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完美读后感篇一
用了周日大半个下午的时间,痛痛快快地看完了这本《完美嫌疑人》,看完只有一个感受!上的那些评论都没有过奖!不是吹牛!想要大声安利!确实非常值得一看!确实是非常优秀的国产推理小说!而且这还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从主线的反转到细节的描写,作者真的用心了!陈研一老师如果再有新作品的话,一定会支持!
《完美嫌疑人》很有特色,在楔子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你凶手是谁。但凶手的不在场证明、作案动机,作案手法完全未知。阅读的乐趣不在于猜想谁是凶手,而是猜想他的不在场证明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经过一层一层的推理,拨茧抽丝,最终获得案件的真相。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书附赠的小册子一定要最后再读。小册子里严重剧透!
下面会有一些涉及剧透!
好人会做坏事吗?什么才是好人呢?如果有完美的嫌疑人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爱和娃娃说话?有钱人家的孩子就一定快乐吗?有些父母,真的配做父母吗?怎样才能拯救这些无望的孩子呢?《完美嫌疑人》中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会在小说最后得到解答。
主线故事绝对够一波三折,直到最后一刻还有反转。前一秒还是一心为病人,专业严谨的主任医生,下一秒就变成了疯狂偏执的变态医生,同时他还是痛失爱女的无力父亲。当然,他层层身份掩盖下,他的真实身份和动机,绝对出乎意料,令人唏嘘。
对于这本书,阅读建议是绝对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节!每个被主角忽略掉的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会在后面带来一层又一层的反转。真的很少看到每个细节都能顾及的这么好的国产推理。
但除了优点外,我也有一点疑问,把孩子救出来之后自己养在县城郊区的福利院,真的是对他们好吗?如果最后钟宁没想到这一层,这些孩子身份怎么办?未来的人生怎么办?哎,困难重重啊。
最后想说的是,附赠的小册子里的失踪儿童真实信息真的充满人文关怀,失踪儿童的信息触目惊心。哎,不管因为什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他们的家,无忧无虑,健康快乐的成长。
期待这本书的影视化。
完美读后感篇二
一、完美的偏见必然傲慢喜欢独立思考的小孩,常被叫做怪胎。喜欢发表意见的小孩,常被说是捣蛋。喜欢躲在角落的小孩,常被说是孤僻。喜欢站上舞台的小孩,常被说是爱现。大人常常抱怨小孩让他们头痛,但他们相信吗?他们也常让小孩头痛。
三、完美的苦恼苦中作乐医生说,看书姿势要正确,光线要明亮,不可以一直看电视打电动,要常常让眼睛看看远方……我把这些话都当耳旁风,因为医生和护士阿姨也都戴着一副大眼睛,叫别人要乖的人,自己都不乖,谁理你啊!
萧伯纳说:“如果这世界完好,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不就无事可做了。”是啊,人人都达不到完美,但我们要尽全力做到最好。虽然我不完美,但是我一定要健康快乐的成长,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女孩,开心快乐的过每一天。
完美读后感篇三
在看这本书之前,首先看到的是许多专业作家、编辑以及读者对于此书和此书作者的盛赞,因此也是带着很高的期待来看这本书的,最终在这么高的期待之下,本书依然没让我失望!
