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鸟的语言读后感篇一
陈嘉映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我是读了他编写的《语言哲学》之后,又看了几本哲学汉译本之后,才决定发这篇小文的。哲学浩瀚,有“无用之用”之称。于我,此时功利之心求学位来说,还是相当“有用”的。
陈嘉映的《语言哲学》自此出场,当然,还是本着哲学初心,追求“真、善、美”,佛家叫做“般若波罗蜜”,到达智慧的彼岸,从此人心不再迷茫,与自己和平相处,透过迷茫看清事物,甚至可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所以社会学的底层逻辑还是哲学。
言归正传,汇报《语言哲学》读后心得,也为自己的学习苦旅刻一个记号吧。
陈嘉映在2020年9月25日当当网抖音直播上说,他认为哲学训练还是要从哲学史做起,虽然不是绝对(因为有些大家之前一本哲学书都没看过,如维根斯坦),但是他还是秉着这个原则来进行他的哲学教育和哲学著作的。
本书以问题为主要导向,介绍了语言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和概念,同时也兼顾了最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正如作者陈嘉映在书中序言提出的构思框架,本书相比其他语言哲学著作来说,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混合式的安排,即结合了哲学家线索和语言哲学论题线索,将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罗列其中。前四章谈论了语言哲学的背景和概念,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依次介绍了20世纪最重要的几位语言学家,或者说研究涉及语言研究的哲学观点。最后几章谈到了哲学家对于专名的看法,也就是指称与意义这个经典语哲问题,以及隐喻、语言和现实的问题。总之,语言哲学从语言或语言学出发,通过概念考察的方式,试图穷究凝结在语言之中的关于世界的种种道理。
如果溯源的话,语言哲学当从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现代西方哲学说起。那时,主流西哲分为两大流派,一方秉持自然科学的实证科学主义观,在关于人的研究领域建设起一系列的社会科学学科,如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另一方的哲学家明确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实证科学不沾边,如叔本华、尼采。随后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哲学的两大流派更是分庭抗礼缺少对话。一个流派是现象学、存在哲学、诠释学,后来叫做后现代主义。一派叫做分析哲学。
本书谈及的语言哲学就属于分析哲学这一流派。分析哲学是由弗雷格开始的,把逻辑视作哲学研究的核心,把语言分析视作哲学研究的核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转向”。分析哲学家一般认为他们所关注的真理是逻辑真理,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说,逻辑真理可以扩展到积淀在语言之中的道理。这样,哲学的任务就在于语言分析,找到积淀在语言中的道理,在那里找到我们是怎样理解世界的,找到我们理解世界的概念框架。全书简略介绍了分析哲学两大流派(理性与日常)的代表人物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奎因、奥斯汀、塞尔,还包括了西方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索绪尔、乔姆斯基等人的语言哲学论述。本书还讨论了语言哲学关注的意义问题、真值问题、隐喻问题以及语言和世界关系等问题。
既然语言哲学认为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语言的意义问题,也就确立了对生活中现实语言的意义的研究作为中心课题。围绕这个中心,语言哲学家们探讨名称、语句、指称、意义、真理、言语行为,必然性和意向性等问题,涉及语言与思想、语言与心理、语言与实在、语言的使用与语境、文学语言与文化等关系,将语言观和意义理论应用于解决哲学和众多学科的问题。
本书真正核心部分起自弗雷格的语言哲学观,或者说弗雷格的“语言-涵义-指称”模型开启了语言哲学的研究之路。这个模型背后的底层逻辑还是哲学的经典命题“思维与存在”,指称是存在,语言和涵义蕴含在我们的思维当中。属于分析哲学的语言哲学“悬置”了所有假设和语境,希望将多变的语言现象高度抽象为一种公式化的符号语言,希望化繁为简、由多向一,还原到事物的本真。
基于弗雷格的“语言-涵义-指称”模型,哲学家围绕专名、摹状词、内涵、外延、描述、指称等问题,探讨各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形式与其思想内容与非语言对象事物的三重关系。哲学家的争论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些关系的矛盾统一,在经验论的大前提下,出现了以罗素为代表的的逻辑分析(以内涵逻辑论指称)和以克里普克等人对日常语言的概念分析(以外延语境指称)的两大派。两派之间有对立也有互相借鉴和渗透。
或者说,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而符号只指语音和意义两个对象,文字只是一件外衣、一个伪装,因此语言哲学讨论的真值问题、融贯论、符合论、冗余论、意义的指称论、意义的途径论、悖论、语义上行、类语句和例语句等命题最终得以发生。最后再说几句,也是本书的一点瑕疵,貌似毫无关系的各章(指称与意义、概念与专名、真值、隐喻、语言与现实),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指向语言哲学关注的终极问题,即关心“理解世界的概念框架的基本构件”到底是什么意思。
关于这一点,陈嘉映认为,分析哲学家一直尝试理解单称词项的本性,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多数人相信,世界上真正存在的是个体事物,言说尽管可以是各种各样,但最后总要扎根在个体事物上。考察一段话语,发现一句一句上溯,通常会来到一个直接指称事物的语词:人称代词、专名、带指示代词的名称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引入存在的设施。当然,还有一种最直截了当引入存在的方式,那就是直接说“有”,有一所房子、从前有一个国王、有人来了等等。这些都是本书关心的问题,书中存在大量这方面的例证和论述。
虽然之后有轰轰烈烈的现象学运动和语言哲学分庭抗礼,但是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次重要的“转向”,语言哲学未来之路或可期待。语言哲学旨在探讨语言在人类的一般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和其他哲学探究活动一样,假定从语言到思想再到世界的整体概念框架,其独特性在于将语言在人的概念思维中的作用凸显出来。既然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那么围绕人的认知、围绕客观物质世界这两点,将是语言哲学未来可能的方向。
