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名胜古迹的活动教案篇一
本月是开学的第一个月,我们要安抚幼儿的情绪,以常规教育为主题,根据教学计划和内容我选择的是礼仪教育,幼儿园礼仪《入园》,在准备过程中我们准备了图片,情景表演等。
老师以提问的形式请幼儿说说自己早早起床要去干什么,引出活动的'主题内容,然后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小熊上幼儿园》,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幼儿,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见了老师要问好,喜欢上幼儿园。
我觉得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老师对概念的理解要更加透彻,形式也可以更加丰富一些,我想我会继续保持上课过程中亲切的教学路线,让幼儿上课的过程中不会感觉到过于单调,尽量把一些复杂而难懂的内容简单化,让幼儿们更能够理解,并且喜欢上课,喜欢和老师一起互动,更希望我们可爱的小朋友们学会老师教的知识。我也会更加努力的上好每一节课。希望我们的小宝贝健康茁壮的成长,都能成为老师心目中的乖宝宝、好孩子,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吧!
幼儿名胜古迹的活动教案篇二
升旗时,孩子们每次排队都要问我:“老师,我是高个还是矮个?”“比较高矮”正是小班幼儿的一个数学内容,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
第一次设计活动时,在确定好具体目标(见后附活动案例)后,我按提出问题、幼儿间互相比高矮、帮弟弟妹妹比高矮、给树和房子比高矮四个步骤展开。当时我觉得这个活动从孩子的问题而来,先让孩子亲身比较,然后抽象出图片的比较,再进行不同物体间的比较,逐步深入,每一步都有它的作用,让幼儿将所有比高矮中的问题都解决了,多好啊。我先给班上一半幼儿组织这个活动,结果第二步还没上完就上不下去了,十几个孩子中只有一小半幼儿能把小娃娃按高矮排队,其余幼儿根本没有排队的意识,或高矮不分乱排,活动只好草草收场。在接下来的反思中,我明显感觉孩子的水平低,而我的活动目标高了。可是我又想,在第一步时,孩子亲身比高矮不就是给他们做的一个经验铺垫吗,为什么第二步孩子就做不到了呢?这时,园长的一个提问让我陷入了深思,她问道: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是什么?你们班孩子比高矮的前期经验在什么水平?这一问我才发现,这个活动的设计除了问题来源考虑了幼儿,其余方面都是我的主观想法,根本没有分析孩子的经验水平在什么阶段,本班孩子的学习特点是什么。
首先,亲身比高矮我认为是很简单的事,可孩子如果想得到高矮的经验应该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并且起初应区分高矮差别大的物体。而我恰恰让高矮差别不大的幼儿亲身比较,只是为了实体比较,似乎简单自然,但与孩子的实际认知能力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其次,孩子的学习特点是在反复的.操作实践中获取相关经验。而我却简单认为,有了一个经验铺垫的环节就算是孩子有了高矮比较的经验了;再看下一步的“比一比”,虽然升旗是生活中的实事,可在这里并不是实际的现场再现,而是老师虚拟的一个游戏场景,与幼儿的真实游戏生活有很大差别,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考虑孩子的特点、水平和需求。
于是我推翻了先前的计划,重新从孩子的兴趣、学习特点出发,仔细分析孩子的现有水平,设计了第二次活动——分辨高矮(见后附活动案例)。这个活动同样是比较高矮,但从孩子的实际水平考虑,在第一次进行高矮对比时,比照原来活动的基础降低了目标要求,利用本班孩子喜欢听老师讲故事的特点,在活动的引入中选用了高矮差别相对大的“鳄鱼和长颈鹿”的图书,用观察图片的方式和动物模型实物比较的方法对感受高矮做了铺垫。鳄鱼和长颈鹿这两个高矮反差非常大的动物形象,让没有高矮比较经验的孩子一眼就看出来了差别,印象深刻。
接下来,用给长颈鹿和鳄鱼搭高矮合适的家的形式,让幼儿充分比较、感受高矮。这时的搭建游戏,不是老师虚设的,而是孩子们每天都特别喜欢玩的真实过程,而且本学期我班建筑区的主题就是“我给小动物建新房”,只不过今天的新房要高矮合适。完全是孩子真实的游戏生活,自然地选用了区域小组的形式,活动前我又特意观察了孩子搭建“家”的水平,以我的观察,孩子们相对娴熟的搭建水平不会对感知高矮造成干扰。结果整个活动非常轻松、流畅、自然,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比着、搭着,调整着自己搭建房子的高矮。最后,两位能力稍强的幼儿为不高不矮的其他动物也搭出了合适的家。孩子学得主动快乐,老师教得自然恰当。可见,从孩子出发,适合孩子的活动就是最好的活动。
