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露珠教学案例分析篇一
师:同学们读得真带劲!把蕴涵在这些话中的意思都读出来了!读得那些小动物都喜欢上小露珠了!瞧!小青蛙蹦到大荷叶上来了。(贴小青蛙图片)
(出示:“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谁来读读他的话呀?(指读第2小节)
师:小青蛙可真会说话。会唱歌的小蟋蟀爬到草坪上,也来了!(贴小蟋蟀图片。出示:“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谁来读读他的话呀?(指2人读)
师:你也很会说话。小蝴蝶也落到花朵上来了!(贴小蝴蝶图片。出示:“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谁来读读他的话?(指2人读)
师: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他们都在干什么呀?
生:都在向小露珠打招呼,在赞美小露珠(2人)。
师:他们都在赞美小露珠的什么?请三个同学再来读读三个小动物说的话!(指名分读)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闪亮、透明、圆润)
师:这三个小动物可真会说话,说得我小露珠的心里美滋滋的。我真想再听听你们的赞美!小青蛙在哪里呀?再来赞美一下吧!
生:(美美地读小青蛙说的话。)
师:谢谢你,小青蛙!你可真会说话!小蟋蟀呢?再来赞美一次!
生:(美美地读小蟋蟀说的话。)
师:你的话真动听!小蝴蝶呢?也来赞美一次吧!
生:(美美地读小蝴蝶说的话。)
生:因为你有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
生:你的闪亮像钻石,你的透明像水晶,你的圆润像珍珠。
师:哦,原来我小露珠和钻石、水晶、珍珠都有相同的地方。你们这么一打比方,说的话可真美呀!我还想听你们赞美一次!
生:(分角色读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说的话。)
(生自由读2、3、4小节)
生:小动物赞美的话都在前面,谁说的在后面。(师根据学生回答用不同色彩的笔画出“说的话”和“提示语”)
生:“谁说”放在前面,“说的话”放在后面。
师:谁能来变一变,换一种形式和小露珠打打招呼,将谁说的放在前面,说的话放在后面。
生: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生: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生: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师: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换个形式说吗?和同桌一起练一练。
(生同桌互说)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说了这么多遍,在仔细看一看,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课文中描写三个小动物的动作和地方都不一样。小青蛙是“蹦”到“大荷叶”上,小蟋蟀“爬”到“草秆”上,小蝴蝶是“落”在“花朵”上。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我们能把这些词换个位置吗?
生:(把上面说到的词交换位置,说后发出阵阵笑声。)不能!
师:为什么?
生:“蹦”“爬”“落”三个词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动作,交换了会闹笑话的。
生:小青蛙生活在水边,他喜欢大荷叶;小蟋蟀喜欢草秆;小蝴蝶喜欢花朵。所以不能换。
生:作者用词非常准确,换了就不准确了。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创建和谐的对话场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一案例中,教师运用图片和语言创设情境,自然地让自己成了小露珠,学生们成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学生全身心沉浸在对话之中,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个来回,实现了情感和内容的统一,感悟了语言文字的精妙。
语文教学要搭建感性体验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本教例中教师紧紧抓住了教材特色,挖掘了教材资源,先以“情境导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赞美小露珠,再以“比一比,谁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读课文,在读中探究,发现课文的语言特色,进行语言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摈弃了以往多理性分析少感性体验的偏向,注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强调熏陶感染,使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小露珠教学案例分析篇二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见过小露珠,请你想想什么时候小露珠出现呢?(夜幕降临)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小露珠呢?(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
我们知道,“夜幕降临”是天暗下来的时候,哪个词是指天刚亮的时候》?你能从这一段里找到表示这意思的词吗?(黎明)
从“夜幕降监”到“黎明的时候”小露珠在不断地变化着,请你读读第二句话,看看哪些词写出了露珠的变化?用笔画下来指导朗读,提示“大”和“亮”要读得重一点,“越来越”要有起伏。
除了“越来越大”、“越来越亮”,你能用越来越,说个词吗?
