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庐山读后感篇一
有一天大诗人李白出去游玩时,听朋友说:庐山风景很好,于是李白就乘坐马车来到庐山脚下,李白在庐山脚下向上看,山顶在云中诺隐诺现,李白想山脚下就这么美,李白想走上山时,突然看见有人在山边的小屋里,李白走了过去,想向那人问上山的路,那人很好心,把上山的路告诉李白,李白知道上山的路后,就一步一步地走上山去,李白在山中看到了一些奇花异草,李白一步一步地向庐山深处走去,李白突然听到了瀑布的隆隆声,又看见旁边有一条小溪,李白再往庐山深处走去,李白又走过了一片森林,突然在李白的'面前出现了一条瀑布,李白站在瀑布旁边往下看下面不知道有多少深,李白所站之处离山脚不知道有多少丈。李白站在瀑布边瀑布的谁都会紧到他脸上。李白下山去。李白在山下看瀑布就像从天流下来的。
这就是我的《望庐山瀑布》的想象。
庐山读后感篇二
黄老师执教的《望庐山瀑布》一课,向我们呈现了完整的古诗教学流程。
从课始的读题、释题到逐句理解诗意再到古诗的朗读,看得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虽然是二年级,但课堂上黄老师注重对学生学习古诗方法的渗透:结合课件上的图片和词语手册中的字义,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同时注意古诗的深层理解和拓展,如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三千尺后的泛指的拓展,以及最后描写瀑布的诗句的拓展,黄老师是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个人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教材的处理更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面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低段的古诗教学应该是以朗读为主,一开始的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对诗意的一个大概的理解,再到最后的感情朗读,读时注意朗读的面以及点,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这样可能更适合低段的孩子。
庐山读后感篇三
一节课是否有效,我认为重要的是看这节课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学有所获。在这节课中,文本是相对静止单一的,甚至是非常刻板枯燥的。但何老师很好地避免了机械地重复。在上课伊始,何老师就利用课件出事了很多张美仑美奂的瀑布图片。这些图片成功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这个课堂先是鸦雀无声――他们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呆了;然后是不由自主的一声“哇!”――他们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学生们心中,他们对这首诗已经有了想要了解,渴望接触的兴趣。
再通过对诗句中的字词如“挂”“川”的理解,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感悟等,学生已然对诗的意境与那些图片融为一体,自然也能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这节课,学生读诗有节奏,通顺流利;品诗达意境,如身临其境;学习有方向,步步周到,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自然是有效的课堂。
这节课上出了语文味,上出了语文课真正的特点,体现了当下语文教学的特色,实实在在,不虚与委蛇,不流于形式,在我的心中,它就是一节不一样的《望庐山瀑布》!
庐山读后感篇四
在学习课文的整个流程中,何老师紧紧围绕着“读”来做文章。她安排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读”都有任务,读有目的:一读古诗,读准字音;二读古诗,读通句子……直到七读古诗,拓展延伸。环环相扣,丝丝相融,浑然天成。让人不由得感叹和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知道,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还很欠缺,老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对今后学习古诗是不无裨益的,起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何老师避免了重复无趣的低效诵读,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范读……形式多样,让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师生双边活动非常和谐。
庐山读后感篇五
优秀作文推荐!我读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
他把山上的云雾比作“香炉生紫烟”,让人如入仙境。他远远地望着瀑布,仿佛看见一个银色的帘子从天而降。这帘子挂在这里多久了呢?也许是几万年了吧!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旷达的胸怀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他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瀑布的美,从人间写到了天上,从眼前写到了梦幻。祖国山川的美好全都被写下来了。
我要好好向他学习,用美好的诗句歌颂伟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