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篇一
记得我9岁那年,也就是4年级时勤工俭学。那是我劳动的开端。
当时,记得老师说了声下个星期一勤工俭学,同学们欢呼雀跃。而我却鸦雀无声,因为,我在思考:既然勤工俭学要带什么工具,还要带什么食物呢?我怀着疑惑而又兴奋的心情,熬到了星期一。当时我非常高兴,因为我还不知道勤工俭学是什么样的呢!我坐上了开往劳动地点的专车,高高兴兴去目的地。在车上,我看到窗外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高大的白杨树、辽阔的平原等等。看了使我心情愉快,愈来愈高兴。
到了目的地,呈现在我眼前的是空阔的西红柿地。空气中弥漫这泥土的芳香。我干劲十足,一开始就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刚开始领先他人。可后来愈来愈累,愈来愈没劲。落到了队伍的最后,老师提醒了我几次,叫我快一点,可我就是提不起来速度。经过一段漫长的煎熬,终于到了午休的时候。我打开“吃”界,吃了两块面包、一包零食、两瓶水,才有了精神。
下午和上午一样,都是刚开始有劲,越干越没劲。最后我都快睡到地里了!终于到了可以回家的时候,没想到老师居然说干的快的先走。我只好等···结果我是最后一批回家的。
我到了家,才明白干活多么的不容易。我们一定要节约粮食,不要浪费。
每天父母都在做家务,而我都在学习,没有帮到父母,自感惭愧。有一天,妈妈做家务时,不小心把手弄伤了,我赶紧拿“创口贴”帮妈妈贴上。过了一会,妈妈就上班了。我决定帮妈妈做家务,于是我就先拿起抹布把地擦一遍,再把桌上的灰擦掉,再洗一遍抹布,再擦一遍。我费好大功夫可算擦完了。我坐在沙发上,看着地上一块黑一块白的,我看了一遍,我又擦起来,仔细地擦,终于又擦完了。心想;这小次可不能再弄脏了,否则又白擦了,我又把拖鞋擦了一遍,心想;这次地不会再弄脏了,可算擦完了。妈妈回到家,看到家里收拾得这么干净,表扬了我,还对我说:“以后要多参加劳动,只有会劳动的人,才是有用的人。“我听了妈妈的话,决定一定会劳动、有用的人。通过这件事,我有了劳动的开端,我今后一定会多多劳动。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篇二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7月4日,一辆囚车开到壁垒森严的上海龙华塔下枫林桥畔。刽子手从密封的囚车里,押出了一位五花大绑、皮肤黝黑的青年人。他就是陈独秀的长子、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面对刑场,陈延年神色淡定,眼里透出了坚毅的目光。
陈延年在革命的惊涛骇浪中,已磨砺成一名成熟卓越的中共领导人。他19岁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攻读法学,21岁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在巴黎发起了旅欧中共少年共产党,他被选为执行委员,负责编辑少共机关报《少年》。1924年12月,回国赴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与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一起,不顾个人安危冲在一线,组织领导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5月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包括领导中共上海和安徽等地组织),被选为中共五大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监斩官验明正身后,吼叫道:“斩首!”几名杀气腾腾刽子手持刀动手,为首的高叫:“给我跪下!”陈延年面对屠刀拒绝跪下,横眉冷对刽子手,突然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万岁!”寒光闪烁,年轻的勇士站着被乱刀砍死,遇难时年仅28岁。他用生命践行了生前的誓言:“一个共产党员的牺牲,胜过千万张传单。如果怕死,就不要做共产党员。”
真是祸不单行。陈独秀的长女陈筱秀到上海为哥哥收尸,由于劳累过度,加上心情悲伤,暴死在上海医院。
远在武汉忙于应对腥风血雨的陈独秀,听到长子遇害的噩耗后,如同晴天霹雳。几天来,他寝食难安,肝肠寸断,深悔自己违心地服从共产国际的命令,关键时刻,几次对反动政府作出退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因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国情,作出了许多错误指示,陈独秀作为中共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的中后期不自觉地推行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故此,1927年7月,这位中共一大至五大党的主要负责人被停止了职务。
蒋介石悬赏3万元缉拿陈独秀,他从武汉秘密回到上海,在提篮桥附近永兴路11号的一幢石库门里过起了隐居生活。失去了为党工作的机会,他的心里苦闷彷徨,寝食不安,为了排遣内心的郁闷,他开始潜心研究起文字学。
一天,陈独秀的次子陈乔年来探望父亲,陈乔年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央委员。谈起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他责怪父亲:“失败你是有责任的,你对汪精卫过于相信。”陈独秀感到委屈,憋了一肚子的气,终于发作了,父子两人不欢而散。未料这是他俩的最后一次见面,令父亲后半生懊悔不已,因为次子不久就牺牲了。
1928年6月6日,陈乔年与哥哥一样,也被军警五花大绑地押往上海西区的龙华塔下。这位皮肤白皙、英姿勃勃的年轻志士,也像哥哥一样,遭到严刑毒打,回牢房时,一起关押的同事见他身上血迹斑斑,关切地问:“敌人又打你了?”陈乔年笑答:“没什么,挨了几下火腿,受了几下鞭子,算个啥?”
