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意读杂志读后感篇一
韩寒在一本书中这样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有时候最有用的不是甜美的上进,不是你喜欢他时为了他努力变得更好,而是你情深义重的人,对你藏不住的恶意。”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一本书,名字叫《恶意》,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故事很简单,死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而凶手是死者昔日的同窗好友。作为一部悬疑小说,这部作品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没有精心布置的犯罪现场,也没有出神入化的犯罪过程。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杀人动机。跟随刑警的脚步,在一次次的审问之下,凶手承认,他的杀人动机就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但是随着真相被揭开,人性中那层最深沉的恶意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将这种恶意表达的淋漓尽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不堪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之后,我再继续恨你。”而正源于这种恨意,让凶手杀死了好友,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他身败名裂。作者通过对复杂人物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人眼花缭乱,哑口无言。而也正因如此,《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阅读这本小说,越往后看,少的是几分接近真相时的恍然大悟,多的则是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有的人心是大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装得下,波澜不惊。有的人心是针眼,见不得别人一点点好。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读书笔记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我们冷漠的眼神,我们皱起的眉头,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不要让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请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试图去挽留一个已经坠入深渊的人,否则你会被他一并拖入。
书中在结尾部分这样写:“我敢说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愿存在偏见的人们和被人歧视的人们都能够以此句来自省,从恶意中全身而退,获得应有的智慧。
意读杂志读后感篇二
《恶意》是一部手记体叙事性的推理小说,是日本天王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它与《白夜行》齐名,同享荣耀与光辉。引人注目的是《恶意》与《白夜行》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
在读《恶意》之前,我就已经看完了《白夜行》,那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已经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当然《白夜行》要长一些,而《恶意》要短一些。我是在电子书上看完《恶意》的,不过在现在看来,我很幸运,我不知道书什么时候结束,所以当罪犯找着时,我以为就要结束了,然而《恶意》与一般的推理小说不同,它彻底颠覆了推理小说的观念——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
《恶意》先是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开始描写事件的发展和经过,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内容,接着是刑警加贺恭一郎的记录和提出疑惑,本来在加贺刑警的独白中真相就大白了,即小说要结束了。但是,面对野野口修的认罪,再加上作案动机的不明,加贺刑警又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又探出了新的情节。本来以为这次杀人动机找到了,真相可以大白了,而且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也写了忏悔书,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完全认罪了,案子就这样结束了。可是,当加贺刑警再次调查时,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他觉得他掉进了一个陷阱,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象!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得重病即将死去的人,就因为对畅销作家日高邦彦看不顺眼,产生了恶意。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他谋杀的手法平淡无奇,他就是要警官知道是他杀的,并且留下了很多暗示,使警官陷入他的诡计。
《恶意》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侦破进展百转千回,每一次侦破都是真相大白的时刻。但是,尽管凶手置于眼前,作案动机却始终不知。小说中既有加贺警官的表述,又有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表述,两者读起来都好像是事实。
老实说,尽管野野口修是罪犯,他是怨恨最深的人,但是在读《恶意》的过程中,他一直是被视为无辜者,受害者。就算是已经知道他是凶手了,由于对作案动机不明,我仍对他没什么坏意,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时冲动嫉妒而犯下了错误。在加贺刑警的调查中,当我知道他以前是受害者时,我甚至对他充满同情。
可能前面我感觉不到有多大的恶意,但在真相出来时,我那份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我只能说,野野口修的恶意是最凶险的!他不仅杀害了作家日高邦彦,而且在名誉上也毁了他,甚至把他的人格都毁了。为达目的,他想出了一个相当长的计划,当“真相”被公布时,世人同情的目光会集中到自己身上,反倒是被害者日高邦彦受人唾弃。他捏造了与日高初美(日高邦彦的前妻)的不伦关系,并进而想出被逼做影子作家的故事,他甚至想得到日高邦彦问世作品之正牌作者的美誉。正因为怀着这样的目的,他复制大量的手抄稿,弄到自己的手指都长茧,甚至不惜在寒夜里,费上那么大的功夫去拍一卷假的录影带......他对作家日高邦彦的恨是无比的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作品中的凶手是可怕的,对一个人的恶意,其最终手段不是杀了他,有比杀人更胜一筹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恶意,那就是让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我无法理解这种极端的做法,就算怨恨再大也不能杀人。更何况以这样的方法处理本来就不对,让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这是多大的怨恨啊!