(这一段教学注意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句式训练和朗读指导,从而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和感情。)
二、抓住特点,感情朗读。
2.你最喜欢哪个动物眼中的小露珠呢?找出句子来读读。并说说它们分别把小露珠比作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让学生通过理解比喻句,来抓住小露珠的特点,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3.请你再读读课文,把三个小动物说话时动作的词语圈出来。
4.谁来说说,写小青蛙的动作为什么用一个“蹦”字呢?小蟋蟀为什么这里却用“爬”字哟?小蝴蝶为什么不用“蹦”、“爬”而要用“落”字呢?小朋友,你们看,课文的作者用准不准呀?今后,我们写作文时也要这样来写。
(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来体会作者用词之妙,也让学生认识到,要写好文章,就必须在用词上下功夫,由于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让学生在课堂中放飞想象的翅膀,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小露珠的可爱。
1.思考:美丽可爱的小露珠赢得了动物们的喜爱,也迎来了太阳公公的出现,此时的小露珠又给植物带来了什么呢?读第6自然段研究一番,找出原因。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研究和讨论,这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2.请学生找一找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小露珠给植物带来了生机。
3.植物在小露珠的滋润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植物们真是要感谢小露珠。现在请大家拿起书,充满感情地读读第6自然段,可要把植物们在小露珠的装扮下美丽和精神的样子和心中的谢意读出来。
(通过读来领会小露珠为植物带来了生机,远比教师的讲解有效,学生理解的是“活”的语言。)
四、句型指导练习,领悟品质。
1.过渡: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渐渐地——(接读第二句话。)
3.请你来填空:雨下得越来越,地上的积水也越来越。你能自己仿照说一句吗?
(这里又是一个“越来越”,与前面不同的是前面是词,这里是句。从词到句,分段指导,这就有了一个坡度,循序渐进式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有利于相互照应,各有侧重。)
5.感情朗读。
6.在这种场面里向日葵、白杨树会说什么呢?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
7.小露珠最后说:“我还会回来的。”小露珠真的会回来吗?请你课后去查查资料,看看小露珠说的是不是真的。
(充分运用插图这一教学资源,让静止的图变活,让学生的感情融入其中,既训练了学生说话,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课后的练笔与查找资料,既是课文学习的延续,又是主动再学习的开始。)
小露珠教学案例分析篇三
教学片段:
师:小青蛙为什么喜欢小露珠?
生: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
师:读读小青蛙的话,读得越闪亮,越说明小青蛙喜欢小露珠。
(一位学生动情地读:“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师:小蟋蟀为什么喜欢小露珠?
生: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
师:同学们都见过水晶吧,究竟有多么透明呢?
生:像清水那样透明。
生:从这边能看到那边。
师:读读小蟋蟀的话,大家体会体会,看看小蟋蟀是怎样喜欢小露珠的。
(几个学生动情地读小蟋蟀的话)
师:小蝴蝶为什么喜欢小露珠呢? (生读小蝴蝶的话)
生:柔柔的,嫩嫩的。
生:水分很充足。
师:对,这种感觉就叫“润”。
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生动情地读小蝴蝶说的话)
师:下面咱们来分角色表演。请几个小朋友表演三个小动物,我表演小露珠。
师:小露珠还会和哪些小动物打招呼呢?
生:小蜜蜂。
生:小蜻蜓。
师:怎样打招呼呢?咱们来表演一下好吗?
