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好的孤独读后感篇一
1.这本书购于2018年的年底,我在上海进行轮岗期间,我正好把公司给党员发的购书券“书香上海”带了过去。当时曹胖来上海找我,我们就专门找了一天(记得那天还下着小雨)去书店采购了一批书然后打车搬回酒店。
期间曹胖一度还带着这本书去了复旦大学,想说如果碰到陈果老师在上课能不能请她签个字,后来没有碰到。
再后面就是曹胖回武汉的时候用箱子把大部分的书拖回来了。
上周末曹豆豆来武汉,因为他们幼儿园前段时间做了消防演习,所以曹胖说要带她去烧烤的时候曹豆说“烧烤要点火,爸爸点火,豆豆灭火”,后来在书房看到这本《好的孤独》,曹豆说“有火,这本书着火了,豆豆灭火”,笑死我了。
所以说,这是一本有故事的书。
2.看这本书倒是学不到什么“知识”,但是可以获得力量、温暖和淡然,相对于正襟危坐地进行看书学习,我觉得这本书比较适合放在床头或沙发旁,躺着卧着时候慢慢翻看。
3.感觉陈果老师是个阅读量大和表达能力很强的人,很多的句子还是挺华丽的。
好的孤独读后感篇二
我始终相信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出现的每一个人,每一本书,都是有他们存在的意义的。因为他们在教我成长,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陈果老师的《好的孤独》和《好的爱情》这两本书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确切来说,是给在迷茫中不断探索的我指明了一些方向。就像陈果老师所说:如果能使人在迷境之中更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更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安适与平静、更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那将是一件值得庆祝的美事。
很感谢陈果老师的一些哲学问题上的指引,很多东西都是一直困扰着我的,当我看见陈果老师的那些文字,内心是深深地感受到欣喜与富足的。
我爱好哲学,虽然我现在只算是粗略的了解了一些,而且大部分我觉得不是很能理解。但是我觉得那些都是伟人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和真正的智慧,需要一辈子去研究去领悟,但是我依旧热爱也想要去探寻这些真理,因为我喜欢那些思想深刻的哲学家,他们教会我如何生活,如何活的通透。有的时候看到那些文字,我深深感受到无尽的喜悦与兴奋。我喜欢勃朗宁说的:生命有其意义,对它的探寻是我的精神所寄托。我们的生命的大半难寻所谓意义,我们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停地和来自内心和周围的环境的混乱无序做斗争,但是我愿意相信,假使我们能读懂自己的灵魂,我们身上的那种不可或缺,意义重大的东西必然讲呈现。生命对于我们,意义着不断将我们的自身所遭遇的一切转化为火与光。我们渴求把握眼前的事物的价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涡。我们希望了解事物的轻重缓急以免本末倒置,希望眼前的世界恒定如常,希望保持完整,通过分辨和协调欲望来进行精力调配。热爱智慧,寻其意旨过一种简单,独立,宽容,信任的生活。我们愿意相信,若能找到智慧,我们的生命将不再盲目。首先追求思想中那些美好的内容,其余的部分即使不是接蹱而至,也会在失去时不觉可惜。
我也相信这样的一句话: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但是却能使我们思想灵魂的自由。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身体会被很多东西束缚,也会因为空间时间的限制不能感受到太多东西,但是我们的思想灵魂却可以尽情地遨游,没有边际与束缚。
我赞同陈果老师所说,精神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很多时候精神的独立和成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生活的动力与活力。这个我觉得是一些物质生活所不能带给我的长久快乐与富足。
好的孤独读后感篇三
终于看完了本书,能感觉出陈果是一个内心和精神世界十分饱满的人,她有自己的看待事物的理解,她认为“生活之为生活,苦与乐皆是她的真味,谁要是拒绝接受生活之苦,注定也会被剥夺生活之乐;两者之间往往不存在取舍,要么全,要么一样也没有。”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上文《乖,摸摸头》读后感中的想法,因为我没有尽最大的力,吃更深的苦,所以我没有更多的快乐。
我很喜欢这本书中对寂寞的解释:“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是急于冲破樊笼,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好,做什么都沉浸不进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乐;任何一件东西、每个人都难以激发起自己对于生活拥抱欢呼的热情;翻了一圈电话本,数百个名字里却找不到一个真正想说话的人;电视频道换了又换,却都显得那么枯燥无味;想痛哭流涕,想声嘶力竭的大喊,想暴雨里狂奔,来驱赶压迫着自己的精神低迷……那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自厌”,那是自我心灵之火熄灭时的憔悴沮丧。