更令我无法理解的是野野口修对日高的恶意仅仅来自于“看他不爽”。在生活中,人和人相处,难免会发生矛盾,如果就因为一点小问题而产生了恶意,那样对谁也不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地对待他人,人生将会更美好,就算是你看哪个人不爽,也不能产生恶意,因为恶意是没有什么理由的,或者理由是微乎其微的,它只是对某个对象怀有的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的初始是细微的,结束的时候却极为澎湃。
意读杂志读后感篇三
才是最大的恶意!
原文
所有与犯罪相关的事实,他都承认了。只有一样,他三缄其口——他的犯罪动机。
全文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开场平直,真凶很快就被抓捕,而且对罪行供认不讳,似乎剧情的推进都在印证自己的推理,难道这就是东野圭吾最得意的大作,相比其他作品的反转反转再反转似乎没什么值得拍手称叹的地方,但是摸着还剩2/3的书页,嗯......似乎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很快,峰回路转,随着侦探开始抽丝剥茧寻找作案动机,才发现原来其中别有洞天,每一次剧情的前进似乎都到达了终点,但仔细推敲似乎又发现了新的疑点,作者就这样带着读者百转千回得穿越层层迷雾,一步步接近残酷的真相。
原文
你心里藏着对他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深得连你自己都无法解释。
回归内容本身,读完全篇后不禁要感叹:一个人的“恶”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为了毫无缘由的恶意能达到怎样的狠厉,眼前还与自己把酒言欢的兄弟朋友,可能正在盘算着将自己杀死,甚至在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里还不忘贬低自己的人格,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暴戾无情、抄袭剽窃的无耻之徒。像这样一个悲哀的小人物,从来都是弃世的,见不得光的,童年因为母亲的影响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鄙夷,因对校园暴力不敢抵抗,甚至转而投靠施暴者,人性的恶意,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深埋心底;而自己的同伴,才华横溢,家庭幸福,名利双收,甚至在成功之后不计前嫌帮助曾经向自己施暴的人,像这样优秀的人,从来都容易招人嫉妒。东野圭吾就这样向读者呈现了一善一恶两张面孔,他们的运气一好一坏,人生一成一败,这样截然不同却交织缠绕的人生,终是敌不过内心深处冰冷的妒恨与恶意,最后双双落幕于一场蓄意已久的谋杀案。
思考
人的确拥有双面性,可它不一定极端
这样赤裸的恶意其实是一种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别人的软弱行径,身边的人越优秀越是凸显自己的失败,这些失败的参照物就成了妒忌和愤恨的宣泄口,一个不经意的表情或动作就可能被曲解出恶毒的含义,经年累月,成为恶毒最好的温床。
在书中被放大的这种邪恶情感其实说来并不是那么虚无缥缈,它想展示的正是真实的人性,爱、恨、恐惧、钦佩、嫉妒,人类作为情感强烈的生物,似乎永远都无法与这些情感划清界限。正如时间万物都拥有两面性,凡是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必有阴影,人类亦是这样。
永怀善意,定能途遇天使
在人性善恶扣人心弦的拉锯战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寻出口,学会寻求解脱,正因为见识过恶,我们才更能理解人性的善,也愿善良的光,能照亮一切走在世上的人。
意读杂志读后感篇四
读完《恶意》这部小说,心里是极其压抑的,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这句话。当然,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们还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写作。后来,日高邦彦真的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正是因为这种极端失衡的心理让他想毁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这种毁灭是致命的,他不仅残忍杀害了日高,而且还捏造事实去诋毁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他这样对待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应该是极端的自卑吧,由此引发的就是别人对我的帮助不过是一种施舍,一种侮辱,那我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
