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抓老鼠活动反思总结篇一
这是一首富有游戏情趣的歌曲。小老鼠机灵,大花猫一出来,就逃跑的情景。歌曲前半段讲述了小老鼠机灵的外形特征,中间一句间奏,紧接着下半段讲述了大花猫喵喵喵出来,吓得老鼠赶快逃走。
幼儿用书上画了小老鼠和大花猫的图片,所以我先请幼儿单单观察小老鼠的样子,请他们说一说小老鼠是什么样子的:小眼珠,两颗长门牙,八字胡,细尾巴。幼儿在我的引导下,可以说出。于是我用唱的方式,将其特征唱出来。我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然后重点理解“龇着两颗小牙”的“龇”是什么动作,请幼儿一起做一做样子,理解其意思后记忆歌词。学到这里,幼儿开始出现分心的情况。可是后半段大花猫还没有学到。为了激发幼儿的注意力,我说这首歌还可以玩一个游戏呢,如果不认真学习就不会玩呢!弹到间奏时,一些幼儿开始唱了,而不是等我将间奏弹完再唱。
在玩音乐游戏时,我先几个几个的请幼儿上前来游戏。大花猫在间奏时慢慢走出来,幼儿不能把握时间:大花猫何时出来,大花猫何时才能抓。
(二)学唱新歌。
1.教师示范清唱歌曲的前半段。幼儿学唱前半段歌曲。
2.幼儿尝试边唱歌边表演。
3.在游戏情境中,倾听歌曲的后半段范唱。
4.教师带领幼儿在琴声伴奏下,学唱新歌,教师提醒幼儿在间奏处的.等待。
先观察图片,自主动脑说出小老鼠的外形特征,比一上来就学歌词,直接死机歌词来的循序渐进。在理解后记忆效果更好。发现幼儿唱“龇”时,唱成了“支”,应该是不理解其意思的缘故。我便马上跟幼儿一起重点理解“龇”的样子。加上动作学一学。幼儿理解后不再唱错了。还能加上动作唱一唱。间奏这一概念,幼儿接触过,但是接触的不多。加上歌曲没有听几遍,所以把握间奏有点慢,出现抢唱的情况。但是多提醒后,幼儿熟悉了歌曲,便不再抢拍。游戏幼儿都喜欢,不请全班都玩的原因是幼儿不清楚怎么玩,容易混乱。所以请几个幼儿先示范着玩可以帮助老师指导,幼儿也能充分明白怎么玩游戏。
因为电脑坏掉的缘故,所以没有请幼儿先完整欣赏歌曲,而改成了我完整的弹唱了一遍。效果没有录音机放歌曲来的好。在学完这首歌后,我便请幼儿听一听录音机里小朋友是怎么用好听的声音唱的,而不是光学老师的声音唱。
在歌表演前,我应该把要求更加明确几遍。幼儿便能更加清楚何时大花猫出来,何时大花猫开始抓老鼠等。
另外,可以提供几个头饰供幼儿表演,相信情境带入效果会更好!
抓老鼠活动反思总结篇二
1.仔细观察画面,想象和描述画面内容。
2.乐意看图学儿歌,感受民间童谣的幽默与乐趣。
1.幻灯片课件
2.老鼠头饰、小猫头饰、玩具蛋糕一个。
1.出示老鼠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完整地朗读儿歌。
3.看图说话,理解儿歌内容。
出示课件一、
(1)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是谁过生日啊?
(2)小老鼠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言)
(3)接下来鼠妈妈会带全家去什么地方呢?想不想知道啊?
出示课件二
(1)老鼠全家在干什么?
(2)台上在表演什么?
(3)老鼠喜欢看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台下是谁在打呼噜?
出示课件三:
播放打呼噜声音(幼儿学习体会理解:呼噜噜,声声高)
(1)老鼠一看是小猫,会怎么样?
出示图四:
(1)老鼠全家还在看戏吗?为什么不看了?
(2)从哪里看出他们又急又怕?