敌人从他的嘴里掏不出党的机密和同伴,便决定枪决他,押出牢房时,陈乔年平静地对难友告别:“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面对枪口,他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地责问刽子手:“共产党何罪之有?该杀的是你们,你们才是祸国殃民的卖国贼!”随着几声枪响,又一位党的宝贵人才饮弹倒下,壮烈捐躯。
一年来,陈独秀尚未走出悲情苦海,又传来次子陈乔年被国民党军警杀害于龙华的噩耗,而且与长子一样,尸骨难觅,牺牲时他生命的年轮仅画了26圈。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陈独秀接连失去两子一女,情何以堪。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篇三
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是美好的。劳动能使人感到无比的幸福。每个人都有过第一次的劳动、或第一次干家务活的经历。而我有过第一次扫地,做饭,洗衣服,洗碗、、、的家务劳动经历,但令我最深刻的是第一次洗碗。
中午,我们吃完丰盛的午饭后,妈妈边收拾着碗筷边对我说:“今天你学洗碗,好吗?”从来没洗过碗的我没有些什么说话,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觉得洗碗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我看妈妈平时洗碗十分的快,而且十分的干净,不一会儿就洗完了。但当时,没想到的是:之所以妈妈洗碗这么快、干净,是因为她的动作非常的熟练,但我才第一次洗碗。妈妈说:“你要小心一点。”我高兴的说:“知道了。”接着,我把碗小心翼翼地捧进厨房里,按妈妈说的方法开始洗碗,“先把洗手盘装满水,在把碗放进水中,加一点洗洁精,接着用洗碗布把碗的里面和外面擦干净”。水里和我的手上变出了无数个五彩缤纷的泡泡,真美啊!可能是刚才洗洁精不小心放多了一点,滑了一下手,手中的碗掉进洗碗盘,“嘣”的一声,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碗掉在地上碎了。站在旁边的妈妈,也吓了一跳。我继续小心翼翼地洗碗,我把碗抓得紧紧地,怕碗好像刚才一样。妈妈又继续的说下去“然后把脏水放掉,用清水把碗上留下的洗洁精清洗干净,多清洗几次。”不久终于洗完了,我累得满头大汗,妈妈接着说:“还要把碗擦干净,最后把它一只只叠好,放进橱柜里。”最后,我按妈妈讲的话做了一遍,我看碗虽然没有妈妈洗得那么干净,但妈妈却表扬了我,心里甜滋滋的。
通过这次的家务劳动,我收获到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劳动是人类生活中的快乐之一。”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篇四
“幸福就在于有益人类的劳动中;快乐就在于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的成果中。”劳动是美好的,拖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喜悦。
拖地,虽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就是我们的劳动开端。
记得我五岁时的一天,我坐在地板上玩玩具,看见地板上有着许许多多分布匀均的小黑点在地板上“横行霸道”而妈妈此刻正在清洁自己的武器—拖把,正准备要与这些小黑点展开搏斗,我心想:哼,这些讨厌的小黑点,我一定要亲自打败你们!于是,我跑到妈妈面前:“妈妈,可以让我拖一会儿吗?”妈妈欣然答应了,于是,我拿起对于我来说无比笨重的拖把拖了起来。
“不对哦,不是这样的拖的,”妈妈在一旁手把手的教我如何拖地“要直直地往前拖,再绕半个圆回来,这些垃圾就能被拖出来了,知道了吗?”
