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年级语文案例与评析篇一
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我发现课前预习这一学习方法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课前有效的预习能对他的整个学习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了以下预习作业:
1. 读通课文,认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蝙蝠和雷达,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3. 将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完成。
试验顺序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案例描述:
教学《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当我教学第八自然段,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这也是预习中要求搜集仿生学资料的作业)这个问题一抛出,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争先恐后的举起手,看着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适时在大屏幕上出示“仿生学科普知识展览”的画面,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上台介绍,下面的“观众”可以现场提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口语交际整合起来。学生a上台说:“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发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科学家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他的介绍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学生b说“你搜集的资料在课后资料袋中也有介绍。”我便告诉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也是预习的有效方法。学生c介绍:“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船头是尖尖的,但总开不快。而圆圆的大头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了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后来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就在大屏幕上出示鲸和轮船的对比图。学生们又介绍了科学家从苍蝇、蜻蜓、响尾蛇等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我几乎没有多讲什么,学生们侃侃而谈,这全都是充分预习取得的效果。
在总结全文以后,在课外拓展环节,我把一些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取得的发明创造相关图片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参考,结合自己搜集的仿生学资料,让学生给动物们写封信来表达对它们的喜爱之请。有了之前充足的预习,结合书信的格式,学生显得轻松自如。在学生练习写话的同时,我一边巡视一边指导。他们一般都采用第二人称给小动物们写信,语气亲切,表达出了真情实感。(附学生作品展示)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采用初读——精读——练说——拓展(写话)的教学过程落实教学任务,并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练说和拓展是我本节课的教学亮点。课前,我精心制作课件,搜集图片。并给学生布置了有针对性预习作业。为学生创造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但是,认真反思后,我认为这都是有效的课前预习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课前搜集仿生学的资料,恰恰落实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蝙蝠和雷达,搜集仿生学的相关资料,他们可能不会准确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可能写不出这么出色的作品。那么,课堂上我设计的拓展环节将是失败的。可见,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名中段语文教师,我一定要把预习这一重要环节进行到底,并在这一环节上绽放光彩。
四年级语文案例与评析篇二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词,它向读者介绍了宋代大学士苏轼所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由来,文章以苏轼在中秋夜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亲情。让孩子亲近美文之美,热爱汉语、弘扬诗韵,培养孩子学习汉语的兴趣,让他们对母语产生深深的迷恋之情。让美的书声充盈课堂,将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心灵的至深处,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体验,真正走进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心灵中,与其一起经历从“心绪不宁”到“宽慰”的心里历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领略词的意境。
3、感悟大文学家的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词义,领略词的意境。
2、感悟大文学家的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以词导入,感受中秋美。
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欢喜喜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1、读书要做到眼脑并用,一看这些词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齐读)
3、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中秋之夜充满着喜庆的气氛,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可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弟弟苏辙,挥毫写下了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件出示)齐读,“婵娟”原指美丽的女子,在这段词中指什么呢?
4、当空,多么美好的夜晚啊,可大词人苏轼的心里却很不平静,心里想了很多很多,可以从文中的哪个词看出来?(心绪不宁)
过渡:他是怎样心绪不宁呢?他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二、默读课文,了解情感变化
2、师巡视,交流
思念 埋怨 宽慰
三、精读课文,体会诗情。
a感受“思念”
1、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他会怎样思念弟弟呢?
2看来,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十分深厚,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们兄弟情深?(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谁能用朗读把兄弟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他们兄弟俩的感情的确非常深厚,可现在呢?“又有”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这么情深似海的兄弟,一别就是七个年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难怪苏轼会加倍思念弟弟,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b感受“埋怨”
1、理解“埋怨”,你有没有埋怨过谁?
2、苏老先生为何埋怨月亮呢?(师:圆人不圆。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不由生出无限愁怨。
3谁来埋怨月亮?指名读。
指导读好“偏偏”一词。(师可利用范读,故意漏读“偏偏”来引导学生感受)
4你们注意到这段后面的省略号吗,省略了什么?他还会埋怨些什么?
