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一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另外我在练习的设计上进行了改变,这节课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趣味练习和应用体验。这些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本课的重点,分层次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在整个练习阶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引导了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特别是符合了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学会,又应用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我认为这种开放式分层次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值得继续发扬。
不足的是在教学时,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和探究算法时,理性够多,感性不足,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直观性的教学,如利用学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导致了中下生对算理的一知半解。今后教学中要多利用直观性的教学,或者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理解题的方法和算理会记忆更加深刻。
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索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三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例如4530,先算4030=70,再算705=75。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如453,先算53=8,再算408=48。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
从孩子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小棒就成了孩子们认数、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忠实伴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对小棒的兴趣已不如先前。加之学生认识了个位和十位后,热衷于在计数器上拨数。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列出算式4530之后,又很快说出得数是75。于是,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由于学生的计数器上没有标明数位,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用水彩笔补上,但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到了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也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看来,让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我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直接在4捆下面摆了3捆,下面的学生也随即附和。当时,我为了图省事,也没有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没能展现一个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不够深刻。
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一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四
(一)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0+28+1050+74+20
20+3060+2080+1050+40
2.口答:
(1)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3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
(4)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
3.30+40+6=4+3+50=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再次出示算式:30+2,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师: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是我们学过的知识.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
板书:34+2.
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你们会计算吗?知道计算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
2.教学:34+2=____.
(1)动手操作,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4根,右边摆2根.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计算?4人一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结合实物这样回答:
也可能结合算式这样回答:
先把个位上的4加2得6,再加30得36;
十位上的30不变,个位上4加2得6,30加6得36.
(2)观察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4加2呢?(因为个位上的4表示4个一,2表示2个一,4个一和2个一相加得6个一,是6)
板书:
接着,可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把34分成30和4,先算个位上的4加2得6,再用6加30得36)
(3)变式练习.
试算:2+34=____(板书:2+34)
师: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34+20=____
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
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
3.教学:34+20=____.
(1)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捆零4根,右边摆2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
(2)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
师:34+2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式子下面用线段先把34分成30和4,先算30加20,也就是整捆和整捆相加,得5个十,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4,得54)
板书:
(3)变式练习
试算:20+34=____(板书:20+34)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应该怎样算,然后老师再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对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讨论: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
5.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三)巩固反馈
1.先说口算过程再计算.
43+5=43+50=
2.口算:(一组一组地出示口算卡片)
5+32+64+53+2
35+392+64+253+72
25+32+653+4644+4
25+3020+6530+4644+40
3.接力比赛.
以一张卡片为例,题目为:
36+205+4317+40
50+248+3133+6
4.在教科书上做p.49做一做的第1,2,3题.老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在练习的设计中出现44+4和44+40一组式题,再次强化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
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篇五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注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用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计算愿望,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创造”的算法,逐步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教材中在教学45+30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拨小棒得出结果,第二层次是拨计数器进一步感受算法,最后是脱离学具,抽象算法。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中,我觉得处理小棒的操作是重中之中,教材中体现的是将几捆和几捆的小棒上下对齐了摆放,这不但向学生揭示了算理,即两位数加整十数,应该先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同时这样的小棒图也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以后布列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的真正目的。教材在小棒图的后面,安排了计数器图,也是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的算理以及渗透竖式的对位思想。而小棒图之所以安排在前面,是因为小棒的操作同计数器的操作相比,更具思考性。毕竟学生在拨珠时都很清楚加几十就是往十位拨珠,加几就是往个位拨珠。学生对数位对齐的思想认识是不深的。
感受一教、扶、放相结合,学会怎么算。
1.第一个例题45+30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学,学生模仿着老师和同学的样子学。
2.巩固练习26+2050+34。
3.第二个例题45+3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你会像刚才那样想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把你的想法与同座位说一说。”
4.巩固练习26+25+34。
5.26+2050+34和26+25+34进行了对比。
6.进行了六道计算题的练习和一道解决问题的练习
第二次是“想想做做”第1题,比较学具操作过程和计算时的思考,从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变化到整十数或一位数加整十数。教学时让同桌一起先拨第一组算式,拨好后,让学生谈谈拨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感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本质区别。比完第一组后再拨第二组,讨论两个算式拨法的区别。讨论完再对两组算式做横向的比较,让学生感受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变化到整十数或一位数加两位数的区别,这样可以让学生比较的更彻底,更容易整理和归纳算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差别。
第三次是“想想做做”第2题,分别比较三组题的计算,得到概括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对这一题进行了改编,把单纯的计算答案比较变成了一个比较算式答案大小的形式,通过比较大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在计算上的不同也导致在答案上的不同。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的思想火花得到碰撞,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上有所总结,而且在数学思想、教学方法上也会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