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电子版篇一
蒲江县实验外国语小学 高静佳
《炮手》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的一名普通的炮手,为祖国的利益亲手炸掉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故事.全文以对话的形式,以人物神态描写形象突出了主人公"炮手"的复杂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
本课一方面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另一方面文章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因此教学时要围绕"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炮手在神态,言语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结合课外辅助材料,深入体悟神态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这两点来进行.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
1,以"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重点词语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进行前后对比,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逐步走进炮手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细细体味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以及当"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另外,让学生对文中另两处人物神态的对比,侧面突出炮手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炮手的奉献精神,在读中升华思想感情.学生渐进有序地自读自悟(自由读,齐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等),使自身投入到文本当中,充分创造出悲壮,肃穆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炮手,去体验人物矛盾交织,痛苦绝望的内心.把"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词的训练放在学生体会炮兵和将军不同情感的过程中进行.将军因为想到马上要消灭敌人,心情激动,兴奋,舒畅;而炮手想到将要摧毁自己的家园,心情十分痛苦.让学生将自己当作炮手,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追问,让学生感受炮手脸色为什么由苍白变为煞白,惨白,由此去感受炮手情感的变化,体验这三个词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历经言语者的思想感情,使"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词变得不再白,而是灵气十足,丰富厚重.
3,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教学时尝试在课文多处"留白"处发挥学生合理想象,真正走进炮手内心.如想象炮手心理活动,想象对子座红瓦白墙的房子,想象炮手家园的美好,感受一切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感受炮手紧张,复杂,痛苦的心理,感受到炮手行为的伟大.
我最深的感受是本堂课教学中,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还做得不够,学生学习主动性没有被最大程度激发出来,学生对炮手当时的心情体会的还不够深刻,给学生读的时间和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足,今后还需多做努力.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欠缺,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利用现代设备进行教学。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炮手》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东埔小学洪清雅
走下讲台的那刻心情却轻松不起来,课是结束了,反思才开始启程。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美好的教学设计不等同于精彩的课堂,都说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都说教材知识是有限的,挖掘课程资源是无限的。
当然,从总体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听课老师及教委办老师对整课堂的教学流程评价挺高的。那么,就从以下几点展开我的反思。
一、对教学重点讲解不透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炮手脸色苍白、煞白、惨白的神态,进一步体会炮手的心情。当预先设计如何提问学生的问题和组织学生回答的时间较多,而一上课,怕完不成教学进度,此环节就节省了,改为我来引导,让他们以读促悟。课后,语文教研组长提议我这部分应展开透彻才好!现在回想起来,原以为本班上课教学节奏太慢了,就想在借班上课时,调整速度,使教学进度紧凑些。
总之,教学重点应多展开!
二、缺乏对学生学情的了解
借班上课需要了解他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和上课习惯。当要求学生小组四人合作交流炮手为什么要亲自炸毁自己的家园时,学生讨论不积极不热烈,应对他们班平时是否有组织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解,更要在课前对你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都考虑到学情呀!
现在回想,原本是体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际课堂中收到的结果却甚微呀!
作为老师,怎么不好好去了解他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呢?
三、个人教态大方自然,这是许多听课老师的共识,教学前程设计新颖,教学过渡衔接自然,特别是教学评价语言多样化很到位,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另外学生回答出符合文本的语言也让我感到这堂课确实有让他们吸收到了什么了,这也是我一向愿意去做的!
整堂课下来,感谢本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帮助,没有他们,我无法有如此清晰的教学,一节扣一节,紧凑有序!
由此我想到教学要达到较高的教学境界就是要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解、困惑等及时总结整理并融入到下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做到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因地制宜”或者“因材施教”,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总之,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好好精心地、小心地准备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能够达到行云流水的状态。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电子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和原因。
2.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愿、投、况、吞、烈、绪、述7个汉字。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识字学词: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导学习新字新词。
2.请同学们看出示的生字:“掌”“班”“腿”“晃”观察它们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这几个字。
3.教师示范书写。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学了一件什么事?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按照“鼓掌前,鼓掌,鼓掌后”的顺序来记叙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辨字组词。
投( ) 默( )
没( ) 墨( )
2.质疑:英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小姑娘呢?
3.学生读第1自然段,体会掌声前的英子是怎样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词语。
二、心灵呼唤,体会英子的快乐:
英子是一个残疾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同学们难道不希望英子勇敢地面对生活吗?那么,你心中的英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
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英子?见到这样的英子你高兴吗?是什么让她有如此的变化?.
英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三、体会两次“掌声”,感受英子的内心:
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并思考:
1.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2.从英子的神态和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画出有关语句,并作出批注。
3.两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体会来信,放飞美好心愿:
1.请学生读英子的来信,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2.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认为爱还是什么?