生:早哇,像玻璃一样透明的小露珠。
师:谢谢勤劳的小蜜蜂,你起得也早哇。
生:早哇,可爱的小露珠。
师:谢谢小蜻蜓,你落在小荷上,让我想到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从它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小露珠也很喜欢小动物们。
教学反思:
个性化的解读让小露珠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丰满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又是怎样的小露珠?”通过两次对小露珠的多元感受,学生在诵读中真正感悟到“夜幕降临了……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所传达的意象,所散发的快乐、和谐的气息。同时,教学中教师紧扣学生有价值的解读引导学生展示自主读悟的思维过程。
言语情境的描述点燃了语言的亮度。一位优秀的青年语文教师说过,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人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问”:触摸词语的温度,点燃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有效度。语言描述,还原词语情境,让学生走进“夜幕降临”的感性空间,同时帮助学生认识文本利用周围环境烘托小露珠形成的“奇妙”过程。
“小露珠为什么在草叶上爬呀,滚呀的?”虽只是简单的“滚呀、爬呀”,但却反映出小露珠一种高兴的心理。通过描述小露珠在草叶上滚呀、爬呀的情境,拉长体验,帮助学生走进语言背后,触摸语言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小露珠一边在柔软的花瓣上、草叶上、禾苗上打滚,一边尽情地闻着浓浓的花香、淡淡的青草香……此时,她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丰富情境,让小露珠生命气息更加强烈。学生在想象中不难体会到小露珠得到来自花草的关爱。
“小露珠在花朵上、草叶上、禾苗上打滚,禾苗、小草、花儿不生气吗?”难点的感悟分解在文本描写的细节中,小露珠与花草和谐融洽的相处体现在“不生气中”。
对话表演、角色体验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语言的温度。通过三个层次的读,引导学生们再次走进文本情境,感受语言所传达的小露珠与朋友们之间浓浓的关爱之情。
小露珠教学案例分析篇四
在孩子们充分地感受了小露珠滋润了万物,给植物带来了勃勃生机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孩子们,小露珠把自己奉献给了花草树木,让它们重新焕发出生机,假如你是鲜花嫩草中的一朵花、一棵草,或者一棵树,你怎样感谢小露珠呢?(老师戴上小露珠的头饰,并告诉学生我就小露珠。)
生1:谢谢你,小露珠,是你给了我们充足的水分,让我们变得格外精神。
师:不用谢,能为你们服务,我心里特别高兴。
生2:谢谢你,可爱小露珠。是你让我这朵美丽的鲜花越开越大,越开越艳。
生3:谢谢你,小露珠,今晚你再来的时候,我要陪你去看看和你一样闪亮的星星。
师:我非常乐意和你一起看夜空的星星,享受这个美丽的夜晚。
生4:谢谢你,小露珠!你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永远感谢你。
师:不用谢,你们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生5:谢谢你,小露珠!欢迎你明天再来。
……
教学反思:
我们倾听了孩子的话吗?《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的真谛在于呼唤教育向以人为本的复归。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倾听”正是对主体论的领悟。日常教学中,只有当我们真正领悟了学生是一个平等独立的生命体,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时,我们才会尊重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去倾听他们的快乐和苦闷、欲望和困惑,从而去接纳、引导和欣赏他们。
我想,我们都应该做个善于倾听的老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了倾听,我们便在心灵上给予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自卑,点燃的也许是行将熄灭的思维火花,铸就的也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
小露珠教学案例分析篇五
在教学第六自然段中的口语训练:
学生听了十分兴奋,立即跃跃欲试。此时,一只只小手络绎不绝地举起来。
生1:“谢谢你,小露珠,是你让我变得更漂亮了!”金黄的向日葵说。(十分有感情)
生2:“谢谢你,小露珠,是你使我更有精神了!”碧绿的白杨树说。
生3:“谢谢你,小露珠,是你让我变得更有生机了!”紫红的喇叭花说。
“老师,我,我!”此时,还有很多学生想发言。
师:(微笑着)还有这么多的“鲜花嫩草”想感谢小露珠啊!那就把你想说的话说给同桌听吧!
同桌互说。
在教学第七自然段中的口语训练:
师:正是因为这样,大家多么希望把美丽的小露珠留住啊!
引读:你看,向日葵——,白杨树——你听,喇叭花——
此时此景,我们可用哪个词来形容呢?
(一学生唰地举手)
生:是依依不舍。
谁怎么样,好像在说什么?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小手又举起来。
生:白杨树摇摆着身躯,好像在说:“小露珠,你慢点走!我们再玩会游戏,好吗?”
……
师:听着小伙伴的挽留,小露珠笑盈营地说:“伙伴们,我还会来的。”
带着依依惜别之情朗读第7自然段。
自评
《小露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教学中,我尽量发掘出适合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训练点,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说话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如第六自然段中的口语训练,当我刚说完如果你是金黄的向日葵或是碧绿的白杨树,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有些同学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举手了。再加之,课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话的形式出现,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刚刚学了二至四自然段的对话,在这里正好能套用上,难度大大降低。正是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滔滔不绝。
这节课的口语训练我还有意识的逐渐提高难度,第七自然段中的口语训练就要比第六自然段中的口语训练难度加大了些,要求学生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这样,学生在口语表达训练的同时也能学习如何把事物写形象生动的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在学生理解好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形成个性化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