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品德孔子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一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阅读课文,去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蔚为壮观。
上完课,总体感觉还不错,一来环节比较清晰,导入时间掌握恰到好处,能够结合资料袋来展开孔子简介的教学。词语教学处理得得当,将词语分为三组,第一是“孔子、老子、孔子、老聃”,并且拓展“子”是古时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还让学生认识了“荀子、孟子、韩非子、墨子”。第二组是“迎候、等候、拜访、拜见”两组近义词,并且能就“迎候”的意思进行动作表演,以区分“迎候”和“等候”的意思,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两个词语,能够有拓展,也有活动表演。第三组,是比较难度难记的四字成语“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毫无保留风尘仆仆学无止境”,重点理解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成语的意思。课堂气氛很不错,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很多,我其实是想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但是精读部处理欠妥。以下是这次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时划分不是很明确、内容划分不是很清楚。这次课精读我选择了三点,一是孔子为什么要拜师,二是孔子怎么去拜师,三是孔子和老子的对话。这养的内容似乎太多,不符合课时划分,可能将第三部分删去,会是好的选择。
第二,词语教学方面,虽然有亮点,但所用时间过长,应该少些废话,多一些精炼的语言,将词语教学时间缩短。词语教学方法指导。如果能够在深入词语的意思教学指导会更好。
第三,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自己的时间不够多,老师的主导权过于权威。新课程主张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做到这点,实在太难,我只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一点一点地改正,想着这个目标努力。
第四,指导学习方法不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本课的内容和思想,更要传授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不够到位。在指导时,有点灌输式的影子,没有给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时间,以自己的传授为主,没有遵循教学的双边模式。
第五,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在读的时候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没感受到孔子的拜师路途的艰辛,可以适当的加些拓展,比如在让学生说感受前可以加上“孔子在白天也赶路。夜晚也赶路,下雨的时候也赶路,在风中也赶路,在烈日下赶路,在风中吃饭,在露天休息,他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这样学生就能体会了。或者也可以问学生“秋游的时候走路,累吗?”结合生活实际去感受孔子拜师的艰难,从而感受到孔子的那种不畏艰辛的精神。然后再指导朗读,这样感情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第六,过渡不够自然,教学语言要组织好,能不能讲到哪里算哪里。在备课时,可以将几句过渡句写下来,好处多多。一来,可以清楚地记住本课时的教学流程;二来,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自然一些,有助于学生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能够很自然地理解老师上课的内容。
这堂课,总体上来说,内容、板块、教学环节都已经比较熟练了,但缺少的经验太少了,要多去听课,多学习教学视频,如优质课视频,特级教师上课的教学视频等等,多想前辈虚心学习。
品德孔子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二
这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我讲的是《孔子游春》一课。这一课内容比较深奥,不太易懂。我们六年级其实已经都上完课了,但第一次讲《孔子游春》时,因我班的多媒体出现故障不能使用,所以我只是靠学生阅读和教师的讲解,感觉学生学得并不好,尤其是“论水”那一部分,因为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所以学生仿写句子时出现了困难。这次借着这个机会,我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并精心制作了课件,希望能给学生们补上这感受圣人思想的、重要的一课。
这堂公开课我自己感觉较为成功,把我想要呈现给大家的良好的效果如愿以偿地呈现了,把我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把我想要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境界较为满意地达到了。
1. 用优美的语言贯穿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为了与本文的古典气息相吻合,我用心参考教材,把优美的过渡语和小结语记在了脑海里,用到了课堂中,使得课堂充满了语文学科浓浓的人文气息和语感。例如:过渡语“ 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的心情却不平静,浩荡的泗水撩起他飞扬的情思,在弟子们疑惑的目光里,在他们好奇的探询下,便有了孔子这一段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宏论。他意味深长地说出来,其中的深长意味究竟何在呢?”小结语“孔子带弟子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让一树一木开口,让一山一水育理,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孔子循循善诱,充满智慧。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2. 用生动的课件展示水的各种形态,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配以舒缓动人的音乐,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孔子论水的深刻哲理,更为了让学生能自已有感而发,真正理解并能拓展延伸出水的其他品性,我精心设计了一组水的图片:有水平如镜的湖面,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有缓缓流淌的小溪,有正在灌溉的喷泉,有晶莹剔透的水滴,有澎湃滔天的巨浪,有蜿蜒温顺的细流,有震撼人心的瀑布。这些不同形态的水,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拓宽了思维,展开了思绪,触动了思想,终于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对水的理解,让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给在场听课的各位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重点突出,教法灵活。