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我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节课时,学生对这一课特别是乌鸦能想办法最感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到角色把握到位,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孩子们的朗读一定要重点指导训练,让学生悟情朗读、感悟创新。从朗读中,从对课文重点字词的挖掘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如区别“渴”和“喝”;设计问题:“乌鸦喝不着水,想到什么办法了呢?”,让学生发散思维:如果你是那只小乌鸦,你会想什么办法喝水呢?在板书“乌”时,告诉学生这是一只小鸟轻轻地蒙上了眼睛就变成了乌字,学生对这种识字方法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在教学中学习方式多样。让学生在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自己的见解、想一想其中的小道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上这一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探索;互动很重要,要加强师生互动,但对如何引导学生的互动,也是我今后将要努力的方向。
文档为doc格式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品读感悟全文,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并充分运用远教资源丰富的形、光、声、色,激发孩子参与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创设平等、合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例如在体会乌鸦看见水却不能喝到水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乌鸦的心情,是很难过,很失望,很苦恼的.,然后让学生很难过地读一读,很失望地读一读,很苦恼的读一读,读文中体现个性化的阅读。
在进行读文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我的课堂的重点,因为学语文的目的就是用语文,将在课堂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才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价值。例如在本节课我安排了用“渐渐”说话,设计了许多的练习题:1、太阳渐渐升高了。2、小树渐渐长大了。3、海水渐渐张起来了。等等。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到处”的意思,并运用到处造句。然后在理解全文后让学生评价乌鸦是怎样的动物,进行语言训练,乌鸦我想对你说()。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很少采用勾画的方法进行教学,总觉得只要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就可以了,不过后来我发现因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没有这种能力,所以学生在答卷的时候多数不会做。因此在这个新的班级中我特别重视勾画与交流的训练,为以后的考试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乌鸦很聪明,又耐心,更要改正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错误观点:只要乌鸦叫,就是有不祥的事情发生。让学生知道乌鸦还有很多的优点,例如有乌鸦反哺的故事,进行思想教育。再如,度了课文后,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用的乌鸦?因为什么?这样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挖掘了思想的内涵。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三
因为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认、写】复习本课生字,书写“出、见”两个字;
2.【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做】做实验,边做边讲述乌鸦喝水的过程,体会乌鸦的聪明,用心思考。
1.抓住学生识字认字的规律,及时巩固复习,这一课中的乌~鸟、放~处、我~找、渴~喝,是形近字,不好区分,第一课只是简单交流,认读,再次复习,从字形、字理等方面加以区别,更好地区分这些字的不同之处。
2.朗读感悟,理清课文的线索。“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到处”、“水不多”、“瓶口又小”、“一颗一颗”、“渐渐升高”等关键词语,体会乌鸦找水的艰辛,找到水的欣喜,喝不着水的着急以及喝着水的满足、快乐,在读中体会乌鸦的心理变化过程,并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同时思考:乌鸦还会用什么办法喝水?孩子们想到用吸管吸,用翅膀抱着瓶子喝,向人类求助等方法,用有效的问题激发孩子积极动脑思考。
3.动手做实验,感受乌鸦喝水的过程。我让孩子们准备了石子、瓶子、水这些实验材料,在课堂上演示,第三次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但是为了完整地呈现故事内容,孩子们从头开始,边讲边演,带上表情与动作表演乌鸦口渴,到处找水,找到水一颗一颗地放石子,抓住“一颗一颗”这个词语,体会乌鸦的耐心等待,也体会到“瓶口又小”这个困难,联系前面的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发现,在演示实验中,孩子们理解了“渐渐”一词的`含义,并找出近义词慢慢进行替换。
1.没有完全抓住课文的留白,进行补充教学。第一自然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抓住“渴”还可以引导:乌鸦很渴很渴,他会怎么说?(渴死我了!渴死我了!渴得要命!我想喝水,我想喝水……)课文结尾,还可以再引导学生与乌鸦进行对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间允许,还可以动笔写一写,作为一个小练笔。