谁高谁矮
1.学习按照物体的高矮顺序排列物体。
2.感受高矮的相对性。
3.感受数学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1.大镜子3面。
2.人手l份简笔画,画面上有不同颜色和高矮的小娃娃4~6个。
3.各种不同形状、高矮的树和房子模型每人3份。
1.提出问题。
2.比一比。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好,那就快比一比吧。(教师提问:你跟谁比了?谁高谁矮?引导幼儿感受比较高矮,如果比不出来可提示幼儿对着镜子比)
师:看看我们在比较的时候都站在哪儿呀?(引导幼儿注意大家都站在同一平面)
3.帮弟弟妹妹比比高。
4.给树和房子比比高。
师:幼儿园的树和房子看见小朋友比出了高矮,它们也想3个3个地比较高矮,小朋友帮它们比一比、摆一摆。
师:快把你摆的树和房子拿过来,它们要和小朋友一起看升旗。
第二次
活动
分辨高矮
1.在为小动物搭建房子的游戏中分辨2~3个物体的高矮。
2.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1.《搬过来,搬过去》图画书一本。
2.建筑区有关的材料:幼儿平时玩的长短不等的积木,辅助材料屋顶、立柱等。
3.长颈鹿、鳄鱼的模型5套,其他比长颈鹿矮比鳄鱼高的小动物模型5个。
1.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你们看看讲的是谁的事?
2.通过视觉分辨高矮。
师:我们来看看它们俩发生了什么事?
通过翻看图书引导幼儿分辨鳄鱼和长颈鹿的高矮,并引导幼儿发现高个的长颈鹿住在高房子里合适,矮个的鳄鱼住在矮房子里合适。
3.在搭建中分辨高矮。
师:它们是很好的朋友,很想当邻居,可是谁能来帮它们建高矮合适的家呢?(听听幼儿的反应)其实呀它们今天都来了,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能干,就想请你们来帮它们每人搭建一座高矮合适的家。(出示动物模型鳄鱼和长颈鹿,幼儿自由摆弄,教师引导幼儿再进行比较)
幼儿自主给小动物搭建家,教师观察幼儿的搭建,并根据搭建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宜的指导,引导幼儿将小动物送进搭好的家,并引导幼儿说说它们分别住进了什么样的家。
4.结束部分。
师:大家看看小动物都住舒服了,它们好高兴呀,说:“谢谢小一班的小朋友。”小动物休息了,我们也去喝点水吧。
幼儿名胜古迹的活动教案篇三
从整个活动来看,幼儿对美食还是很感兴趣的。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少了平时社会活动中的说教,使幼儿成为了主体,主动性增强。在活动中,能运用多种形式,如通活动前师幼收集美食的信息和各种不同的美食,布置美食节,活动中的品尝、交流和看视频,听故事,使孩子们充分的运用各种感官来调动对传统美食的喜爱和xx的饮食文化的了解。从而是孩子们爱祖国的情感有了一定的提升。整个活动注重的情感和知识的积累,环节层层递进,支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xx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光是一些美食名称的由来,还有更多的内容在里面,怎样能让幼儿了解的更多,除了教师的`讲解以外,还能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了解祖国首先要了解家乡,是不是应该在之前先进行一节xx的美食活动,让幼儿先了解家乡的美食,就不会在第四环节中有出错的情况了。
幼儿名胜古迹的活动教案篇四
让幼儿“自主”的参与活动,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发展,是我们教师经常谈论的话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做到了吗?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今天先请大家来看这么两个镜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常见的。