5配乐朗读。
c、感受“宽慰”
(1)谁来找出这段话中的四组反义词?
(3)小结:是啊,人生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如你所愿,十全十美。
所以苏轼就说:课件出示并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过渡:苏轼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出示: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正所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机理解“婵娟”)
(5)想到月有圆缺,人有离合是自然规律,此时,苏轼的心宽慰了。让我们也带着这种舒畅之情读这几句词。
引导学生文词对照,说说理解
三、延伸
1、这几句词里,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且表达了美好的祝愿。猜!是哪两句?
2、愿我们,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情,即使人分离了,那份至真至美的情感也能长长久久。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两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还有两句诗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聪明的你一定会发现这儿有一个省略号,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课件出示《水调歌头》):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5、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明月触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课后去搜一搜。
四年级语文案例与评析篇三
[案例描述]: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对月浮想沉思图
生: 图上画的是苏轼居住的地方,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空中,苏轼坐在床头思念远方的弟弟。
生:他会想起小时侯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情景。
生:他会想起小时侯和弟弟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的情景。
师:他会想自从长大以后,我们就各奔东西,已经有七个年头没有见面了。
生:他会想,弟弟啊,你现在在哪里?我多么想你啊!
生:他还会想,月亮啊,你真不懂人心,我和弟弟天各一方,你却这么圆、这么亮。
……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别的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唯独苏轼面对明月思念亲人,此刻,他不禁埋怨起月亮来。后来苏轼的心情是不是越来越惆怅了呢?让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细细地品味苏轼的感受。
[我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
新课程呼唤着教学民主。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自由、充满信心和乐趣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凭借画中的中秋明月和苏轼的姿势、神态,充分想象诗人的感受,体会他可能听到人家团聚的欢声笑语,既而抓住文章中的苏轼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的句子,启发学生想象苏轼思念的情景。最后一个对比总结,突出了苏轼的孤独,让学生理解苏轼埋怨月亮的心里和惆怅的心态,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自然而深刻地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对于学生每一次的回答,教师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树立起“我能说”的信心,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对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感悟得更深刻。
四年级语文案例与评析篇四
《幸福是什么》一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歌声导入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幸福歌配乐,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唱《幸福拍手歌》。
师:同学们,我们感到幸福时可以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这个问题能不能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请学生上黑板板书课题,读题。
板书: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纠正不当的读书姿势,留意学生的反映。
2、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师教学生字和解释生词。
中
3、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学生发音。
三、品读
1、师:我们读了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哪位同学说一说。
提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提示: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让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
提名学生回答。
提示: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
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提示: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5、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五、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2、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2、演课本剧。
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
2、理解文章内容。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动画朋友。
出示“大耳朵图图”图片:
师:喜欢图图吗?不光大家喜欢,老师也很喜欢活泼可爱的图图,最喜欢的是动画片中每个故事后面的“胡图道理”。老师曾记得图图谈到过这两个字:幸福。
板书:幸福
师:谁还记得当时图图是怎么说的?图图说: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就是最大的幸福。
学生讨论。
板书:幸福是什么
二、整体感悟课文
1、师: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故事比较长,我们通过读,把文章分成了几部分?谁能用“课文先讲……再讲……接着讲……最后讲……”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给大家听。注意要把话说得简练一点。
学生讲。
提示: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三、深入研读
1、让学生默读第一部分内容,划出描写三个牧童挖出清泉后他们心情的句子。
板书:又快乐又兴奋
师:他们为什么又快乐又兴奋?他们为什么要挖清泉?哪位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提名2—3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提示:又快乐又激动
3、师:为了寻找幸福,孩子们都照自己的话去做了。十年之后,他们找到幸福了吗?请大家读课文最后两部分,仔细体会。
学生回答:找到幸福了。
师:三个青年是怎样找到幸福的?
