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反思篇一
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工具,同时它兼有的文字美、语言美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古往今来,那些咏物抒情的文章,那些莺莺燕燕、桃红柳绿的诗词,陶冶着一代代热爱文学的人。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除了带领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教育学生做人以外,如何花一些功夫让学生爱上文学,爱上文字表达呢?通过一些实践的体会,我发现,以课文为蓝本,描摹发挥,充分想像,合理表达是使学生发现语言美,并乐于运用语言抒发情感的有效途经。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假如》一文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假如》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诗歌的体裁表达了小朋友的几个美好的愿望,他希望能用马良的神笔给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小树画上温暖的阳光和雨露;给饥恶的小鸟画上谷粒;给残疾的西西画上一双好腿,从课文中可以使学生受到帮助别人、同情弱小的思想教育。下面我将讲述我在本课实施的想像教学的几个步骤:
“神笔马良”是我们这一代人熟知的神话故事,但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还有点陌生。为了让学生了解神笔的神奇,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个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特别是这种情节曲折生动,说者表情丰富,能深深抓住心灵的故事。他们都听呆了,闪动的大眼睛完全进入了故事里的人物行为、思想的变化,随着主人公的遭遇不时变换着心情,为我将要进行的想像教学打下了基础。
我并没有说出故事的结尾,当学生听到马良被贪心的皇帝逮捕并实施了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来让他画出金银财宝的时候,故事嘎然而止,孩子们受到好奇心的趋使想知道善良的马良怎么样了,可恶的皇帝有什么下场,这正是发挥孩子聪明才智的时候,这些跃跃欲试的小家伙们为马良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可以用神笔画一双翅膀飞走吧!”“画一个土行孙帮马良挖地洞,他就可以从地洞里逃走了。”“画一些天兵天将,或者孙悟空就可以打败皇帝的军队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如此丰富,我们当老师的就要抓住任何一个训练契机,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语言文字训练,创造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充满成就感。
《假如》是一篇韵味十足的诗歌,短小精悍,要学习这样的诗歌必须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合理想像,编造情节,把诗歌学“厚”来。为此,我特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情境:清晨,小作者“我”看到了三样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或物,它们分别是小树、小鸟、西西,你们能想像一下它们正在遭受什么痛苦吗?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1、柔弱的小树被猛烈的狂风刮得东倒西歪,也没有水喝,快渴死了,它难受地说:“快救救我吧!”“我”会用马良的神笔给小树画上太阳和云朵,这样狂风就不会来了,云朵也会变成雨滴,小树就不会渴了。2、刚生下来的小鸟正在遭受着饥饿的折磨,鸟妈妈去很远的地方觅食了,大半天了都没回来,小鸟们被饿得喳喳地哭泣,并且还很担心鸟妈妈的安全,如果“我”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上谷粒,鸟妈妈就不用再到遥远的地方觅食了,小鸟们也会吃得饱饱的。3、坐在教室里的西西,由于腿残疾了,没有办法像同学们一样在课间的时候到操场上跳绳、跑步、踢球、做游戏,她只能静静地呆在教室里,心里却多么渴望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健步如飞地玩呀,无数次,她静静地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暗暗流泪,无数次,她望着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发呆,她幻想着能有一双好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该多好啊!“我”要用马良的神笔为她实现这个愿望。通过情境的扩展,学生更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能更好地深入文本,被文中的思想感情所打动。
学习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就不能局限于已知的范围,要学会迁移运用才能内化为更强有力的工具,从而举一反三,才能材思泉涌。在结课阶段,我让学生拿起马良的神笔,画出自己的愿望,凸显他们的善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学生纷纷说出:“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会给山区的贫困孩子画上学习用品,让他们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读书。”“我会给老师画上一个机器人,让他帮助老师批改作业。”“我会给奶奶画上一瓶神奇的药水,只要一喷就能年轻十岁。”“我会给大沙漠画上乌云,让那里痛快地下几场大雨。”“我会画一个时间隧道,这样我们就可以去远古探险啦!”……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啊,只要我们能为学生创造平台,学生是会给我们惊喜的。
上完这一课后,我发现学生对想像充满浓厚的兴趣,“打蛇随棍上”,为何不对此进行一次习作训练的教学呢?以《假如我是……》为题,把自己想像成一种事物,运用优美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故事,体裁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虽然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散文,我也并没有提出这个概念,而是出示了几篇例文,让学生仿写。二年级的学生水平还没有那么高,这种训练也只是维持在写话的范围内,学生可以就写几句话,只要能写出内心的感受就行。有些学生写道:如果我是一只鸟,我要飞遍世界各地,看看各地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片云,我要变成一场雨,让花儿一看我就笑。
如果我是太阳,我要给寒冷的地方送去温暖的阳光。……
结束这一课的教学,我感受颇深,我们总是说,孩子们充满好奇心,充满想象力的思维被我们的教育一点点地磨损,最后消失殆尽,那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丧失学习的热情,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这类想像文章的学习情有独钟,归根到底是我们应该把创造留给孩子们,让他们拿起学习的武器,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最终掌握文字的使用方法,让文字随着想像开出灿烂的花朵。