鉴于以往的公开课经验和教训,()为了避免“贪多嚼不烂”,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围绕“论水”,先理解再仿写;二是围绕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先比较再发现。这样紧紧围绕重、难点,不仅重点突出,难点得到解决,而且整节课显得紧凑而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的一笔带过,较难的由小组先自行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交流解决,实在有难度的教师进行点拨讲解。这样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学生每个人都得到了发言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总体来说,我对这次公开课比较满意,这缘于之前细致的准备和三番五次的修改与补充。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高的挑战。
品德孔子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三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2、汇报阅读情况。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a:填空。孔子名( ),字( ),( )时期( 是我国古代( )的( )家、( )家和( 的创始人。
b: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3、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
(3)共同小结段意。
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为人处世主张。
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1)学生按上述学习课文的方法自学。
(2)解决以下问题并讨论汇报:
关于第四自然段:
品德孔子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四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孔子。读读他的名言和让学生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但我们中华民族敬仰他,连外国人也崇拜他。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伟大的人物形象。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以“孔子是怎样拜老子为师的?”作为引线。让学生去读懂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学生普遍都能找到,还能讲出孔子拜师的艰难。然后再问你喜欢孔子还是老子?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孔子。因为孔子有礼貌;有的学生说喜欢孔子虚心,自己都远近闻名了,还要向别人学习。而有的学生则喜欢老子,因为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他很无私等等。学生们还提出了各自喜欢的方向,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结合“孔子和老师不仅学问使人们佩服,人们还很敬重他们的人品。”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所以我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再联系现实生活,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见到老师时是怎么做的?让他们自由说说,从而教育学生学会礼仪,是一种美德。
另一个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话中“学习是无止境的”这个句子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有的学生说:我学琴考了3级,还要考更高级。有的学生说:我妈妈一直在学习,她现在正在读夜大考会计专业呢。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妈妈是老师,虽然她知识渊博,可她还在坚持学习,每天都还看书呢。学生理解得不错。我不特意介词了毛泽东主席晚年在病床上还坚持看书,后来眼睛不行了,还让警卫读给他听。然后归纳出: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品德孔子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五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这一课教学时,我先从孔子的言行入手,将重点放在体会孔子的品行上。上完了课,我觉得以下两点做得比较好:
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味。突出词,句的品悟,体现语文咬文嚼字的传统特点,语文味便呼之欲出。语文味浓了,语文课就不再只是单调冷峻的环节设计,语文课也就变得丰满了。
本堂课中,对于词语的处理,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的语境,以"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完全走进孔子的内心,让学生成为孔子,与他们对话,说说当时自己在路途中是碰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做的。
孔子这一路,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旅途生活多艰苦啊!这就是——风餐露宿。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这就是——日夜兼程。
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对于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就水到渠成了。至此,两个本来平凡普通的词汇因着学生的想象移情,角色体验和教师的有效点拨而变得充满生命活力,词语成了可以触摸的有温度和质感的生命体。
课开始,我就以课后孔子的名言导入,课末又以孔子名言结课。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呢他会怎么做(他知道,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所以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样,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学生整节课均浸润在孔子深厚的思想文化氛围中。阅读,不再只是单纯的课文言语的分析讲解,还被深深根植于祖国文化背景的宏大时空之中。我认为,这样的阅读,便是润泽的阅读;这样的课堂,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堂。
这堂课下来,如预先所料,我拖了几分钟。课堂中还需要我去斟酌的地方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容量较多;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如何引导;教育机智不够,这与我自身的素质修养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我进一步提高。