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板书:
第一个治病救人
第二个做过许多有用的事
第三个耕地养活了许多人
4、师: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
(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在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让学生组成三个小组,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了故事中没有写的三个男孩成长中的故事。
(2)三个小组在全班说出自己小组的故事,教师对编写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3)教师针对学生编写的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
例如:第一个学医的青年
故事:第一个青年和他们分手后来到了一个城市,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医术,最终成了一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这年,灾难降临了这个城市,这里出现了一场瘟疫。许多人为了躲避瘟疫,纷纷离开这个城市,只留下那些痛苦中的`病人。作为医生,他比别人更懂得瘟疫的威胁,可是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潜心钻研医治这场瘟疫的良方,在他的努力下,奇迹出现了,他运用一种独特的配方消灭了瘟疫。原来背井离乡的人们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城市,往日萧条的城市又逐渐恢复了繁华。
生:我们都熟悉的雷锋叔叔不正是这样的人吗?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途中帮大嫂抱小孩,送他们回家,帮列车员打扫卫生等等。
师:对啊,我们认识到这些人为什么能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为他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做了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他们为此而感到幸福。
4、师: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演一演三个青年重逢的这段故事,好不好?
学生角色扮演。
说明:在读描写三个青年相遇那段时,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合课文,展开想象,配以动作,理解课文。
学生回答:劳动
板书:劳动
6、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课文中的一位主人公与大家的感悟是不谋而合的,是谁?
提示:智慧的女儿
学生齐读智慧女儿的话。
师:你是怎么理解她的话的?为什么说那位姑娘是智慧的女儿?
提示: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了体会之后,揭示幸福的含义。她就像有着无穷智慧的导师,指引三个牧童去实践,去发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
四、理解拓展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让学生听故事,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
五、总结
1、师:幸福是什么,也许当我能静坐家中,享受着书里的快乐就是一种幸福,它让我快乐,让我心情舒放。
也许当我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就是一种幸福,让我感觉到我还有好朋友在身边。
也许当我全家团圆,和睦生活就是一种幸福,让我拥有一个普通的家园。
也许当我帮助别人,解救他人危难就是一种幸福,只知奉献,不求回报。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幸福也没有十全十美,只要我们心存真善美,至少我们可以靠近幸福。幸福无限,只存心间。让我们携手自爱,自尊,自强,自信,我们就会常常体验幸福。让别人得到和拥有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最大、最长久的幸福。
六、作业
结合本课的所学和感受,课后写一篇短文。
四年级语文案例与评析篇五
教学课题:《晏子使楚》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宰相,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为三朝元老。他在外交上最令人津津乐道者,莫过于出使楚国的那一次事迹。楚国欺侮晏婴个子矮小,故意另外开个五尺高的小门,要他走小门,把晏婴和齐国同时矮化了。晏子不甘示弱,立即给楚国一只回马枪:「这是狗门,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出使人国,就该从人门进入。」楚国无奈,只好开大门迎接。
在教学中,学生了解到了,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
到了楚王朝廷,当酒宴进行到一半时,突然二个卫士缚了一位犯人上来。楚王问道:「被缚的是那一国人,犯了什么大罪啊?」卫士答道:「是齐国人,犯了窃盗罪。」楚王看了看晏子说:「齐国人生来就爱偷别人的东西吗?」晏子听了,不慌不忙回答:「我听人说过,橘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这两种植物树叶一样,果实味道却不同,什么缘故呢?完全是水土环境的关系。这个人,在齐国从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干起这种勾当来,莫非是楚国的环境使然,养成了爱偷窃的习惯。」楚王无言以对,觉得自取其辱。晏子替自己和齐国保住了尊严,并达成了外交任务。
从这里,我们了解晏子有很强的思辩能力,可以把各种现象,解释成对自己有利的说法。这种能力,必须平时多培养正反两面的思维,用多元化、多角度的视野看事件。此法不仅让晏子在外交上左右逢源,也让他在劝戒国君上如鱼得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授课,更是授理,我们应该把做人的道理教育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成长。
2011-3-28
四年级语文梁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