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六年级转化的策略教学反思篇一
连平县第二初级中广东河源517100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性教学自提出就受到教育界人士的追捧,在大力提倡反思性教学的今天,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进行再反思就会发现,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的无效的假反思。
1假教学反思的表现
之所以称之为“假反思”,是因为这些教师或没动力或没能力真正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1随意性反思。有的教师以为教学反思就是对已结束的教学进行回顾,自由而散漫地思考,这种不带有特定目的的教学反思经常是无效的,想来想去也就那么一些优点和缺点,没有提高,有时候甚至陷入胡思乱想之中。教学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与其他师生合作进行,有一定的目标和路径。
1.2装饰性反思。装饰性反思表现为教师确实做了一些反思活动,例如向学生发放评教问卷、向同行咨询等,但是这些意见收集起来后并不认真对待,要么放到一边,要么简单否定,要么内心有一1.种天然的排斥、抗拒,或者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就是不去试验,满足于纸上谈兵,实践教学依然如故,年年课改我自“岿然不动”,反思成了一个“装饰品”。
1.3择优性反思。每个人都有自我肯定的倾向,在教学反思时也会出现,在公开课后表现尤为明显,拣好的优点说,对缺点和不足不是回避就是一句带过,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思整个教学活动。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可以分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1.4理想性反思。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我要是有什么什么就好了。”“我要是那样做就好了。”总是拿着完美的理论和别处最优的条件作为参照对象,以致于怨天尤人或总处于一种不自信的状态。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时候外界条件是一时无法更改的,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而不是理想性的追求。
六年级转化的策略教学反思篇二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一节课下来,感受颇多,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预设要精心。
是……用符号列举等。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想告诉学生列举的方式并不重要,关键要一一列举。可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列举时,恰恰没有出现预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设计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极少。等了一会,转了一圈也没发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无奈!只好改变预案,带着学生完成列表列举便草草收场。其实,备课时曾经在脑子里闪过“如果学生不出现多样的列举方式,怎么办”的疑虑,可总自信的认为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预设的不够精心,导致了教学出现意外后,没有很好的应急处理方法,教学期望无法达成。试想,如果能未雨绸缪,当学生都在苦苦设计表格时,顺势引导:表格容易设计吗?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别的列举方式吗?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摆脱表格的影响。之后,指出列举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举留作自学,集体完成……我想就不会出现教学时的窘境。
二、备“学生”要落到实处。
教学中,处理在表格中画“”表示订阅方法这一环节时,觉得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容易,便放手让学生尝试。结果,多数学生不知所措,几乎没有学生能不遗漏、不重复地完成。其实,在集体备课时,盛校长就曾专门分析了这张表格:指出它是个复式表格,学生很难看懂,要注意变通。可我却想当然!如果能实际地调查一下,课堂上也许就不会出现盲目的尝试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时间浪费。备课要做到“心中有书、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可能是因为借班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较紧张,学生在发言时稍微有点偏离我心中的答案时,便急忙打断,包办代替。比如:在回答长与宽的和是为什么是9?学生李说:因为周长是18,减去…….听到用“减”我马上打断了他的话,又请了另外一位学生。下课和他聊天时,才弄明白他的`想法:周长是18米,包含两组对边,减一次,再减一次。也就是18-9-9=0。所以长与宽的和是9米……一个正确的想法就这样被我一口否定了!如果当时再给些时间,或许这样的遗憾就不会发生。相信回答问题的学生,更要相信其他倾听的学生。课堂中出现错误时,我就像一个权威的裁判,忙着判断是非。设想一下,如果通过学生的评价或学生之间的辩论交流,可能效果会更好。做到善于挑动“群众斗群众”还需平时多磨炼呀!
六年级转化的策略教学反思篇三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答一下。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了提示,并且收集了几种比较典型的解题方法。
师:好,老师选了几个学生的作业,我们来听听听他们的想法。第一位同学在解题时时有困难的,所以,老师给她了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表格。
生1:30是第一天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所以是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所以是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所以是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所以是50个。
师:很好,这种方法正确吗?
齐答:正确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检验一下对不对。
师与生一起读:第二天35、第三天40、第四天45、第五天50。
师:是不是都多5个?求出答案后,我们应该回过来检验一下。
师出示列算式的方法。
生2:第一天是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30+5=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35+5=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40+5=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45+5=50个。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
齐答:可以。
齐答:第三天是40个,第五天是50个。
师出示生3的作业,请生3来介绍。
生3:我发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了两天,也就多了两个5,所以2x5=10,再把第一天的加上多的就是第三天的40个。
师:根据他的思路,我们来想想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
学生回答:4个。
师:可以怎样列式?
生:4x5=20,30+20=50个。
师:求出最后的答案正确吗?
生:正确。
出示错例
师:这位同学对吗?