鸟的语言读后感篇二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侯学。
这篇课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
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论文
学生的语言优点
广播语言的特色
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解析的论文
爱护大自然的标语
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意境论文
试论从索绪尔与萨丕尔的语言观看语言
鸟的语言读后感篇三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文章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说起大自然,人人都会神往。是啊,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有谁不想去放松一下,走近自然,走入自然呢!那里空气清新,有柔和的轻风,幽静的草地,绿色的森林……让人有种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感觉。
鸟的语言读后感篇四
在假期阅读了了《教师阅读力》这本书后。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从中受益颇多。
此书讲述了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德树人”,而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标准”等都是昨天形成的。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是文化的传承,阅读如此重要。而阅读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被重视,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时,一场阅读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提到教育素养应终生修炼,当认真阅读后,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随着汗颜的感觉。的确作为老师,是急需提升自身素养的,这包括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素养、语言素养。学科素养,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可能只熟悉本学科初中的教材,没有系统的研究教材。但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仍需补很多的课。在研究学生素养这一方面,我自认为在教学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与学生沟通,虽然我们常说以“生”为本,但却忽略研究学生。我想,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他们对什么有兴趣?他们怎样思考问题?他们怎样进行学习?他们对课本的内容的了解程度是多少?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这里的“已知”,应理解为不仅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其实如果单单只是让教师讲一节课太容易了,认真备课就行,不了解情况,上课的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学生可选择听讲,也可以选择不听讲,教师很辛苦,讲来讲去,而学生却做别的事。
所以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注重教师的语言素养。那么何谓教师的语言素养?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几种素养。教师无论教授何种学科,都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情感语言。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分量。”一个教师只有形成鲜明的、独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不仅要形成思考的习惯,而思考更需要一份宁静,它往往在悠闲中孕育,发展,升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作为教师,面对忙碌,应该积极营造思考的空间,努力保持闲适的心境。可以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可以是在万籁寂静的夜晚,哪怕是在短暂的一刻,独自一人泡一杯清茶,远离喧闹,抛开浮躁,任思绪与时间一起自由地尽情地流淌。在教育的点滴中,捕捉什么是智慧;在平淡的细节里,感受什么叫幸福。周群老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感受快乐体会成功》中向老师们道出了骑自行车上班的秘密,原来她利用每天近1个小时的路程,回忆当天的教育教学。久而久之,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竟在“骑车间”得到提高,教科研竟在“骑车间”结出硕果。骑自行车上班,同事认为过于辛苦和寒酸,殊不知她却享受着思考快乐,收获着成功喜悦。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考成为习惯,不管是寒来暑往,无论是酸甜苦辣,让我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进程里,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所以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同伴互助的纽带!让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吧!
鸟的语言读后感篇五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称职的军师,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借东风,草船借箭,铁链船,空城计等等。多次识破了周瑜的'诡计,还可以不动一兵一卒就打退敌军。周瑜多次想占领城池,不但没得到,还损兵折将,打败仗,吃了大亏,最后被活活气死。所谓既生瑜何生亮,便是这个道理。诸葛亮的韬光养晦,不动声色,善于用人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