2.朗读形式有些单一,只是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学生的读书兴趣没有调动起来,完全可以用小组展示读,分段读,接龙读等方式,扩大读书面,同时评价谭言要再丰富,多样一些,这样孩子朗读的兴致才会提高。
3.可以找一篇或两篇同类型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群文阅读要落实在行动上,要有前曕意识,不能总局限于一篇文章的教学,要动起来。
1.精心备课,要在立足教参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教材,尤其是课文的重点留白,一定要留处时间来,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不能紧抱课本,死盯文字,要把学生的思维的向外引,拓展延伸,并收放自如。
2.动手查找资料,补充课文教学。群文阅读要落实在行动上,要舍得花时间去思考。
3.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一定要有所舍弃,不能熊掌鱼翅兼得。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4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哦,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读课文、做做实验、说说实验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五
上完这节课,用时超过了预期。或许这节课老师的问题比较细碎,或许教学的难度对于班上一些基础较差的孩子来说还较大。想要抓得点有点多,有一点面面俱到,但是重点不突出的感觉。
记得数学老师上课喜欢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图片里,数字里,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孩子每课都有所得,每一得都是那么指向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的。而我们的语文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那就不是语文课了。关于课文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们自己多读几遍课文就明白了。如果也仅仅局限于认字教学,也没有足够的语文味了。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会的我们就不讲,学生可以自己学会的我们就少讲,学生不会的,需要掌握的才是我们语文课的精华和精髓。
我认为学习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需要训练的。我一直力图在探索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时,可以更加多的学到和感知到的——“语文问题”。所以,我们的语文学习,我希望是在读懂文意,识字识词的基础上,还可以学到和解决很多语文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孩子们需要老师提点和指导的。
在《乌鸦喝水》第二课时里,我力图在一边引导孩子读懂课文,理清记叙文的.表达脉络时,随机的进行随文识字,且把识字与理解、与表达、与积累相结合,在字词句表达的相互交错中,感知语文,学习语文,解决语文问题。
如:随文识字“到处”,结合了读字音、识字形、明词意、说句子、感情朗读为一体。语文的一个点的学习因此而发展和扩散。
如:在引导孩子感知乌鸦喝水的方法和过程时,利用生动直观的演示,让孩子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用“一个一个”以及“慢慢”整两个词语。同时也让孩子学会说话更加具体。孩子的表达也在一个一个句式中提高了。
语文知识和技能或许就在这一次次的发展和扩散中慢慢积累起来了。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六
一篇老课文,这样上也挺有意思。
开篇,让孩子观察图画,说说乌鸦的样子。庞说:“乌鸦黑黑的,嘴巴长长的、大大的。”我说:"是啊,乌鸦羽毛黑黑的。”嘴巴,我灵机一动板书,长长的,大大的,“可不可以用一个词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得更简短些呢?”学生想了想,我写下“又”学生立即领会,“乌鸦的嘴巴又长又大”,嘴巴还尖尖的,“乌鸦的嘴巴又长又尖。”
教学第一段。主要抓住了第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为了找水,飞到了哪些地方?”琮媛说:“飞到了东南西北。”沣沛说:“飞到了沙漠找绿洲。”有学生说:“飞到了水井旁。”是啊,怎么深的井怎么喝呀。“飞到了沙漠、城市、乡村、平原。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意思”孩子们立即领会“到处”。飞了怎么多地方真不容易啊,我来采访一下乌鸦,“乌鸦你到处找水,你心情怎样?”宇嘉说:“我很着急。”博宇说:“我飞得羽毛都掉了很多。”我接着话“很累很累了!”有的说我觉得太渴了。那么能不能读出口渴的语气呢?指名孩子们读得很慢,口渴这里强调了。“能读出很累吗?”“能读出很渴吗?”孩子们一一读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
教学第二段,乌鸦这怎么看着瓶子吗?“不,他很冷静地想办法!”沣沛忍不住说,是啊,它怎么想出办法的?课文怎么写的?指名读。
教学第三段。齐读。乌鸦是怎么做的?我板书了两个句子给孩子们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1、它叼来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2、它叼来石子放进瓶子里。”菲扬说:“第一句好,说清楚了是一个一个地放。很具体。”是啊,它怎么不一下子放呢?“他很耐心。”琮媛又补上,“坚持就是胜利!”是啊,多聪明的乌鸦啊,还知道坚持就是胜利!一城说:“是啊,老师为什么不是咬呢?”同学们想想乌鸦嘴巴怎样的?尖尖的,是啊,做做动作,能咬吗?哪个词更准确?”第二个训练点“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也是同样用比较句子让孩子感受,还让孩子用上“渐渐”这个词说话。最喜欢继仁的“帆船渐渐开远了!”钢城的“我们渐渐长大了!”琮媛的“我们的爸爸妈妈渐渐老了”多感动的句子啊!