(3)老鼠跑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4.再次利用课件,引导幼儿学习儿歌。(结合课件)
出示图片:
幼儿学编儿歌——鼠妈妈,过生日,(幼儿跟读)
出示图片
幼儿学编儿歌——老鼠全家去看戏。台上正演“小红帽”台下是谁打呼噜(幼儿跟读)
出示图片:
幼儿学编儿歌——呼噜噜,声声高,老鼠一看是小猫。(幼儿跟读)
出示图片
幼儿学编儿歌——“哎呀呀,不好了!”老鼠吓得往外逃。跑丢了鞋,跑丢了帽,“吱吱哇哇”真热闹,(幼儿跟读)
5.给儿歌加题目:老鼠看戏
6.教师完整示范读儿歌,并配上动作。
7.幼儿跟读,并配上适当的动作帮助巩固儿歌。
8..情景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儿歌。
大班语言活动:儿歌《老鼠看戏》的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中,我首先出示老鼠图片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入,引导幼儿说说老鼠最害怕谁?孩子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大胆想象积极地回答问题,然后教师示范朗读一首关于老鼠的儿歌,让幼儿带着问题倾听,从而锻炼幼儿的`有意识倾听,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及有意注意。在幼儿进行完整欣赏儿歌——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学习儿歌,从而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再次完整地倾听儿歌——以小组和个别表演的形式——最后情境表演进行巩固和复习。
抓老鼠活动反思总结篇三
猫和老鼠是小朋友很熟悉的两只小动物,因为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画片《猫和老鼠》,他们对于猫和老鼠这两个角色间的关系是比较了解的。
活动一开始时,我就告诉幼儿今天我们教的一首歌曲的名字叫《猫捉老鼠》,小朋友一听到都非常的兴奋,都跑过来跟我说,“我看过猫和老鼠,老师你看过没有啊?”“猫很笨,一次都没有捉到老鼠。”趁着孩子在兴头上,我就问:“那现在请你们想一想猫和老鼠的样子,他们是怎么走路的,老鼠偷吃米、睡觉时我们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令我惊讶的是幼儿模仿得很好。之前我还担心小朋友不会做,但他们的表现真令我大吃一惊。在课前我先制作了一个老鼠的头饰,在活动中自己戴上后范唱歌曲,并做相应的动作来让幼儿能够准确地了解每一段歌词中小老鼠所做的事情,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歌词的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老鼠跑步、吃米、睡觉的动作。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创编,我先给幼儿看了一小段《猫和老鼠》中,猫捉老鼠的情景。然后分段唱歌曲,再让幼儿自由创编动作,再一起选择最好的学习,我发现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了基本的经验,幼儿都能创编不同的动作。
在幼儿熟悉游戏后,我就请幼儿自由游戏,幼儿的兴趣也很高,但我却发现有个别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主要是在最后一段歌词中,孩子们对自己所扮演的老鼠所应该处的位置掌握得不够好,往往是在大猫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到位,或是大猫还没有出现时,有的'幼儿就开始到处乱跑,感觉游戏有点乱糟糟的,后来我反思,在这段歌词中,猫要捉老鼠,可看不出哪里开始是捉了,所以我就在最后一段歌词唱完后加上猫的叫声“喵”,这时,老鼠听到了叫声,就知道猫来了,要逃跑了。在经过幼儿的实验后,取得了好的效果,幼儿游戏时也不乱糟糟了。
本次活动中,动物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因此,用形象的“小老鼠”,“大猫”来贯穿整个活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不管是表演还是游戏。幼儿都能很好的和老师配合,师幼互动默契。在创编小老鼠找东西吃和小老鼠睡觉的情景和动作时,老师用用适当的语言和身体动作进行提醒和指导,感染幼儿,使幼儿积极表现,乐于交流,从而满足每一个幼儿表现与表达的欲望和需求,提升了幼儿原有的经验。
在活动中,幼儿也会出现一些情况让老师难以把握,因此老师应有灵活应对的能力。活动的整个流程虽然清晰,但细节方面也应注意,比如,提问后的追问,幼儿回答问题时的秩序等。另外,在理解歌词,熟悉旋律时设计手偶演示,让幼儿通过直观演示体验情感。
抓老鼠活动反思总结篇四
今天我们在室外的操场上进行游戏活动,游戏名称是《猫捉老鼠》,一部分幼儿围圈圈手拉手当墙洞站在原地不动,两名幼儿当猫,另一部分幼儿当老鼠在圈内自由活动,也可从“墙洞”钻出找食物,但出洞前必须左右看看,有没有猫在附近,当猫和老鼠的幼儿玩的不亦乐乎,但当“墙洞”的幼儿就不乐意了!只见几个小朋友抱怨到“我不想当墙洞,不好玩。”一旁扮猫的小朋友开口了“我们玩好了再让你们玩”。有一会儿,当墙洞的大部分幼儿不耐烦了,不再向刚开始时一本正经的牵好小手当墙洞了,而是松开了手蹲在地上,拉长了脸说:“什么时候轮到我们玩?”呆在一旁的我本想回答他们,但转念一想,孩子们之间的纠纷干嘛不让他们自己解决。当猫和老鼠的孩子说:“等我们玩累了才轮到你们!”我听后便大失所望,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孩子们变得“自私自利,遇到问题只想到自己”的不良品质。措施:在事情发生后,我便插入其中以小朋友的角度告知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1.活动中要进行角色互换,让别人也尝试一下自己的角色自己也能体验到别人角色的乐趣。
