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感悟青春班会篇一
一节好的音乐课应该给学生这样几个印象:一、音乐课很轻松,很快乐。二、音乐课很美。三、音乐课真有趣。四、每个人都有新的收获。其实这也正是课程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
1、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演唱歌曲。
2、启发学生懂得珍惜父母的爱,有孝顺父母和感恩的意识与情感。教学重点是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表达对妈妈的爱。教学难点是用轮唱的形式演唱歌曲的第二部分。
通过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创设意境,调动学生情绪。让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就沉醉在对妈妈的爱和依恋之中。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学应该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和表现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教师范唱等手段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歌曲。通过听琴哼唱、分声部练唱、二声部轮唱逐步解决歌曲学习的难点,使歌曲学习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深入,水到渠成。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些方法的采用是非常有效的。
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儿歌,并唱一唱这些歌,创设一种氛围,自然地导入新歌。在新歌教学中,教师注意遵循学生认知特点,从节拍感受到旋律模唱、朗读歌词、视唱歌词、难点练习,步步深入,把一些歌曲难点处理得都很细致,学生学得有兴趣、有热情、很扎实,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歌曲的轮唱练习是这节课的重难点,五年级每个星期仅有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10分钟内较好地唱好歌曲的第二部分轮唱,我想还是应该遵循合唱教学,扎扎实实地把每一环节处理好。后分声部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分声部唱得很好,但是合唱时节奏还不是很准确,于是我让学生反复练习,同时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懂得合唱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和谐、统一、美好。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目的。这节课我在各班试讲了很多遍,每讲完一遍组内老师们都给我提出很好的建议,因此我觉得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
感悟青春班会篇二
在这次微格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深刻地认识到当一位语文老师的辛苦,也让我明白了,一位好的老师是在不断地练习中锻炼出来的'。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的学会怎么当一位好的语文老师。
下面我就对自己这次微格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1选题
起初我不知道该选什么样的文章来讲,因为不知道自己适合讲什么样的题材,所以纠结了好久,最后决定讲初中九年级的课文《孔乙己》,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我曾经学的文章中记忆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所以,选好题目以后就开始写教学设计,因为讲课的时间很短,差不多就15到20分钟,根据学长们的建议,我们只需要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一个重点讲就行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就选择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这个中心来阐述,以孔乙己在文中几处脸色的变化这一视角展开,分析人物的性格。然后根据要讲的内容做好了相应的ppt,在做ppt的时候也注重了老师的要求,对于ppt的背景,颜色,字体等都有一些在意。这一个步骤花了我四五个小时的时间,然后又在不断的修改,所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课堂上的十几分钟内容,课下是需要花很多的精力来完成的。只有充分地做好准备,课堂才能比较顺利的完成。
2试讲
这次的讲课,我收获很大,最大的成就就是,不再那么紧张,语速也非常适合了,这是我最欣慰的地方,看到自己的进步是多么令人激动啊。但是,缺点仍然还有很多。根据同学们以及学长们的批评建议,我总结了一下自己的缺点,首先教态上:个别普通话不标准,一些口头禅比较多,如然后,那么之类的语言,肢体语言不丰富,神态眼神透出紧张和不自信。其次教学内容上:每一个问题之间的过渡缺乏合理的引导,过渡不自然或者说跨度较大,讲课的节奏过快,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老师自己预设好的,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互动较少,虽然也有点同学回答问题,但是没有对回答的内容加以引导和延伸,有些结论的得出有些突兀,可能学生自己是找不出的。还有板书的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强,,还有ppt上的有些东西可以不需要,以后会注意。这些建议都是对我十分有用的,有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希望下一次的微格教学会做的更好。
总体来说,我对自己的这次微格讲课还算满意,因为自己努力了,而且也收获了,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会慢慢改正。哦,忘记说了,在看完自己的教学录像后,觉得好别扭,对于自己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些缺点都是我需要慢慢改正的。以后会努力,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
感悟青春班会篇三
