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的论文篇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论语的论文篇二
一、问题的缘起:食品安全共治何以可能
食品安全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治理机制设计必须予以有效因应的重要民生法治议题。作为风险社会中食品安全治理优化的投影,近年来我国先后从制度、组织、技术等多个层面切入,力图全面构筑食品安全风险防治体系:及时废止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在年出台并于年修订通过了系统性更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设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从科层权威角度增强全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统一协调性;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进一步整合优化执法资源;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推动风险评估技术优化升级等。
然而,上述治理优化的种种努力却在当下遭遇严峻的现实壁垒:从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到双汇“瘦肉精”猪肉,再到跨国肉制品巨头福喜公司改装上市的过期劣质产品,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不少著名品牌异化成制售假冒伪劣的“避风港”,严重损及消费者的安全预期;在日常的媒体报道披露中,“塑化剂”白酒、“苏丹红”鸭蛋、地沟油、毒豆芽等有毒有害食品始终不绝其踪,“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成为公众心中挥之不去的安全阴影,并逐层累积、日渐放大成无处不在的集体焦虑。在现实的危机挑战下,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进程同步,开始积极探索多元治理之道。2015年4月24日修订通过、同年10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将“社会共治”给予基本法律层面的确认,将之规定为今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制度之一。
从《食品安全法》的法律效力以及随后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多层次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实践来看,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治理业已转向共治机制,其力图改变既往拘泥于监管中心主义的窠臼,全面吸纳一切可能的治理力量,建构增益互补的安全控制体系,这是食品安全领域福柯意义上治理技术的深刻变革。共治的制度化,意味着食品安全治理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挑战业已纳入协同互补的处理机制,而不再由公权力主体垄断治理。这一体系化的制度思路,既需要以国家强制为核心的监管权威,需要以专业技术机构、行业协会等为代表的科学社群的智力支持,需要广大公众基于“用脚投票”的弥散化的市场制裁,更需要借助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
只有有机整合这些不同源泉、不同形式、不同适用机理的多元力量,才能彼此取长补短,发挥体系化治理效力。
二、通过信任的食品安全共治之道
从共治模式的运行机理看,其得以聚合各方的制度纽带在于信任。人类的任何社会合作行动,都需要一个基础性前提: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约束性条件下,行动主体之间能够实现彼此期待的行为选择预期,建立起对于相对方行动之恒常性认知,在此基础上产生人际信任。舍此,合作将无从发生,也难以为继。“人际之间若无普遍的信任,社会就会解组,因为很少有关系建立在对他人行动全面、彻底确知的基础上。
信任附着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上,按起源划分,社会关系分为先赋性关系、准先赋性关系、获致性关系;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按照交往的亲疏距离分,则分为家人连带关系、熟人连带关系、弱连带关系、无连带关系。尽管视角不同,但上述分类分享了一个隐含的共同标准,即依据主体之间熟悉/陌生的差异程度进行界分。以社会关系为主轴,可以构建出人际信任的“差序格局”:(1)社会互动以行动者自我为起始原点;(2)与该中心原点的距离越近,情感性关系越强,越值得信任;(3)从中心原点外推开来,情感性关系逐渐减弱,工具性关系逐渐增强,信任也随着成员之间的离散化程度加深而淡化循此逻辑,在以工具性关系、无连带关系等为代表的陌生化关系中,倘若缺乏特定的`制度安排以保证行动者对于彼此行动的稳定预期,则其中的信任最为淡薄,也最难在这类关系覆盖的群体当中建立合作。
三、共治模式下的信任断裂及其展开形态信任
对于食品安全共治须臾不可或缺。然而,必备的制度纽带却在治理实践中遭遇层层断裂,导致共治实践在公权力执法、知识治理、市场规训等不同维度相继发生“失灵”,社会公众对之展现出复杂而微妙的不信任心理和集体焦虑,严重损及共治绩效。“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序决定了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将其作为优先目标纳入社会治理战略规划,由承载科层理性的监管部门予以实施。作为治理战略的实践者,监管部门既具有受托于国家—公意的合义理性(legitimacy),又具有整合智力支持、强制信息披露、惩处违法枉行的行动力,理应在价值、事实两个维度均获得足够的社会信任。然而从宏观层面看,公众对监管部门的执法绩效普遍表示失望:在一年一度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2015年“中国平安小康指数”项下对食品安全明确表示担忧的人数比例竟然高达77.8%,“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项下食品安全连续五年“荣登”榜首,而对于“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的民意排序,食品安全也以44.8%的关注度名列第一。
如前所述,我国业已从制度、组织、技术等多个层面力图改进执法绩效,然而不断强化的执法努力背后却是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挥之不去的集体焦虑,可见监管部门的社会信任资本正在发生重大流失。在微观层面,食品安全个案中的行动者用看似“过头”的选择表达对于监管部门的高度不信任。
论语的论文篇三
经典,伴我行,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体会、方法。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弄懂?说得多好,做人要讲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受人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这就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社会上也是这样,不要以为自己官大就可以欺压别人,要时刻牢记人人平等。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礼,不是外在的礼貌、礼仪,而是“整个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重视“礼”的民族,并把“礼”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重要工具。只有做到礼,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而只有和谐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美。
让我们与经典同行,感受那无穷无尽的知识;让我们与经典同行,感受那浩瀚无边的哲理;让我们与经典同行,共同感受那经典的魅力!