语文教学反思篇二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在教学“留诗会友”一部分时,薛主任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那个夜晚。请大家慢慢地、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吗?然后抓住“我看到贾岛正在沿着山路寻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一句中的自读品味,对贾岛即兴写诗时的情景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拓展《题李凝幽居》让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诗文,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有这么一段:“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薛主任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学生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的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的思考,应该念的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推和敲。”我认为在具体的语境里理解词义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我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的认真啊!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能变成学生和我们教师心目中的空中楼阁,我们应像薛主任一样,从每节课开始,从每次训练开始,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训练,我们学生的朗读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反思篇三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二: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三: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四: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反思篇四
1、本课教学打破以往师带生逐一学习的教学思路。
2、注重从学生已有认知点出发,采用笔画作为第一人称的教学方式,由笔画“一”带领大家学习,对于简单的“一、二、三”则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完成,对于较难一些得“四”,采用笔画组合表演方式完成,既形象地突破了笔顺、笔画的难点,又从整体上把握了字形特点。
3、在教学“五”字的笔顺及书写时,重点是借助书后笔顺跟随学习笔顺,教会学生学会利用笔顺跟随记忆笔顺,以“五”的教学为例引出笔顺跟随表,并比较详尽的介绍笔顺跟随表的作用及读法。为提高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作好铺垫。
4、整节课重点较为突出,教学方法多元,每个字的出示不雷同且侧重点也不同,将所给知识巧妙分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观察字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记忆字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思路还不是很广。
1、打算着眼于学生读贴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示范指导和自己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书写能力,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激发书写兴趣,形成“我要学好,我要一次成功”的良好风气以及“动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书写习惯。
2、老师多提供给孩子一些范例,并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在大量的范例中感受记字方法的多样性及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记字的兴趣。
语文教学反思篇五
面对着一份份单元测试试卷,我不由得陷入沉思:一个学年,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语文课文五十多篇,每个学期学习课文二十多篇,大约平均每周学习两篇课文。时间那么充裕,按理说每篇课文都应该读得比较熟、比较精、比较细,同时在读当中除了进行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的积累外,还应让孩子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然而,恰恰相反,从测试暴露出来的情况看,学生阅读课文片段或独立阅读短文的能力尚差,具体表现在:
1、 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猜读字音,猜解字义的能力差;
2、 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差;
3、 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能力差;
4、 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差。
所以“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得满分的几乎没有,得高分的寥寥无几。引用阅卷的话说,“我的手都扣软了。”“你看,写了这么多,竟摸不着边际”“唉!又是答非所问,究竟题目的意思弄懂了没有?”“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就不会回答呢?”
语文教学反思篇六
《李时珍》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传统课文,为达到“老文新教,常教常新”的目的,我在设计时以创新教学为理念,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方法和能力,用新的观念教学传统教材。这课书分三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内容是4-7节,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这部分内容。
在“自主探究,初解文意”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权。
(1)以读为本,感悟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齐读、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竞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
(2)抓住词语,活化语言;学生能够运用书上的词语,但如何提炼语言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我抓住“拜访”中的“拜”字让学生体会李时珍的“虚心求教”,抓住“亲口品尝各种药材”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亲口品尝的药材很多,可以概括成“亲尝百草”,教会学生学会概括和提炼的方法。
(3)拓展想象,运用语言;在口语交际这一环节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让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李时珍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