五、拓展学习:
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电子版篇三
1、整体识字7个;会写13个字;会写16个词语。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想象中的奇妙经历写清楚的。
3、能用学到的方法大胆想象自己的一次奇妙经历。
检查预习
1、完成练习册一至四题
2、指名校对答案。重点指导“狐”左窄右宽,注意右面是个“瓜”,不是“爪”;“零”注意下面的是个“令”,不是“今”。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宇宙的另一边》,了解大胆想象可以创造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作者顾鹰小时候的一次奇妙经历。(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读薄)
1、自学提示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写事文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指名分享展示。(1人分享,2人补充。)
预设1:因为贪玩,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想变成一棵树。
预设2:我变成一棵树后,树上长满了鸟窝,奇形怪状的。窝里住满了我的朋友,还有妈妈,他们在一块吃东西,馋得我口水直流。
预设3:“我”因为不想回家吃饭而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愿望实现后发生了一连串有意思的事情。
品读故事,感受奇妙的想象世界(读厚)
2、学生分享展示。
预设a: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过渡:“我”变成的这棵树有什么神奇之处?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梯形、星形、心形、五角星等)
预设b: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
过渡:小动物们是怎么住进鸟窝的?
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预设c:“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过渡:看着小动物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拿来的好东西,我馋得直流口水,对于我的口水,小动物们展开了有趣的讨论。
“咦,下雨了。”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
“你看,这不好好的嘛。”
“那么,可能事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
思维导图描绘课文写法(读清)
请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把作者的奇妙经历描绘下来。
1、我想变成什么?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3、变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大胆想象,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出示自学提示:读《主题阅读》中的《逃家小兔》,完成课后思维导图。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电子版篇四
教材介绍:
我所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小虾》,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而在课堂上对字词的处理已不作为重点,只是对于本课中个别难读难写的'字老师给予提醒和帮助。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虽然没有亲手饲养过小虾,但小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孩子在市场上见过小虾,很多孩子也吃过虾。一些学生自己在课前去观察了小虾,对小虾有了很直观的了解,但是他们未必能仔细观察到小虾活动的动作形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小虾的样子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小虾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样子及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3、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小虾吃东西的有序和有趣
教学准备:
小虾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
出示齐白石的画——虾
1.这是一幅非常有名的画——《虾》。这幅画中的虾姿态各异,灵动活泼,栩栩如生,虽只有简单几笔,却把虾的质感和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齐白石)
3.是的,齐白石爷爷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栩栩如生的虾,用他精湛的画技把虾画活了。
4.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很神奇,如果我们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也能把虾写“活”呢!(板书:写“活”)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作者笔下的《小虾》!去发现语言文字的奥秘吧!(板书:小虾)
二、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虾?
2.反馈: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虾?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读句子说感受。)
(你真会读书。你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真好。你读得很不错,概括得也很好。没想到同学们这么会读书,老师真低估你们了。)
3.默读课文
请大家默读课文,读着读着,哪些地方,哪些句子,让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群活灵活现的小虾?请你把这些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三、片段训练一
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它们有时独自游来荡去,有时互相追逐,有时紧贴住缸壁。
1.你找到了哪个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找到的句子)
2.你的想法跟老师一样,我也找到了这个句子。谁也找到了这个句子?请你读一读。(出示句子指名读)
3.这段话中作者是怎样把虾写活的?你发现了什么奥秘?(评:你很会思考,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动词
让我们拿起笔在这段话中圈出表示小虾动作的词(板书:动作)
(用上这么多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姿态各异的小虾。)
(2)句式:有时……有时……有时……
作者写了虾的很多动作,那么他是怎样把虾的这么多动作连成与一句话的?
(总结:是的,用上这样的句式使文章更有条理了。)
板书:有时……有时……有时……
(3)结构:总分
抓“自在”:你觉得这些小虾在缸里怎么样?你能从这段话中找一个词语概括吗?)
(总结:像这样的词叫中心词,这句话就是整段话的总起句,这样的结构叫总分结构。用上这样的结构使表达更清晰了。)
板书:总分
(4)指导朗读
(评:你的表情真丰富,朗读的声音真好听。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可范读
齐读: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4.片段训练
(1)今天老师把一群小金鱼带到了课堂上。请你仔细观察,用上这样的句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写出你眼中的金鱼。
(2)出示
小金鱼在缸里,十分。它们有时(),有时(),有时()。(练写)
(评价
你看得可真仔细,他们居然有那么多不同的动作。
这么细微的动作都逃不过你的眼睛呀!
从你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这是一群()的小金鱼。)
四、片段训练二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碰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这时如果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就会打起来。小虾的搏斗很猛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过渡:我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不光会读,还很会写。课文中除了这段话把虾写活了,还有一段话,也能让我们看见一群活灵活现的小虾。
1.指名读段落
(评:这么长的一段话你居然读正确了,真厉害。
虽然有几处读错了,但我还是很佩服你把这段话读完了。)
2.这段话中有许多词语比较难读,谁能试试把它们读正确?
(出示词语)
3.把词语放回这段话中,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
4.作者是怎样把虾写活的?你发现了什么奥秘?