“嗯“
我按照妈妈教我的方法拖了起来,唉呀,可真难拖呀,我每拖一下,就得休息一下,终于,我拖完了,像吃了一包软筋散一样,手都使不上劲了。看着干净的地板,我一头“栽”向沙发,再也没有力气起来了,虽累,但我尝以到了劳动的喜悦。
有付出,就肯定会有收获。
【【推荐】我的劳动开端作文】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篇五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节选与本书。本课文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
知识与技能:围绕“为什么说我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8—28自然段(第一天挑煤),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我的坚强。
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体悟我的坚强。
(一)复习导入
激情谈话,和学生拉近距离。朗读课题,想一想“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劳动的开端是从做什么开始的?(去煤矿挑煤开始的)挑煤这样的活干起来怎样?(艰难,辛苦)当时作者只有多少岁,他为什么要去挑煤呢?这样理解课题意思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运用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悟一悟等方法引导学生谈体会,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感悟母亲的情感,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在当时的社会里,仅仅是我母亲在流泪吗?当学生进入文本以后,体验即便成为教学主体的存在形态。体验既可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又可是以文本为载体的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还可以是回忆生活情景的生成联系。上述的教学限度地激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在充分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经验积淀,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与情感激发的交融体验中,进入的学习状态。
(三)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已完全被吴运铎的坚强所折服,沉浸在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交融之中,想象着心中的形,诉说着心中的话,流淌着心中的情……此时,学生艰难着作者的艰难,痛苦着作者的痛苦,坚强着作者的坚强,完全进入了一种能动忘我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形成了一种活跃、协调的情绪与氛围,弥漫成课堂的整体状态,成为一个精神的“场”,产生状态的场效应,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个体的学习状态,从而让课堂充满浓浓生机和无限活力。出示课件,介绍吴运铎生平。在了解作者的同时,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写下发自内心的话语和感叹。这使得学生有了创新的思想。创新是状态的极致。创新状态中,学生将自信、自能、自主,地发挥出来。这种创新,缘于期待与体验,表现在课堂上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想象,独特的思路、方法,抑或是独特的表述形式。上述教学中,安排学生的说与写:面对吴运铎你想说些什么?这是一种真情的演绎,灵性的萌动;是一种对自我的洗礼和超越;更是一种极致状态对生命的燃烧和升华。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篇六
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创造了人们的勤劳。是农民伯伯的劳动才换来了我们丰富的饭菜。是老师的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我们解题的思路。
一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吴运铎生活很艰难,他看见比他大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挣一点小钱。"我"和小赵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谁知来得太早,"我便睡在几张放桌上,睡得正熟,"我"忽然落在了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我"想多挑些煤可是挑不动,又去掉一点。我刚开始还跟得上别人,可走了不到二里路就没了力气。一不留神摔倒了,煤也撒了一地。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人生道路。
从《劳动的开端》这一课,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劳动使人们从懒惰变为勤劳,劳动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劳动最光荣,我们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劳动的习惯。
劳动是艰辛的,在当今社会,虽然一切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依然要靠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劳动的开端读后感篇七
课堂上讨论《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们一致认为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
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然后根据重点,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又写了读后感,大家纷纷写到:读了《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也懂得了,人要志气,人要有毅力,人要有决心。
如果没有像吴运铎一样有志气,有毅力,有决心,我们的学习就不可能有进步。可见,同学们的思想还是有所触动的。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由于文章所处年代与我们较远,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并运用大量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再让学生住抓住学生感受最深得的句子去读,从课文中可以感受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本课重点内容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除了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次挑煤的情景,还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和写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
通过学习课文,大多数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感悟到劳动是历尽艰难的,劳动是为了生活所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