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及反思篇一
大部分学生对外国人的生活习俗了解不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的能力较弱。所以本主题活动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4、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风俗和习惯。
教学设计思路
本主题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从以下两点去把握的:一是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习俗的兴致,引导学生从课件、自己搜集的资料中,多角度、多侧面去了解、欣赏、交流外国人的日常习俗。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文化背景及地域的差异,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要尊重外国人们的风俗和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外国人的日常习俗的有关资料,了解外国人的习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交流,从饮食、服装方面来谈。
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人们的生活习俗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有关外国人的日常习俗。(板书课题:日常习俗)
(设计意图:创设日本人欣赏樱花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探究问题:了解外国人的生活习俗。)
二、了解欣赏
1、课件出示:阿拉伯人身着白色长袍行走在沙漠中的情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来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
2、让学生通过课本交流、了解美国人的饮食习俗。并由学生谈谈课本上的资料自己是由什么方式搜集到的?(如上网搜集资料、查阅课外书等)
3、课件出示泰国人见面时的情景,学生交流泰国人见面时有哪些礼节?小组内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人的见面礼节?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在充分观察、交流中,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及泰国人的见面礼节。并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美国人的饮食习俗,引领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三、汇报交流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外国人的日常习俗?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学生展示交流:学生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或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礼节)等生活方面,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习俗文化,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搜集资料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不同方面的异国习俗资料及教师的补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了解外国人的日常习俗。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游戏活动
1、猜一猜
课件播放异国风情录像片断,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判断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习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师生共同评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习俗,能进一步了解世界,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2、演一演
各小组表演节目,包括异国服饰表演、舞蹈、小品等。由评委小组打分,评出表演优胜奖。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知、明确世界各国的风情。)
五、深化认识
2、根据学生回答,适时组织分小组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明白,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增强,只要是有积极意义的事物,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学习并接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交流、辩论,引导学生要尊重外国人们的风俗和习惯,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六、谈谈收获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喜欢哪国的日常习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学生畅谈。
(设计意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进一步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异国风俗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品社教学设计]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及反思篇二
在本节教学活动中,我依据《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的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实际执教时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兴致勃勃,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具体反思如下:
教学设计中的“看谁做得好”、“假期生活我能行”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合理安排生活,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模拟和角色表演——“有人在敲门”,使学生获得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经历仿真性的演习中,使学生获得经验,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向他人学习的念头,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还让学生认真地评析,并对照自己,对照周围的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感。
《拍手歌》这一游戏的设计,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把知识和技能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了解中体会,操作中感悟,参与中受到教育。
活动最后,“蓝猫大哥和老师都祝同学们过一个快乐、安全而有意义的假期,下学期开学时我们再交流”,就是让教学活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同时,同时我还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孩子获得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我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准确,以至于拖了堂,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开展活动,如何提高活动的效率。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及反思篇三
通过两节品社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坚持学习.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勇于反思.老师不但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用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品社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及反思篇四
安全是关系到小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乃至生命的重要问题。一向最为家长和教师们所关心,而有些时候大人会忽略安全问题,甚至大人自己都会发生生命危险,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从小教给他们一些安全生活常识,培养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遇到危险怎么办》这一课正是讲的注意安全,是这一单元里的第三课,我选讲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