(1)拟人
“生了气似的”
作者在观察时,联想到人的表情,通过想象,写出小虾的神态和表情。
老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还发现了:休息、闲游、搏斗这些词语里也充满了作者的想象,把小虾当人来写了。你瞧,把小虾当人来写使文章变得真有趣。(板书:拟人)
(2)动作描写
出示: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
看着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1.一……一……,2.重复动作,3.有节奏感)
读词。像这样的词语读起来一定很有节奏感,我们一起来读。
你还能说说像这样表示连续动作、有节奏的词语吗?
总结:作者一次又一次用上这种有节奏感的词,透过它们我们看到了小虾生气时的神态、动作,甚至是情绪和激烈反应。有了这些动作描写,使文章变具体了。(板书:动作)
(3)快看,这是一群多么有趣,多么惹人喜爱的小虾呀!让我们带着对它们的喜爱,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5.片段训练
(1)要是你往鱼缸里投些鱼食,又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赶紧去看一看。
(2)出示:要是你往鱼缸里投些鱼食,()。
(3)观看视频
(4)请你展开想象,用上这些有节奏的表示动作的词,写一写有趣的小金鱼吧!(练写——评议)
请大家停下手中的笔,来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写小金鱼的。
评价
师评:老师觉得这里你通过想象写出了小鱼的表情,多么有趣。老师还觉得这里你通过观察写出了小金鱼不同部位的各种动作,真好。老师还觉得这里你用上了一个比喻句,描写得更加生动了。你可真不愧是咱们班的小作家!
生自评:你觉得你写的这段话好在哪里?你很有自信,是的,你写的小金鱼惟妙惟肖,老师要为你竖起大拇指。
生评价:你们觉得他写的这段话好在哪里?(你把小金鱼描绘得栩栩如生!你真是咱们班的小作家!掌声送给他。)
五、总结写法
同学们,作者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奥秘,运用它们把虾写活了。当我们发现语言文字的奥秘,并学习它运用它,我们能试着把鱼写活,也能把其他更多的动物写活。这是非常好的本领,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电子版篇五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达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正面描写的作用,学习细致的正面描写表现少年精神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
1、 从课文里挑选自己认为需要掌握默写的二十个词语,默写在家默本上。家长签名。
2、 朗读课文至少一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解释课文为什么取名为“顶碗少年”,写在书上课题旁边。
二、导入(介绍课文的出处,介绍作者赵丽宏,增加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其他文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的爱好。5分钟)
1、 谁能上来写一写《顶碗少年》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出处?
2、 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赵丽宏?
(赵丽宏,1951年生,比老师大19岁,比你们大58岁左右,上海崇明人。他也是我们常说起的“老三届”中的一员。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现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他在新浪网上有个人博客。
三、新课初读。(初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10分钟)
3、顶碗少年的事发生在二十年前,让作者念念不忘,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谁能概括地再说一遍。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4、作者为什么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呢?
(因为这件事启迪作者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能退却,而要鼓起勇气,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被顶碗少年坚持到底的精神震撼,所以念念不忘。)
5、请同学们圈画出第2到6段中直接描写顶碗少年三次表演顶碗的语句。请同学分别朗读圈划的语句。(5分钟)
6、能用第2段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顶碗少年的表演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吗?(5分钟)
(“惊羡”是哪两个词意义的组合?)作者抓住了哪些令人惊羡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这些带有杂技表演特征的动作描写对我们学习描写有什么启发?)
7、再次朗读第2段中描写顶碗少年开初表演的文字。“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老师读)“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齐读)
8、第3段、第6段中对顶碗少年完成最后一组动作时又是如何描写的?
8、请大家想一想,三次描写少年表演顶碗的过程,为什么第2段很详细地写了整个表演的过程,而第3、第6段却只描写了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的完成情况,其他就不写了? (因为对顶碗少年来说,表演最后的成功在于完成最后一组较难的动作。第一次表演时,前面的动作描写的越详细,精彩,就越突出后面的动作难度大,表演成功的难度大,形成反差。也为下文表演失败,出人意料作了铺垫。而到了第3段、第6段,对顶碗少年和观众来说,前面的表演已经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了,只有最后一组动作是否能完成才是重点,所以其他就不写了,只重点描写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了。)(5分钟)
9、面对两次表演的失败,顶碗少年的表现又有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描写少年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8分钟)
(圈划出原文中描写的句子。第一次失败,少年也觉得是意外,还很镇定。第二次又失败,少年也对自己的表演能力产生了怀疑,开始失去信心。在老者的安慰和鼓励下再次鼓起勇气。表现了顶碗少年面对失败,虽然也产生过信心动摇,气馁,但最终战胜了自己,没有退却、鼓起勇气坚持到底的精神。)
10、朗读第3段、第4段。作者对顶碗少年的正面描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哪些启发?
(不同的情景里,描写的内容要有取舍,不能什么都写,重复写。对人物的描写要符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要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变化描写。)(5分钟,可能来不及,拖到下节课)
五、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