论语的论文篇四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的论文篇五
引言
笔者作为宫崎骏的忠实粉丝,每次观影总能感受到一股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热情向上的田园风情,直到末了都不愿意从场景中走到现实中去。同时作为一直深耕于村镇规划研究的规划师,也能够从宫崎骏大师的场景营造中提取到灵感与元素,并优化现实生活中的村镇,使其能够提供给居住者以流连忘返、沉醉其中之感。目前对于宫崎骏大师的动画作品,研究的比较多的是美学思想的探索、奇幻色彩的研究、生态意识的呈现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内容,能够用于规划景观塑造方面的内容比较欠缺,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发表一些笔者的看法,提出实用性的建议。
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龙猫》《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哈尔的移动城堡》《岁月的童话》等,会发现影片中的主要场景是乡野村庄,特色小镇,沿海小岛及随处可见的绿色田园与梦幻森林,其山水格局浑然天成,建筑风格极具特色。这些都无不影响着作品整体景观的构成和视觉效果的酝酿。
1五大景观元素构成分析
1.1天———本底
每一个地方的天空,都会有艳阳高照、晴空万里、阴云密布和狂风骤雨。天空,基本上奠定了场所空间的背景基调。宫崎骏笔下的天空,多为风和日丽。蓝天与白云勾勒出乡村风景最好的底色。《千与千寻》中千寻在油屋吊脚台看到的天空,几乎纯净到海天一色,充分的反映出人物当时平静纯洁的内心。《魔女宅急便》中的小魔女琪琪,骑着魔法扫帚自由的穿梭于海边小镇无垠的天空中,清澈湛蓝、无边无际、白云点点美如幕布一般,充分烘托出主人公内心对未来世界的热情向往。偶尔,在天空里会有鸟的痕迹,鸟儿也是天空风景最好的点缀,让空间有了尺度感和范围感,营造出一种无限与有限的对比效果。天空元素在村野景观格局里,面积较大,色彩较浅,作为背景,属于本底(本底: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1.2山———本底
宫崎骏笔下的山,往往更多的是用来营造村野意境,它是绿色的主要载体:郁郁葱葱的山峦、苍翠满满的山野、金黄无垠的麦田、布满青苔的石阶、野花和小草簇拥的乡间小路等等。郁郁葱葱的背景山同样也舒缓了视觉神经、放松了心情、陶冶了情操,同时还渗透着宫崎骏大师对美的意识、理念的不断追求。山在景观塑造里,算是最有分量的景观元素,不仅面积大,颜色厚重,也属于本底,是与天空产生色彩对比的本底。
1.3水———廊道、斑块
日本,又称“万岛之国”,有岛屿就会有水。不论是一望无垠的海面,还是湖泊江河,甚至小至水潭,都无一例外的充斥在电影画面中。《悬崖上的金鱼姬》是一个发生在海滨小岛上的故事,主人公宗介与妈妈住在海边悬崖上的一座小房子里,一次偶尔在院后的海边游玩,偶遇女主人公海女儿魔法血统的金鱼波妞,他们相遇相知相爱。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波妞变成小女孩之后,宗介驾驶着自己的模型小船在波妞的魔法下,行驶在被水淹没的村庄里,天空中的云朵倒映在海面上,水底奇异的海底生物和主人公之间的互动情节,让人不禁联想到纯真的童年时光在乡间畅游的场景。水面带给人的感受多是宁静致远,《千与千寻》的那条无边无际的河,行驶在水上的有轨列车,河神琥珀川,以及三面临水的油屋,水的元素给营造的梦幻街巷增添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影片涉及的水景元素,主要包含面状水域、线状水系、点状水潭。水是故事发生的活动场所,内心独白的宣召墙,整体景观构成中,水起到点缀的作用,属于斑块(斑块:是指在景观格局中,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且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单元)或者廊道(廊道:是指在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形或带状结构,是斑块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大面积的海面和水塘,属于斑块;带状的河流,则属于廊道。
1.4田———斑块