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善意就像一种毒药在慢慢浸蚀着他们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座监牢,里面甚至没有窗户,外面遍布着铁丝网以及其他的阻碍物。
就像法国的那部《死亡祭典》的电影一样,保姆索菲自己是一个文盲,可是她却极力掩饰自己的这个缺陷,后来雇主的女儿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提出想为她提供帮助,但她却以雇主女儿未婚先孕借此要挟她,后来和有着强烈仇富心理的珍妮一起杀害了雇主全家。
人性是我们永远猜不透的谜,这世间有很多的事让我们都唏嘘不已,可是它就真实的存在着。
唯有爱和宽容才是救赎,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就像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里面说的那样,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所以啊,内心要充满期待与爱,学会宽容,学会接纳,学会感恩。
也许有时候会我们羡慕别人的生活,有时候会不甘,然后陷入一种病态的追逐,而后慢慢腐化堕落,抱怨不公,心怀不平,于是你想搞砸别人的生活,可是讽刺的是却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
我想,只有自己努力过的事实。”所以不必艳羡他人,自己亦是风景,不断努力,不断奔跑,不断向前,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意读杂志读后感篇五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今天读完这本东野圭吾的《恶意》,看到了最后一章。知道结局的我后背一凉,人是多么容易被误导,从野野口的手记中。从他一言一行,暗示引导中,让人去发现杀人动机,看似冲动杀人实则是一场计划之久,极其用心的筹划,杀人竟然只是计划的一部分。令人震惊的不止是杀人计划。还有那股恶意。
没有原因,或许出于嫉妒,或许出于看不起,或许施害者自己都无法解释,那恶意贯穿野野口的一生,他最终要污蔑的是日高的人格,这一点我也是尤为震惊,而正是一开始文章开头的一个细节决定了我对日高的恶意也是贯穿我的阅读历程,从一开始的杀猫情节,就注定了我对日高这个人物描写的恶意。而这也是从野野口的视角出发,谁又能想到,一个已故之人,要背负怎样的罪名。怎样的恶意。从野野口不辞辛劳手抄日高的手记。可见此人之“用心”,恶意之深。加贺恭一郎的思想,细致,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破案精神真的尤为关键,我一直觉得已经真相大白了。可以结案之章。加贺恭一郎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决断力,惊人的想象力,竟然可以抽丝剥茧。后来找出所有以前认识他们的人。给出的证词,也使让我对日高的认知有了180度的反转。这种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转。
可当真相真的大白于世间时,又是多么令人无奈,死人不会复活。活人仍饱含恶意......
未经他人之事,不要以一己之见,此为恶意
经过他人引导,不注重追求真相,此为恶意
而最可怕的恶意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恶意
那种来自心里,久久驱之不去,会发酵的
浓浓的恶意
意读杂志读后感篇六
不管你是不是否认,人和人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恶意。
他待你态度恶劣,你会鄙夷会愤怒,他待你冷漠,你会厌恶,他待你过于热情,你会认为他另有所图,他没有你强大的时候,你或许会轻蔑待他,他比你强大时,你又会不甘心落于人后而嫉妒,人和人之间是会存在善意,但不得不承认,那只是少数的情况,生活在无数暴力挤压的社会环境下,更多的恶意一触即发。
当今我们谈好人没好报,社会舆论充斥我们的视线,可是当问起:你为什么这样对待他,得到的答案是看不惯的时候,任凭多少舆论压力,都是无法拯救这个人的,只会积压他心中无处爆发的恶意,任凭邪恶与怨怼疯狂滋长,最终导致悲剧。
说这些可能没什么说服力,那么打开微博看看最近舆论顶端的那些评论者都说了些什么,有几个不是心怀着恶意来用最难听的话去伤害并不认识的人,人们自觉的站队同情所谓的弱者,以为用恶意开制止恶意就能够拯救那些弱者,其实最应该被拯救的是那些心怀恶意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恶意的。比如对周遭人的嫉妒,猜忌与背后的风言风语,虽然是小小的,但也是心中罪恶的根源,大多数人能够控制罪恶的成长,而那些无法控制恶意的人,就成为了被恶意控制的傀儡。
愿我们能够在这纷杂的世界理智一点,不要用恶意揣测他人,也尽量心怀感恩,让自己的内心多一丝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