文贯穿的还有:权利,利用,欺骗,巴结,结党营私,舞弊,欺下瞒上,软弱......当然也有忠贞,正直善良无私......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改变历史,而且尊重历史!去了解那段历史,这段历史遗留下来的精华部分,比如朱棣叫解缙等人编撰《永乐大典》,国之瑰宝!总之人无完人,我的建议就是你用正确三观去读这段历史,必有收获!继续下一段历史!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篇五
41个多小时的时间,算下来只有两天,实际读完这本书其实跨越了两年。抱着以史为鉴的目的,用作每天的地铁读物,曾烦躁八千多页有什么好说的……今天是国庆长假的第一天,宅着把家收拾得妥帖整齐,既然是仪式感到位了,最终选择在今天将这本书读完,不出所料,历史是伤感的,纵然是个才华横溢的怪才编剧,也只能写出落寞的结局,对我来说,很悲,但悲的酣畅痛快,像谈了一场毫无保留,结局不重要的恋爱。
划线想法最多的是哈哈哈,有时是因为荒唐至极,有时是因为气节,真诚和正义得到了光明,更多时候在作者的幽默描述中感受到了默契。
以至于读了一段时间,就开始怀疑以史为鉴不应该是目的,意识到越是朝九晚五疲于混沌越应该找几本严肃的书看看,更好奇天灾到底什么时候完,这个人又做了什么自己会怎么评判,压根忘了之前每天到底看了几页的在意。
如果放回高中考明朝历史,自己依旧不可能满分,但除了夏言,王阳明这些印象深的人名外,期间所有的故事包含的道义,人性的欲望弱点,斗争中的成长,出乎意料的巧合与发展走向,我敢保证都记了下来。
它告诉我人活得很短,要有坚持和追求的东西始终放在心里,它也告诉我人活的很长,要有点趣,无公害的支配自己的行为和精力,拒绝并不在意别人认为需要的理由,相信一切都是有希望的,勇敢的进行下去。
承认自己真相之后,肆意狂欢奔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