是啊,曾经我单独租房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情绪,我原以为我是太过孤独,后来看了一个日漫叫《given》方才明白,那段时间的我应该叫做“寂寞”。那时,和男朋友联系甚少,明明在一个城市,却谈的像异地恋一样,工资低,只够维持基础的生活,没有办法组织足够缓解情绪的社交。那段时间的我,情绪不可控,易燃易爆炸,动不动就哭,真真是难看极了!不过好在,后来我们分手了。本就三观不合,凭借着互相喜欢走到一起,后来可能感情就变质了,我决定放过自己,也放过他。刚好,他也是这么想的。
我开始了和好友合租的单身生活。努力调整自己,努力学习,丰富自己,乐观向上……本书的后半部并没有讲太多有关孤独的内容,而是讲了许多人生的意义。我截取了几部分最喜欢的话并结合自己做了总结,给你们分享:
“为所欲为”意味着我们已然被欲望所左右、由贪婪驱使,不是我们在主宰或支配自己的欲望,相反,倒是欲望在主宰和支配我们,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为所欲为,不等于自由,而是做了欲望的奴隶,仅此而已。
仔细想想,虽然我长这么大,没做过什么特别“为所欲为”的事,但我却经常是欲望的奴隶。比如,早上不想早起,多睡一会,或者多看了一会手机,结果上班差点迟到,比如明明在减肥,但是却控制不住突如其来的的小情绪要吃蛋糕,吃奶油,吃烤肉,比如明明说了要早睡,结果刷剧到天亮……我曾一直以任性自居,并引以为傲,“我就是任性!”是因为我觉得在对待他人的时候太过谦卑,所以想对自己更“好”一些,但是这并不是好,这样的小任性会使自己更加堕落,更加慵懒,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强制自己不在床上玩手机,用意志力控制自己不乱吃乱喝,唯一庆幸的大概是我不喝饮料吧!
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这么想来自由这一词确实是这个意思。能够拒绝自己不想做的才是真的自由。如果连拒绝别人的能力都没有,又何谈自由呢?自由,就该是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有所为”里极致的舞动,活跃。而不是挑战“有所不为”的临界点。
对自己得到的一切不知感恩的人,不配得到任何东西。
对家人,爱人,朝朝暮暮的奉献却视若无睹。反而如果家人做的有一点不周到,或者在爱人那里受到各种委屈,一旦发生口角或争执,便会将对方斥责的一无是处。可不是吗,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他们总是会忘了家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奉献,总是把家人和爱人对自己的好看做理所当然。所以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也许大家都听过:“你能欺骗的都是你最亲近的人。”本书的最后提到了好奇心。作者认为:“着火的好奇心才是强烈的好奇心神圣之处,他催人求之欲罢不能。正是好奇心的涌动促进我们的精神像我们的身体细胞一样新陈代谢。好奇心的夭折,即是精神生命的夭折。”并提到了商汤王在自己的澡盆上刻了一句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体的细胞每天都在死亡,每天都在新生。所以我们的身体也在每天更新。身体更新的同时,精神思维和我们的灵魂也要一起更新。这样我们的精神才不会停滞不前,逐渐衰老。每天清洗身体的同时,也要重新清理一下我们的精神思想。再也不要做那个“为所欲为”的人。而要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我知道那会很难,但是我会克制自己,自律,获得内心自由的同时也能够收获行为的自由。
好的孤独读后感篇四
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尤其是当他人的语言像一束光一样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某些潜伏了许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到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愉悦感,美不胜收。(深有同感)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这才是对自己的真诚与善待。
报喜不报忧文化元素是有问题的,“宁可长期自我压抑也绝不和父母坦承,以免父母无法理解却为此忧心忡忡”,长期下来心里情绪定会忘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体质的强弱固然对人有巨大的影响,但不是衡量人性弱点的标准。甚至有着生理缺陷的人,他们已然通过自信而纯真的笑容或者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证明了他们心灵的强健。(反例恰当真实)
我很喜欢法国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c'estlavie(这就是生活)”,他们在欢笑之时用它赞美人生,在悲伤之中用它调理伤口。
孤独鱼寂寞之区别.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情感的真空使我们怀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种灵魂中空的干瘪,是绚烂的烟花在高空瞬间绽放、又坠回广漠低沉的黑暗中的无望,焦灼却疲乏。
人的精神若找不到可以长久安顿的“家园”,也就谈不上“归属感”,那人生只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漂泊,看似四海为家,其实无家可归。(陈过回答了这个问题吗?)