全班同学一起来看,学生举手发现:第五天5x5+30=55是错误的。
分析:
整个板块老师收集了三种正确的方法和一种错例来进行展示,这三种正确的解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都是学生在理解了题意和数量关系后写出的,错例的展示提醒了学生从条件出发的重要性。对于第三种方法展示是,老师问了全班“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这是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不是每道题都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解决,这是对于学习的提升。
建议:
从坐在边上的同学情况看,有一个错误,两个不会做,只有一个会做。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对于这题的解决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是不是可以准备一些表格纸,装进信封放在小组长那边,如果谁有困难,可以到组长那边的信封里拿提示,适当降低点难度,我想这样全班就都会解答这些题了,从而也告诉学生所谓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有很多种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六年级转化的策略教学反思篇四
2.1主客我平等反思。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探讨自我的内在结构时,首次将自我分成主体自我(i)和客体自我(me)。在教学反思过程中,主体的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自己的精神、意识和灵魂;客体的我则是个体在与教学环境的接触中受教学环境的影响做出的一切及其后果。我们要搁置先入为主的判断,腾出思维的空间,集中精神,摈弃杂念,怀着中立、超脱的态度平等地看待客体自我,思考哪些是我可以做到的,哪些是不能做到的,哪些可以做到更好。这样,洞察力随着思维大门的开启而悄悄来临,反思的魅力就会随着闪光。
2.2寻找合适的路径。
首先要解决反思什么,其次是怎样反思。反思的对象可分为:
(1)教学思想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否符合教育法律法规要求,是否与普遍的教育规律相一致,是否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是否与学校的总体工作布局同步,是否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相符合。
(2)教学内容反思。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是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有无拔高或降低标准,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目的。
(3)教学方式方法反思。反思课程是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是否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思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否得宜,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4)教学效果反思。在课堂上注意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加以调整;从作业中发现教学问题,及时改进;从考试检测中反思所暴露的问题,及时加以补救;从教学调查中获取信息,及时加以整改;重视家长的评价和要求,因为家长往往是学生意见的间接转达者。
(5)师生关系反思。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主体间平等的关系。要把反思与良心或责任感结合起来,觉得不反思便难以充分履行责任。()反思行为的习惯性使教师“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不仅“有能力针对自己的主观性进行反思”,而且有勇气站到自己的对立面,通常能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遇事总是讲道理善解人意,将心比心。反思的方法则包含课后小结、听课与集体备课、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
3加强反思能力素养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进行教学反思的参照性知识,才能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评价。这方面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其次,必须科学地掌握教学反思的技能,在研究小组的群体作用下,才能保证反思的合理性。这些技能主要有经验技能、分析技能、评价技能、策略技能、实践技能、交往技能等。再次,在实施中必须艺术地运用反思方法,才能在反思中获得创造性的效果。布鲁巴奇等人提出了“记反思日记、详细描述、职业发展和行动研究”四种反思的方法。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还可改造后再用。反思主体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技能与方法,才有了完成教学反思任务的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了这些知识、技能与方法的作用,才能保证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合理性、创造性。
4注重在实践中提高
教师的反思是一种实践取向的反思,表现为“对实践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要在行动中反思,以行促思,而不是凭空想像。我们可以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行为和思考,也可以对自己反思的结论在实践中进行试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教学实践改革中取得成效,这个反思才算有效。实践证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虽然不如理论性知识显而易见,但在教师接受外界信息(包括理论性知识)时起过滤的作用,并在教师解释和运用此类知识时起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甚至决定)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虽然大部分教师对自己所拥有的实践性知识缺乏明确的意识,但它实际上影响着教师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和做法。所以我们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水平,尽量做到“知”“行”“思”三者一体化,从而有效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教学反思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和坚持,还要不时对教学反思进行再反思,反对假反思,提倡真反思,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新课程改革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
[2]汤文华.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及其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32).
[3]余国良.教学反思素养的系统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8).
六年级转化的策略教学反思篇五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的策略”是苏教版秋季改版教材的内容,在本课的尝试教学中,我分一下几个步骤展开:
一、读一读——理解题意。本课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重点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表达很有个性,简单一句话,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理解方式,但是都理解得比较透彻。
二、理一理——分析关系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尝试独立分析数量关系,通过“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跟同桌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先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的个数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这样一步一步进行思考,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叫做“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做一做——解决问题
在学生理解题意,理清关系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生有的填表,有的列式,都能正确解决。
四、想一想——回顾反思
通过回顾反思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种策略在解题中的优势。
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先读题,分清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接着就可以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然后列表或列式找出答案,解决问题;最后还要回顾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六年级转化的策略教学反思篇六
我听了韦老师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这节课,感触颇深。本课书上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但韦主任通过改编题目,改成学生熟悉的学生在跳绳,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陆老师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自己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区理解题意,如“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张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讲解的'很到位,在弄清条件含义和要求的问题后,一起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列式计算和填表的方法求出问题的答案。王老师先是讲解题目的关键句,“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列表和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可以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用这种方法解题后有何体会。
后面大家都安排了5个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理清要求和问题之后再来解决问题。体会到用这种策略解题的好处。
这节课本是学生熟悉的题目,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从条件出发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找到条件,利用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六年级转化的策略教学反思篇七
用表格方法进行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但这个指导的度难以把握。第一次试教觉得很简单,出现情境图后让学生整理的出条件和问题,直接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大都不知所措,或是把问题重抄一遍,或是列式解答,或是满脸困惑地傻坐,很难提供一份比较满意的整理结果,还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到二小上课时,我就直接出示表格给学生,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老师的意图,但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领会列表策略难
在试教课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透彻地领会完整的列表策略,解答归解答,列表归列表,很难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表格中该填问号的地方,填上了数据,把本该最后一步完成的内容提到了第一步完成。于是我在二小上时,表格出现后,我就强调了问号的作用。在启发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强调从问题出发怎样考虑。学生情况比试教时好得多,但仍有学生先列式解答,只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
三、体会策略价值难
让学生体会列表策略的价值,并自觉应用该策略解决问题是一重点,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例题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对归一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掌握的比较好。当出现情境图时,有的学生已经口算出了一本笔记本的价格,甚至小华用去多少元?小军买多少本?也口算出来,学生觉得列表是老师和课本另外强加的额外负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列表整理与情境图对比,突出表格更清楚,有条理。尽管这样,在后面的练习中可看出仍有学生觉得直接列式解答省事。由于时间关系,书后面的两个习题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整理信息,引导活动从有形向无形发展,这一教学过程未能完成。
通过这次赛课活动,从中发现了很多不足,有待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分析教材,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