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乙己教学反思与提高篇一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三学生虽已不算陌生,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仍会感到比较深奥难懂,因为鲁迅作品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刻了。学《孔乙己》这篇小说而言,大到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小到结构线索、难解语句、精妙字词,真是无所不有,这就给教师在时空有限的语文课堂上解决好这些问题,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解这一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带来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抓住关键环节,选准突破口,进行“活教”,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学习欲望,达到“教活”的目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上好《孔乙己》这一课,就必须抓住这篇小说的两个关键环节――笑声和铜钱,引导学生从静听“笑声”和细数“铜钱”入手,打开全面正确地理解这篇作品的突破口,使学生在细细的品味和深深的思考中主动进入作品的情境,真正把握和领会这篇小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静听“笑声”,理解典型的.环境,体会作者精巧含蓄的布局。
孔乙己教学反思与提高篇二
在教学中,我信任学生的潜能,努力挖掘学生的情绪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发明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见解。
课堂点拨症结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剖析的道路,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敏捷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精确的轨道上来。
孔乙己教学反思与提高篇三
在读《孔乙己》的时候,我抛除了脑海中所有的成见,与文章“坦诚相见”。一读仿佛见其人,二读仿佛有所感,三读仿佛有所悟,但只是“仿佛”而已。面对经典,有时我会窒闷无语,大约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吧。后来一则材料进入了我的视野,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
可是于教学而言,“意会”仅仅是第一步,我还必须要“言传”,教师永远做不了孤胆英雄,因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指导着学生去获取全面的提高。如何“言传”呢?我想第一步还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引导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孔乙己“苦”在哪儿?社会怎么“薄凉”的?于是授课过程中,以情境再现为目的,进行了大量的演读、模拟,这个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朗读与语言的品味,并顺势对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进行了必要挖掘。
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设计的适当位置设置了几个“触发点”,一是导入暗示科举制度,二是认识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级,三是体会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圣贤书同样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呐喊什么。就课堂效果而言,在品语言、理情节的过程中,学生由“笑”转为“不笑”,现场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
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天然的特点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给学生”,这样做显然会让许多人再次陷入迷茫:这没让学生自主,这没让学生合作,这没让学生探究,甚至这也没有传授什么方法,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是啊,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也想问问听课的学生,但我没有机会,45分钟的相遇仅仅是一次偶然。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尊鲁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讲《阿长与山海经》之后鲁迅纪念馆的馈赠,此刻,先生正注视着我,我不知道我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声,我只能感慨一句:说不尽的《孔乙己》啊!
孔乙己教学反思与提高篇四
学生提的问题有时看似不着边际,然而加以引导,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马行空,教师在引导时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读文本的根本。在新课程课堂上创新入魔是一种病态的课堂,不信请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如创造性阅读、补白式阅读、故事新编式阅读等新形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课堂上,老师扇情鼓动,学生十八般武艺用将出来应和,语文课堂成了一调味瓶,语文课也在创新外衣的掩盖下被调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表演课、社会课,甚至法庭课,惟独缺了语文这一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创新活动由于离开了文本而信马由缰,学生只能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对语言进行涵泳和浸润的机会。
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为了达到创新效果,将《孔已己》课堂设计成道德法庭,孔已己为原告,丁举人为被告,控辩双方在丁举人是否是凶手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学生扮演的法官觉得双方都有理而一筹莫展,最后灵机一动宣布本法官难断这个案子而草草收场。教师的`这种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追求所谓的创新,是对文本的一种亵渎。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为愚公不会灵活变通,不会采取科学方法;读《皇帝的新装》读出了两个骗子真聪明,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竟然畅通无阻,令人佩服;读《背影》读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爬站台属于违反交通规则。如此解读文本,还美其名曰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其实,创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说到底,都必须源于文本,再回到文本。脱了文本的创新,创新有多远,离语文就有多远。
孔乙己教学反思与提高篇五
《孔乙己》是一篇经典之作,从教以来,也已经教过好几遍,每次教都有新的感悟。它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在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上没有止境。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本课最成功之处是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这个环节。
备课中,我发现孔乙己这个人物可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新课标”实施后,也听过不少“新”模式的课,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似乎成了必备的形式之一。其实,对于动辄“讨论三分钟”的做法,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以“讨论”替代“思考”;对于这种没有效果的“讨论”,我向来是颇有非议,不敢苟同的。不过,这一次我居然也“讨论”了一把,但在课前考虑、课上实施时,注意了以下几个细节,我想,这也许是成功的因素吧。
1、“打有准备的仗”。如果课堂上提出个问题就由学生去讨论,因为学生没有准备,讨论当然就无从谈起。事实上,这样的讨论要不成为几个口才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要不你一言我一语,谈得热闹,没有收获。所以这次我是课前将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事先备好,讨论时拿出来,有理有据,而且事先声明,推举代表的发言必须是讨论组的统一意见。这样讨论的方向就不是辩论谁对谁错,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这也是很多讨论常犯的错误),而是虚心地取长补短,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讨论组共同受益的过程。
3、“有充足的时间”。这节课学生讨论的时间长达十三分钟,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课后总结时知道的。讨论的结束也不是教师宣布结束的,而是自然地小下来、静下来。其实,我向来觉得,讨论的话题倒不宜过多,一节课上动辄讨论一下显然是流于形式,但一讨论就得“尽兴”,就不必有时间的限制。否则,讨论还没开始,先规定“三分钟”、“五分钟”,谁还有心思尽情地把话讲清、说完呢?讨论的时间即使长一点,哪怕影响到以下环节的施行,也不必遗憾,因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本来就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有所得”,这就是一节课最大的成功。
说起遗憾,我想,如果这些话题不是我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来的,那该多好啊!我甚至还想,学生们说不定还能“挖掘”出更精彩的话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