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检测孩子们一节课学习理解内容的情况。请你来夸夸这只乌鸦,他聪明在哪里?开始学生说得很笼统“小乌鸦,你真棒!你真聪明!”我说不行,具体说聪明在哪些方面?我立即让孩子比较,现在有的同学看到张老师站了一节课很累,他看到了会安静认真地听课,不让张老师操心,他这样也是聪明啊。乌鸦的聪明在哪?这样一说孩子们领悟了。有的夸“小乌鸦,你真爱动脑筋!你爱想办法!你真有耐心!你真冷静!你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出办法!”引导后,孩子们都说得很具体,认识很到位。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七
1、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种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低年级的孩子们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喜欢动画片,所以在课堂上,设计了猜谜语,把需要识记的字做成卡片,卡片的形状做成孩子们喜欢的水果和喜洋洋的样子,孩子们联系生活和电视上积累的经验,在视觉上的有了亲切感,并且引导孩子们上黑板前来表演,在具体情境的展示中,,增强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以人为本,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传承新课标的灵魂---以学生为本,减轻学习负担,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重点学习哪些生字,采用什么识记方法,都是尊重孩子的实际需求的,而且识记生字时,始终立足课文之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随文识字,联系生活实际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比如:在确定识记哪些生字的时候,引导孩子们读课文,自己圈画出喜欢的生字词,只有孩子们喜欢了,才有学习的兴趣。我把孩子们都喜欢的字词帖在黑板上,在教师范读和孩子反复读的基础上,选出重点掌握的生字,加以指导。在课堂上真正关注孩子的实际情况,减轻了学习量,激发了学习兴趣,力求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3、师生对话,多种方法识字。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在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在对话里,关注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奖励,给予掌声和生字卡片,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多种方式识字,力求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口味和学习风格。比如: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初步认识乌鸦,再结合乌鸦的图片加深印象,比较乌-鸟对比识记乌鸦,在学习课文中,通过感受乌鸦的形象,学生对乌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难度就降低了。
在识记瓶的时候,出示实物瓶子,孩子们看到了这个字的物化形象,联系生活实际,加上口诀记忆瓶:瓶瓶瓶,瓦片一层层,并在一起就念瓶。又装牛奶又装水,乌鸦口渴喝一瓶。孩子们对这个字的掌握就简单多了。在识记办字的时候,师生做两手摊开状,形象生动的感受了办字,在教师的范写,学生的书空、描红,优秀作品的展示中,孩子们对这个字有了学习兴趣,识记了这个字宝宝。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八
1、朗读引导不到位:
为了保证这节课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的前半部分,我一味地赶。没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朗读。不仅如此,教师再引导朗读时也没充分地引导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学生每次都是似懂非懂的表情。没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感受课文内容。
2、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过程较传统:
4、没有进行课后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文内容及重难点把握的都比较到位。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在结束课文后没进行一个拓文的环节。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得回归生活,如果只学不用,就有点等于白学了。所谓“学以致用”正是这样的道理。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九
《乌鸦喝水》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受到几代人的喜欢。全文不到二百字,却为读者呈现了一只聪明能干,善于动脑筋的乌鸦形象,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一改乌鸦在人们心目中的“坏”印象。
在课文教学时,我首先用课题中的“喝”字做文章。提问:课文中带“喝”的词语有哪些?学生能容易地找出“找水喝”“喝不着”和“喝着水”。接下来的教学是用这三个词串起来的。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抓重点词“到处”理解意思,想象乌鸦都去哪些地方找水喝,学生的思维活跃,说出了很多地方,如去了森林,山谷,沙漠,农场……进而体会到乌鸦口渴得厉害和找水的辛苦。这是“找水喝”的内容。“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这句话点明了乌鸦找水的结果,令人欣喜,学生也为乌鸦高兴。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我觉得此时适合合作,于是组织学生用叽叽喳喳法讨论乌鸦此时的心情。只见同学们四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挺有秩序地讨论起来,我静静地观察他们,各组的控噪员和小组长还挺像模像样的呢!讨论结束后,我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同学们说出了很多形容乌鸦心情的词语:失望,伤心,难过,不高兴等。我觉得都挺准确的,我对同学们的合作情况和合作成果给予评价。我又问其它小组有没有补充?这时候,班里一个叫陈新园的小男孩不紧不慢、字正腔圆地说出三个字——快疯了!全班同学顿时笑倒,我也被这个小男孩搞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是啊!多么通俗的语言,似乎“快疯了”比“失望”“伤心”“难过”更能准确地表达乌鸦的心情,也更容易被一年级的学生接受。“好吧!那就带着‘快疯了’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吧!”同学们的朗读非常到位,而且我还看见很多同学的表情也是那么痛苦,看来他们已经真正的进入了情境,和文本融为一体了。
我紧接着抓住“怎么办呢”组织学生展开第二次讨论,这次用的是“接力法”,小组汇报时有以下方案:一乌鸦用翅膀把瓶子抱起来喝;二乌鸦用一块石头把瓶口打掉喝;三乌鸦把瓶口堵住,把瓶子倒过来,再把瓶底打掉;四找一个塑料袋,把水倒在塑料袋里喝;五找个吸管喝。汇报结束后,很多学生还提出了质疑,我觉得这也是合作学习中非常可贵的地方。一个问题,引发了同学的深度思考,他们想乌鸦之所想,急乌鸦之所急。真正的学习在课堂发生,我趁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学们都很棒,遇到困难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后文是叙述乌鸦“喝着水”的内容,乌鸦的办法是借助视频帮助同学们理解的,整节课气氛轻松活跃,同学们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因为《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也心情大悦,和同年级的语文老师分享了我班同学的精彩表现。于是我也想起了卜主任在第四届合作学习年会上的发言:教师要善于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寻找合作点,提出爆炸性的问题来引爆整堂课。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都很强,教师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巧妙地设置问题,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讨论,很多时候,他们带给你的惊喜比你预期的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