血缘关系是人类最古老的关系,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最重要的关系。我们由血缘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生活在血脉相连的家庭环境中,感受着来自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这些至亲之人的陪伴与关怀。(基督教不是叫我们远离这种血缘关系;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有古卷添‘妻子’)、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太19:29))
所谓的“自由”,不是跳脱于所有枷锁之外的轻盈无碍,而只是“戴着枷锁尽情舞蹈”,从最终的效果来看,人终究不是神,不可能真正“心想事成”,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而是那些远离了灵魂中的真理、背弃了生而有之的良心的人。真正的“知识”只有一种——真理,只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善。罗素三种爱.英国哲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在谈及他为何而生时,说出了这句举世皆知的名言“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支配他一生的情感就是“爱”:对真理的热爱、对某一个人的深爱、对人类的博爱。
何为感恩之心.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他人对我们的善待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时,只有当我们不安于受惠于人时,我们的感恩心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好的孤独读后感篇五
四十几度的高温天气,手捧一本复旦名师、哲学博士陈果的《好的孤独》静静地阅读,燥热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变得清凉了许多。
这本著作以哲学的方式阐释了生命中必将遭遇的谎言、不安全感、孤独感和生老病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分析了道德与人性、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等等,同时也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如换一种看法,寻找“精神家族”——友情和爱情,用大爱做小事等等。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生物,往往会害怕孤独,追求群居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忘了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是孤独的。也许上帝也正是因为孤独,才造出了人类与他为伴。
其实,孤独在本质上与它的两位近亲——孤单和寂寞是不同的。孤单更多的是一种物理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单独的个体,它不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离群的孤雁就是孤单的。寂寞和孤独更多地指向面对孤单时,人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状况。陈果把寂寞和孤独形象地比作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只不过寂寞是面黄肌瘦、寒气逼人的,轻贱而残缺;而孤独却是体态丰盈、充满温情的,高贵而完满。不同的母亲遗传给了它们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所以,感情上匮乏的寂寞是平庸的,是让人无法忍受的;而思想充实的孤独却是高贵的,是可以忍受,甚至让人享受的。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也曾经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当然,孤独绝不是故意的.离群索居,也不是肤浅的造作装酷,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心灵的诗意的栖居。所以,不用刻意去找一个偏僻的处所,也不必以颓废或高冷的形象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也许并不能在孤独中创造伟大或不朽,但我们要懂得孤独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它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远离现实的纷繁复杂,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时间,卸下面具,静下心来,与最本真的自我来一场亲密的对话,认真思考,深刻审视,好好规划。
阿桑在《叶子》里深情地演唱:“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是的,很多时候,狂欢的确是一群人为了逃避孤单而营造了热闹的虚空,而孤单,不,孤独的确是一个人的狂欢。让我们一起守住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狂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