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一
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我感受颇深。
毛泽东,我们伟大的领袖。一个平易近人,富有幽默感、朴素的人。在长征途中,毛主席和他的夫人只是住在两间窑洞中,四壁简陋,空无所有,仅仅挂了一些地图。虽然他做了十年的红军领袖,千百次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可是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只是一卷铺盖和几件随身的衣物。他一点也没有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伙食普通,衣着简朴。
毛泽东认真研究哲学,一丝不苟。有一阵子作者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中途一次一个客人带来几本哲学新书给他,于是他要求作者改期再谈。在接下去的三四天中,他专心读书,似乎其他什么都不管了。他是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人。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他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不是一下子就这样的。少年时代的他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在学校刻苦读书,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知道中国的未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艰难困苦的能力。
毛泽东是一个重感情,有着相当深邃感情的人。当他讲到在战争死去的同志或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的死人事件时,他的眼睛总是湿润的,他和红军战士们共进退,因为有了他卓越的指导,红军变得更加强大。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二
每个革命先辈都有英雄的经历,我们今天要写一篇关于革命先辈的读后感。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他穿着布鞋和黑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迷迷糊糊的红星,帽子下的号手——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你看到哪一个小号手,你就会情不自禁的心软下来,就好像遇到一个十分可怜,没有人帮助的流浪儿一样。他们大多数的人穿着军服都很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了地面,他们每天洗手洗脸三次,可是还脏,经常流鼻涕,露着牙齿笑,他们吃的`饱,每人都有一张被子,当队长的甚至都会有一把枪,他们有红领章,戴着大好几号的帽子上面有一颗大的红星......
中国工农军是为了我们美好自由去长征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铭记中国工农军。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三
斯诺邂逅鲁迅,他说:“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斯诺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邂逅,英文名《redstarover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而我与《红星照耀中国》的再次邂逅,源于海陵中学承办的全国“整本书阅读”活动,深于来自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李猛老师执教的整本书阅读课《红星照耀中国》。他以毛泽东为例,教会我们如何梳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并指导大家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人物进行系统阅读。李老师的这节课,点燃了我们阅读名著的热情,带给我们思维的碰撞。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书中的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邂逅《红星照耀中国》,让我明白了:我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我成长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我心永远是中国心,红星永耀中华大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四
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不易断。“团结”这个词每个人都不陌生,我们生于对个集体,但在每个集体,我们都应该团结。
一个人的声音再洪亮也大不过一群人,一个人想法再优秀也好不过一个群体优秀;一个人力气再大也大不过一群人的力气;因此,一群人的力量远远大于一个人。
我们都见过拔河,“拔河”是一个非常考验团队协作的集体项目,当你真正拔时,你会有种信仰——我要用力用力再用力,这个团队要我们一起用力。这种信仰会让你忘记疼痛,只想为团队做些什么,一个队伍,就像是一个家一般,少了谁都不行!
红军长征也是一样,他们每个人互相帮扶,一起努力,早已忘记艰辛的'生活,只想向前走,为国家而奋斗。
团结就是力量每当所有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时,那种信仰会惊天动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五
长征最艰难的一段我认为莫过于飞夺泸定桥了,这一战可谓是惊心动魄。
在沪定桥前,红军若是后退绕行1000多英里,那么他们绝无生还可能,他们只能前进。
红军冒着桥上熊熊大火,冲入敌人的城堡之中,进行着反击。
地面上是一声又一声嘹亮的'红军万岁!红军万岁!空留蒋介石的飞机在空中无能哀叫。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六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文章主要内容是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刚刚30岁的斯诺是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博大胸怀、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
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他深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因此,他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将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讲述给新闻界,出版了这本不朽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
我无法想象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是怎样一副黑暗凌乱的场面,更无法想象红色中国在这般境界时如何崛起的。但当我合上《红星照耀中国》时,脑子里涌现出一段段文字明确地告诉了我——中国的民魂已悄然觉醒,黑暗即将被冲破。有了民魂,毛泽东能率领农民军起义,并在之后建立红军;有了民魂,红军面对兵强马壮的国民党四次全力“围剿”能屡屡大捷;有了民魂,红军面对万里长征坦然不惧,坚定走到最后,是民魂的建立,民魂的发扬,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给新中国的成立标上了日期!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擦亮心中的信念之灯,点燃心中的红色激情,并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让红色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七
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我感受颇深。
毛泽东,我们伟大的领袖。一个平易近人,富有幽默感、朴素的人。在长征途中,毛主席和他的夫人只是住在两间窑洞中,四壁简陋,空无所有,仅仅挂了一些地图。虽然他做了十年的红军领袖,千百次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可是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只是一卷铺盖和几件随身的衣物。他一点也没有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伙食普通,衣着简朴。
毛泽东认真研究哲学,一丝不苟。有一阵子作者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中途一次一个客人带来几本哲学新书给他,于是他要求作者改期再谈。在接下去的三四天中,他专心读书,似乎其他什么都不管了。他是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人。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他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不是一下子就这样的。少年时代的他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在学校刻苦读书,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知道中国的未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困难困苦的能力。
毛泽东是一个重感情,有着相当深邃感情的人。当他讲到在战争死去的同志或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的死人事件时,他的眼睛总是湿润的,他和红军战士们共进退,因为有了他卓越的指导,红军变得更加强大。
读了书中的三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我知道了好多事情,里面的情节深深影响了我。
这么多年过去,很多内容还记得清清楚楚。借着这次全民读书活动之机,使我重新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重读了一遍。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篇八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通过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展的实地考察写下的。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这本书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并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之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这本书具有强烈得时代印记。随着书页的翻动,使我仿佛置身于70多年前的战争年代,走进西北苏区使我对革命先辈们倍感崇敬,对伟大的祖国更加热爱。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年轻领导人进展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像斯诺所说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用户和支持的记录。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读《西行漫记》,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共苏区,是为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国家存亡不断拼搏奋斗不息的青年。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民进展社会主义建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