2.同时要学习六个字:谦让、轮流、等待。
3.其次,要理解合作的含义,学习协商的方法,懂得齐心协力的好处。
4.在其他游戏活动中也应提高幼儿合作交往的能力。现今社会,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家里的宝贝尤其溺爱,要星星不给月亮,导致孩子遇事只想到自己的自私行为。我们教师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换位思考,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抓老鼠活动反思总结篇五
“哩哩啦,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老鼠家里办喜事,有个女儿要出嫁……”耳熟能详的儿歌,妙趣横生的内容,《老鼠嫁女》的故事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口味。把这极富有中国传统民间特色的故事和孩子喜闻乐见的音乐游戏有机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会迸发出什么样另类的火焰呢?我思考之后,身体力行,利用了家长和社区资源,与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种古今中外结婚场面的vcd和图片,让他们了解了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婚庆仪式,尤其是中国古代凤冠霞帔的拜堂和迎亲仪式。一时间,婚庆内容成了孩子间的热点话题,这同时也是为本次活动的开展做了充分的知识经验准备。 在孩子们不但熟悉了《老鼠嫁女》故事情节,还能“琅琅上口”地念出其中儿歌的时候,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渐入佳境了……《新纲要》中表明,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活动中,教师用自己高涨的激-情和有趣夸张的身体语言来点燃孩子创意的火苗。果然,在让孩子欣赏乐曲自由表现老鼠动作的环节中,有的孩子用手当老鼠的尖嘴巴;有的孩子撅起嘴巴皱起眉头;有的幼儿猫着身子做出老鼠胆小的'样子;有的幼儿伸缩着脑袋,俨然一只出外觅食东张西望的老鼠……各种自创的招式生动再现了老鼠的千姿百态。接下来,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游戏的教法,把活动中的精髓——民间特色内容与音乐游戏巧妙结合,引导孩子在模仿老鼠的常规动作后并提升了动作的难度指数,如吹喇叭、抬轿子、挑嫁妆等动作,使之更增添趣味性,体现了音乐游戏与民间游戏整合的优越性。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要建构一座好房子绝对需要品质优良的钢筋水泥,那么对于“流动的建筑”—音乐来说,在活动中,孩子间积极合作和互相协助的品质就和优良的钢筋水泥对房子一样的重要,正所谓是不可或缺的。如:在游戏中抬轿子的动作,就需要两个的默契配合,如果前后的“轿夫”动作不协调就会导致游戏的混乱和失真。对于没有类似游戏经验的孩子来说这具有一定难度。此时我在发现问题后,在孩子面前提出问题,与他们共同商量如何解决。通过讨论、示范和模仿,孩子们渐渐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团结合作,如,在游戏前两人先商量好,游戏时随时注意对方的动作节奏,及时调整协调。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是以引导者、合作者和鼓励者的身份激-情地参与游戏,并还在带领幼儿游戏的时候不时地即兴编出节奏感强,压韵上口的“特色儿歌”,特别是增设了极具民间特色的游戏道具——头饰、轿子、红盖头、鞭炮、锣鼓、喜牌后,古代标准的迎亲队伍:举旗的、鸣锣开道的、放花鞭的、抬嫁妆的,经典再现。众观起来,真的有种浩浩荡荡、金瓜斧钺、鼓乐笙平、张灯结彩的感觉,让所有在座的听课专家和老师耳目一新,赞不绝口,仿佛随着孩子们,随着活动,随着热闹的氛围进行了一场时空倒流,把活动推向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活动中也出现了年轻教师经常忽略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没有抓住时机马上解决。如在幼儿回答提问时,由于是观摩活动,为了不影响活动的进度,我只是拉开了他们,没有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挖掘讨论,可以引导幼儿在课后或延伸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在今后的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从中抓住教育的契机,鼓励幼儿从多方面和多角度解决问题,帮助幼儿积累成功的经验。相信孩子们会有更大进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