本节课采用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习演唱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地理风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学歌曲的热情。并通过随后的各种类型的组合的演唱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创作班级演唱组合兴趣,达到本节课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这节音乐课,进行以下反思:
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我采用让一位学生身着维吾尔族舞裙舞蹈的方式,直接导入本课,并为后面环节做铺垫。
此环节首先介绍作者王洛宾,让学生对西部歌王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从旋律、情绪、节奏上感受歌曲并加以学习。在课件上例举了两条节奏型训练,第一条节奏让学生跟随拍手,初步感知音乐的整体情绪。第二条节奏学习一拍附点,让学生拍腿并且摇晃身体,体会维吾尔族风格特点。再列出两句重点和重复较多的乐句反复学习解决难点学唱歌曲。通过对歌曲《青春舞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新疆民歌的情绪及风格特点,同时感受与想象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告戒人们,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因为青春一去不复返。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新疆维吾尔族的节奏特点。在“听、奏、舞”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风格特点。
此环节运用对演唱形式进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反复演唱,此环节是对自主听唱环节演唱的补充,通过不同方式的演唱避免单调的学歌,以达到多次演唱的效果。并加入维吾尔族的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更深刻的感受其节奏特点。
发挥特长展示个性。此环节学生通过运用打击乐器、改编歌词、舞蹈等表演方式进行了展示。学生在此环节虽然能够上台进行展示,但还不够大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本节课运用不同环节的逐步挖掘,体会歌曲的意境和维吾尔族风格的典型特点。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在唱歌的环节多注意指导和细致的评价。在探究的环节,学生普遍选择的都是齐唱的方式,平时还应该在各种演唱形式上多加训练,鼓励学生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唱。创编环节要多鼓励学生大方的展示个性,在学会音乐技能的同时身临其境的感受表现音乐,从而体会音乐学习的快乐。另外,我的教学语言还略显凌乱,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语言不够丰富,不够生动,缺乏感染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多看书,提高文化素养,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教材内容,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巧妙设计,选择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校的美育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感悟青春班会篇四
中小学新课标要求音乐课要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青春舞曲》是一首维吾尔族音乐是,维吾尔族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具有多元文化的鲜明特点。所以在这节课中重点以歌唱教学为主,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导入部分,教师通过猜谜语、听儿歌特点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来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环节歌曲的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和教师合作学习歌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收获自学歌曲的成就感。在讲解歌曲歌词时让学生品味歌词,体会音乐在生活中无穷魅力,“懂得青春一去不复返,珍惜青春时光,并为理想而奋斗”,从而得到情感升华。
第三环节是拓展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特别是让学生充分感受维吾尔族音乐的节奏型放手让学生结合肢体语言,如拍打桌面使学生的天性得到“解放”,气氛活跃起来,而且歌曲的气氛也很相符。在愉快中的气氛中解决本节课难点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解决难点后体验“歌舞之乡”让学生载歌载舞来一次大联欢,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欠缺的是,个别学生的节奏表现不够准确大方,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音乐课上继续加强节奏训练。
本节课教学效果很好,整堂课学生的兴趣很高,学生的自主性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我的语言不够有感染力,今后应在此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能用简洁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感悟青春班会篇五
在上《感悟青春》这一框题内容的过程中。经过备课、上课、评课,自己对初一的教材如何把握有了更深的认识,可谓受益匪浅。
1、在使用教材上,基本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特别是根据学生来信探讨青春话题,体现以生为本。
2、这节课的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中“把握青春的内涵”这点上还不够清晰,建议用投影打出来加以强调,这个知识目标会落实得更好。