田园是郊区以及乡村的象征,宫崎骏绘笔下精心修饰过的田野蕴藏着丰富的自然魅力。《千与千寻》《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影片中,村镇的描绘无一不是掩映在一片山峦坡地之中,也正是因为日本多山岛国的地貌,画面中呈现的街道场景也处处有着起起伏伏的田野、色彩斑斓的花草树木,呈现一幅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画面。
田是一种与山体在颜色上比较接近的景观元素,但是田的取景,一般会带有特写镜头,是影片里故事主人公产生活动的特定场所,与山体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区别。而且田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征,春天时节黄色油菜花和绿油油的庄稼;夏天的紫色薰衣草;秋天丰收时节金灿灿的稻谷;冬天皑皑白雪下的白色田野。所以在景观塑造里,将田元素归为具有异质性的景观斑块。
1.5屋———斑块
建筑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村野民居是景观构成的特殊元素。它与之前提到的天、山、水、田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不属于自然景观,而属于人工景观,可以归为人工塑造的斑块。宫崎骏作品里的建筑屋主要有东方特色建筑、欧陆风情建筑、日本传统民居等。
油屋是《千与千寻》整个故事情节中最独具特色的一栋建筑,三面由海环抱,仅仅只有一座红色的木桥与外界地面相连接,油屋建筑具有强烈东方色彩,建筑由红墙与绿琉璃瓦的装饰组成,为千与千寻故事渲染出极为神秘的氛围背景。《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故事的开端魔法师哈尔第一次带着苏菲在天空中飞跃的场景,色彩斑斓的尖拱屋顶以及木材质组合的房舍极具梦幻性,使得整个欧陆风格的特色小镇的景象映入眼帘。据了解,影片中的小镇取景于法国阿尔萨斯省科尔玛小镇,小镇被河流环绕,是享有“小威尼斯”之称的水上世界。小镇中的半木质房屋是欧洲中部常用的建筑形式,其建筑结构是用粗木砌出支架,然后用水泥石砖成墙,综合采用木、石与水泥的混合结构。而影片《岁月的童话》中,也呈现了大量对日本传统房屋建筑的描绘。女主角妙子来到乡下俊雄家,居住的是典型的日本传统房屋,坐北朝南,房屋外围是供染坊的晒场平台。房屋周边没有围墙,大家坐在屋外的平台上,看翠绿的丘陵,宽广的绿野,视线宽阔,风也徐徐,好不惬意。
建筑与以上的四大要素“天、山、水、田”有机融合,将自然景致与人工特色建筑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和谐静美的人气村野风景画,这也是宫崎骏作品里面最常见的景观构图模式。
2驱使五要素组合的动力
这种“自然美景+特色建筑”组合下的“天、山、水、田、屋”的模式结合是基于宫崎骏大师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思想的贯彻。“森林信仰”,是一直以来深埋于日本人内心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而这种对自然的热忱与信仰也同样一直影响着宫崎骏先生。他相信人本就依靠自然的馈赠而活,居住的房屋应是开放式的、与自然相融相和的,要停止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停止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等等,要报以“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理解自然、进入自然,从而融入自然。大自然无疑是人类的母亲,他馈赠了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若是一味的取之无度的攫取自然资源只会自食恶果。必须做到爱护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持续发展与生存。
人类只有留住自然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乡野村田,特色古屋,自然界才能够馈赠于我们舒适的自然环境与驻足流连的生活场所。只有敬畏自然,珍惜自然带给人类的一切,与自然相融共处,才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3村镇景观塑造的建议
