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篇一
从事语文教学实践30多年,发现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特别重视“文道统一”,强调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语文还应有的一个作用,即美育教育。传统哲学把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分为智力结构、伦理道德和审美心理结构三个方面,即知、意、情三个领域,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教育也应该包括与之对应的智育、德育、美育三方面。
在语文教学活动这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并感悟其中的文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人情美等。
散文,这个巧匠精雕细琢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大师成竹在胸挥洒泼就的艺术画,以它“形神兼备”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在中考阅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写景散文类作为中学语文课本的“重头戏”,颇受师生的喜爱和关注。这些美文佳作把美潜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启发学生去发掘美、领悟美,把潜在美转化成为现实的美,从而逐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写景散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像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春华秋实、夏雨冬雪成为作家笔下的美景时,作者往往调动了一切能够调动的感官,通过视、听、嗅、味、触这一系列的感官着力表现这些景物的色、香、味等特点,丰富了我们的审美情趣。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就内容丰富,形、声、色、味俱全。趣味无穷。有好看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从视觉的角度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和形状,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机的感觉;有好听的:“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听觉上写出了百草园动听的声音;有好玩的:“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牵连不断拔起来的何首乌臃肿的根”,从触觉上写出了儿童好奇的心理;有好吃的:“有桑椹,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从味觉的角度写出了植物的味道。
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突出了百草园的无限趣味。百草园的美景犹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让我们品尝领略后,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的“五觉”美,训练和调动“眼、耳、手、鼻、舌”这五种感觉,品味文中的美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修辞也是写景散文阅读中需要注意的一环。一般的写景散文中,把握修辞也是领悟散文美的一种手段,合理的运用修辞,文章的语言也就生动优美了。在朱自清笔下的《春》中,他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中,我们看到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景致,文中的花美艳之极,我们要领悟这种美,要借助修辞。更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写野花“它们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他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草丛中的野花闪亮迷人的姿态,这些野花在野外的春天亮丽着,如同夜空的星星那样引人注目。
由此可见,修辞是写景散文审美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对增加文章文采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教会学生感知修辞给文章带来的美感,领略其中蕴含的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般的景物描写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包含着或区域的信息,比如张洁的《挖荠菜》中写道:“田野里的树伸出绿色的小手掌在欢迎我”一语中生动地写出了植物刚刚发芽的.可爱情景,也暗示了这是春天。在另外的文章中,有作者写道“清晨河边的草地上一片白霜”,“满山的枫叶红红的”之类,亦即提醒读者这是秋季。还有“每棵树都会吟出一片白云缥缈,每一丝柳絮都是一棵树的分号”,这不也是写春天吗?在写景的散文中有冰天雪地的北国,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致,有黄沙漫漫的戈壁滩,也有空旷寂寥的沙漠,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观……这些都要引领学生去感知。感知景物描写中隐含的丰富信息,对提高散文阅读的审美培养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有顺序的,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存在于时空之中,人最能感知时空的变化,我们的文章也因言之有序而显清晰和富有条理,同时也彰显了作者的逻辑思维。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对紫藤萝的描绘:先写紫藤萝花瀑的繁盛和生机,次写紫藤萝花穗上浅下深的颜色,再写紫藤萝花朵的形态,由整体到局部,脉络分明,把人带入花的世界,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先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分写济南的山水。写济南冬天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全段紧扣“妙”字,用生花妙笔,绘如花妙景,按空间顺序,从山上、山间至山腰,由高到低,把各个细部的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突出了山的秀美景色和雪的娇美情态。我们在有序的散文中不断体验到如诗似画的美,从形式到内涵,从画面到意境,真切感受到潜藏在画面中的美,教师必须有意地引导、启发,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总之,在写景散文教学中,我们惟有不断引导学生感知散文中蕴含着的美学资源,让这些美的因素与其他知识和谐地组织融合,从这些审美的客体中具体真实地感知美的事物,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具有“真、善、美”的感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审美水平的目的,发展迅速健康的审美观。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篇二
初次看到这篇课文,看到郑振铎的散文被改得如此地步,真有点伤感。细细读来,似乎这样的修改更适合三年级的孩子阅读。学《燕子》其实就是引导孩子与美文为友,感受散文的魅力。所以在教学时我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其次,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学生的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
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扣住文本不架空文本。任何一个环节的设置都不离开读文章。三维目标的体现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融合在一起,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心灵体验,课堂上既有对学生评点方法的引导,更有对于阅读文章方法的传授。将这三个环节定位为读文、读人、读自己。方法上的指导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阅读教学要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学会个性解读文本,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讲授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指导。
总之,回归本色,这就是我心中的本色语文。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篇四
核心提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上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
散文两篇教学反思篇五
今天下午终于上了一节公开课《背影》。
这节课,课前是播放《背影歌》,营造一种离别的伤感。然后一问:“是一件什么事让他有如此的感受?我们来看朱自清的《背影》。导入新课。
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层次后,直奔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桔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特别注重学生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纷纷举手,品词品句很精彩。师生互动协调。重点突出,分析很到位。
接下来,紧扣两次流泪,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爱是本节课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进入意境的。我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路上父亲为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做的几件事,还有文中父亲说的5句话来体会。一层层地导着学生进入意境,体会到作者当时流泪的复杂心情:这是理解的泪、感动的泪、幸福的泪、怜惜的泪、自责的泪、依恋的泪。。。。正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怀的时候,用一首刘和刚的歌《父亲》,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许多同事说:“歌声很感人,唱出了内心的感受。”真可谓恰到好处。
第三个环节是用心感恩,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针对现实存在的学生对家长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进行一种美德教育。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家里不孝敬的表现,然后用一段《感人的家长会》录像去震憾学生的心灵。最后教师语重心长的说:“同学们,去孝敬父母、珍爱亲情吧。因为只有爱父母,才会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爱我们这个人类社会。”话音刚落,屏幕出示作业:1、回报爱。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他们需要做的事。
2、描写爱。回忆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片段,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这堂课延迟了5分钟下课。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一次评课活动。1、整节课很完整。2、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3、刻画背影一段的品词品句很到位。4、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思想受到了洗礼。5、多媒体运用很恰当,提高了教学质量。6、整节课的容量很大。
2、“第三环节可以不要,因为美学教育不是一节课的事。多了它显得拖堂了。”与“第三环节应该要,课堂结构才完整。素质教育是育人为本。”
听着他们的话,我反思自己的课:
1、整堂课我始终注意学生的动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拐杖、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这一点我做到了。这要谢谢陈大伟教授给我的片言片语的指点:“注意学生的反应,用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学。”
2、导入新课自然,环环相扣,像一条顺势而下的溪流,水到渠成的流到课文的深处,流到课堂的结尾。整节课很完整。
3、第一次使用多媒体教学,不是很熟练。加之,学校里没有遥控器,每次来到学生当中活动后,又要走回到黑板前,动鼠标才能展示课件。这样来回浪费了一点时间,导致拖堂。以后要多多运用多媒体教学。
4、至于要不要歌声,关键就是看学生的感受需不需要。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多媒体都是好样的。如歌声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有什么不好?多媒体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它与教学内容是有机的组合,而不是各自分离。直观、提示、促进、升华。
5、至于美学教育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要不要砍去?我认为,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先,教育工作者先育人,再教书。“德智体美”“德”为首。一个没德的人,知识越多越反动。虽然下课了,那我就用下课几分钟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又促进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有什么不可?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堂中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的统一是我每一节语文课都认真对待的事。
散文《背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