3、这节课的教学行为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
(1)课前的学生来信来分析课本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养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小组讨论问题、小组合作绘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调动得较好。如课前导入“中学生搞笑版的广播操”在轻松中切入青春话题。“解读青春的意义”用绘画描绘出来也让学生非常兴奋。
5、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
(1)活动三“寻找异性的优缺点”这个环节,采用“穿针线”和“瓣手腕”两个游戏,在活动中出现了和预期相反的结果:男生穿针线比女生还快!所以该环节要改进。
(2)活动五“青春续写”,让学生自由发挥,会出现既难控制时间,又出现学生内容重复的现象。相比之下,采用“每个小组根据抽中的图片和要求为青春解码”的方式,既让学生能在活动中把握青春的内涵,又让老师能较好地控制课堂。
文档为doc格式
感悟青春班会篇六
《格尔尼卡》是一节欣赏课,在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中属于“欣赏与评述”领域,因为毕加索的绘画比较抽象,难以预知学生会说出什么惊人语言,课堂比较难把握,备课量也比较大。在备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于《格尔尼卡》的资料。
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毕加索的喜爱和了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我要学生谈一谈他们所了解的毕加索时,好多同学都能够做到侃侃而谈,并准确说出毕加索的其它作品和他主要的绘画特点。教学过程显得非常顺利。但是还有个别同学对这个世界知名画家表现得一无所知,对他的技法特点和作品形象特征表现出不解。我对他们适时引导,鼓励他们多读书、多了解美术。
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好多同学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重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作品创作的过程、作品的创作方法及色彩构图特点都有所了解,对作者毕加索及毕加索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还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欣赏课。
感悟青春班会篇七
初次见到《玉石城缘》就被里面蕴藏的一种身处平凡的岗位却心怀梦想,在渺小的地方仍旧高昂着头颅彰显自己丰盈而厚实的生命所打动。在韩老师要求上展示课时,第一反应就是这篇文章了。
作为新老师的我,内心充满了不安,极力想去征求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意见,问过之后,所得到的回答都是:“换一篇吧,这篇文章太难了。”看过他们各自推荐的文章后,发现,还是只有它——《玉石城缘》进得了我的内心,冥冥之中昭示我似乎只有它能够让我在这样一堂展示文本自由解读的课中带领孩子们自由地打开自己,近距离地感受作者的内心,展现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领悟,提升自己对生命体验的厚度。但我知道,要让孩子们走近作者的内心,必须要交给他们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所以,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习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2.理解文中“缘”的深刻内涵,提升文本解读能力;3.敞开生命,体悟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我选择了七中一直推行的“五段式模块教学循环新课堂”,在自学互学环节,给学生设定了三个层级性的学习任务:1.浏览全文,用铅笔勾画出撞击你心灵的句子;2.带着饱满的情感自由诵读原文,特别是那些撞击你心灵的句子;3.反复吟咏、仔细品味一个让你不得不写的句子并在资料右侧相应位置写下鉴赏感悟。
三个任务,一是让学生迅速找到那些第一眼就感觉到冲击力的句子,二是让学生在慢慢的读中品味这些话语所蕴含的意味,三是让孩子们将内心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的地方或是作者的话语引发自己所思、所想、所感的地方通过写的方式表达出来。
屏幕上方提示学生一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二是沉入词语,保持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读出味道、品出味道、嚼出味道、赏出味道;三是要将文本读厚、读化,读成一种自己的生命体验。
前排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地大声诵读起来,后排的同学可能是因为听课老师就在身后的缘故,愈发不敢表现自己,在老师的提醒下稍微大声了一点。很快,在预设的时间内,声音停了下来。在设计资料时,我故意留了一半空白,让孩子们在资料右半部分正上方写上大大的“展开生命,我的体悟”几个字,旨在提醒他们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生命敞开来,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
时间在悄无声息中缓缓流逝,孩子们的感受在白纸上哗啦啦流淌,我欣喜于孩子找到了那么多可品、可读、可撞击他心灵的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邓思源同学这样写道:人最终寻找的是精神的故乡,而非一个在俗世中的位置,追寻的脚步太急、太繁时,需要我们适时地停留找寻生命的价值,认识自己的方向,看它是否存在偏差,繁华的城市生活不再是“我”的所求,“我”的目的只在“自然”。
谢凯峰同学在赏析“一叶叶宛如总角孩童肉乎乎的小掌,在轻风中招摇晃荡,笑声响彻寰宇,偶尔又温润得一如蓝田美玉不露锋芒地撒出的点点晶光,在城市的上空一隐而过”时写道:“运用比喻的修辞,先将银杏叶比作总角孩童的小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银杏叶的形态和在空中飘荡的情态,同时以听觉作衬托,让景象更加具体,更有画面感。”
王雨果同学在对“石砖与石砖的接缝间生出薄薄的一层青荇,指尖依稀能触及从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断的潮湿而温暖的水汽”进行解读时,写道:“石砖与石砖的缝隙,阴暗狭小的角落,却又充满令人吃惊的磅礴的生命力,青荇以它自己的风彩将生命的伟大诠释在了冰凉的石头上,透过湿润的空气,传递到指尖的是一丝对生命的向往。我们生活在平凡贫瘠的土地上,我们也应该燃烧生命一般的热情。”
