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寓言教学反思篇一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三年级寓言教学反思篇二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 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 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是什么滋味?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年级寓言教学反思篇三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师:范写馋、?,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三年级寓言教学反思篇四
在这次教育督导中,我执教了《伊索寓言》一课。有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课文的类别与前三篇相似,都是通过故事,赞扬美好的东西,抨击丑恶的东西。课文涵盖了三个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这三个小故事都非常的简短、浅显,课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节揭示,有利于学生把故事与寓意联系起来,与关键词句对应起来理解。
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如何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且不去研究编者因何将这三个小故事放在一起,组成一篇文章。单从“用教材教”的角度来思考,我似乎觉得如要一则则的来教,则显得太过于生硬。因此,我反复的阅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渐渐地“谎言、假话”这些字眼逐渐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于是“谎言、假话”成了三则寓言故事的纽带。我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狼来了,狼来了!”“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让学生比较一下,发现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三句话都是假话,骗人的话。进而让学生从三则寓言中去寻找故事中的牧童和两只狐狸为什么要说假话,以此为突破口,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
故事越短小,语言越精炼,留给读者的阅读空间也就越大。《狐狸和葡萄》中,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其实是中国式的阿q精神的典型诠释。狐狸的心理是欲得之而不得,因而自我安慰。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狐狸想尽了办法”中的“想尽了”来展开想象,通过交流,一只对葡萄垂涎三尺,丑态百出,但还死要面子的狐狸嘴脸跃然纸上。《牧童和狼》中写道:他好几次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我引导重点想象他第一次大叫和最后一次大叫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牧童恶作剧的不同结局,体会牧童的行为其实是害人害己。《蝉和狐狸》中我引导学生读好狐狸的甜言蜜语,想象狐狸嘴上是这么说的,可心理是怎么想的呢?通过交流,一个口蜜腹剑的奸诈贪婪的狐狸嘴脸也就露了出来。
《狐狸和葡萄》,寓意是: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的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如果单是从文本来说,理解了这些也是仅是完成了教材的任务,但教材终归是个例子,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是更为重要的目标,因此我适时引入“我读书,我快乐”的阅读活动。乘热打铁,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蝉和狐狸》中蝉非常聪明机智,但是这样的人固然聪明,但是会有什么不足呢?
我想:寓言故事的内容是大致不会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迁移,我们也不能墨守陈规,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寓言。
三年级寓言教学反思篇五
寓言本来内容浅显,但含义深刻。南辕北辙的故事学生一看就能懂。所以教学中让学生粉橘色朗读表演,将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的情节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一来,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就自然产生了,对课文内容也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次的.尝试表演中,对课文内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教学寓言《南辕北辙》时,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对这则寓言有了整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