电影场景里的美丽村、特色镇与海滨岛,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离我们似远犹近。现实里也有所谓的彩云之南的纳西古镇———丽江;魂牵梦萦的江南水乡———乌镇;遗世独立、细腻婉约之境———徽州;安静古朴的水性小镇———凤凰;令人迷醉、恍如云烟之地———平遥古镇;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凯里,等等。细看这些已经被开发的特色景点古村古镇,往往商业气息太过浓厚,铜臭味太重,似乎都已经失去了最原始的'纯净。而作为个例开发出来的旅游景点,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普通村镇,那么普通的村镇,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如何塑造景观格局,留住乡愁。
3.1坚持人与自然的思想
从规划观念的层面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村镇的建设的确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但要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开发建设,不能一味无度的发展乡村企业、村村冒烟,户户点火。在划定建设范围时,要严格保持自然保护区并留住森林与自然水源;保护基本农田,不占或少占用基本农田;控制历史保护区的建设,限制核心保护地带的开发。只有先有自然,然后才能把人类和建设安插进去。
3.2打造“自然景观+特色建筑”的景观组合模式
“天、山、水、田”是自然界中的基本要素,是村镇风景化的大型综合背景,“屋”是人工打造的要素,只有在浑然天成的天空、山林、水面、田园的景致中,人们才能够享受到最返璞归真的纯美,乡愁才会油然而生,才会留住情怀。
3.2.1天空———留住原始的颜色
感受天空的风云变幻。在规划师的眼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环境,少排放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保留最原始的天空。
3.2.2山林———保护与设计同在
在保护树木,防止乱砍滥伐的同时,要利用好山的高地优势。利用好山顶、山腰、山脚等特质要素。山顶作为山体最高点,自然视野最开阔,属于最佳观景点;山腰为过渡山顶山脚,其地势起伏变化大,视野较为开阔;山脚的空间最为丰富,与水、田、屋联系最为紧密。
3.2.3水面———优化与整治共存
分类利用点状水面、线状水面、面状水面。点状水面主要用于渔业养殖,兼具景观、风水塘、防洪排涝等功能。线状水面主要为人工开凿,用于农业灌溉、防洪排涝,形成景观带。面状水面主要功能以备用水源、农业灌溉为主,生态观光为辅。规划应重点考虑污水整治与驳岸设计,增强人与水的互动,加入当地文化特色,使其富有活力。
3.2.4田园———遵循自然式发展
田园景观塑造主要包含合理打造农田肌理、农田色彩、农田序列。保存原始肌理,丰富农作物色彩与种类,增强农田序列。有机地将田园的三要素综合运用,同时遵循自然耕植,集功能与观赏于一体。
3.2.5村屋———保留特色式建筑
挖掘属于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保留修缮历史古建。特色建筑包含历史建筑与当地民居。中国村镇的特色建筑种类繁多,例如琼海民居、福建土楼、傣族竹楼、黄土窑洞、川居碉楼、北京四合院、鄂西吊脚楼、蒙古包、客家公祠等。在村镇风景化的规划中,对待特色建筑,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保留特色建筑形成的村落肌理,遵循原有的建筑材质、建筑色彩、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建筑风格进行局部修缮。
4结语
对于现阶段快速城镇化的村镇地区,应该基于提升人居环境、塑造地域特色的目标,对物质存留和抽象的非物质、情感等环境元素进行优化和发扬。从宫崎骏大师对电影场景中的村镇风景塑造的研究中,结合景观格局即“本底+廊道+斑块”原理,提取“天、山、水、田、屋”五要素,打造“自然景观+特色建筑”的景观组合模式,优化利用纯净的天空、深沉的山林、多变且神秘的水景、无垠的田野和特色的村屋,营造村镇景观。希望以上探索能为一般村镇提供风景优化的建议与思路,共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情与景的留恋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