杨沛熹同学在品读“偶然在隙口会伸出一朵精致细巧的无名小花,不招摇,不瞩目,却是对青砖最忠实的守候”时写道:“无名的小花,她本可在其他地方生根,但她却依旧选择坚守青砖,青砖是朴素的,小花是无名的,守候却是忠实的。”
盛力丹同学在对“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进行感悟时写道:“平凡的失误也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尽管不起眼,被遗忘,它终有自己的价值,然而平凡却不能堕落,却不能随波逐流,要学会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发展自己。”同样的一句话,李羽丹同学这样解读:“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将石墙赋予人的情感,纵使有再多的白日浮躁和夜里愁容,但最终我们需要拥有的是一颗沉沦之心。坚强的外表也许不是最好,但一定要学会在伤痛和泪痕中笑着,欢颜站立。”
黄云同学在品读“尽管我身处这座城市,但我不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着不停”后时写道:“将自己比作陀螺,将城市的发展比作藤鞭,形象生动。但作者不愿被城市的发展被动地带着前行,他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主导自己的步伐。”
陆子在体悟中这样写道:“文章第五段(注:我弯下腰抱头痛哭,我听到我的血管破裂的声音。冰冻的血浆被折断了,残脆的冰碴儿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红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们冰封了太久,从此以后,他们将会和我一起好好生活。)的描写让我震惊,夸张的描写手法充分地表现出了作者被眼前景物震撼时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将自己长时间以来心中的抑郁之情化为冰封的血液,作者用心理描写展现出了被景物震撼后的那种热血沸腾的感受。”庞斯宇对这一段的体悟是:“我的生命从沉睡中唤醒,我的血液由冰冷变得滚烫,阳光如利剑刺破云天,扎得眼睛生疼,我却没有逃避,生命的花朵在霜冻之后倔强地盛开,如同寒风只会让松柏更加挺拔,血脉中的冰凉已悄然逝去,如同初春时河流解冰,流水破开冰面的声音,世界在这一刻安静了下来。”伍泓霖这样认为:“(文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哭的过程中一种痛彻心扉的感受,是压抑了许久的一种爆发,由于看到一堵石墙光亮不复从前,可依旧有顽强而茂盛的生命力、蓬勃向上的感染力和动力。自己却碌碌无为,被城市的压力打败得奄奄一息,心中似乎再次活过来一样。”
看到这样的句子你怎能不欣喜?怎能不欢腾?孩子们或是贴近作者的心灵去体味作者的感受,或是写出了文句引发的内心感触。这就是真正的解读啊,而这一切都是孩子们独立完成的、自主完成的。
看上去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很快到了合作探究这个最能展现孩子们合作交流以及听课老师最想看到的热闹场面了。但有那么多陌生人坐在身后,身前又是这样一个陌生的老师,孩子们显然是被束着了,或是他们本来就是乖孩子,不会在老师面前“调皮”一点,或是这文本本身就是沉重的。我出示了展示点评分工,等待着孩子们在领到任务后能够高亢起来,为着组内的荣誉,高亢起来,哪怕只那么一点。显然,实践证明我预估失败。
展示中,展示的同学说:我选的是***句,然后深情地诵读选句,接着展示自己写的体悟。点评的同学似乎不知道该怎样应对:“我觉得她的文字很优美”,或是“我觉得我的意思和他说的差不多”。老师再追问:“有补充吗?”回答是“我觉得文中***句写得好。”孩子们显然忘记了自己是点评的身份,或者这种口头展示让他来不及思考展示同学的体悟与自己的体悟之间的联系。而在探究第二个问“缘的内涵”时,负责黑板点评的同学也是不知所措,预想的火花终究没有出现。
在接下来的小结提升环节,本来是想借助合作探究第二个问引出对于文章主旨的诠释,指出“城与玉石的缘、城与人的缘、人与玉石的缘”,但是却忘了带领学生回归文本梳理城、玉石、人在文本中的体现,尤其是那堵虽然残破、满身伤痕却又耸入云天的石墙的际遇。
其实文中的“我”何尝不是像石墙一样曾经拥有怎样伟大的梦想呢?但是现在“我”的梦想就在被世界推着、搡着往前走却找不到半点价值的路上死掉了。石墙选择了坚守,选择了把自己的伤口开成一朵袅娜的花,选择了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选择了仰望天空。石墙的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冲刷了我颓丧的心绪,推动“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牵引我选择了像石墙一样仰望蓝天、白云。“我”为什么会知道石墙曾经有过那伟大的梦想呢?因为“我”是用“有缘的眼睛”来发现石墙的,我是怀着“有缘的心”来感受石墙的啊。这是人与城的缘。
最末一段告诉我们玉石难得,曾经就连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和氏璧也是“几度被埋没”,但他最终重见天日,人不是这样吗?我“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说明有着很多事情待着我去做,身旁的同事“青云直上神采飞扬”,而“我”是典型的只会做事却不会去讨好领导,得到的与付出的不成比例的,不受领导重用的人,难道我不就是那块“和氏璧”吗?“我”有能力、有价值,但“我”还没迎来那个跟我有“缘”的人。“我”的处境也正如那被埋没的玉,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天,等待那有缘的手来治理,等待那有缘的眼睛和心灵来发现。这是人与玉的缘。
文章就是通过人、城、玉石三者的缘分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无论面临怎样糟糕的境遇,都不再颓丧,要告别过去,埋头苦干,要像石墙一样心怀梦想、充满活力、意志刚强、自信坚毅、仰望天空,坚守脚下的土地,用尽全力往上伸。要坚定地相信:终究有一天自己也会像那玉一样遇到有缘的眼睛、心灵与手,终究有一天自己也会像那玉一样重见天日,成为一个世人瞩目的大写的人。
课堂,尤其是展示课堂,终究是充满遗憾的。这三者的缘分在课上并没有结合文本厘清,只是说出了结论。
高中语文总是躲不过高考这道关隘,当我们带着学生怀着做题的心态去阅读文本时,那种发自心底的感觉是不是变味了呢?但是,现实中的高中语文就真真实实地处在这尴尬的境地中,这课不是一堂纯粹的表演课,我们得联系现实啊。于是在限时训练环节,依照韩老师的建议,结合高二年级正在尝试的教学新模式设计了“依据高考题出题范式,试着出一个题,并在小组内交换做。”我给出了高考散文的考点来提示学生出题的方向。孩子们的惊艳表现又一次让人不得不为他们发出由衷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