一般的推理小说,都会注重在凶手、手法或者动机上设置悬念,至少会在其中一点上出其不意,带给读者一定的震撼。本书在凶手这点上完全没有设置悬念,在序章就直接把凶手的名字告诉读者,也把更多精力可以放在侦探角色钟宁和嫌疑人廖伯岩的博弈上。
在作案手法上,上来的几起儿童失踪案,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密室消失,另外嫌疑人还有着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对于这些匪夷所思的案件,作者给出了不错的破解密室和不在场证明的解答,当然随着最后的逆转,有些案件又给出了另一种解答,光是凭这些,其实本作已经可以算作不错的本格推理作品了。然而,本作最大的亮点还是在于动机上,读至中段,我觉得自己已经猜到了动机,结尾似乎和我的猜想一致,但是最后的大逆转,不仅使动机发生翻转,也使整个故事、人设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实在是非常过瘾,结局也更加动人。因此相比本格元素,本书无疑是更好的社会派推理小说。
只是看警察们如何来拆穿嫌疑人的诡计,以及嫌疑人的动机究竟如何,看似钟宁一步步拆穿了廖伯岩的伪装,殊不知,钟宁正渐渐落入廖伯岩的设计之中,而读者也渐渐掉进作者设计的悬念之中。书中有个小错误提一下,在121页,一开始墙上的数字还是“3”,过了会,就变成了“2”,应该是笔误,校对编辑时也没有发现。
这本书应该是一个系列的第一本,从得到的消息来看,第二本应该是很快就要出版了,非常期待作者后续的作品,希望作者陈研一能够如许多作家推荐的一样,迎来属于自己的十年二十年,也给中国推理悬疑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更希望出现更多优秀的作者,让中国推理更好看!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随书附赠的一本叫做“档案袋”的小册子,前几页是和本书内容相关的几个失踪儿童的信息,而后面几页则是真实的公安部发布的失踪儿童的信息,如果真的有读者通过这个小册子,而发现哪怕一个失踪儿童的话,那也是功德无量了。真的是非常有心的设计了,点赞!
完美读后感篇四
完美指完备美好;没有缺陷,是心里遐想的世界,现实中并不存在,是人们渴望得到并追求的一种理念和动力,是存在思想中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但人们却都在追求完美。大人们也不例外,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鹤立鸡群的,是人中之龙,是人中之凤,甚至是完美毫无瑕疵的!孩子知道大人是为他好,但仍然感到委屈、不服、甚至愤怒。不是大人的希望错了,而是他们把自己的希望以命令的方式来强加到孩子身上!“大人都说现在的小孩最幸福,我一点点的小错都被放大成大错。大人一天到晚在看我哪里出了错,可是为什么他们说我是幸福的小孩,这样说却没有错?”
完美读后感篇五
非常感谢王老师邀我来领读《拥抱不完美》这本书的终章:拥抱不完美,与自己和解的时刻。我以前是典型的处女座,都说处女座是所有星座里面最追求完美的星座,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要求一不小心就会很高,会过于计较、过于认真,就容易痛苦。于是我带着好奇之心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拥抱不完美,二是讲故事。作者讲的拥抱不完美,我想就是和不完美和解,真心地接纳不完美,在不完美中找到礼物,把它当做资源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它不再牵扯你的精力,而是人生的财富、助力。如果拥抱不完美是目标,是武功心法,需要时时去悟;那么讲故事就是路径,是武功的招式,要常常去讲。多讲故事有利于实现拥抱不完美。
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也就是说,大家对人生不可能事事顺遂是认同的。但是,当不完美真正降临时,比如不完美的父母(贫穷、脾气暴躁、重男轻女、体罚、生病、离异、坐牢、寄养甚至从小抛弃孩子等)、不完美的身体(矮、胖、疾病甚至残疾等)、不完美的工作等等,总有一款是你一开始是无法接受的。
我有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不完美是礼物,但不是每个人在当下能接住它。是啊,所有的不完美,如果你能接纳它,那么它能促你成长,如果你想逃避甚至去对抗,那么收获的往往是痛苦。有的人只是逻辑上、头脑上的接受,其实内心不接受,也是徒劳。
我们很多时候不能接受这些不完美,不能接受不完美带来的痛苦,认为完美才是好的,舒适才是好的。人真的是来追求舒适的吗?我发现所有那些世人眼中成功的人,没有一个是活得舒适的!可见舒适安逸并不是人们真正的追求目标。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人要追求舒适或许只是低层次的满足,也许只是某种价值观的误导。人们最理想的状态或许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工作上的安逸,而是行为上的自由、精神上的满足、情绪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放松。当然,并不是说人要刻意追求不舒适,我想说的是:来什么接什么,去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去体验那些酸甜苦辣,感受当下的感动,反而人心能安定。
可是,很多人、很多事就是放在心里才慢慢发酵,愈演愈烈。如果能找人诉说,或者说开了,那点破事其实不算啥。也许有的人会说:人活一张脸呀!我是这样想的:一方面,有时候为了面子丢了里子不划算,毕竟嘴长在人家身上,生活却是要自己过的;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挣了面子,其实面子里子一样也没得到。更重要的是,脸面本来就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如果反而被脸面所拖累、所束缚,那就有些“着相”了。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