每一次的教学实践都让我有新的收获,对新课程理念有进一步认识,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这次教学实践,我在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体验,懂得远离危险,遇到危险如何自救和求助,从而健康安全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突出课程的生活性与活动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这一基本理念。一是课前的调查、课上的交流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向家长询问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发生了危险怎么办?在与家长们的聊天中就懂得了一定的安全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网上、电视上、书报刊杂志上搜集相关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与人交际能力,又使学生懂得安全常识,明白道理的途径多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生活,动口、动手了解生活,动脑思考生活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帮助其他同学获得新知,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法,使孩子觉得更加真实可信,更容易接受,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二是课上的讨论、交流、模拟表演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互相交流,不仅积极性高,而且收获大。尤其是在模拟表演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效果很好。
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只是教学的范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的选用和补充教材内容。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比较成功地运用了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了拓展。表现在:(1)第一部分故事导入。袁媛同学的故事正好是电视中刚刚播出的,大家所熟悉的,一听便知的真实故事,而不是老师假定的或编造的,可信的同时就更能使听者警醒:哎呀!我们真应该注意,自己可别发生危险。从而竖起耳朵来认真往下继续听,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想到要这样做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2)我在第三部分学生汇报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汇报来的对教材知识进行一个扩充。因为实际生活中遇到危险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而本课只涉及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也更有必要拓展。(3)在最后导行这一环节中也扩充了内容。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及反思篇五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及生活德育。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儿童走进生活学品社。
一、将生活引进品社课堂
我们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教材,因为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在品德教学中,我用讲故事、照片、角色扮演、视频动画等方式将与品社课堂学习主题联系紧密的现实的生活搬进课堂,让学生模拟生活、分析这些生活现象,感悟生活经验,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二、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生活
道德从生活中来,当然页的让学生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教学活动中,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体验、自我修正和提高,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即: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品社课堂,让儿童走进社会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及反思篇六
小学品社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可以不断超越自我――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品社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一、分析反思现状,认清反思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不少小学对品社教师的教学反思提出了规定,并把其教学反思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然而,在很多学校,品社教学有反思之形,无反思之神。甚至,品社教学反思只停留在宣传、点缀、作秀和应付上级检查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被重视并付诸于实践。
作为小学品社教师的个体,对品社教学反思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清楚教学反思的意义和重要性,也认为自己应该重视教学反思,但在具体实施进程中,他们又对“到底要反思什么”、“怎样进行反思”等问题,心中一片茫然,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品社反思的切入点。还有的教师有反思的热情,但因为小学品社教育素养不够,很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真正反思品社教学的本质及规律,致使出现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等现象。
二、感悟反思目的,端正反思态度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品社教师育人理念自省的过程。它要求品社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客观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冷静的自觉关照与审视,梳理出成功与失败之处,并分析其中各自产生的原因,提炼成小学品社教学的智慧,以便日后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促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反思过程具有强烈的自我批判性,它需要小学品社教师端正反思态度,积极参与反思,主动深刻反思。反思只有得到思想意识的认同,行为实践的落实,品社教师才能从中得到收获,并不断增强其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否则,小学品社教学反思很难形成气候,仍然会流于形式和浮于表层,并被教师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与凑合完成。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及反思篇七
《走近雷锋》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社会新风尚》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雷锋同志的一些事迹,引导学生学习雷锋同志的精神,知道当今社会上不同领域的志愿者的行动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的发扬光大。
课前,我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都听说过雷锋这个名字,因为每年的3月5号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向雷
锋学习,所以都知道雷锋是个助人为乐的好人。但是学生对雷锋的生平、故事、日记等其它情况了解得不多。
学生能介绍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但对社会上不同领域的志愿者的事迹了解的不多。
在当今的社会中,孩子周围做好事的人群不广泛,学生对做好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有些孩子做好事时还会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干扰。因此他们对做好事带来的快乐体验不多。
我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揭示主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我播放了动画片《雷锋的故事》,重点学习、分析教材中雷锋《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以讲雷锋小故事的形式,来交流雷锋的事迹。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对雷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再让学生学习雷锋日记,思考雷锋做好事的动机,把学习雷锋从感性向理性升华,从而更深一层次地了解了雷锋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当学生对雷锋从心底里钦佩时,一起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生对社会志愿者的事迹了解不多,我先让学生从身边的好人好事找起,再找找我们身边的志愿者,比如,我校“爱心托管”家长志愿者和教师志愿者,“学生图书管理员”志愿者等等,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法寻找到了身边的“雷锋”。然后扩展到社会上的各地区、各行业的志愿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雷锋的“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延续。
接着,让学生谈谈做好事后的心情,知道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激发学生做好事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寻找身边需要帮助的群体,让他们从身边做起,去体验做好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雷锋虽已离去,但雷锋精神不会过时,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应为一直是我们社会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