镜头一:区域活动开始,医院里人数已经满了,可一幼儿还是很想进去,不到别的区去,老师走过来,说:“你看,这儿的人已经满了,看看,哪个区还有空,这个区下次再来玩。”幼儿还是不肯走,教师半推半拉地将他拖到旁边的建筑区,边走边许诺下次区域活动时一定让他到医院里来玩。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镜头很正常,我们平时也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这位老师做的没什么错。那让我们再看下去:
镜头一续:幼儿坐在建筑区中,一脸地索然无味,手中拿着积木,眼睛不时地往医院瞟。
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愉快地自我表现的地方。那么,大家认为镜头中的幼儿在原本应该愉快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快乐了吗?很明显,没有!为什么?在这两个镜头的背后,我们会发现,少了两个字--自主。
是的,我们的孩子缺少真正的自主。区域活动,本意是让幼儿自主选择的,在镜头中的孩子由于人数的限制,他的自主选择落空了。在实际中,由于各区人数的限制,每次选择区域的人数不可能和限制的人数刚好一致,这样就会导致有幼儿不能达成心愿,空有自主选择的条件而没有实现自主选择的机会。而在操作中,教师通常是分配任务及活动区或是担心幼儿偏区而采取轮换的办法,这样一来,幼儿连仅有的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没有了。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有很多。就好比在户外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玩沙袋,让孩子们想出各种玩法,看谁创造的玩法多。分散活动之后,教师把大家集合起来,讲评说:“刚才有的小朋友的'玩法很好。有的小朋友虽然在玩,但是玩得不好。现在,让xx来告诉我们他的玩法。”讲评过后,幼儿们又纷纷玩了起来,不过,这次大部分幼儿围在老师身边玩,不住地演示他们的新玩法,有的还特意摆出姿势叫老师看,等待老师的表扬,教师对其中的几种玩法点头赞许:“我看到xx玩得和别人不一样!”还有一部分想不出新玩法的孩子则僵立在那儿苦思冥想或是开始跑动,于是老师提醒道:“你看别人都动脑筋了,你们动脑筋了吗?”其实,在户外活动时,幼儿原本是放松自己,在自主的活动中去发现的。马斯洛认为,在活动中,幼儿应该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生活在此时此刻,他们完全沉浸、沉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形,倾心于现在的活动。但是我们发现这类活动中幼儿的行为似乎更多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愿望,获得教师的夸奖,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游戏需要。当孩子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言语揣测教师时,那种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然的、自主状态被打破了。
幼儿名胜古迹的活动教案篇五
语言活动“我爱上幼儿园”,就是通过对儿歌的学习,能讲述上幼儿园的愉快经历,喜欢上幼儿园,并且能说出老师如何关心和照顾幼儿及愿意与同伴分享上学的经验。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直接进行了提问:小朋友,爸爸妈妈为什么把我们送到幼儿园呀?孩子们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就逐一的举手来回答:马立新说:因为我们长大了,王浩楠说:我们上幼儿园学习本领来了。顺着孩子的回答,我很自然地将活动过度到下一个环节,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幼儿园的主要活动:画画、唱歌、游戏、讲故事、学数学等。激发幼儿来幼儿园的愿望,引出儿歌《我爱上幼儿园》,整个活动,孩子们参与的都很积极,并能和老师一起带动作,说儿歌。
整个活动,不仅调动了幼儿来园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积极性,还改变了幼儿对幼儿园的看法,使孩子们明确了上幼儿园的目的,能带着愉快的情绪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