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冀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例题说明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用一位数乘的乘法估算方法。我从学生实际生活事例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理念。让学生了解估算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教例运用购买电影票、参观航天航空展览,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等。使学生感受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表现。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已完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而这一点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冀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乘法估算的开始,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于估算意识在前,方法在后。
教完这节课,有以下的反思:
1、一节好的课,不仅应追求近期的知识能力目标,更应追求高远的育人目标。
在上“乘法的估算”这节课前,查阅了不少资料,了解到了别人已经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而我觉得又是应该做的,比如:大家都做到了将估算与生活紧密联系,而缺乏通过估算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围绕这个目标我开始进行课的设计,把估算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生活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而且通过估算还要学会思考问题,经常保持对周围事物有关数据的敏锐性。
2、一节好的课,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在教学中首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估算的愿望,并在学生掌握了估算意义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从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而从学生的反馈看,估算意识的建立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渗透。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表现出对生活问题的敏锐和个性化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有矛盾的产生、与有学生之间的思维撞击,这样的课才具有生命力。在这堂课中,学生参与了,但缺少同伴间的交流,如能让他们之间也有争辩有碰撞,对估算的理解将更有生命。
回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以为对教材作了一定的了解,还查阅了很多资料,而现在看来,这些只是为上这一节课而准备的,也仅仅是钻研了教材上的例题,查阅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而已,对于与估算相关的本体性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深知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做长流水,这长流水不应仅停留在小学数学课本上,还应阅读掌握作为数学这门学科更广泛的知识。
冀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1、教师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p合作者p组织者p促进者。因此,在设计课时,巧妙的利用近期在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导入新课。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绪饱满、精神愉快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接下来用估一估、算一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的感受到生活中像这样的乘法估算问题随处可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估算的氛围。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专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吸取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缺点。
3、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具体事物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启发学生发展思维,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个人都有表现的空间。
4、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冀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看图列式(一道加法算式,两道乘法算式)
5根小棒摆一个(两个)自己喜欢的图形,“一五得五,二五一十”教师引导编出,并且强调三点:
1、为什么要不编成“五一得五,五二一十”?(不顺口,习惯将小数写在前面大数写在后面)。
2、口诀都是先说因数再说得数。
3、每句口诀可以写出对应的两个乘法算式。后三句口诀小组摆图形讨论,编写完成。
观察口诀,找出规律。
朗读口诀,背诵口诀,同桌两人一人说口诀,一人说算式。
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5的乘法口诀?(手)
课件展示同学们的相片有用一只手摆动作的,两只手,三只手,四只手,五个人伸出手摆姿势的,根据图列式子,并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孩子们很感兴趣,因为自己上电视了!)
口算练习,与语文学科整合,奖励大家一首古诗,每行有5个字……
欣赏学生自己画的图画,看图列式。做书上习题。
“手里握着再多至理名言的钥匙,能够开启自己的那一把却永远不会是现成的”,的确,有再多的观摩课,再多的示范,再好的师傅,轮到自己上课时,总是有不足的地方。听别人的课总是很敏感的发现对方的优点与不足,并且能够将原因分析的头头是道,可是轮到自己上课时,又总是犯同样的错误而不自知。
我是第三节上的课,前两节也听了两位教师的课,也感受到了,对于本节课,口诀的记忆与熟练背诵是非常重要的,清楚的明白要多练习,多练习。但是自己在练习时,题型单一,把目光放在了中等难度的题上面,反而忽视了基础的题,我缺少的题型有:
1、补全口诀,()五一十,三五()。
2、我说口诀,你说对应的算式,练习的不够多。
对口诀的拓展不到位,孩子们很优秀,怎样很好的开发对于我来说是个课题,在教学上我承认自己有点“蹑手蹑脚”,总是担心落下后进生,往往忽视了对于优秀学生的开发,本节课“0×5=?”就是一个很好的拓展点,可是由于我的不敏感,将这样好的一个资源白白浪费了。
提问和问题设计不够技巧,整节课下来给大家的感觉是总是集中提问几个人,而自己想想,每个孩子几乎都提问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思来想去,终于被我想到可能是因为,问题设计的过多、过细,即使每个孩子都问到了,但是有的孩子回答了1个问题,有的孩子回答了3个问题,整体感觉就会觉得提问集中到了回答问题多的几个同学身上。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一个学生全部说出答案?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分部提问呢?我想如果将简单问题让一个学生痛痛快快的说完,稍微难一点的问题有层次的提问是不是能好一点呢?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实践一下。
词语匮乏,虽然身为一个数学教师,但是文学素养也不能轻视,“书到用时方恨少”,小学低年级教师鼓励语言一定要丰富,而我显然不够,整节课都是“你真棒,你们真棒,非常好……”难免让学生觉得麻木,再大一点会觉得老师说这话只是应付,没诚意。
在下午的自习课上,我先是复习了5的乘法口诀
1、老师说前半句,你来补充后半句。(开火车)
2、男生说前半句,女生说后半句。再变换角色练习
3、我说口诀,你说对应的算式。
拓展:0×5=?(生:等于0,等于5)
青蛙跳格子,每次跳过5个数字,跳两次呢?三次呢?……
在优秀学生开发上,我想试着每天给他们出一道奥数题,让大家一起做,然后集体讲解,看看效果怎么样。
搜集表扬语言,多看多说,多思考,思考每个孩子的特点,针对特点表扬。让学生感觉到这个表扬就是针对我的,不是老师应付我的。
作为一名年轻数学教师,可以说我和我的孩子们在一起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成熟,同样的,今天的我和一年前的我一定是不同的,甚至是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渐渐变得稳重了,渐渐变得沉得住气了,孩子懂事后,老师更需要做到的是以理服人,公平公正;如果一年级的时候说“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话,那么现在针对我们班的学生,我想应该改成“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十桶水”,如果做不到这点,何以让那些优秀的学生追随老师,对老师心服口服呢?“多读书,读好书”做起来确实不易,需要坚持,需要毅力,但我想引用我参选优秀班主任述职报告上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心情“当教师是苦是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劳神费力、身心疲惫,在职业乃至人生舞台上扮演多重角色,还要做到不求回报、唯愿奉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是雨伞说:“你不能为别人挡风遮雨,谁会把你举到头顶?”,雨鞋说:“人家把全部的重量都托付给了我,还计较什么泥里土里?”.头顶“太阳底下最光荣职业”的光环,担负“人类灵魂工程师”使命,做出这些是天经地义的,不苦不累还叫人民教师吗?人民教师的伟大不正在于此吗?”
冀教版乘法估算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小学数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再估算)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的估算乘法比较简单。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始,出示学生郊游的画面,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提出问题: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引导大家能否估算?给予充足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出现了多种方法。在练习中设计了打字的题目,一篇文章16000个字,每分钟打83个字,20分钟能否打完?还有根据商店三天的销售量,估计一个月的销售量等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
在解决车票和门票的问题时,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出现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大部分学生直接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
但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
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把49看成50,104看成105,50×105=5250(元)。应该准备5250元。
引导学生准确计算后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结果不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明白该题目运用进一法是最好的。又如:在练习中打字一题,学生通过算、说、议、选等活动总结出最好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的估算策略。
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却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出现一道题目,还是惯性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后进行估算;另外,个别的题目让学生难以确定是否估算还是准确计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该题目中的数据应估大一些还是估小一些;即使准确计算的题目,计算前也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下,或是算后利用估算的方法检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不断提高估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